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布里斯特“对话”策展理念下新媒体艺术展的职能重构

2023-07-28 20:30郑鑫
文化产业 2023年20期
关键词:观展艺术展对话

郑鑫

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新媒体艺术展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现从奥布里斯特“对话”策展理念出发,分析新媒体艺术展在教育职能、社交职能、文化职能、市场规范和知识产权保护职能上产生的重构,由此引发对新媒体艺术展发展现状的反思,为新媒体艺术展策展提供理论指导,从而使新媒体艺术展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

奥布里斯特“对话”策展理念与新媒体艺术展的职能

奥布里斯特“对话”策展理念

策展指展览从前期准备到后期执行全过程中的构思、组织和管理工作,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策展”还涵盖了诸如对展览项目内容的文脉梳理、主题创意构思、资源整合(人、物、数据、政策、技术和资金)、落地执行、传播推广等一系列创造性、技术性和密集性的工作程序。策展活动是当代艺术走进大众的重要方式,也是将艺术观念与学术主张进行有效转化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奥布里斯特提出的“对话”策展理念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信息交换,而是主体之间的意识碰撞,艺术家、作品与观众三者作为新媒体艺术展中的主体,逐渐构建起复杂且交融的对话关系,艺术展览应当作为艺术家与观众沟通的桥梁,促进他们之间的意识交流。如果艺术展览中无法产生意识的碰撞,那将变成艺术家单方面的观念输出,得不到观众反馈的艺术家创作就像“闭门造车”,因此,“对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媒体艺术展的职能

新媒体艺术是借助电子与光学媒介来表达艺术家观念和态度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现实与虚拟结合、运动与静止结合、艺术与科技结合等多元化特征。这种多媒介并存的艺术形式能轻易调动观众的多重感觉中枢,观众的行为可以对艺术作品产生影响,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实现了艺术创作与艺术体验的双向互动。

艺术展天然具有文化职能、教育职能、社交职能、市场规范和知识产权保护职能。新媒体艺术展依赖现代科技,呈现出的面貌与传统艺术展不同,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重构,因此其策展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

台湾策展人吕佩怡谈到策展概念时,提出当代策展的转向是从传统美术馆中对对象(艺术作品)的保存维护,转变为对具有当下时间之灵魂(艺术家、观众等)的照料,而对当下之人的精神关照应甚于对过去之物的回顾。由此可见艺术展职能的核心是保存维护艺术品与服务广大群众。新媒体艺术展依赖媒体和网络,为观众和艺术家提供一个可以自由交流的平台,由此改变了传统艺术展的社交职能。对于观众而言,新媒体艺术展调动了观众的多重感官,给观众带来了真实且沉浸的交互体验,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会和感悟艺术家的创作观念,由此使得新媒体艺术展的教育职能发生了改变。对于艺术作品而言,新媒体艺术展的技术手段可以使传统艺术作品数字化,并赋予其当代语境下新的含义,改变了传统艺术展的文化职能。由NFT引发的知识产权问题在新媒体艺术展中也有所提及,由此改变了艺术展的市场规范和知识产权保护职能。这些职能具体有哪些改变,以及改变后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新媒体艺术展的职能重构

教育职能

1.沉浸式教育

新媒体艺术之父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曾指出:“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连结性是指全身心地融入,而非以旁观者的姿态观看,与他人产生互动,最终产生意识的转化,从而出现全新的思考与经验。新媒体艺术展擅长调动观众的多重感官,为观众打造出沉浸式的体验空间,以视听触嗅等感官作为“对话”的通道,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脱离现实的虚拟空间,这样的环境让观众摒弃现实,全身心地体验艺术作品,从而对作品产生思考,最终达到教育意义。LUMINA是由世界顶级多媒体艺术团队Moment Factory打造的风靡全球的沉浸式户外夜行体验项目。《焕光森林·东方曦望》项目是上海首座森林主题的沉浸式户外夜游场馆,也是LUMINA系列奇幻夜游的新成员,该项目以《山海经》为灵感,以“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为主题,设计出五处不同的光影场景,由数台科视3DLP和1DLP激光投影机投射出如梦如幻的景象,营造出光影交错的全景式沉浸体验。通过光影打造的光影世界激发了观众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引导观众深刻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2.被动转为主动

