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代际教育项目的研究回顾与思考

2023-08-02 12:36陈娟王婷婷张倩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5期

陈娟 王婷婷 张倩

摘  要:进入加速老龄化时代,代际教育项目在缓和代际冲突,弥合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代际鸿沟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选取2000年—2022年与代际教育项目高度相关的807篇外文核心文献,运用SATI3.2等软件开展研究热点的共词聚类及知识图谱分析,厘清国际代际教育项目的研究领域、目的导向、推广形式、监督支持等核心要素,为我国代际教育项目设计及推展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关键词:代际教育项目;SATI;热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4-0126-04

欧洲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欧盟27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9050万,占总人口的20.3%,已整体步入“超高龄社会”[1]。到2050年,欧盟27国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298亿,占总人口的29.4%[2]。代际项目(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作为一种当今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机构、人力资源服务系统以及非营利性组织减少代际隔离、促进跨代沟通的重要手段,在消除老年歧视,改善贫困老年群体收入,促进不同世代个体间建立互惠机制和协同合作空间,加快建立全民终身学习和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代际项目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1965年美国联邦政府在Ashford、Columbia、Franklin、Morris等二十多个地区发起的“祖父母培养计划(Foster Grandparents Program,FGP)”被国际上公认为是最早的正式代际项目。美国联邦政府招募了一群60岁以上的健康低收入老人作为志愿者,在托儿所、学校、图书馆、医院及家中,为残疾、处于叛逆期或有特殊需要的青少年和儿童开展交流,并提供帮助。作为回报,参与培训的老年志愿者可享受联邦政府提供的接送、伙食、年度体检、意外伤害险等福利。这是首次将老年人作为一种特别的服务资源,通过项目形式将其与儿童和青少年联系在一起,以解决儿童和青少年面临的问题。随后代际项目经过了萌芽期和奠基期,逐渐向欧洲及亚洲国家扩展,内容和形式日趋丰富,自2000年前后开始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研究重心由最初的美国逐渐向欧洲转移,欧盟先后成立了欧洲代际学习地图(European Map of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簡称EMIL,2009)、欧洲代际学习网络(European Network for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简称 ENIL,2011)等研究机构和组织。近二十年来,国外代际项目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增长较快,研究内容更为深入和多元,跨学科、跨国别的学者合作研究网络逐渐形成,代际项目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框架体系不断健全完善,随着全球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代际项目逐渐成为国际研究热潮。国内已有学者前瞻性地对国外代际学习促进积极老龄化的情况开展了研究和思考[3],分析了代际项目在欧美、亚洲地区不同文化语境和使用习惯上的差异根据[4]。利用SATI3.2、Ucinet6.0等软件,对2000年以来二十多年国外代际项目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能更好地掌握国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更有针对性地对代际项目实践改革和理论研究提出对策建议,推动国内代际项目更好地开展。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将国外期刊和会议研究文献收录权威平台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Arts&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A&HCI)和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ocial Science&Humanities (CPCI-SSH)作为原始数据来源,以“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代际教育)”“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代际项目)”“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代际学习)”为主题词进行全文搜索,获得2000—2022年期间共计2577篇文献。人工筛选后得到807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ATI3.2软件对文献Endnote信息的高频关键词转化为共现相似矩阵,并在UCINET 6软件中得到相应的网络知识图谱,最终通过观察可视化数据后分析获得结论。

二、2000—2022年国外代际教育项目数据统计及图谱分析

(一)学科归属及研究方向分析

对807篇核心文献梳理合并,按学科归属和研究方向整理后发现,从高到低前5项分别为教育学(225篇,27.88%),聚焦图书馆老少共读、文物馆博物馆共同参观学习和文化传承项目,主要关注代际融合问题;心理学和环境职业与健康(均为128篇,15.86%),主要通过测量等方法研究老年群体在参与代际教育项目前后的主观幸福感、社会参与度等变化,或企业中对高龄人员、退休人员的返聘或再雇佣情况等代际培训项目,促进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职业技术传承;以及社会学(98篇,12.14%)、老年学(75篇,9.29%)和管理学(72篇,8.92%)研究。近二十年来国外代际教育项目的研究呈现跨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研究的趋势,这也间接说明欧美老龄化确实带来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家庭等多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二)关键词清洗处理

