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以庄《怡怡楼遗稿》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2023-07-30 11:21谢丹
艺术科技 2023年15期
关键词:晚清贵州

摘要:晚清贵阳高氏家族后人高以庄,素有才子名声,咸丰初与兄兴办民团维持地方秩序有功,擢官至四川云阳知县。其所著《怡怡楼遗稿》内容丰富,收录了记述其长期客居异乡、辗转于军旅生活体验的百余首精彩诗篇,主要包括描写自己游览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叙说亲友之念与亡人之思、实录连年战乱与民生之苦、抒发身世之感与归隐念想等,展现出一定的时代面貌和文人之思。高以庄诗歌体裁多样,所涉内容广博,艺术特点鲜明,长于使用色调鲜明的意象烘托气氛,尤擅营造孤寂清冷的意境;同时多引用典故,或言及前人事迹,或化用前人诗句,使诗篇文气卓然;又寓情于景,一草一木皆融注自身情感,令诗篇情感真挚热烈,艺术成就高。文章论述高以庄《怡怡楼遗稿》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怡怡楼遗稿》;高以庄;晚清;贵州;社会动乱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5-00-03

高以庄,字秀东,贵阳人[1]。高以庄以廪生起,与兄治团平乱有功,在云阳为官除暴安良、救济流民、重视教育与医药,深得民心,其个人经历和思想感触寓于诗歌创作中。

1 《怡怡楼遗稿》的主要内容

1.1 描写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

高以庄一生行迹遍布多地,特别是因平乱、任职长期辗转于贵州与四川两地。黔蜀多高山,地势险绝,风光秀丽,高以庄置身其间,将大好风光尽收眼底,写成无数诗篇。

如《登南天门》:

万山忽小一峰尊,子午褒斜眼底奔。匹马南来红日近,果然到此是天门[2]17。

黔蜀山势交错辉映,南天门却山势高绝,鹤立鸡群。登上更高的山,所见是更开阔的风景,仿若红日近在咫尺,唾手可得。

又如《春日游翕园》:

名园倚名山,别具一邱壑。春来气候新,览胜到幽阁。缓步绕回廊,微风卷帘幙。一鸟响林间,百花齐破萼。有馆时听莺,结庐旧栖鹤。潇洒竹千竿,潺湲水一勺。野花明短篱,山色环东郭。主人抱瓮耕,日日灌园藿。漱石傲烟霞,挥毫破寂寞。世人那得知,长啸得真乐。[2]2

不同于自然景观的粗犷,人造景观细致优雅,回廊、帘幙、亭台楼阁、花竹溪篱,皆用心布置。白日听鸟鸣,晚间闻溪声,日头正好,挑水浇园,其中自有一番真趣。

山色风光无限,千百年来历久弥新,人地却令人思绪万千,转眼之间,便是面目全非。高以庄在尽情享受黔蜀风光之际,也曾经过“六朝兴亡”之地。

如《咸阳》:

别馆离宫尽草莱,关河百二夕阳隈。祖龙毕竟成前谶,牧马何曾敢再来。六国烟销边事起,三山路渺海船回。焚书未尽阿房火,一炬都教付劫灰。[2]18

《马嵬》:

西宫南内总浮云,多少荒陵剩夕曛。过客不须频怅惘,千秋尚有马嵬坟。[2]18

咸阳与马嵬两地,曾经皆辉煌万丈,又都敌不过战乱之苦,如今站在这片土地上,隐约还可见当日战场的硝烟,马嵬重复了咸阳的悲剧,如今何处又将重复马嵬的悲剧?