由观众主动探索代替展览单向输出的观展方式可以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含义。传统艺术展中观众与作品通常是“看与被看”的关系,静止不动的艺术作品和安静的氛围让已经习惯碎片化阅读的现代观众难以集中注意力,常常感到乏味与倦怠,晦澀的文本信息更是让观众昏昏欲睡。新媒体艺术展则利用动态捕捉、手势识别等技术作为“对话”的手段,观众在与作品互动的过程中主动探索艺术作品以获得灵感。展览Shades在纽约展出了以色列裔美国艺术家Daniel Rozin的“镜子”系列作品,该系列作品通过不同的材料“反射”出观众的动态,其中一件作品Take Out-Chopsticks Mirror由许多根规则排列的筷子构成,将筷子连接在底座上,利用传感器捕捉观众的动态,所有的筷子随着观众的运动产生变化,仿佛能“照”出观众的影像。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中产生了“对话”,通过主动地尝试,观众逐渐意识到这面筷子墙其实是一面不像镜子的“镜子”,这种给予观众主动权的教育方式值得艺术展参考。“以观众为中心”,鼓励观众自主探索艺术作品,不仅能够提升广大观众观展的兴趣,而且能够发挥艺术展的教育功能。

社交职能

在艺术展行业逐渐复苏的当下,新媒体艺术展新颖的布展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观展成为年轻人社交的一种方式。大麦联合抖音艺术发布的《2022年国内展览年终观察》显示,2022年大麦上观展次数达到2至4次的观展用户占全部观展用户的31.26%,5至10次的用户占比为23.99%,而观展10次以上的用户占比为7.43%,这意味着超六成用户有多次观展消费行为。超过14.42%的用户年度观展花费超过3000元,观展成为人们消费的重要方式,而观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社交行为,艺术展的社交职能由此显现。

从新媒体艺术作品本身来看,社交媒体也可以作为作品的载体,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以社交媒体为灵感来源,对陌生人上传到Instagram的照片进行评论,并截屏打印出来,将其作为自己的作品。扎克·盖奇(Zach Gage)利用算法,随机转发一条标签是“我最棒的一天”的推特。在他们的作品中,艺术创作为两个陌生人提供了产生联系的契机,这种社交是完全随机的,也是传统艺术展所不具有的,艺术展的社交职能因此产生变化。

文化职能

1.保存文化

在古代社会,艺术作品走向公众是困难的,大多数艺术品被收藏家“收入囊中”,只有特定阶层的人可以看到。现如今,新媒体艺术具有开放、自由、复制成本低的特点,欣赏和保存艺术品不再是一件难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新媒体艺术利用影像、三维模型、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方式,不仅创作出了数字形态的新兴艺术作品,也将许多难以保存的传统艺术作品和文物数字化,使其以数据的形式存在,为文化的保存与传承作出了贡献。

《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利用动态灯光、三维沉浸影像等多媒体手段,动态展示了千年名画《千里江山图》,这种新媒体艺术展不仅将传统艺术数字化,而且将传统文化带入当代语境,以一种更容易被当代人理解并接纳的方式展现出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众与传统艺术作品的“对话”。

2.传播文化

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一直都反映着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是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如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张子康所言,“中国馆真实反应了中国当下创作的新的形式、观念和语言”。其中,刘佳玉的作品《虚极静笃》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了中国地形、地表的形态和水墨画,使用了styleGAN、pix2pix和MIDAS来生成作品中不同的组成部分,最终将实时渲染出的影像投射在3D打印出来的山脉模型上。刘佳玉表示:“希望可以借由这件作品去呈现东方气韵与现代技术交融的平衡点。”在西方人眼里,东方文化和气韵可以用玄妙来形容,他们很难理解中国独有的人文情怀和文化魅力,但用影像和装置等形式可以让西方人直观地感受这种意境。在这一维度上,新媒体艺术展促进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对话”。

市场规范和知识产权保护职能

新媒体艺术作品具有“非实体性”特征,许多交互作品中的传感器容易损坏,一些艺术作品在撤展后只能以影像的形式存在,因此在国内收藏市场面临种种困境,价格和销量也远远不如传统艺术作品,国内的收藏家更愿意投资传统艺术作品,而不是没有实体的新媒体艺术作品。这不仅是由艺术收藏家保守和观望的态度导致的,数字艺术市场的价格混乱,交易平台与交易体系不完善也是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2022年4月,深圳奇策迭出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与杭州原与宙科技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一案作出判决,该案件被称为国内的“NFT数字藏品”第一案,该平台某用户铸造并发布售价899元的“胖虎打疫苗”NFT数字作品与漫画家马千里创作的“我不是胖虎”系列作品中的一幅作品完全一致,平台并没有严格审核用户上传的作品就进行发布。

