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都市城市更新中的科技创新转向:趋势与启示

2023-07-25 18:04郭芃李健朱雅玟
上海城市管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科技创新

郭芃 李健 朱雅玟

摘要:城市更新是城市螺旋发展进程中永恒的主题。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城市更新”;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是当前国际大都市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整理城市更新阶段和改造重点,梳理巴塞罗那普诺特、纽约罗斯福岛康奈尔园区、波士顿海港区、伦敦“硅环”的案例,总结国际创新先进中心的发展经验和启示,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培育创新主体、建立多方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新时代我国城市更新的创新工作方向。

关键词:国际大都市;城市更新;科技创新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3.04.002

一、引言

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社会生命体,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迭代更新、升级优化的过程。其中城市更新在城市的自我调节、功能深化层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不断助力城市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开发新的发展着力点。因此,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跨越的环节。城市是知识、人才以及高科技产业最集中的空间,知识外溢和科技创新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渐显著,[1]城市更新为科技创新营造社会环境、科技创新为城市更新提供技术支撑,二者相互作用推动城市朝更高质量发展方向进行。鉴于此,着眼于城市更新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探究国际大都市更新中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与经验,对于我国城市在更新过程提升城市科技研发、创新竞争力和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

当前,学界对创新行为、创新空间的研究集中在理论、模式及传导机制上。李健、屠启宇以美国大都市创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依托城市更新推动创新空间成长的动力、机制和组织。[3]阳建强认为应当从规划理论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对城市更新理论体系进行拓展,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及个人的优势,改善现有规划模式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城市最新的创新创意发展。[4]王丽艳、薛颖等通过构建城市更新与创新街区耦合协同发展框架,提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5]吴冠岑、牛星等基于纽约、东京的对比发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从理念、体制、管理、制度入手构建城市更新发展体制,能够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和发展问题,[6]Esmaeilpoorarabi在传统区位论的基础上,指出通过城市更新改造的创新区域与区域经济增长、创新发展速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7]

中国城市更新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经历70多年的发展,在更新目标、内容以及实施的政策、采取的措施等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8]特别是在更新的内涵上,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基础积累和空间改造,还逐渐开始注重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内容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改善,以提高城市品质;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底蕴、改善营商环境、增强社会网络联系,以建设更好的社会生态。城市更新通过提升城市品质和建设社会生态,促进知识、技术、管理创新,从而提升城市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则通过更好支撑城市品质、提高和优化社会生态引领城市更新的趋势。二者紧密联系、共生互促,协同作用于城市发展。

二、城市更新的阶段划分与改造重点

现代意义的城市更新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国家经历二战后重建及管理学、规划学、工程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融入城市管理及发展中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城市更新的学术理念和理论框架逐渐建立并完善。学术界一般把城市更新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城市重建(Urban Reconstruct)、城市再开发(Urban Renewal)、城市复兴(Urban Regeneration)、城市文艺复兴(Urban Renaissance),[12-14]但这样的阶段划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更多考虑城市更新的发展背景。

在经历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后,现代城市更新由最初的空间规划深化到城市内部组织、主体、空间的协调融合,呈现多层次、系统化等特征,与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交织。受历史文化、发展理念、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欧美城市在城市更新中关注的重点领域、面临的机遇挑战、派生的社会需求、采取的实施途径等不尽相同,[15]城市更新不再只是关注物质层面提升,精神文化、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等需求引发广泛关注,而科技创新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对城市更新相关的分析建立在现代城市更新理论框架基础上,同时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和需求,依照城市更新发展阶段的时间序列,分析不同阶段发展特点、改造重点等,探究不同城市更新过程存在的运转逻辑。

