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读·思·达”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2023-07-24 23:19付进华黄艺鸿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学法素养过程

付进华 黄艺鸿

[摘 要]“读·思·达”教学法符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新理念,在地理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具有先进性、适用性。据此,文章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读·思·达”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创设具体地理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联系生活中的地理,注重问题分解;分享地理思考所得,学会规范表达等四大落实要点。

[关键词]“读·思·达”教学法;核心素养;地理教学;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0-0096-03

“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读·思·达”教学法在所有学科、所有学段均可适用[1]。基于地理学科自身及其教学特点,本文研究“读·思·达”教学法如何更好地应用于地理教学实践。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读·思·达”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笔者认为,从地理教学的特点来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即以真实情境为媒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迁移运用和设计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取信息、发现规律,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并能够顺畅地进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以提升,同时实现核心素养内化。

(一)符合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准确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2]。

袁孝亭教授提出,地理教学要培养的地理学科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其中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地理表达与交流能力、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地理过程的描述与简单预测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等学科能力培养要求均能够通过“读·思·达”教学法得以落实[3]。具体来看,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和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需要通过“阅读”这一环节进行培养和锻炼。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在阅读环节不仅要强调文字材料的阅读,而且要强调地理图表的阅读。地理图表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媒介,包括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表等。地理图表用图形语言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其联系等[4],其中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地理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地图阅读能力提升也是地理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5]。对于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地理过程的描述与简单预测、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等能力,可以通过“思考”环节进行培养与强化。教师应在日常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通过适时地点拨、指导,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思维进阶、素养内化,让学生发现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自主构建学科体系。最后,通过“表达”环节理清思维逻辑,强化语言和文字表达,以达到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目的。

(二)符合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规律

了解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规律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习本质上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包括认知输入、认知加工、认知输出三个环节。通过“阅读”环节完成学生的地理认知输入,即地理表象的形成;在“思考”环节学生对地理表象进行对比、分类和综合分析,即认知加工;最后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达进行认知输出[6]。地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进阶、素养培养需要逐步提升、不断强化。通過对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的不断强化训练,学生能养成该习惯,同时地理思维方式得以养成,地理素养得以内化,这符合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规律,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问题研究”模块被安排在每章节之后,是该章节内容的提炼升华,是章节知识的综合应用,是扩展学生地理视野的好素材。在经过一章节的学习之后,利用“问题研究”模块进行加工创设,以此作为学生“读·思·达”的素材。通过串联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基于章节内容开展进阶学习,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规律,能够实现预期效果。

二、“读·思·达”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读·思·达”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应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进行相应创设,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应体现地理教与学及学科特点。除此之外,地理情境、地理素材的收集、整合、解构与创设对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来说也是一大考验。本文试从“如何解决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来探析“读·思·达”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经验。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它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读·思·达”教学法的落脚点为阅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制定教读、导读和自读三个阶段并层层递进的教学规划。如,根据阿联酋的水资源状况以及特使谈沙特阿拉伯的淡水资源情况等资料,整合其他延伸拓展素材,制作课时学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指定材料。在学生开始阅读前,提醒学生注意阅读的方法,比如边读边标记,将关键词进行圈点勾画,增加在有限时间内信息的获取量。指导学生若遇到文字信息较多的材料,每段阅读结束后在段落旁边用一两个词进行简单概括。通过教读、导读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自读进行落实改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切实提高阅读能力。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图像的阅读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正确读图,注意图名、图例、方向标、横纵坐标等关键性因素,将文字信息落实到图表中,提取完整的信息并进行信息整合,这有利于下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在本节公开课设计过程中,教师就阿联酋的水资源状况扩展整合文字和图像材料供学生学习。此类综合性材料能够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文字信息与图表信息进行整合,在提升学生阅读图文材料能力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深入学生,记录学生阅读的成果并及时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从扶到放、从教到学、从依赖到独立的阅读过程,使学生能将 “独立阅读”变为学习的常态和主要形式,同时做到“高效”阅读。

(二)创设具体地理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

在“读·思·达”教学法开展过程中,阅读材料和提出问题至关重要。基于高中地理的教学特点及高中学生的地理学情,教师在地理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可以聚焦于某一具体区域,就某一类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学生在阅读与思考过程中,其区域认知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也能够得以提升。在本节课程设计中,笔者由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设计聚焦区域气候特征类似的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并开展探究活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抛出问题: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当学生回答后笔者再加以追问: 这些措施有什么局限性?通过追问来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引导学生从更加全面、辩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三)联系生活中的地理,注重问题分解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读·思·达”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案例进行迁移引导,这样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分析“缺水的人为原因”时遇到困难,这时笔者就用福州内河白马河的例子来辅助学生理解工业、城市生活等人为活动对淡水资源的影响。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分析,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发现、分析身边的地理现象,意识到地理就在身边。

高中生偏向于抽象思维,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明显提高,并已初步具备对复杂地理事物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当一个复杂问题被拆分为若干个彼此联系、由易及难的小问题后,更加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搭台阶”。比如在本节问题研究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围绕如何解决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缺水的问题设计了符合思维逻辑的问题链,其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围绕解决缺水问题展开,由阿拉伯服饰与气候导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逐步提出缺水原因、解决措施,重点围绕“造山引雨”“南极拖冰”两大对策展开探究,深挖其原理和研究具体线路、地点选址最终迁移应用到“如何解决我国新疆水资源短缺问题”上来,让学生课后探究对策,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探究引导,用将问题拆分为问题链的方式解决复杂地理问题。通过这样的思考流程,学生在遇到现实问题时,能够不畏难,主动分解问题,逐个击破,有突破、有收获。课程的最后,教师利用富有逻辑的问题链条总结问题探究过程,帮助学生构筑思维逻辑,总结提升探究活动。

(四)分享地理思考所得,学会规范表达

“读·思·达”教学法最后体现在表达上,学生思考的成果只有通过语言或文字的表达才能进行分享、获得认可。学生在阅读、思考之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其他同学,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他同学认真听,积极思考、互动,构建良性的交流渠道。通过不断地训练,学生能够实现自如、准确的表达。最终的表达才是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形式。

在学生的表达训练过程中除了课堂上常见的语言表达,也要注意学生文字表达的训练。比如本节“问题研究”教学的课后拓展部分,笔者让学生针对我国新疆淡水资源短缺这一问题,去查阅资料并提出对策,在下节课前提交给教师批阅,要求学生具体论述对策的原理。通过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素养提升等进行记录。长时间的记录整理,能够给学生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提升建议。表达方面的目标为提高学生地理表达能力,具体体现在学生能够准确使用地理术语解释地理现象的成因;从地理学角度提出合理的对策,应用综合思维体现人地协调观,形成规范的学科表达。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读·思·达”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育人功能,发挥好每个课程环节的育人功效。

[   参   考   文   献   ]

[1]  余文森.论“读思达”教學法[J].课程.教材.教法,2021(4):50-5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袁孝亭等.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第二版.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87.

[4]  陈莉.地理图像教学与多元智能开发[J].地理教育,2005(1):65-66.

[5]  张萌萌,路洪海,时晓元.高中地理图像系统分析及教学策略[J].地理教学,2014(19):32-33.

[6]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责任编辑 陈 明)

猜你喜欢
教学法素养过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