“1+X”模式下的群文阅读教学

2023-07-24 08:48余东跃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群文议题苏轼

余东跃

摘 要 教师要基于整合思维,设计“1+X”模式的群文阅读教学。要以“1”为基础,设计议题,指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思想拓展阅读。以“X”作为发散,设计一系列问题,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能通过比较语言提升审美情趣,通过推敲细节了解民族文化。

关键词 “1+X”模式 聚焦议题 问题驱动 比较语言 推敲细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阅读教学的整合性,采用“1+X”模式,将“1”作为核心,设计一个主要议题,发展学生的聚合思维,将“X”作为附属,选择一组结构化的文本,引导学生在主要议题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思维,探讨其他相关的问题。这样能有效设计学习主题,整合诸多文本,优化群文阅读教学活动,提升学习效率。

一、聚焦议题,指导知人论世

群文阅读的第一步是设计核心议题。教师要根据“1”的文章特点,确立核心议题,形成相关主题,指导学生探究重点问题。在设定议题时,可以选择和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有关的内容。议题设计可以将知人论世等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融入进来。

以《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为例,可以结合苏轼生活的年代和他的作品,设计“跌宕起伏的人生和旷达乐观的文风”议题,围绕此议题整合苏轼《赤壁赋》《喜雨亭记》《石钟山记》等作品,指导学生整合阅读。教师要融合知人论世思想,设计一些小议题,首先让学生拓展阅读史料和苏轼传记等,了解作者在何种情境下创作了《记承天寺夜游》等作品。学生发现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创作的,他的不少名作都是被贬谪时期创作的。再提出第二个议题,引导学生探讨“苏轼的语言风格”。学生發现,苏轼虽然人生跌宕起伏,常常陷入困境中,但他乐观豁达,他的作品风格给人言简义丰、洒脱自然的感觉。最后引导学生将前两个议题整合起来分析,说说苏轼的创作风格和他的人生经历之间是否有关系。这样学生便能整合这两个问题,认识到苏轼虽然仕途不顺利,但他依然热爱生活,不屈服于命运。这种心态体现在文风上,表现为洒脱自然的语言风格。

设计议题时,教师可以将作者、作品、时代特点等整合在一起,指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解读作品,提升认知能力。

二、问题驱动,发展思辨能力

培养思辨能力是群文阅读的目标之一。在“1+X”模式下,教师要让学生用“1”整合观点,用“X”拓展思考。在设计问题时,既要让学生能发散思维,也要让学生发展理性思辨能力。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为例,本词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将眼前所见的景色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的人生理念。基于此,可以设计难度逐步提升的问题。问题一,要求学生思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问题二,要求学生拓展阅读其他和“月亮”有关的古诗词作品,如晏殊的《中秋月》、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等,思考这些作品是否也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它们表现的情感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否一致。问题三,要求学生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说和其他作品相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否显得不够豪放,作者在创作此作品的时候,他的心情和创作其他作品有什么不同。这三个问题难度逐步提升,让学生不断调整此前的看法。问题一让学生了解“月亮”意象代表了怎样的情感。问题二让学生突破这种想法,认识到其他作者在“月亮”上赋予了不同的情感。问题三让学生突破思维局限,认识到苏轼也有不同风格的作品。在思辨中,学生从意象、情感、风格的变化中突破了固有想法,提升了思辨能力。

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由浅到深,难度逐步递增,要让学生逐步补充、调整、完善自己原有的观点,这样才能逐步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

三、比较语言,提升审美情趣

“1+X”模式下,教师要设计议题和问题驱动,还要找到更多的群文阅读突破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组织学生比较作品的语言特点,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可以选择“1”,让学生关注其语言特点,然后对比阅读其他的课内外文章,解读其异同点,总结如何才能写出具有情趣的作品。

《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师可以将其作为“1”,设置主议题为“写景类文章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然后将《济南的冬天》《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作品整合在一起,安排与“比较语言”有关的梯度问题。学生首先要解读《春》,思考作者在何种社会背景下创作此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展现对春天的渴盼之情,如何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在解读“1”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拓展阅读“X”,分析这些作品是否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如有一名学生总结它们的共性,认为这类文章都喜欢使用优美的词句和修辞手法,展现美景,体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但是它们在文风上略有不同,朱自清的词句更为细腻生动,老舍的语言则比较平实,带着一种老北京的韵味。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在自主创作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写作情景交融的文章,展现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样,将“比较语言”作为核心,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整合性思维。

在解读作品语言,分析修辞手法、用词特点、意境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提升了审美意识,发展了审美感知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比较语言的基础上自主创作,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四、推敲细节,了解民族文化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将民族文化作为群文阅读的切入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推敲细节,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发展,用兼容并蓄的态度吸收各种优秀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秋天的怀念》展现了亲情的温暖,也体现了现实的残酷。教师可以将其作为“1”,设计主题“民族文化中的孝道”,将《散步》《背影》等课内外作品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一,找出作品中的细节,分析作品如何展现“孝道”,从“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等细节中都能看出“孝顺”。问题二,关注作者对“孝”的感悟,着重以《秋天的怀念》《背影》两文为切入点,分析作者对父母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哪些细节能看出他们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因何而来。如从“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等细节中能看出主人公领悟了孝道。他们认识到亲情是相互的,要让子女尽孝,父母就要关爱孩子。最后,让学生参与读写活动,写一写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用文字展现“孝”。引导学生互动讨论,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孝”的概念是否发生了变化,当代人应如何看待“孝”,有哪些新出现的不孝行为。这一系列活动都围绕细节展开,让学生品读细节、创作细节,借此了解民族文化。

可以从文章的细节出发,引入民族文化主题。这样能让学生在解读作品的同时形成民族自信,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1+X”群文阅读模式能将课内外知识整合起来,引导学生围绕议题拓展阅读,有助于养成学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关注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组织“1+X”阅读活动,构筑具有整合性的阅读任务,提升学生的综合解读能力。

[作者通联:福建南安市石井厚德中学]

猜你喜欢
群文议题苏轼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苏轼吟诗赴宴
群文活动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