从807篇符合要求的研究文献中抓取到2721个关键词并翻译成中文,合并其中含义相同和高度相近的词,按照高低频分界公式■(其中T为高频关键词,I_1为频次为1的关键词数量),把本次研究的高频关键词数量确定为36个(见表1)。

(三)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及分析

36个高频关键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国外代际教育项目的研究重点与热点。利用Ucinet 6软件制作关键词共现矩阵,并依据中心度参数(Centrality Measures)在 SATI3.2软件中得到共现网络知识图谱。

据图谱可知,“代际关系”“代际学习”“文化反哺(反向社会化)”不仅出现频率高,与其他节点关键词的联系也很紧密,是国外代际教育项目研究中最为核心的层级。此外,“代际传递”“亲子关系”“情感支持”“终身学习”“积极老龄化”“友好城市”等都是被集中研究的热点。按照关键词聚类图谱,近二十年来的代际教育项目研究,主要围绕三大热点研究领域展开:

首先从以促进积极老龄化中的“代际融合”为研究导向。包括代际传递(承)、代际差异、代际支持、代际公平、数字鸿沟、老龄友好型城市建设等关键词的文献。学者开展了亲子互动、心理慰藉方面的代际教育项目研究,Halperin 用访谈法研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家庭中的代际互动,发现代际沟通促进了老少间的家庭团结,增进了家庭情感[5];Druin从亲子间知识互动着手,以幼儿教育中一款App的读写、编辑、接口技术、界面设计为切口,幼儿帮视力不好的老人阅读屏幕,老人帮幼儿纠正读音[6]。老人通过这些项目传递代际知识,有效减缓了认知、感觉、运动等功能的丧失进程,心理上也获得了满足感。

其次是以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的“生产老龄化”作为研究目的,包括老年社会参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老龄事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以上研究重点强调老年人的价值,号召系统深入地发展老年教育,帮助全社会建立起基于生命历程理论的积极老龄观。Melville分析了欧洲代际学习认证的发展脉络,指出“代际学习证书”(EGIL)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促使老年人创造新的社会资本[7]。Strotmann研究了德国企业中开展返聘的老年工匠与青年工人之间的代际教学项目,退休的工匠和工业专家也可在职业技术学校中开授技术指导课程,以凸显专业价值,提升晚年收入[8]。

第三类领域则以全生命周期视野中的“终身学习”为核心研究范畴,运用社会心理学、脑神经科学、教育学、文化政治学、管理科学等理论,重点考察代际教育中的非正式学习,以及学习的项目、模式、内容、场域等。如Gerpott研究了企业经验丰富的中高龄工人与年轻工人共同接受一项新技术的代际学习交流情况,发现两者各自拥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并在合适的时机交换和共享知识[9]。神经科学专家Withnall的研究发现,随着参加适当的代际学习活动的时长和深度的增加,老年人的认知、神经和情感会产生变化,并有可能激发久违的激情和创造力[10]。越来越多的代际学习项目促进老年人掌握社交网络媒体使用以及新的通信技術,如Facebook、Skype、wechat等。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代际项目作为一种缩小数字时代代际鸿沟的重要方式,在改善代际关系、促进积极老龄化、推进终身学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四)典型代际教育项目的国际图景