(一)城市更新起步期及其改造重点

从时间上划分,这一时期包括了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近30年时间。全球城市体系初步建立,西方各国经历二战后的重建,面临人口高速增长和物质空间的不匹配问题,加之战损建筑推倒重建、老旧基础设施换代、贫民窟清除等工作,城市更新主要发力点在物质层面,需要在短时间内保证城市运作的基本物质供给,解决城市物质空间供需不平衡的矛盾。[13]城市更新作为一项政策干预工具,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改善经济环境,为产业转型带来正向反馈作用。在城市更新的起步阶段,城市经济主要通过全球贸易分工及劳动力迁移的国际合作带动,城市重建、改善城市品质的城市更新目标与产业升级、经济高速增长的产业目标并不完全匹配。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的重点不在产业转型上,而在于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为生产生活提供基础保障,具体来说,包括:战争废墟的拆除、破败旧城的重建、清理贫民窟;增加就业岗位、保证住房供给;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二)城市更新復兴期及其改造重点

这一时期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前10年,城市更新在物质层面有一定积累,工作关注重点逐渐向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倾斜。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大力推行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城市经济发展开始出现“郊区化”、产业“空心化”等现象,纽约、伦敦等城市开始出现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压力,不仅如此,西方相当一部分城市开始呈现内城衰败的趋势。欧美城市开始意识到,城市更新绝不仅是一个发展物质基础的经济选题,还应关注人文情怀、社会关系、生态环境等方面因素。为寻求新的城市更新动力,欧美城市在经济发展层面借助固定资产投资来保证城市更新继续进行,同时在人文方面,开始重视对文化环境、社区肌理、精神情怀的建设和保护,[13]实现所谓的“城市文艺复兴(Urban Renaissance)”。这一阶段产业转型旨在经济复苏及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与城市更新中重视人文需求、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目标高度契合。因此,在这一阶段产业转型的重点在于保护城市文化、激发文化活力、保证文化多样性,具体措施包括:支持现代服务业向中心城市发展;实施文化复兴计划,保护历史文化等资源要素;尊重社区文化和肌理保护,重视社区软环境营造。

(三)城市更新深化期及其改造重点

这一阶段大致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至今,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迅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经济活动与数字科技联系日渐紧密,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创新城市的发展理念对城市更新的影响日益深厚,城市更新从理念、导向、方法入手,摸索科技创新的方向。在当代全球城市创新发展的主题背景下,城市更新与创新空间的联系日渐紧密。在这一时期,城市更新的发展模式以自下而上的发展为主,[11]以自上而下的政府规划引导为辅。通过市场“无形的手”发展规律与政府“有形的手”行政干预联动,引导城市更新高效进行。这一时期城市更新的主要目标是加速“产—学—研”发展模式、改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等,产业转型目标在于促进产业高级化合理化,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带动城市更新的愿景。因此这一阶段城市更新的主要思路是厚植创新土壤,构建创新生态,[14]主要措施包括:传统工业区逐步引入创新企业,加快工业区向创新空间转型;加快城市产业结构体系数字化转型,引导创新要素专业化集聚;建设科技创意园区,支持城市创新创业发展;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来管理城市更新。

三、国际大都市创新导向的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一)巴塞罗那普布诺地区

巴塞罗那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制造业中心,产业结构体系以纺织、食品为主,在西班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位于巴塞罗那东部的普布诺地区,作为巴塞罗那的制造业龙头,聚集着该市多数纺织、食品、金属材料等领域的大型企业。自1963年开始,在欧洲和西班牙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全球化产业分工的背景下,加之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冲击,巴塞罗那依靠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在科技主导的新模式面前逐渐表现疲软乏力,难以为继,昔日的制造业中心开始暗淡,一度繁荣的普布诺地区出现“人企外逃”的现象。为恢复巴塞罗那往日荣光,保证其在西班牙的国家地位,政府开始着手经济转型,于2000年制定并通过了22@计划,重点从科技创新层面切入,以22@(新兴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替代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22a(传统工业生产专用代码),最终实现城市更新、经济复苏、社会再造三个目标,借助数字信息科技发展出新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更新模式。

