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音画练习曲》op.33 no.1的音乐形象与演奏技法

2023-07-25 07:19张蕴泽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17期
关键词:音画尼诺夫拉赫玛

张蕴泽(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一、作曲家创作经历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俄裔美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拉赫玛尼诺夫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俄罗斯风格,旋律优美,充满激情,在他的晚期作品中也充满“悲剧性”。拉赫玛尼诺夫因患有马凡氏综合症,他的双手大得惊人,可以在钢琴键盘上轻松跨越12 度,因而他的钢琴作品也以难度大著称。拉赫玛尼诺夫被誉为20 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还是浪漫主义晚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拉赫玛尼诺夫出生在一个音乐氛围很好的家庭,他的母亲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拉赫幼年时期的钢琴教育就来自母亲。1882 年,拉赫玛尼诺夫入学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德米纳斯基学习钢琴。1885 年,拉赫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茨维列夫,接受到极为严格的训练,从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茨维列夫的弟子,拉氏有机会见到了塔涅耶夫,柴科夫斯基等有名的作曲家,并对他后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后他考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从此开始接受更为严格、系统的教育。他跟随著名钢琴家齐洛蒂学习钢琴,还跟随著名作曲家塔涅耶夫和阿连斯基学习作曲。

拉赫玛尼诺夫早期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跃于国际乐坛的。他在演奏中,他兼收前辈诸钢琴大家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所独特的演奏风格。1892 年3 月,拉赫在音乐学院举办了自己的音乐会,以优异的成绩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毕业之后的拉赫马上投入到繁忙的音乐会演出之中。

1895 年,拉赫玛尼诺夫呕心沥血地完成了作品《d 小调第一交响曲》,然而两年后的首演却遭遇了失败,这让年轻的拉赫玛尼诺夫深受打击,一蹶不振。直到三年后才逐渐恢复了音乐创作。1911 年,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了《音画练习曲》op.33 全套,其旨在用钢琴音色展现图画。1914 年,拉赫玛尼诺夫在之后的几年辗转于欧洲和美国,最后定居在美国。1934 年拉赫在瑞士完成了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这首作品是拉赫晚年最著名的作品,它采用帕格尼尼著名的随想曲中的“愤怒之日”为主题,以钢琴与乐队为主要形式。但此时的拉赫健康情况已经恶化,但是为了生活他仍需不停地巡演。后来拉赫玛尼诺夫被确诊为癌症晚期,根据钢琴家霍洛维茨回忆:他的病情恶化的非常快。1943 年,拉赫玛尼诺夫在家中去世,享年70 岁。

二、《音画练习曲》的创作背景

《音画练习曲》 作于1911-1917 年,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给他的两个女儿的。《音画练习曲》是拉赫的晚期作品,主张用钢琴展现画面,当时他的创作手法与风格已经非常成熟了。

谱例1

拉赫玛尼诺夫作为浪漫主义晚期的作曲家,深受柴科夫斯基的影响,他作为浪漫主义晚期的代表,作品不仅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还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其中。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有剧烈的力度变化,经常会出现ppp、fff 和sf等力度,他的作品具有很长的旋律线,多运用复调手法和节奏的变化,体现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宽阔的风格。并且《音画练习曲》中存在大量普遍性、多样性、具有深刻涵义的“钟声”。

三、《音画练习曲》op.33 no.1音乐形象

这首曲子为f 小调,从容的行板,是一首带有连接部和尾声的两段式结构。两段式钢琴作品通常短小精悍,但拉赫玛尼诺夫创新性地加入了连接和尾声,二者使音乐作品更加丰富,两段式结构A 与B 之间的对比也十分强烈。

《音画练习曲》op.33 no.1 是悲壮的独白,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常常具有忧郁的情绪,调性也不稳定,这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点。

这首曲子开头部分的主题有三个声部:高声部担任旋律线条,悠长且具有歌唱性;中声部由和弦和休止符组成,刚劲有力,有进行曲的风格;低声部由低音八度组成,顽固低音复现于低声部。在A 乐段中,主题刚出现时坚定,但随着乐曲发展逐渐减弱,在此之后拍号改变,力度上渐强回f。这一段表现了作曲家思想上的矛盾,经过反复思考和斗争,最后统一,给人流畅的听觉体验。第12小节处反复此主题,只不过在力度上更加坚定,最强处达到了ff。旋律上比第一次更有向上的趋势,也表现了作曲家思想上的前进与升华。A 乐段后半部分旋律下行模进,力度也逐渐减弱,情绪上到达了低潮。