1.2 叙说亲友之念与亡人之思

高以庄常年离筑在外,远离亲人好友,夜深人静之时,无人相伴;寂寞徘徊之时,也无知己可诉,心中郁郁难平,由此创作了许多怀念好友和家人的诗篇。

如《怀萧润宇副郎》:

弹指光阴廿载前,惜春词隽斗吟笺。短衣侧帽一狂士,红袖青衫两少年。自逐名场嗟老大,同悲故国莽烽烟。如何也抱鳏鱼憾,玉镜台空月不圆。[2]16

茫茫尘世知己难得,更何况少年意气,更是纯粹可贵,二人数十年来依旧初心未改,同为国家硝烟四起悲恸万分,如今彻夜难眠,月未圆,人亦未相见。

又如《怀陈竹溪布衣》:

屈指归舟此日停,到门儿女话零星。更教今夜乡心切,飞梦如云唤不醒。[2]16

友人离已归家,自己虽万分不舍,但又不免羡慕,遥想其与儿女闲话家常的画面,诗人不禁思乡情更切。自离家以来,诗人时时记挂着家中,日日忍受思乡之苦。

如《示谷儿》:

忍泪抛儿去,行行已两旬。浑忘为客苦,独念旅居贫。教育怜诸弟,勤修慰远人。承欢娱尔母,团聚待明春。[2]16

回想当初离家之时也是千般不舍,但又万般无奈,客居异乡虽艰辛,始终难以克服的却是远离家人的孤独,只盼小儿孝敬母亲,待到明春阖家团圆。

可世事又怎能尽如人意?福祸旦夕之间,心中时时牵挂的人,却注定天人永隔。在《怡怡楼遗稿》所收百余首诗中,悼亡诗就有十余首。

如《亡妾廖姬生二子先后夭折,惟一女五姑聪慧幽闲,一如其所生而孝谨尤甚,今春卧病且久,比余奉檄从军绵左差,旋一面即逝,恸哉!将之任云安,遣人送女与其弟茂龄柩回里,葬廖姬墓侧,爰作五绝以哭之》:

二十年来失母人,明珠一颗掌中珍。何期兰玉同摧折,万里双棺最惨神。

客里愁无避债台,强携弱小锦江来。一官我已频飘泊,累尔伶仃更可哀。

颓然老病委匡床,泪眼涔涔侍藥汤。我未云亡儿遽逝,难将此理问穹苍。

欲语心酸话不成,匆匆撒手悔从征。可怜尽夜潇潇雨,凄绝灯前唤父声。

老眼摩挲泪已枯,灵心慧质总模糊。家山尚有阿娘墓,魂魄依然傍母雏。[2]21

在外征战多年,即使见惯了战争的残酷,却还是会在枕边人离世时心痛万分,唯有膝下儿女可缓解哀思。儿女早慧,最终也抵不过病痛,先后离己而去,往日灯影跳跃、欢声笑语的情境仿佛就在眼前,如今竟白发人送黑发人,再难听见他们唤一声“爹爹”,实乃切肤之苦,锥心之痛!

1.3 实录连年战乱与民生之苦

高以庄在任云阳期间,正值清廷外忧内患之际,各地农民起义层出不穷,社会动荡。咸丰四年(1854)至同治元年(1862),杨隆喜联合舒裁缝等在九坝发动起义,蓝朝鼎于绵州起义,石达开率太平军兵攻湖北利川,蓝朝柱、何应顺领导起义军进军陕西,都意图夺取云阳。高以庄在云阳修筑防御军事、整备军械、招募民兵,力保一方百姓平安。

在镇压农民起义军时,诗人见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不禁悲从中来,常有诗言此。

如《和唐鄂生廉访入黔感赋韵·其五》:

故国山河碎,斯民供亿繁。疮痍真满地,呼吁竟无门。一夜尝三警,千家仅百存。可怜征战地,燐火聚游魂。[2]30

昔日的繁华胜景变成了一片废墟,山河破碎,民生凋敝。战争到来之际,受苦最多的莫过于普通百姓,他们生无所依,死无所寄,诗人看在眼里,沉痛无比却又无可奈何。

高以庄一直在想方设法平息战乱,尽管心中知道此战是为百姓安乐,但亲历战场的痛苦却难以消磨。目睹了战争之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内心凄凄,忍不住将此情此感倾于笔尖,如《和周震初广文感怀