具体来说,巴塞罗那在城市更新层面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规划,强化空间密度的多样化和复杂性,提高土地利用率,[16]将普布诺地区的工业用地逐步改造为绿色空间、文创用地,配以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将生产活动与商业、研究、生存相联系,使居民空间更加友好、企业厂商具有更高生产积极性、城市空间规划更具效率和可持续性,最终有利于集聚经济效益的产生。此外,普布诺地区还注重文化肌理保护与开发,对历史文化和文化要素的包容性也得到极大提升,对区域文化古迹的开发也在时间、主体、功能、转型机制四个层面制定极具弹性化的规划方案。在经济复苏方面,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及知识密集型企业进驻,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引领中小企业发展,为特定技术或行业领域提供“孵化器”,其中涉及“@活动”概念,如数字经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与知识、科技创新、生产等直接相关,对生态系统无破坏效果的都可以在城市中心区发展。在社会再造方面,22@计划将普布诺地区打造成工作和生活功能并行的区域,充分发挥消费这架“马车”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城市尺度的空间上,将许多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变成更小的广场和街道,通过将公共空间细微化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且对城市系统和设施服务进行升级优化,吸引更多私人部门及公共组织进驻,打造一个企业、机构、居民互联互通的城市网络空间。

(二)纽约罗斯福岛“康奈尔科技园”

2009年,为了提升纽约市科技竞争力、培育创新力量,逐步降低对华尔街的依赖,发展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时任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提出“应用科学”计划(Applied Sciences NYC),旨在吸引世界顶级理工院校落户纽约,设立研究机构及校园分址和建设科技园区。其中康奈尔科技园(Cornell Tech)是成型最早也是影响最广的一个项目,园区聚焦交互式媒体、健康、环保等前沿科技領域,从人才教育着手,培养涵盖了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数字产业、新能源材料等20多个理工学科的研究生,致力于将新兴技术、基础研究应用到现实生产生活当中,借助科技成果应用转化逐步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区,激发园区的创新动力。园区倡导“产—学—研”结合,加速科研成果进入科技市场,利用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和定价。园区在管理模式上重点关注企业、大学、个人在生产、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将经济、商业、科研相互结合,探索新型科技园区运转机制,使得园区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也让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更具时效性和实用性。

从区域功能角度来看,康奈尔园区是一个综合性科技园区,内设多个功能区(见表2),以支持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康奈尔园区践行着生态友好的理念,康奈尔科技公寓作为园区内人员的主要生活场所,建筑采取被动式设计,能够实现“净零”能耗①,降低设施运营和维护成本,在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上迈出重要一步。除了物理层面上的另辟蹊径,园区在将文艺创意和创新思维融入空间设计理念方面也是独具匠心,彭博中心(Emma and Georgina Bloomberg Center)利用现代化教室、开放工作区和咖啡厅,将学生、教职人员、研究者以及康奈尔科技社区相互联系起来,开创性的设计更好地促进互动和创造思维的迸发,在促进思想和解决方案自由流动空间中工作和学习时,创新思维也会得到加速。彭博中心提供各种空间,旨在支持不同的学习模式和学术交流。不仅如此,康奈尔园区在建设之初就将学术领袖和行业翘楚聚集在一起,充分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激发创新思想火花的碰撞,引领科技创新的趋势和潮流。

(三)波士顿海港区

位于美国东北部的波士顿曾因繁荣的贸易而成为美国东海岸乃至西半球中最大的港口城市,地处波士顿南部的海港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在19世纪成为以钢铁和造船业为主的工业聚集区以及对外贸易区。20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制造业开始衰弱,作为波士顿港口“停车场”和“仓库”的海港区地位开始下降。但因该区块靠近市中心和存在大量闲置空间,波士顿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着手对该区进行更新改造。

首先,从城市形象入手。波士顿作为美国古老的城市之一,具有丰富的文艺要素,海港区在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举办多样化的文艺创意活动,塑造新的地区形象,激发街区的创新动力。波士顿当代美术馆和波士顿会议展览中心之间的街道上,文创空间和文艺设施比比皆是,透露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在区域单元规划上,海港区也注重人性化的设计和多元化的用途。以海港广场的规划为例,公共空间、开放空间与市政、办公、居住、餐饮、零售等设施错落有致,呈现出独特的城市肌理。此外为了提高城市空间的使用密度,海港区加快对各区之间的连接渠道建设,提高区域可达性,增强了社区内部联系,为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人与企业的交流带来极大的便利,交通空间的设置有近40%的面积是人行空间,出行方式也是鼓励公共交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有明显改善效果。

