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视域下我国科学传播的问题与新路径

2023-07-25 21:33白宇李薇
今传媒 2023年7期
关键词:科学传播新路径发展问题

白宇 李薇

摘 要:本文基于符号互动论视域对我国科学传播展开研究,发现可以将其分为科学的外化与受众的内化两个过程,当前科学传播观念滞后、传播话语固化、构建表意符号信度不高,成为了制约我国科学传播发展的主要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应转变科学传播观念,确立受众为互动核心,运用符号隐喻传播,突显身体的建构作用,提升传播符号的信度,推动意义多圈层传播,以期实现科学知识大众化的使命。

关键词:符号互动;科学传播;发展问题;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7-0046-03

一、引 言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当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极为重视科学传播发展,并致力于在科学专业化与公众需求间寻求最大公约数,从而达到提升科学传播效果的目的。

1958年发布的《公众理解科学》提出,理解科学就是理解风险和不确定性。T.W.伯恩斯将当代科学传播定义为:使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来引发人们对科学兴趣[2]。在新媒体技术赋权下,出现了一种新兴的公民科研,即通过将生物多样性检测与娱乐项目结合,利用社交网络来调动本地爱好者和学生参与。概言之,鉴于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变化,需要通过更加有效的科学传播和科学沟通,帮助公众理解科学知识,更好地应对风险的科学传播。符号互动论关注人、符号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即个体的行为基于事物对他们的意义[3]。库利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更需要借助符号来建构意象,也就是通过心理来发挥作用。布鲁默从符号互动的角度来理解现代社会的秩序,为符号互动论开辟了新视角,即事物是建立在一系列基本观念或“根意象”之上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通过交流互动来相互联系。在此视角下,科学传播可分为科学的外化过程与受众的内化过程,这两个过程都需要符号互动来实现对接和传播闭环[4]。

学界认为科学传播忽视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缺少从微观互动角度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以符号互动论视角切入,该理论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从微观互动角度出发,能够更加具体地理解科学传播;二是要提供探讨身体等非语言符号的新视角。

二、符号互动视域下我国科学传播面临的困境

(一)观念比较滞后:传者主导观念阻碍科学知识多圈层扩散

新媒体技术带来的颠覆性革命,刷新了各类传播者新的角色定位,科学传播者也不例外。科学传播者不再是信息的垄断者,而是需要与受众保持互动的符号传播者和意义连接者。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或创造出何种文明,本质上还是通过符号互动来推动意义的流动,而这一过程会受到传播者传播观念的影响。刘海龙从观念史出发,在连续语境中探讨了宣传观念的延续、发展和流变[5]。然而,在当前科学传播语境中,存在追求科学传播效率,忽视受众能动性的情况。传播不只是一种共享行为,它不仅可以用于沟通,也可用于遮蔽。诸如“缺失模式”这个逻辑背后是将公众视为被灌输的对象,但这遮蔽了传者观念固化和传受两者的地位不平等,以及他们对于传播科学知识、服务受众的作用认识不到位。例如在线下科技成果宣讲中,部分科学传播者照本宣科,既没有站在科技企业的角度挖掘经济和社会价值,也没有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认知成本,导致无法构建出良性的互动过程。

(二)话语固化:机械复制及非语言符号的缺失制约互动

索绪尔认为,语言的扩张和内聚都需要交际。科学传播通过传播建构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与受众进行互动和分享意义,进而推动科学传播的再生产和再扩散。一方面,利科认为话语是语言的符号性实现,科学传播话语固化也可以理解为符号化表达单一,具体表现为:机械复制、情感流失和修辞缺乏。例如,《大众科学》和《环球少年地理》入选了2020年中国优秀科普期刊,但是,它们在入驻新媒体后大多直接“搬运”文章内容,流于专业文章表面,没有对内容进行二次生产。与此同时,由职业科普人开创的“科学有故事”新媒体账号也存在话语固化问题,账号发布的内容中含有大量专业理论、实验报告数据,论文内容缺少话语修辞和转化。另一方面,科学传播话语的固化也暴露出非语言符号价值的搁浅,身体的缺席制约了科学传播效果的扩散。例如,在线下的科学传播活动中,传受双方仍主要以文字和话语等其他符号形式进行互动,但两者的非语言符号使用率并不高,身体在这个特定空间中只起到伴随的标准化表演作用。

(三)科学传播中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的表意符号信度不高

技術赋权下的科学传播没有实现高效传播,符号信度反而导致社会公认的科学真实性、权威性和指导性失去了原有的天然属性。例如,一些“科普专家”在科普视频中采用显微镜观察冰红茶的色素和添加剂时,不仅没有调配溶液检测食品添加剂和色素,甚至还将显微镜当放大镜来用,使用显微镜“只有载玻片,没有盖玻片”,暴露其并不具备基本实验常识,实验结果的真实性饱受质疑,这种行为是对受众的欺骗,更是对科学的亵渎,以及对相关冰红茶企业的抹黑。如果科学传播者构建的科学传播符号信度较低,不仅无法实现舆论引导和凝聚共识的目标,反而会进一步导致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和科学传播多圈层的扩散。