韵·其一》:

兵燹流离取次尝,济时何处觅慈航。穷乡遍集哀鸣雁,乐土今为古战场。纵寇岂能论胜败,邀功犹自说低昂。生灵涂炭无长策,醒眼看人梦里忙。[2]12

在战场之上,没有真正的赢家,受苦的始终是百姓,回想自己为百姓安乐的初心,最终“收获”却是生灵涂炭,诗人不禁后悔为官,慨然写下《判官脑》等诗。

《判官脑》:

立马峰头赋大观,此身如鹗向空盘。白云深处一回首,消尽名心悔出山。[2]15

高以庄清醒地认识到了战乱的结果,面对死亡,感到深深的厌恶,可怜自己为官徒有虚名,却难以保护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心中悲痛不堪。

1.4 抒发身世之感与归隐念想

高以庄多年来一直在外奔波,远离亲友故土,又身处战乱之中,连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因此不免生发出许多身世之感,若遇佳节,更是难以自抑。

如《重阳》:

西风瑟瑟乱飞鸦,节序惊心感岁华。辜负黄花羞短鬓,不堪落寞走天涯。[2]16

重阳本团圆佳节,自己却孤身一人,西风愈紧,落木无情,更昭示着又是一年过去,可怜岁月不饶人,如今自己鬓如霜华。

又如《病中感怀》:

药炉经卷日摩挲,短榻支离奈老何。生意渐随愁里尽,好春可惜病中过。微官飘泊同浮梗,旧院荒凉感逝波。惟有青天一轮月,照人犹似镜初磨。[2]15

病中最是多思,屋外春意正好,自己却只能围绕着药炉和经卷。

高以庄长期身处烽火硝烟之中,从立志早日结束战争还百姓安乐,到家人相继辞世,战乱却始终不见平息,而自己双鬓渐白,不免想要逃离,因此也在诗中多次表达自己想要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意向。

如《云阳春日》:

东风吹暖艳阳天,此地重经又一年。浊酒难浇新旧恨,此身合悟去来缘。消残兵燹期驯雉,触起乡愁叫杜鹃。选胜何如归隐好,小楼听雨杏花前。[2]25

《沙河道中怀兄》:

卷地风号夕照寒,天涯谁念雁行单。关心最是来时病,有泪都从别后弹。万里孤身怜落寞,一家三处望平安。何年践约同招隐,老屋溪头把钓竿。[2]19

不管是在享受云阳春日时,还是思念与自己兴办民团的兄长时,高以庄都不约而同地想到自己想要归隐的意志,甚至预想自己在老屋溪头钓鱼,在小楼杏花前赏雨的情景。

高以庄为官数载,为百姓安乐而漂泊一生,最终家人离散,自己日渐病弱,落得个“愁绝散花人去后,更谁相伴病难摩”[2]24的境地,也难怪其最后一心想要归隐,逃离官场,寄身于天地之间。

2 《怡怡楼遗稿》的艺术特色

诗人出身于贵阳高氏家族,又因社会动乱走上官场,长期客居异乡,中间又经历姬妾、儿女离世,独特的经历造就了诗人鲜明的艺术风格。

2.1 善用清冷意象,营造孤寂氛围

高以庄诗作多身世之感,无论是秋日来袭、年岁渐长,还是客居异乡、思乡情切,都多用清冷、孤寂的意象来渲染气氛。

如《秋夜》:

摊书人坐久,凉月上窗纱。露冷欺桐叶,秋深击菊花。无聊倾醁酒,有梦落天涯。尺素何由寄,迢迢别路赊。[2]3

《板桥驿》:

帽影鞭丝客路遥,寒鸡喔喔马萧萧。餐风冒冷何曾惯,流水声中过板桥。[2]9

“凉月”“露冷”“欺”“击”“迢迢”“寒鸡喔喔”“马萧萧”“餐风冒冷”等,除此之外,诗人还多用“冷雨”“尖风”等词,在色调选择上也多用“绿”“青”等冷色调,使人感到凄清萧瑟。高以庄巧妙利用这些冷冽的意象,将心绪具象化,使内在感受外化,令人感受到其内心的酸涩。