其次,在城市用地方面,强调用地功能的综合性及对创新经济发展弹性需求的适配性。综合性的土地开发不仅能满足创新型经济引发的需求弹性变化,同时,契合了创意人群对工作、生活、休闲空间融合的诉求和趋势。此外,在波士顿的大学是影响城市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著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就坐落在波士顿,他们不仅是主要的研究者,也是科技市场上的主要雇主,负责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市场,并且将高新技术引入到该区域,尤其是生物工程和健康医疗领域,培育了密集的医疗机构,构建了先进的医疗体系。

(四)伦敦“硅环”

伦敦“硅环”(Silicon Roundabout)也称东伦敦科技城(East London Tech City),是以Hackney和Islington交界处的老街(Old Street)为中心,沿东向Shoreditch、Hoxton延伸,众多科技公司坐落在这里,逐步发展为伦敦的高科技产业核心区域。2002年通过的整体发展计划(Unitary Development Plan)中老街被确定为行政区环境问题最严重地区之一。这项评估包括:主要商业交通流量;人车冲突;街道和建筑物整体外观;维修标准较低的地区;空置地盘和建筑物;树木覆盖率和绿化程度普遍较低;噪音和滋扰问题。老街是从改善公共空地(公园、街道、人行道和所有公共空间,包括公共屋苑上的公共空间)入手,对区域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包括创建一个安全、绿色和有吸引力的公共开放空间的“绿色链”网络,并把该地区对各个年龄段和身体能力的人都感到安全和有吸引力纳入规划目标,创造出人们感到舒适的工作生活区域。老街的先期规划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生态环境三个维度改善了这一区域的生活品质,为老街提供了基本物质保障。

2010年,英国政府制定实施“东伦敦科技城”(East London Tech City)计划,提出将东伦敦建设成为比肩美国硅谷的世界科技中心的愿景,“硅环”开始引起全球城市的关注。为支持“硅环”发展,政府提供3亿英镑专项扶持资金,相继出台多项优惠政策。首先,政府设立专项管理机构如“科技城管理公司”(Tech City Corp)、科技城投资组织(The Tech City Investment Organization),支持科技创业及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为促进行业间融合及合作,由英国政府牵头,构建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企业、民间组织四方合作平台,重点关注并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此外,其他政策包括为学生提供PSW签证政策、为技术人员提供专门的企业家签证,降低融资成本,政府保障满足创业空间需求等措施,为“硅环”科创产业的深化发展提供了助力。

另外,通过行政引导的方式吸引投资者,主要通过设立专项融资渠道、提供优惠融资利率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企业,如思科、亚马逊、推特、高通、谷歌、脸书等。与此同时,通过产业集聚将“硅环”影响力辐射至其他区域,从而带动区域联动发展。“硅环”的科技创新发展政策并非以往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而是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自下而上的模式,這也是“硅环”政策导向的一大亮点。对“硅环”的科技创新发展脉络进行回顾不难发现,早期“硅环”的发展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基于低廉的房屋租金、活跃的创新氛围、浓郁的艺术气息的自发集聚,到后期政府洞悉产业集聚对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积极效果而主导“硅环”科技导向,前者遵循市场化的理论,后者体现适度政府干预的有效性,政府因势利导,以开放、包容的文化关系继承和开发自身文化特色。英国政府对“硅环”的规划满足了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对原有文化背景、科技生态并没有造成破坏,又切实针对创业者在起步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17]