随后进入了连接部分,这一段轻柔的高音区旋律与强劲的八度下行音阶形成对比,这种激烈的强弱对比是拉赫的典型写作手法。进入B 乐段后,节奏的变化更加频繁,拍号不停地转变,音响逐渐增强,低声部多跳进,层次变得丰富,乐句之间的界限更加明显,达到了全曲的高潮。

尾声部分篇幅很长,是在模仿“钟声”。拉赫玛尼诺夫信奉东正教,钟声是他难以忘怀的情怀,他将这种元素融入进音乐中,成为自己独特的音乐符号。这首作品运用藏在和弦中明显的单音模仿钟声,这种钟声缓慢,亦清脆亦低沉,一高一低、灵光一现的单音充分表现了标题“悲壮的独白”的氛围。总之,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中的“钟声”情节,从节奏、速度、音响、氛围上都可以使演奏者在听觉上建立一定的声音参照,捕捉音乐的形象。

四、演奏技巧

(一)力度与触键

这首曲子强弱对比非常鲜明,最弱处到达ppp,最强处达到ff,强弱通常随着左手低音八度走向变化,音乐下行时渐弱,向上时则渐强。在处理不同力度的八度时,演奏强音时可以提高下键高度和速度,下键后将力量从大臂传导至手指尖支撑,在渐弱时,可以逐渐缩小下键的高度,支撑也逐渐从指尖转移至掌关节。这首曲子左手节奏类似于进行曲风格,要注意八分音符后的休止符,只有干净迅速的起落才能呈现这种节奏的魅力。进行曲节奏类型和长线条的渐强渐弱是这首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变化的是力度,不变的是节奏,演奏者要在这种变与不变之间体会手指的触键方法。

中声部以柱式三和弦为主,声部之间要注意平衡,内声部的音量我们要稍加控制,演奏时可以贴近琴键下键,触键时可以微微向前推送,这样可以减少音色的音头,让声音听起来更自然。

谱例2

谱例3

高音声部作为旋律声部,主要为长线条的乐句为主,演奏时可以采用深触键的方式,下键速度一定要慢,下键后注意指尖和掌关节的支撑并且保持住高音声部,让旋律呈现出一种远远飘荡的氛围。

尾声部分依然保持三个声部,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组成钟声元素的单音,二是低音朦胧的声部。整体触键一定要轻缓,呈现出飘荡的钟声的感觉。高声部依然可以保持前面的触键方法,尾声后面部分连续的音程要注意旋律的突出,不能每个声部的音量都一成不变;低音声部要注意流动性,尾声部分的各个乐段划分非常明显,乐段之间情绪上推进到位才能平稳过渡,那么乐段内就需要这种推进,演奏或者练习时可以歌唱,用琴键模仿人声,不仅能细致感受乐段内的推动力,还能增强音乐的歌唱性。

(二)踏板

这首作品类似进行曲风格,踏板更多的是起到增强力度,增大混响的作用,曲子前半部分我们可以根据左手音符的变化来换踏板,踏板要快踩快起,尽量不要产生延音,否则会影响休止符的长度,导致影响整首作品的风格。(见谱例1)

这首作品拍号变化频繁,“拉赫玛尼诺夫善于使用节拍的短暂改变后又回原为的处理手法,这既可以改变音乐的基本律动,又可以改变音乐的句法,使音乐的表情表现显得更加细腻。”拍号的改变更明显地划分了乐句,每个乐句乐段之间的推动力不仅体现在渐强渐弱上,还需要踏板的深度变化,踏板深踩伴随渐强,渐弱则伴随踏板深度变浅(见谱例2)。

尾声部分整体力度以p、pp 为主,这一段可以加入弱音踏板,注意弱音踏板要在开始前提前踩下。尾声部分音符比较密集而且力度弱,延音踏板可以以颤踩为主,尤其是最后部分左手上行琶音部分,随着力度加强颤踩深度也要逐渐加深。(见谱例3)

五、结语

拉赫玛尼诺夫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俄国作曲家,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特点,并且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拉赫玛尼诺夫深受柴科夫斯基的影响,保持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本文研究的这首《音画练习曲》op.33 no.1 曲式结构虽然短小精悍,但其中精致地凝练了拉赫的音乐风格:强烈的力度变化、调性的不稳定、尾声部分的“钟声”。本文对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经历,《音画练习曲》的创作背景,op.33 no.1的音乐形象和演奏技法进行浅析,希望对演奏者提供些许参考与帮助。

猜你喜欢
音画尼诺夫拉赫玛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浅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为例
丰收节音画
丰收节音画
丰收节音画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试论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的演奏技巧及方法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