2.2 善于化诗用典,文学底蕴深厚

高以庄学识广博,其诗作中多引前人事迹来阐述自己当下的所思所感,更会在诗中巧妙化用前人诗句。

如《秋日赠别张支百国学》:

诗酒追陪乐有余,萧萧落叶雁飞初。多情独羡张京兆,古事应推董仲舒。满地星霜驰匹马,何时风雨奉双鱼?明朝分手河梁去,砚北花南怅索居。[2]3

此处引用张敞和董仲舒的事迹。张敞为官鲜少摆架子,私下又爱妻,有为妇画眉之事,言“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3],担得起多情二字;董仲舒吸收其他学派的理论,将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结合,创建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中国社会两千余年。此外,诗中也多引孟尝君、苏子瞻、周公瑾、卫玠、贾谊等。

又如《雨后登楼迟李晴湖副郎不至》:

一雨竟成秋,凭栏縱远眸。烟痕沈老树,山色上高楼。世事空尘梦,天涯话旧游。难穷千里目,欲向故人求。[2]8

《清化镇》:

浇愁无酒转愁添,新月纤纤已挂檐。难遣旅怀是今夕,一镫如豆朔风尖。[2]19

《雨后登楼迟李晴湖副郎不至》“难穷千里目,欲向故人求”化用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清化镇》中“浇愁无酒转愁添”化用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举杯消愁愁更愁”。高以庄巧妙化用前人名句,以旧诗写己情。

2.3 善使情景交融,情感真挚热烈

高以庄作诗皆为有感而发,从旅居之苦到战乱之痛,从怀念故友到悼念亡人,从囿于官场到渴望归田,都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出发,因此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如《甲寅初度》:

匣剑经年久不磨,青衫依旧尚蹉跎。风尘困我情终累,月旦听人论总苛。举世岂真知己少,半生都是负恩多。徒增马齿深惆怅,强醉樽前一放歌。

文场争说笔生花,浪博虚名敢自夸。如此头颅真有愧,况多心愿恐终差。循陔泪尽思难补,同气情深报尚赊。三十六年一弹指,不堪潦(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倒在天涯。[2]13

此诗是高以庄三十六岁生辰时真情流露之作,此时的高以庄认为自己匣剑未磨、青衫蹉跎,多年来远离故友,知己再难逢;回顾半生,又愧对家人,三十六年弹指一挥间,年岁徒增,自己却依旧一事无成,潦倒天涯,形单影只。

3 结语

黄彭年为《怡怡楼遗稿》所作的序中说,“古之不得于时,不能行其志,而宣之于诗者多矣。彼其耳所闻,目所见与身所值,常抵牾于心所欲言、所欲为。积之久,郁之深,于是风云烟雨、泉石林木、鸟鸣虫唧,无往而非愁惨之状、哀怨之音,而一寓之于诗”。高以庄为廩生以来,囿于场屋十几年,最后因平乱有功得以为官,但所遇不合,又遭家人去世,因此多身世之感,其言悲愤。如今所见《怡怡楼遗稿》中百余首诗,皆是诗人数十年来血泪交融的人生体验,为其诗歌创作之源,使其诗作内容广博,感情真挚,艺术成就高,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晚清贵州诗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楠.贵州通志·人物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839.

[2] 高以庄.怡怡楼遗稿[M].贵阳:西充官廨,1857:2-3,9-8,12-13,15-19,21,24-25,30.

[3] 班固.汉书:卷七十六[M].颜师古,注.上海:中华书局,1964:3222.

作者简介:谢丹(2001—),女,贵州贵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猜你喜欢
晚清贵州
贵州,有多美
寻味贵州——遵义
寻味贵州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有情总被无情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