四、国际大都市城市更新的经验总结及其转向

通过对上述国际大都市城市更新可以得出以下经验:第一,对城市规划管理应该具备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捕捉世界经济的前沿方向,结合科技发展的趋势,制订切实合理的发展目标,提出科学实施措施,并且借助重大事件开展地区改造转型;[18]第二,改变以往过度关注物质空间建设的城市改造或更新模式,在关注生活空间布局的打造的同时,重视个体与区域的联动,做到城市空间规划与居住空间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第三,重视发展区域功能融合和混合功能开发,在数字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借助生产、消费、生态建设等功能的混合开发,不仅能促进区域间的产业融合,还对区域环境质量具有提升效果;[19]第四,注重城市肌理延续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城市历史遗迹,维持文化要素的多样性,通过文化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互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带动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加速地区改造和更新;第五,突出创新空间的机制建设和功能服务,改变过去只重视空间建设的开发模式,提高对创新主体的关注,重视社会网络和社区关系建设,建立政府、创新企业、创新人员的互动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科技作为新的独立要素与经济发展的融合日益加快,科技创新通过产业转化使得城市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发生本质的转变,城市更新也由此出现新的转向,对上述四个国际大都市城市更新案例分析,得出以下导向。

第一,智能城市将深刻影响城市化未来趋势以及城市更新的转向。在智慧城市概念出現后的十年里,科技创新已经大大改变了我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方式,集成信息和通信技术已经将各种物理设备连接到信息和技术网络上,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增强与公民间的联系。将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在城市服务中,提升城市自身品质、功能和交互性,以降低创新成本和资源消耗,增强创新个体与政府之间联系。

第二,更加注重城市更新过程中区域单元的细分和专业化。当城市行政边界与城市地区的功能现实不相符时,城市治理就变得尤为重要。城市必须处理更广泛的城市功能区和产业聚集地。通过对区域单元的细分,能够充分发掘每个小区域的自身特征、先天优势,从而更加针对性地提出产业规划方案,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给。

第三,重视人文要素与科技要素的互动,突破空间资源约束。传统城市更新的工作重心在于基础设施物质条件升级,对城市建筑和文化遗产进行破坏式更新,不仅对城市历史文化肌理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毁坏,也为城市生态系统带来了承载压力。城市文化肌理保护不仅能维护城市文化要素的多样性,还能促进区域产业的融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提高物理空间可达性。此外,传统城市更新也忽视了人与城市空间的联系与交互性。

第四,重视城市更新由要素投入转向科技创新导向。城市建设到一定规模,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带来的“要素红利”逐渐消失,城市经济增长也会到达瓶颈,依靠传统要素投入带来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也无法服务于现代经济体系。不仅如此,要素结构不合理,同样对经济增长具有制约的效果。科技创新不仅能为城市更新培育大量人才,还能集聚大量科技企业和风险投资,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化、市场化,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而带动城市产业体系更新、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城市教育制度更新。同时,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催生新的技术和产业,引领新的发展方向和产业趋势。

五、国际城市经验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

当前,我国城市正在加速推进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具有先发优势的中心城区在吸引和孵化创新型企业方面具有天然的物质优势,辅以针对性的发展政策,引导创新企业在中心城区的入驻,能够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加快城市更新与创新空间的融合。因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当注重城市空间规划、吸引创新人才、推动多元有效治理等内容,从城市创新空间功能发掘、创新主体管理以及创新生态运转机制方面进行探究,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科学布局城市空间,发掘创新空间多样化功能。首先,从土地利用着手,改变传统的单一开发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0]在城市功能分区建设上,注重创新产业弹性化需求引起的综合性功能变化;其次,构建舒适化、高效率的复合空间,加速淘汰低端服务业对城市空间资源的占有,推动高附加值、高生产率、高技术化服务业与创新经济融合,打造兼具研发、生产、消费的综合性产业空间;最后,优化城市空间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既要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也要维系区域空间联系、社会联系、经济联系,降低创新的市场摩擦,减少创新要素流通成本,在强调空间设施效率的同时,兼顾社交性的建设。

