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消灭一切

2023-07-27 08:02[德]朱莉娅·恩德斯
今日文摘 2023年13期
关键词:打扫卫生洗碗免疫系统

[德]朱莉娅·恩德斯

干净的感觉其实大部分是在脑子里面产生的。薄荷糖清凉宜人,擦过的窗户干净明亮,洗完澡后躺在新换的床单上,干净的感觉真是天堂般的美好。我们喜欢闻肥皂的味道,喜欢触摸光滑的表面,喜欢消毒剂带来的安全感。

一百三十年以前,在欧洲,人们发现肺结核原来是由细菌引起的。这是细菌第一次走进公众的视线,以一种有害、危险而又看不见摸不到的形象为人们所认识。很快欧洲颁布了新的规定:病人必须隔离,避免传染给其他人;学校里开始严禁吐痰;亲密接触最好避免,共用一块手帕更是绝不提倡;另外,亲吻仅限于“恋人间的情不自禁”。这些规定听起来有点儿滑稽,但到今天它已经深深包含在了社会秩序的方方面面:就是从那时起,吐痰被认为是一种没教养的行为,毛巾和牙刷变成了严格的私人物品。

通过禁止随地吐痰就可以阻止一个致命疾病的传播,确实是一件该提倡的事。这条规矩于是就深深地烙在了人们的脑里,不遵守它的人会被人讨厌,因为他危害到了别人的健康。于是一代传一代,不随地吐痰成了社会的基本准则。保持个人的清洁卫生也在社会上推广开来,人们努力给乱糟糟的生活带来一些秩序。

在那时候,去浴场洗澡还只是富人们才可以享受的,直到20世纪初,在德国,医生规定每人每周必须洗一次澡。大公司开始给自己的员工建淋浴间,并免费提供肥皂和浴巾。其实从1950年开始,每周洗一次澡的规定才真正地得以实施起来。老百姓们一般都是每周六洗澡,一大家人用同一盆水,因为爸爸工作最辛苦,所以爸爸可以先洗,爸爸洗完了其他人再一个接一个地洗。那时候人们对清洁的认识还停留在除脏和除臭。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洁的概念也变得越来越抽象。

翻开报纸、打开广播,到处都是些耸人听闻的新闻,比如今年又有什么危险的流感病毒啦,哪里又发现抗药性的细菌新品种啦,或者哪家食品厂又爆出了大肠杆菌的丑闻了。好像到处都是看不见的危险,处处都有地雷。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法来安抚自己内心对病菌的恐惧,在我们评判每个人做得对与错之前,应该先弄清楚,这些恐惧到底源自何方。

有洁癖的人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就只遵循着一个原则——扫除一切、杀死一切、虽然也不知道杀死了什么,但是肯定那不是好东西。事实上这样彻底打扫的时候确实杀死了所有的东西,不仅仅有坏的,还有好的。

这种清洁方式实在是不可取的。事实上,一个国家越干净,那个国家患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的人就越多,一个家越是干净无菌,这家人患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的可能性就越高。三十年前在德国,差不多每十个人里面才有一个人有某种过敏症,而今天,每三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过敏的。但是相比之下,细菌感染致病的比例却没有下降。今天的科学研究给打扫卫生带来了新的定义,干净并不是指要把有害的细菌都赶尽杀绝。

这个世界95%以上的细菌都对我们无害,而且其中的很多甚至还对我们有益。其实一般家庭里面根本就用不到消毒剂,除非家里有人得了传染病,或者狗狗在客厅地板上拉了一坨大便。

如果家里地板上只是有几只鞋印,那在水里加几滴清洁剂就已经可以清除掉地板上90%的细菌了。打扫卫生的意义在于有效减少细菌数量,而不是完全消灭它们。

即使是坏的细菌也可以为我们所用,比如它可以帮我们训练一下免疫系统。比如洗碗池里的几千个沙门氏菌对于免疫系统来说就是参观动物园,只有当沙门氏菌繁殖过快的时候,它才开始变得危险。有害细菌会大量繁殖的三个条件包括:封闭的空间、潮湿温暖的环境和唾手可得的养料。

在日常家务里,清洗瓜果蔬菜也用了稀释的方法。通过水洗,从泥土中带上来的大部分细菌都被冲掉了,剩下的那一點点儿也已不成气候。如果餐具冲洗完了以后你又用洗碗布在上面抹了一圈的话,可能这个意图是好的,但是实际效果就跟你用舌头在盘子上又舔了一圈一样。

因为洗碗布温暖、潮湿,里面充满了细小的食物残渣,听上去是不是很像微生物的天堂。要是你在显微镜下观察过洗碗布的话,估计你这辈子用它的时候都会有心理阴影了。

所以,洗碗布只适合用来擦洗掉碗碟上大块的污渍,之后一定要用水再好好地把餐具冲一下。厨房里的抹布、手巾也是一样的,一定要彻底清洗干净之后晾干,否则它们也会成为细菌完美的大本营。

细菌在干燥的表面是没法繁殖的,有的细菌甚至会干死。刚刚擦过的地板在干了以后是最干净的。用墩布拖过的地板再进行烘干是最干净的。干燥真的是件美好的事。食物适当地烘干以后就可以保存很久的时间都不会坏,比如面条、麦片、饼干、葡萄干、红豆和肉干都是运用了这个储存技巧。

(杜雅素荐自《文摘报》)

猜你喜欢
打扫卫生洗碗免疫系统
身体的保护伞——免疫系统
打扫卫生
一类具有抗原性的肿瘤-免疫系统的定性分析
我和妈妈打扫卫生
打扫卫生
保护好你自己的免疫系统
洗碗记
Staying healthy
洗碗记
洗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