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的艺术市场没有所谓的市场规范。20世纪90年代初期,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定价毫无参考依据,导致艺术市场的价格混乱。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我国才逐渐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一系列画廊、美术馆、收藏家、艺术批评家建立起联系,形成了强大的话语权,为整个艺术市场制定了市场规范。面对如今这样的局面,美术馆、画廊等相关机构需要承担起知识产权保护职能,建立话语权,对新媒体艺术作品价格进行约束,并针对新媒体艺术作品创建完善的知识产权审查机制。

职能重构带来的反思

大众审美能力落后

从根本上来说,许多观众认为新媒体艺术展晦涩难懂的原因是审美素养较低。因此艺术教育的普及应从多个角度出发,如公共艺术的创作、免费艺术展的普及,以及学校基础艺术教育的落实。奥布里斯特曾试图突破展览模式,探索更丰富的展览空间,1911年7月,他在瑞士的一间公寓的厨房中举办“厨房展”,1994年在污水处理中心发起“大下水道”展览等,都是在尝试拓展艺术展的空间,将艺术展带到离大众更近的生活中来。

日本Teamlab团队在东京银座一家名为SAGAYA ginza的餐厅的墙壁与墙面上投影出如梦如幻的影像,一会儿是樱花飞舞,一会儿又变成瀑布飞流,随着音乐的变化,影像也在发生改变,甚至是桌面上盘子摆放的位置都与影像契合。这样顾客在用餐的同时也欣赏了一幅艺术作品,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艺术审美,“对话”也在悄然之间发生。这样的艺术教育方式摆脱了说教的枯燥无味,也更容易让大众接受。

重视交互的有效性

新媒体艺术展普遍运用了新兴的数字技术,使得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交互,一方面能带给观众新奇的观展体验,另一方面却无法让观众直接理解其中含义,让观众看得云里雾里。因此艺术展应成为两者的桥梁,承担起“翻译”的责任,让观众了解艺术家、作品灵感、作品所表达的内涵等,在艺术展中将有效信息传递给观众。例如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观众扫描二维码即可看到作品介绍,或利用视频的形式由作者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在UCCA联合抖音艺术呈现秋季大展“集光片羽”中,观众扫描作品的二维码,即可全面了解艺术家及作品信息。除此之外,可以利用AR导览绘声绘色地对作品进行讲解;建立作品的三维模型,弥补展览的放置角度或位置等因素导致的视线盲区;将作品拆分与重组,让观众看清作品的每个组成部分等。通过对作品意义的阐释和对作者信息的补充,促进观众、作品和艺术家之间产生“对话”。

“光晕”的探索

传统艺术品由于本真性、稀缺性、在场性以及独特的艺术技巧、美学造诣、历史背景等,从创作完成那刻起便具有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感、距离感,从而使人对其产生膜拜感,本雅明将其视作艺术作品的“光晕”(aura)。而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易传播性、易复制性与形成“光晕”所需要的稀缺性几乎相反,我们不得不对数字艺术作品“光晕”的生成条件进行重新思考,“对话”是否成为新媒体作品生成“光晕”的新标准,是我们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新媒体艺术模糊了艺术与技术的边界,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媒体艺术的形式越来越多样,我们也应根据新媒体艺术作品的不同形式设计不同的策展方式。在职能层面上,新媒体艺术展与传统艺术展有所区别,在探讨职能重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大众艺术教育、艺术展交互的有效性以及新媒体艺术作品“光晕”形成标准的探索。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传播的角度促使大众关注新媒体艺术展,传播主要分为策展前期的信息传播和策展中观众的自发传播,主要平台包括展览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和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观众在新媒体艺术展拍的照片、视频等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二次传播,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国内的新媒体艺术展越来越多,但在追求展览客流量的同时,策展方更应该重视艺术展本身的质量,对艺术作品的甄选应当更加严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艺术展览的良性发展。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奥布里斯特‘对话策展理念下艺术展职能重构”(编号:SJCX22_1027)。

猜你喜欢
观展艺术展对话
观展指南针
参观美术馆
3天观展人数超过50万人次首届智博会发布多项重要成果
后移2016·当代水墨艺术展
气球艺术展
观展攻略
艺术展讯
艺术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