第二,以人为本、统筹企业,激发创新动力。创新行为的主体是人才和企业,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对创新人才和企业的吸引,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对增强城市吸引力具有正向作用。在吸引人才上,可注重降低创新人才生活成本,增加城市住房供给,发展多样化居住空间,缓解创新人才的住房压力。此外,还可从生活便利的角度出发,丰富消费供给类型,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如增加健身、娱乐、休闲场所,丰富创新人才生活。在吸引企业方面,重视城市硬件、软件方面的更新。一方面以物质基础支持企业在竞争中谋求进步、在合作中寻找契机,如加大对基础交通设施的投资和数字信息设施的升级、维护;另一方面,注重营商环境建设,为创新企业提供公平、透明、法制、高效的市场氛围,同时关注对创新区域文化要素的保护,延续原有文化肌理和文化资产,推动创新与文化要素的联动。

第三,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创建创新生态。以政府行政干预的传统创新运转机制不仅缺乏运行效率,还存在着资源浪费、扭曲市场、加重企业成本等问题,而通过政府牵头建立创新服务平台,企业、研究机构、个人、高校共同参与机制,能更加有的放矢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体来说,一是要积极推动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社区的互动,发挥研究机构的知识溢出效应;二是要加快建设创新孵化空间和鼓励创新创业,激发创新思想商业化、具体化,为地方经济增长提供活跃的创新动力;三是要合理制定城市更新优惠政策,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对资源的调配作用,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创新市场,降低创新企业的融资成本,助力创新企业健康发展。

注释:

①“净零”是指能耗全年总能耗量近似等于在现场或在其他地方所生产的可再生能源量。

参考文献:

程开明.城市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基于创新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9(5):40-46.

苏宁.美国大都市区创新空间的发展趋势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6(12):50-55.

李健,屠启宇.创新时代的新经济空间:美国大都市区创新城区的崛起[J].城市发展研究,2015(10):85-91.

阳建强.走向持续的城市更新——基于价值取向与复杂系统的理性思考[J].城市规划,2018(6):68-78.

王丽艳,薛颖,王振坡.城市更新、创新街区与城市高质量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20(1):67-74.

吴冠岑,牛星,田伟利.我国特大型城市的城市更新机制探讨:全球城市经验比较与借鉴[J].中国软科学,2016(9):88-98.

Niusha Esmaeilpoorarabi,et,al.Evaluating place quality in innovation districts:A Delphic hierarchy process approach[J].Land Use Policy,2018(7):471-486.

阳建强,陈月.1949-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与回顾[J].城市规划,2020(2):9-19+31.

邹兵.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转型的动因与路径[J].规划师,2013(5):5-10.

卓健,孙源铎.社区共治视角下公共空间更新的现实困境与路径[J].规划师,2019(3):5-10+50.

任俊宇.创新城区的机制、模式与空间组织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8.

陈萍萍.上海城市功能提升与城市更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方可.西方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城市规划汇刊,1998(1):59-61+51+66.

董玛力,陈田,王丽艳.西方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和政策演变[J].人文地理,2009(5):42-46.

张平宇.城市再生: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城市规划,2004(4):25-30.

李健.创新驱动城市更新改造:巴塞罗那普布诺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6(8):45-51.

欧阳虹彬,叶强.社区更新机制的弹性:英国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5(12):63-69.

崔宁.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D].上海:同济大学,2007.

Méndez R,Moral S S.Spanish citie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Theoretical debat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2011(2):136-155.

黄晓燕,曹小曙.转型期城市更新中土地再开发的模式与机制研究[J].城市观察,2011(2):15-22.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Urban Renewal of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es: Trends and Enlightenment

Guo Peng, Li Jian, Zhu Yawen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00020, China)

Abstract: Urban renewal is the eternal them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spiral development. China emphasized "urban renewal" at the 2019 Central Economic Work Conference; In 2021, the yearly Government Work Report pointed out that promoting a new people-oriented urbanization strategy and implementing urban renewal action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urban renewal is an important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es. By sorting out the stages of urban renewal and the key points of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cases of Poblenou in Barcelona, Cornell Park on Roosevelt Island in New York, Boston Harbor Area, and London "Silicon Ring",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advanced center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ve direction of urban renewal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timizing urban spatial layout, cultivating innovation subjects, and establishing multi-party cooperation mechanisms.

Key words: metropolis; urban renew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責任编辑:王  缙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科技创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TOD/城市更新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