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探讨

2023-07-26 11:28赵子铭
传媒 2023年13期
关键词:卓越人才新文科新闻传播

赵子铭

摘要:“新文科”是指把新技术融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实现学科重组和文理交叉,让学生跨学科学习。“新文科”要求培养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构建多维度育人新格局,重塑多元化育人新体系,打造多层次育人新平台,营造多方位育人环境是“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新文科 卓越人才 新闻传播 人才培养

“新文科”最早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提出,目的是通过传统文科重组和文理交叉,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018年10月,教育部等部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中首次增加人文学科,“新文科”概念初见端倪并引起社会关注。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作为文科中的显学,“新文科”对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时代要求,国内新闻传播类专业开始尝试把大数据推断、“Python”等课程引入新闻传播的课堂。

一、“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内涵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要体现“新文科”的时代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全媒化、创新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

(一)“新文科”提出的时代背景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要求加快建设“新文科”,以满足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

1.科技发展需要建设“新文科”。在人类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种新兴技术同时爆发,这些新技术对传统文科带来巨大的冲击。信息技术对社会变革带来深远影响,传统文科教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专家型、应用型的人才需求。以新闻传播学科为例,移动互联网、5G、 VR(AR/MR)等技术颠覆了传统媒介,从媒介形态到媒介融合,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渠道,从信息消费到盈利模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就要求新闻传播学科从学术研究到人才培养必须跟上技术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把新技术融入到新闻传播学科,运用新方法、新工具开展科学研究,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学习环境势在必行。

2.社会发展需要建设“新文科”。“新文科”的“新”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传统文科与社会发展需求间的矛盾日渐突出。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新的经济形态,传统文科专业无法满足新型经济社会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科交叉融合,跨专业重组,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文科人才。同时,社会发展也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如网络暴力、隐私泄露、数据垄断等一系列法律和伦理问题,这些新问题传统文科难以有效解决,需要“新文科”运用交叉学科知识和新型工具加以解决。以新闻传播学科为例,“新文科”背景下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跨学科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现代媒介技术,具备全媒体操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新文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文科建设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变化,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和渗透拓展,更好地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吴岩曾在一次会议上强调,新闻传播教育是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命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看到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

(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内涵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要熟悉传统媒体,而且要主动学习新技术,拥抱新媒体,不但要培养复合型的通才,还要培养专家型的专才,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

2018年9月,教育部、中宣部下发《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家情怀、国际视野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高素质新闻传播后备人才。根据文件精神,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应具备“一个坚持,两个前提,三个条件”。“一个坚持”是指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新闻观。“两个前提”指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必须立场坚定、敢于担当、品质高尚,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面对错误言论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全心全意为党、国家、人民服务。同时,还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不仅能从中国视角分析国际问题,还要能从国际视野分析国内问题,更要能从国际视野分析国际问题,具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增强中国话语权,构建中国式话语体系贡献力量。“三个条件”是指全媒化、复合型和专家型。作为“全媒化”人才,要具备“采、写、编、评、摄、录、播、管”等全媒体技能,做到“一专多能,一精多通”;作为“复合型”人才,要做到“知与行”“学与用”“德与能”三个统一,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和德才兼备;作为“专家型”人才,要掌握先进的媒介技术,具备灵敏的洞察力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二、“新文科”背景下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关键

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人才培养定位,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增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1.把握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定位。新文科既是组织形式的变化,更是内容的变革,其目的在于培养超越现有专业局限与学科局限,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不能把新文科简单理解为“科技+文化”或者“文科+科技”,而是应该围绕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入教材,创新教学方法,使人才培养更适合科技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加强新闻传播人才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闻舆论涉及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和社会文化的引领。衡量新闻传播人才培養成功与否的标准,不仅要看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否扎实,更要看学生是否坚持正确的新闻观。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把课程思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是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教室、进头脑,鼓励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和示范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培养新时代又红又专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奠定思想基础。

3.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所学知识容易过时,但学习力不会过时,终身学习的习惯不会过时。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既传授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又要注重校园文化的熏陶,研究方法的训练,研究工具的运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掌握技术,增强本领,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变化,跟上媒介技术融合发展的步伐。

三、“新文科”背景下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路径

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要构建多维度立德树人的培养新格局、重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统筹教育资源的新平台,营造高质量服务的新环境。

1.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多维度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格局。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新文科建设首先应重视人的培养,坚持价值导向,多维度立德树人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职责。坚持立德树人原则,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多个维度入手,做好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促进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有机统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进课堂,入耳、入脑、入心,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多维度、立体式、全方位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格局。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加强国情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以“进基层、懂国情、长本领”实践育人项目为主要抓手,培养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于担当、敢于发声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2.以学生为中心,重塑多元化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新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天赋秉性和兴趣爱好为导向,建立个性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复合型、创新型卓越新闻人才培养体系。多渠道探索学生成才途径,推进思想引领与专业学习、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理论学习与创新实践、个性发展与共同提高相结合,激发学生潜能。促进跨院系、跨专业、跨学科横向交叉深度融合,强化科教协同育人,提高学生科研和社会实践参与度,重视学生学科交叉能力培养,建立以兴趣为导向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

拓宽国际合作办学渠道,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加大与国际一流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深层次合作力度,推进学生交换学习和学分互认,形成由短期交流访学、中期交换留学和长期合作办学组成的多层次国际合作交流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3.统筹教育资源,打造多层次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新平台。围绕“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的人才培养要求,加大与政府机关、传媒机构等校外资源合作共享力度。推动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搭建跨部门、跨院校的协同育人平台。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责任共担的协同育人体系。重视基础理论,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动手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正确处理博雅通识教育与专业理论教育、校內知识学习与校外能力实践之间的关系。

促进信息技术与新闻传播专业教学融合。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引入优质在线课程资源,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范式改革,整合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和个体多样化的需求,打造“课内”与“课外”融合,“线上”与“线下”结合,“虚拟”与“现实”并行的课程体系。搭建跨媒体实践平台,丰富实践内容,优化实践环节,提升跨媒体实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全媒体技能。鼓励学生跨专业辅修课程,跨学校选修课程,完善知识结构;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国内外名校读研读博,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为成为专家型后备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4.提升服务能力,营造多方位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新环境。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与服务育人相统一。以完善教学制度、提升教师能力、建设质量监控体系为抓手,为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提供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浓厚的学习环境,全面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围绕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弹性学分制度,双学位制度、跨校学分互认制度以及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转换制度等,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来选择相应课程,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宽松环境,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名师出高徒,高尚的职业道德、渊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实践阅历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努力方向至关重要。通过打造学习型高素质师资队伍,让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站上讲台”,让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站稳讲台”,让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站好讲台”。充分发挥业界专家和国内名校名家的作用,把业界专家请进教室讲经验、讲案例、讲实战,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名校名家请进课堂,开展前沿讲座,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理论。

四、结语

总之,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行动指南,按照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客观要求,构建多维度育人新格局,重塑多元化育人新体系,打造多层次育人新平台,营造多方位育人环境,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高素质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作者系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常凌翀.“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新闻战线,2020(20).

[2]程曼丽.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J].中国编辑,2021(02).

[3]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 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9(02).

[4]陈凡,何俊.新文科: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

[5]蔡斐.学科赋能、跨界驱动与人的回归——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J].中国编辑,2021(04).

【编辑:钱尔赫】

猜你喜欢
卓越人才新文科新闻传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卓越农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构建与实践探索
经管类卓越人才校企培养模式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农业院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