三、符号互动视角下科学传播的新路径

(一)转变科学传播观念,以受众为互动核心

在科学传播过程中,传受之间的良性符号互动与科学传播的效果密切相关。良性的符号互动使双方具有参与感和获得感,并且,平等的对话模式影响着受众对科学及科学传播的认知态度。库恩认为符号互动是所有行为的基础。符号互动具有基础性,是参与双方产生行为的先决条件,因而,科学传播者要通过符号化的沟通过程实现意义的交换,包含了符号内化和符号外化两个过程。内化是科学传播者理解科学、符号和意义的转化机制,本质上仍是科学传播者要理解受众在符号互动中的核心地位,他们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鲜活的独立个体。基于此,在科学传播实践中,传播者站在受众角度进行选题、呈现、扩散和互动,建构良性符号互动生态。贝克提到,科学技术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其副作用也会变得更大,科学传播者必须学会以新的形式在相互关联的背景下实现专业化[6]。具体而言,科学传播者需要坚持专业性,并将专业性与日常化有机融合起来,减少抽象化叙事。例如,果壳网的科学研究者、科普工作者、专业的编辑和运营团队,大家互相协作,积极开展知识问答和互动,扩大了共同意义空间,实现了良性互动,推动了科学传播发展。

(二)运用符号隐喻传播,突显身体的建构作用

符号本身就带有隐喻性质,能够以最低的认知成本来实现高效的互动。科学传播既需要符号,也需要隐喻这个桥梁将复杂深奥的内容转化为浅显易懂的符号,简化受众认知过程,从而破解彼得斯笔下交流无奈的难题。例如,将大脑隐喻为计算机,对抗癌症和疾病隐喻为对抗战争,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战胜敌人;将阻止肿瘤中新的血管形成解释为“切断供应”,表征只有切断主要能源供应,才能阻止肿瘤扩散。

刘海龙指出,要关注新媒体环境下身体缺席和在场问题。精神交往论认为传播是精神的交流,但身体的缺席也必然会造成传播的焦虑。戈夫曼提出了符号互动论,并将身体视为一个复杂而微妙的符号系统,能够产生更丰富、更全面的意义。因此,理应突显出身体的建构作用,增加非语言符号,用眼、口、舌、手、脚等姿态弥补语境的缺失和意义的单一性。例如,央视综合频道《加油!向未来》节目将科学实验与综艺融合,呈现大量身体等非语言符号,由于身体结构的相似性也会使受众进行自我投射,想象自己做实验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身体等非语言符号扮演了被表征的无声符号角色,丰富了意义的呈现与流动。

(三)提升传播符号信效度,推动意义多圈层传播

科学传播符号的信效度问题不仅涉及传播效果,也影响着科学共同体、科普工作者和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在后真相时代,假新聞、标题党等污染着公众的生活,如果建构出的科学传播符号再不具备真实性,那么,科学赖以生存的根基就被抽空了。

基于此,笔者认为首先要通过跨学科合作,打造复合型传播队伍。鉴于科学的严谨性,需要引进专业的科学工作者保证真实性,还要避免科学专业化知识霸权所带来的危害。其次,要健全把关机制,发挥媒体扩散与把关求真的双重作用。如果新媒体领域中的科学传播处于“无人掌舵”的状态,大量信度不高的符号相互勾连,会产生爆炸性负效应,因此,需要借助新媒体的把关,为其装上“刹车”和“方向盘”,验证科学传播符号的真实性。最后,要联合意见领袖,提升科学传播的公信力和引导力。科普工作者或科学传播团队可以与权威的科普意见领袖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科学和传播的无缝连接,把握“吸引项”,推动意义多圈层流动;同时,科普意见领袖还要注重价值观引领,注重伦理立场,坚守人民的价值立场。

四、结 语

目前,我国科学传播面临着传播者观念较滞后、科学传播话语固化、符号信度不高等问题,但不能一味地将孩子和洗澡水同时倒掉,我国科学传播的发展过程需要一个过程。我们需要认识到符号在人类社会互动中的作用,正确的符号运用不仅能在公共事件中凝聚社会力量,也能讲出生动活泼的科学故事,提升科学传播效果。在未来,我国科学传播要以建设性为指导,转变传播观念,运用符号隐喻,突显身体的建构作用,提升传播符号信度,确立严格把关机制,推动科学传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EB/OL]. http://news.cri.cn/20160531/9e5a5720-f752-96bb-584c-1ef0c65c36ab.html.国际在线,2019-05-30.

[2] T.W.伯恩斯,D.J.奥康纳,S.M.斯托克麦耶.科学传播的一种当代定义[J].李曦,译.科普研究,2007,11(6):19-33.

[3] 黄晓京.符号互动理论———库利、米德、布鲁默[J].国外社会科学,1984(12):56-59.

[4] 陈敬国.人作为互动的存在:试析布鲁默符号互动主义的社会内涵[J].清华社会学评论,2020:181-200.

[5] 刘海龙.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7.

[6] 贝克.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M].张文杰,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225-229.

[责任编辑:李慕荷]

猜你喜欢
科学传播新路径发展问题
大学的科学传播:瓶颈与路径初探
大学的科学传播:职责与优势
基于传播学五要素分析“互联网+科技馆”发展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几点建议
基于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探索
我国商业银行私募股权基金业务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