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美曲塞致假性蜂窝织炎的罕见不良反应病例综合分析Δ

2023-07-31 13:05张莎莎雷珍珍吴嘉瑞林盈达牛玉坤薛春苗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3年6期
关键词:织炎培美曲塞

梁 艳,王 超,张莎莎,王 莹,雷珍珍,吴嘉瑞,林盈达,牛玉坤,薛春苗#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药学部, 北京 100007;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北京 100105)

培美曲塞是一个多靶点的抗叶酸化合物,单独或与顺铂联合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或恶性胸膜间皮瘤[1]。文献报道的培美曲塞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有脱发、急性全身性发热性脓疱病、荨麻疹性血管炎、放射性回忆性皮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眼睑水肿、糠疹和苔藓样皮炎[2]。急性蜂窝织炎指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患处的红、肿、热、痛等,继发肿胀明显,疼痛剧烈,部分肤色变褐,或伴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假性蜂窝织炎指临床表现符合蜂窝织炎,但不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3]。培美曲塞致假性蜂窝织炎很少被报道,为培美曲塞的罕见不良反应,其临床表现与蜂窝织炎类似,临床上通常会首先将其误诊为蜂窝织炎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致治疗无效。为进一步了解该不良反应类型,本研究收集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培美曲塞致假性蜂窝织炎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由于该不良反应类型很少被报道,对假性蜂窝织炎的定义不明确,在报道中会以“蜂窝织炎”“丹毒”“水肿”和“皮疹”等多种描述。为了更全面收集、分析相关的案例,在检索中以“培美曲塞”“假性蜂窝织炎”“蜂窝织炎”“丹毒”“皮肤”和“下肢”为中文检索词,以“pemetrexed”“pseudocellulitis”“cellulitis” “erysipelas”“skin”和“leg”为英文检索词,分别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和Elsevier数据库,收集培美曲塞致假性蜂窝织炎的病例报告类文献。纳入标准:报告病例经作者诊断为蜂窝织炎、假性蜂窝织炎或有类似蜂窝织炎临床表现;临床资料相对完整;文献资料语种限汉语和英语。排除标准:非病例报告类文献;培美曲塞为非首要可疑致病药物;临床资料不完整。

1.2 方法

由2名研究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应用Excel软件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提取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疾病、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验检查指标、主要干预措施及转归、是否再次使用培美曲塞。根据Naranjo评定法评价培美曲塞与假性蜂窝织炎的因果关系:“肯定”为≥9分,“很可能”为5~8分,“可能”为1~4分,“可疑”为≤0分;如遇分歧,则由第3名研究者协助裁定。对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采用设定的检索词共检索到中文文献380篇、英文文献185篇,按照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排除非病例报告类型文献550篇、重复报告的文献3篇以及病例系列研究1篇,最终纳入文献11篇[4-14],涉及17例培美曲塞致假性蜂窝织炎患者。

2.2 培美曲塞致假性蜂窝织炎的临床特点

17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为36~79岁,中位年龄66岁;原发疾病:非小细胞肺癌9例,细支气管肺泡癌2例,右肺肿物和胸腔积液1例,子宫内膜癌1例,未写明原患疾病4例。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为使用培美曲塞的第1周期至第21周期,中位发生时间为第4周期。临床表现有双下肢的肿胀(13例,占76.47%)、皮疹(13例,占76.47%),疼痛(10例,占58.82%)、硬化(6例,占 35.29%)、色素沉着(2例,占11.76%)、功能丧失(1例,占5.88%)、感觉缺失(1例,占5.88%)和瘙痒(1例,占5.88%)等。发病部位为双下肢的有13例(占76.47%),左侧小腿的有3例(占17.65%),1例患者(占5.88%)由左下肢蜂窝织炎样疼痛发展为双下肢。报告了白细胞水平的有3例,其中1例升高,1例不变,1例减少。报告了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有2例,其中1例正常,1例升高。4例患者行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显示深静脉血栓(DVT)。1例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轻度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正常。4例患者行皮肤活检,其中1例显示皮肤纤维化;1例提示小汗腺导管鳞状化,浅表淋巴细胞浸润;1例显示富含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间质性真皮水肿;1例显示血瘀性皮炎伴周围淋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7例培美曲塞致假性蜂窝织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见表1。