国际上普遍对代际教育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从国家、地区到地方政府、NGO、基金会、大学等都设立了各级各类组织来推广代际项目及产品。欧洲代际终身学习项目(European Approachesto Inter-Generational Lifelong Learning Project)的参与者覆盖欧洲主要成员国,如芬兰、希腊、意大利、罗马尼亚和英国等,近年来,该项目投入大量政策与资金支持,孵化出诸如罗马尼亚“演员之家(The Actors House)”、意大利“孔多塔花园(Ortoin Condotta)”、芬兰“多世代网络提升计划(Promoting Networking Among Generations)”等代际视角的典型学习项目,促进不同年龄段群体在知识技能、价值观、认知态度等方面的交流融通,缓和工业社会向知识型社会转变以及随之带来的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化中产生的代际冲突。此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展代际教育项目,如美国的公共图书馆代际阅读、欧盟的老少网络分享计划、瑞典的瑞典爷爷计划、荷兰的邻里回忆项目、俄罗斯一小时爷爷奶奶项目均是搭建一个实体或虚拟的空间或平台,将老年人和青少年置于共同场域参与就业培训学习、代际知识传递、传统文化传承、公民教育启蒙等代际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启示

当前我国进入加速老龄化时代,面临“未备先老”“边富边老”的严峻形势,人口抚养比逐年上升。妥善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促进老少群体的代际融合,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转型带来价值观从一元化到多元化、从同质性到异质性的巨大转变,当前青少年与老年群体在价值观方面的代际差异突出,带来一系列如数字鸿沟、老年歧视等社会问题,影响了代际和谐。另一方面,2011、2014、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HARLS)相关数据显示,老年群体参加经济、社会、政治和家庭活动的比率不断增加,其社会参与、老有所为的动机和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为构建代际学习场域、推进代际项目提供了可能。促进代际教育项目的开展,有利于建立年龄友好环境,对彰显老年群体价值,推进和实现健康、生产和积极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

将近二十年来国外代际教育项目的发展情况,与我国当前代际教育项目研究的趋势比较后发现,当前国内主流的代际研究仍然以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为主,常见于社会学、人类学领域用于分析社会结构变革下的社会流动与家庭转型问题。但西方研究的“代际”却多用于不同世代之间的关系,尤其强调非亲属、无血缘关系的不同世代之间的融合研究。

费孝通曾指出“血缘是稳定的力量”[11],根植于数千年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亲缘文化、地缘文化,导致我国学者提到“代际”就不言自明地指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家庭代际关系。周晓虹提出的“文化反哺”概念,也主要在微观层面的家庭内部,描述和研究在急速变迁时代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指出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父系父权家庭制度的式微[12]。由此可见,由于文化背景及传统上的东西方差异,国内学界所研究的“代际”与西方所言的“代际”,从内涵、理论基础、研究框架、实践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当前“未备先老、未富先老”的国情下,探索跨越血缘、亲缘的代际教育,才能充分彰显老年群体的价值,开发好老年群体人力资源,促进不同世代平等交流、和谐共处。

国内的代际教育项目研究基于何种理论基础、采取何种路径,还需要不同学科的学者开展合作,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我国的代际教育项目应结合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来开展,同时合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做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从而满足全生命周期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不同世代的人受益。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欧洲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际视点)[EB/OL]. (2022-06-3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366366483980666&wfr=spider&for=pc.

[2] Thorp K.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s:A resource for community renewal[M]. Madison:Wisconsin Positive Youth De velopment Initiative,Inc. 1985.

[3] 欧阳忠明,李书涵. 代际学习项目如何运行?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的个案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02):84-95.

[4] 李俏,贾春帅. 代际项目的西方脉络与中国图景:名实之辩与实践检视[J]. 宁夏社会科学,2019(01):122-129.

[5] Dafna Halperin.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The views of older jews and arabs [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 lationships,2015,13(01):51-74.

[6] Druin A,Bederson B,Quinn A. Designing intergenerational mobile s-torytelling[A]//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action Design and Children[C]. ACM,2009:325-328.

[7] Melville J,Hatton A Y.The development of the european certificate in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2015,13(04):334-337.

[8] Strotmann W. Come On,Lets try together:An intergenerational approach in vocational preparation for Students in Germany[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2012,10(01):93-98.

[9] Heather L U,Lorraine T D. A view from the other side:Elders reactions to intergenerational Service-Learning[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2006,4(02):43-60.

[10] Alexandra W.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and lifelon-g learning: Missing Links[J]. 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2017,15(01):4-13.

[11] 費孝通.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0.

[12] 周晓虹. 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3-20.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