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成就内外兼修、笃定富足的人生

2023-07-27 08:26燕山卿
检察风云 2023年13期
关键词:吴军风云硅谷

燕山卿

本期客座总编辑

吴军: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硅谷投资人,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和网络搜索专家;“文津图书奖”“中国好书”“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重量级图书大奖得主。

外有智慧,内有方法

《检察风云》:作为一名学者,除了您所专注的计算机研究领域,您还是硅谷的投资人和出版领域多个奖项的获得者。我们看到,您一直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向大家传授您的人生之道。那么,对于渴望改变命运,尤其是渴望实现精神上富足的朋友而言,您认为关键在于哪些方面的自我提升?

吴军:就富足而言,不仅包含外在财富,也体现在精神层面,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为它能让人感到满足。成为精神上富足的人,并非遥不可及,我认为如果能做到以下三件事,就有希望成为精神上的“富翁”。

首先,人需要认清自己。人类认识自身总是最难的。今天,人类能够认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规律,却对人体的很多机能所知甚少。人能够看到他人的问题,却会忽视自己的毛病。一个人只有在认清自己之后,才能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外部世界的输入,才能增加自己的精神财富。

其次,要在“道”的层面上提升自己,而不是满足于掌握一些“术”的技巧。一些人读书、听课,总是希望找到“有用”的秘诀,一蹴而就。我不相信什么人有这样的本事,因为任何在“术”层面的技巧都有很严格的应用场景,条件变了,那些技巧就不管用了。人的学习可以从“术”开始,但是最终要能够悟“道”,在“道”的层面想清楚了,遇事就能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最后,要从汲取知识上升为获得智慧。今天,人在知识上远超前人,而且获得知识也很容易,但是很多人有了知识却无法活好一生,这种现象很普遍。其实,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智慧,知识和智慧不能画等号,因此一个学富五车的人在智慧上可能远比不上古代的先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不被有限所困,它面对无限的世界反而显得生机勃勃,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知识。有了智慧,不仅获得知识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而且能够比同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检察风云》:作为一位跨界的学者,您传达给我们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思维是理解世界的工具,并可以此来理解规律。很想听听您的见解。

吴军: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即便学完了高等数学,回到生活中,思维还是停留在小学阶段?我发现,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做简单的加法,他们虽然在进步,但是速度不够快。而有些人则是在做乘法,他们会用一项技能撬动一个很大的杠杆。我们知道,通常乘法比加法的结果要大。

另外,很多人只知道世界上有正数,却忘记了世界上还有负数,他们做事顾头不顾尾,总以为自己能夠获得,忘了很多努力的结果反会让自己失去。懂得这些道理不需要太多高深的数学知识,而只要掌握数学思维,习惯于用数学的头脑来分析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现象,便可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检察风云》:这些年,世界各国最关注的一件事就是创新。在中国,尤其是在“双创”期间,各种和创业有关的词,比如风险投资、独角兽、商业模式、颠覆性创新不绝于耳。您是否也关注这个话题?

吴军:是的,我关注创新主要源于很多媒体采访我的时候,喜欢问我几个核心话题,比如:为什么硅谷地区的创新通常都是技术创新,而我们国内创新更多的是商业创新?为什么中国作为科技大国,做出了很多世界第一的发明发现,却很少有人获得科学类的诺贝尔奖?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厘清一个概念,那就是科学并不等于我们所说的科技。科技这个词是近几十年发明出来的,它其实包含了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和技术,它们虽然有些相关性,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打个比方:科学研究就是把钱变成知识,而技术开发就是把知识变成钱。科学是一种以“获得关于世界结构和规律的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智力活动,它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因此,人们在研究科学的时候,是不知道最后有没有用、能不能赚到钱的。比如,今天深度学习的算法很有用,不少公司靠这种算法赚到了钱,其实2000年前后约书亚·本吉奥、杰弗里·辛顿和杨立昆研究这个算法时,大家都不看好它的用途,甚至这批人自己都不知道将来它有什么用,只是觉得这个问题需要解决,而且能够解决。至于后来找到了它的应用场景,那也是后来的事,与当初他们要做的这件事无关。所以,相比成为物质上的“富翁”,真正的科学家更希望成为精神上的“富翁”。

反过来,搞技术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是去创造新知识,而是寻找已有的知识,看看如何把它用好。技术开发的目的或者说创新的目的是赚钱,不是创造知识。以苹果为例,它出来时最大的亮点是触摸屏技术。这个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伯克利分校的教授们发明的,乔布斯只是在上面做了一点改进,通过软件实现了双触屏的很多功能,于是它便成了一种新技术。

了解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一个科研机构、一家企业,就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了。

改变固有的行为模式

《检察风云》:硅谷怪才彼得·蒂尔,写了一本名为《从0到1》的书。您对此有何评价?您是如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从0到1”?

吴军:彼得·蒂尔的这本书,在创业圈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在这本书中,有一件事作者没有写清楚,或者说是强调得不够,那就是从0到1是一个完整的全过程,不是脑子灵机一动想到什么好点子就完事了。

说到从0到1,除了我们之前说的科学和技术,其实还涉及另一个概念,那就是工程。什么是工程,或者说工程和技术有什么差别?我总结下来:技术强调的是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以开发新的或者改进现有的方法和流程;工程则是一种系统的、能够迭代进步的,设计、加工和制作以满足人类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技术强调新颖性,而工程则强调可重复性、能大量复制、能产生可预期的效果。

这些年,很多投资新能源汽车的基金赔了钱,原因很简单,那些投资人只知道看技术,不知道考虑工程的因素。就好比你把别人的人才挖过来,打造一辆能跑的样车不是一件难事,这只说明这家公司拥有了技术。但要这家公司一个月生产出一万辆车,而且能保证每辆车的品质都相同,就是另一回事了。如果能实现,这说明该公司能在工程上做汽车了。到此为止,从0到1,才算完成。

世界上不缺迈出第一步的人,但是他们通常迈出这一步,就没有下文了……

《检察风云》:作为一个投资人,您如何看待创业这个人生选项?它需要创业者具备哪些特质?

吴军:创业是对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一个人的所有问题都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暴露出来。比如,我们所讲到的分不清科学和技术、工程和产品之间的区别的问题。很多人做事搞错了方向而不自知;很多人努力,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算法一开始就设置错了。

总之,人要活得明明白白,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明白自己的人生算法是否支持自己实现目标,然后努力才有意义。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吴军风云硅谷
风云三号E星初样星
窃听风云(九)
范蠡妖阵破吴军
象甲风云
范蠡妖阵破吴军
从银川跳到硅谷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象甲风云
汪雷一兰 吴军 夏兆侠 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