2.3 患者的治疗措施与转归

7例患者初始给予氯唑西林、头孢氨苄、万古霉素、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菌药物治疗无效;1例患者停用培美曲塞及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后,小腿病变持续硬化;1例患者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后,症状无缓解,停用培美曲塞后好转;4例患者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换用外用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后,皮疹的症状和范围均有所缓解。4例患者初始采用口服或外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治疗后,症状均得以缓解,但其中1例患者后来由于原患疾病加重死亡。6例未描述治疗措施的患者中,1例小腿病变持续硬化,1例18个月后症状完全恢复,4例未描述转归。

2.4 再次使用培美曲塞情况

5例患者再次使用了培美曲塞治疗,其中3例再次发生小腿压痛、水肿、红斑或原有症状持续存在;2例在减少培美曲塞剂量后,未再次发现上述症状。

3 讨论

培美曲塞的作用机制为阻断嘌呤和嘧啶合成所需的胸苷酸合成酶、二氢叶酸还原酶和甘氨酰胺核苷酸甲酰转移酶,使细胞分裂停止于S期[2]。培美曲塞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乏力、恶心、腹泻、骨髓抑制和皮疹等[15]。培美曲塞单药治疗的皮肤毒性发生率约为14%(3/4级皮肤毒性的发生率为0.4%),联合顺铂使用时,皮肤毒性发生率为5%~22%(3/4级皮肤毒性的发生率为0.6%)[2]。在临床研究阶段,培美曲塞发生皮疹的机制研究还不是很明确。研究结果表明,叶酸功能不良的患者使用培美曲塞的毒性更严重,尤其是3级和4级黏膜炎、骨髓抑制和腹泻,培美曲塞为抗叶酸合成的药物,口服叶酸、地塞米松和肌内注射维生素B12可显著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6]。培美曲塞所致皮疹在很多文献中没有十分准确的描述。

文献中,培美曲塞致假性蜂窝织炎的临床表现多为双下肢皮疹,部分可扩散至双侧脚踝和脚背,患者多出现皮疹部位红斑、水肿、硬化、色素沉着和瘙痒等。实验室检查表现为白细胞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正常;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未显示DVT;细菌培养阴性;皮肤活检可能会提示小汗腺导管鳞状化生、浅表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等表现。其临床表现与蜂窝织炎、丹毒等类似,最初都会被误诊为蜂窝织炎而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治疗多日无效后,方进行进一步皮肤活检,给予局部或全身用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后,症状可部分或完全缓解。检查显示,该假性蜂窝织炎可排除免疫介导,部分患者预后会导致皮肤硬皮样改变。

表1 17例培美曲塞致假性蜂窝织炎患者的临床资料Tab 1 Clinical data of 17 patients with pseudocellulitis induced by pemetrexed

根据目前报道的病例资料,既往发生假性蜂窝织炎的患者,再次使用培美曲塞时,再次发生该不良反应的概率更高;但也有报道,1例患者经培美曲塞减量后,未再次发现该不良反应,患者继续使用培美曲塞治疗。若出现3—4度皮疹,则应停用培美曲塞,给予局部或全身用皮质激素治疗。若皮疹程度较轻,为1—2度皮疹,患者减量后,或可继续使用培美曲塞,但仍需密切监测,一旦使用过程中出现皮疹,应立即停药,给予局部或全身用皮质激素治疗。病历资料显示,后续对患者的皮肤症状进行随访,部分患者停药治疗后可完全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进一步加重,或可导致皮肤紧绷、硬化和色素沉着等。

综上所述,培美曲塞相关的假性蜂窝织炎的症状为双侧小腿的皮疹、肿胀及疼痛,少部分患者可能发生在单侧小腿,因其临床表现类似蜂窝织炎,容易被误诊为细菌感染的丹毒或蜂窝织炎;从培美曲塞治疗的第1周期至第21周期均有发生,中位发生时间为第4周期;该类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均没有效果,多数患者在停药及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少数患者可能存在皮肤持续的色素沉着及硬化。在使用培美曲塞时,应注意正确诊断该药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措施,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猜你喜欢
织炎培美曲塞
浅谈禽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
奥希替尼联合培美曲塞、贝伐珠单抗治疗EGFR19del/T790M/顺式C797S突变肺腺癌1例
如何降低蜂窝织炎对肉鸡品控的影响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评估
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伴下唇组织坏死缺损1例
多西他赛联合顺铂与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的随机对照研究
口底蜂窝织炎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与否的治疗策略对比分析
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培美曲塞与吉非替尼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