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头万绪一线穿 巧设线索连玉串

2023-08-01 15:44蔡永生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孙犁油菜花奶奶

蔡永生

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穿起来的一条主线,它使分散的材料组合成一篇严密的文章。下面,一起赏读铁凝的《套袖》,了解作家从小小的套袖中获得的体悟;阅读习作《油菜花田》,和小作者一起追忆美好童年。

【佳篇赏读】

套袖

铁 凝

插队时,邻家姑娘总帮我们做针线。她话不多,手巧,全村妇女绣枕头、纳袜底,几乎都用她出的花样。姑娘常年戴一副素净的套袖,显得勤快、干练。

不久,她也送给我一副花细布套袖,告诉我说,戴上它,省衣服。我没有省衣服的概念,戴上后只觉得多了一层从姑娘身上感觉过的那种气质。另外,冬春两季,冀中平原多风,有了套袖,狂风就灌不进袖筒了。

我戴着套袖赶集,买菜籽、碱面;戴着套袖去公社参加“三夏”动员会;戴着套袖起猪圈,推碾子,摘棉花,下山药窖,烫四十个人吃的棒子面……

我回城了。要办各种手续,戴着那副套袖东奔西跑,在各种纸片上盖过二十多枚公章。后来手续办完了,我的花套袖就没了。它丢得很自然,不知不觉。

以后,在熟悉或陌生的环境里,我又见过很多戴套袖的人:严谨的银行出纳,结实的卖肉师傅,托儿所阿姨,传达室老伯,印刷厂捡字工,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工作的需要啊,我想。我没有想过我那副花套袖。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韩映山同志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的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韩映山同志似乎看出我的心思,指着他家镜框里孙犁的照片说:“孙犁同志……你见面就知道了。”

我带了信,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老师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看见李克明同志和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

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我说。

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受了这种情绪的感染,我更后悔刚才自己的失口。

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我也才想起我有过的那副花细布套袖。在那些年里,一副花套袖也曾“武装”过我的双臂。我一时忘却了客人们的谈论,回想起冀中平原的一切。

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联系着质朴、节俭?联系着勤劳、创造和开拓?好像都不完全。

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就像村里那位邻家姑娘告诉过我的那样。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是那女孩子身上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夜深人静时,我又想起孙犁老师的套袖。我仿佛看到他又坐在那张靠窗的旧桌前,双臂戴着那整洁的青色套袖,开始伏案写作,領略文学这平凡而又复杂的劳动中的喜怒哀乐。

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

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且读且思】

1.文章围绕“套袖”记述了“我”与孙犁先生的三次见面,请简要概括。

2.文章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这样写有何作用?

3.品析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文中作者提及孙犁《山地回忆》中写到的“布袜子”有何用意?

【写作借鉴】

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线索明晰,主题鲜明。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套袖”为叙事线索,叙述了自己人生中几段关于套袖的记忆,并在一件件事中逐步加深了对“套袖”的认识——领悟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

二、宕开一笔,深化主旨。文章最后,作者宕开一笔,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为什么呢?因为春天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就像孙犁先生虽然见老但坚持写作,暗喻具有创造精神的孙犁先生青春永驻。春天又是开拓、创造的季节,作者在结尾赞颂春天,表明具有节俭、质朴、勤劳传统美德的中华民族同样具有春天般的活力和创造精神, 深化主旨。

【小试身手】

油 菜 花 田

大连软件园双语学校 刘雨函

奶奶有一片油菜花田。

油菜花的花香带着微苦与清甜,记忆中,奶奶的身上便是这种味道。

我上二、三年级时,是住在奶奶家的。春末时,田里的油菜花苞张开了嘴,一放学,我便扯了风筝线往油菜花田里跑。奶奶在一旁的水塘边用棒槌敲着衣服,又或提了水桶拿上铲子来田里干活。我拽着风筝线奔跑,边跑边回头看风筝在空中飞舞,奶奶也不时抬起头,看我在田中玩闹。

四月,大片的油菜花盛放,枝干能高过我的头顶。我拉着奶奶捉迷藏,阳光斜斜打在我和奶奶身上,奶奶噙着笑的面孔与我不时从花梗间冒出的身影构成了我记忆里最明亮的部分。

日子一天天过去,油菜花的味道也印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后来,我离开了奶奶家。那天,奶奶拖着清冷的身影站在田埂上,目送我乘车而去。车轮在泥路上翻滚,奶奶就站立在无边的油菜花田里望着我渐渐远去,直到车子消失在远方……

岁月慢摇,那年我又回到了奶奶院前的油菜花田上。奶奶病了,油菜花不再茂盛,也无人打理了,就那么杂乱无章地伏地长着。

再后来,奶奶来了城市,却一直想回去。

到了城市,奶奶还在挂念她的油菜花田,她总是嘀咕:“我的油菜花籽应该打了,现在没人收拾……”她身上依旧是油菜花的味道,我眼前又浮现出了春末夏初盛开的大片金黄的油菜花,以及儿时我在田中奔跑、奶奶忙碌的场景。此时我仍被那时的阳光温暖着,一直暖入记忆深处——那片被油菜花填满的地方。

本文以对油菜花田的美好回忆为叙事线索,写了作者关于油菜花田温馨而美好的记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奶奶深深的爱。整篇文章緊紧围绕油菜花田展开,叙事脉络清晰,主题突出。此外,文章中记忆与现实相互交织,形象地勾勒出了温馨而美好的童年记忆。

(作者单位:大连软件园双语学校)

《套袖》参考答案:

1.第一次:孙犁先生戴着套袖在捡黄豆,见到来客,引“我们”进屋,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第二次:孙犁先生正准备糊窗缝,向“我”诉说自己的衰老。第三次:孙犁先生正在写作,见到“我们”后立刻热情招呼。

2.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反复强调,突出了孙犁先生始终如一、勤俭朴素、崇尚劳动的性格特点。

3.“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文中指“我”对传说中严厉的孙犁先生仰慕已久,终于来到了孙犁先生家中,表现了“我”既激动又忐忑的心情。

4.“布袜子”和“套袖”一脉相承,更好地说明了孙犁先生珍爱的是滋养着他的心灵的劳动人民的感情和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

猜你喜欢
孙犁油菜花奶奶
爱书惜书的孙犁——读《书衣文录全编》有感
论孙犁作品中的逆向思维
油菜花
给奶奶按摩
从油菜花田里穿过的雨
油菜花开
奶奶喊你吃饭啦
孙犁装外行
奶奶驾到
油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