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理论研究

2023-08-03 16:02卢涛
数理化解题研究·综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探究

摘 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化学科学素养,转变学习方式.在该理念下,文章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为出发点,浅谈“应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应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3)21-0107-03

收稿日期:2023-04-25

作者简介:卢涛(1981.9-),男,江苏省泰州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靖江市教育科学2022年度“十四五”规划课题“‘应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应用—探究—创新”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先会应用再理解、先实践再认识.“应用”是指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和书本上的化学相关的案例,勤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探究”是指学生不但要知道相关原理,更要通过一定的学习方法分析问题,理解实例中蕴含的有关化学原理知识;“创新”是指少部分学生在达到前两个目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颖的想法,对已有的发明进行改进或者创造发明.

1 理论依据

1.1 哲学依据

“应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本质上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论.化学理论本就来源于无数次的化学实验,这种模式注重学生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的体验与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善于分析、勤于思索、敢于动手的态度.只有通过科学实践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形式,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2 心理学依据

1.2.1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倡导采取发现学习的教学方式,他强调“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所以对于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有探索新情境的态度,遇到问题能自己提出假设,而后逻辑推理从而解决问题.当然,这里提到的“发现”绝不仅仅指人类目前未知的知识,也包括学生通过自已的努力而获得的所有知识.另外,从心理学角度看,发现活动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学生表现出对化学知识极大的兴趣,从而形成强烈的学习的内部动机,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

1.2.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简单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从“应用-探究-创新” 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来看,该模式与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不谋而合.应用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与自身紧密结合的、真实的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有利于学生运用发现法、探究法在脑海中自主构建知识,并经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将知识吸收.最后学生努力尝试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实现创新.

2 高中化学“应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功能目标及原则

第一目标:促进学生学会社会实践应用,其中的“应用”具体指基于实践层面的实际应用与具体操作,应用教学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掌握应用技能的能力.

第二目标:帮助学生进行原理的“探究”,学生不仅需要灵活应用各种实践操作技能,还要学会探究技能的产生原理,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第三目标:这个目标属于前两个目标的升华,它要求学生在“会用”与“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创新,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局限于某一单一的应用层面,更能渗透到其它实践活动甚至是其它领域中.

3 “应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

“应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此流程主要用于课堂教学,其中的某些内容也适用于课外研究,这种教学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3.1 生活实践具体案例的應用:教师在课前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案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讲解这一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这一教学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具体的操作过程,体会实践应用的精髓,为后期探究性学习打好基础.

3.2  产生相关问题:学生在对具体操作步骤有一定的了解后,经由教师适当地引导,势必会发现这一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学生会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的理由又是什么.此教学阶段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着较大意义,同时也为后期的原理教学做好了铺垫,这也恰恰与本课题中“从社会实践中引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这一基础目标相符.

3.3  分析相关问题:当学生对实践活动提出质疑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自主发现、原理探究等学习方法找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理论知识,充分认识到实践活动中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与原理,此教学环节最突出的就是合作学习、自主研究等多种学习方法的使用.

3.4  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完成问题的发现与分析后,教学目标已经基本达成,学生在问题的分析中已经很好地掌握了知识,此时教师教学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形成学案式的板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并巩固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应试能力的目的.

3.5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经过上述几个教学步骤后,学生已经基本完成知识的学习,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才能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索,让学生通过信息收集、调查、主动请教等途径完成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更多的应用实例,并结合学生自己的想法逐步实现知识的创新.这一教学环节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尖子生获取、甄别、应用信息的能力.

4 “应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与实施条件

4.1 教学策略

4.1.1

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应用”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生活实践的精髓,生活实践作为教学的起点必须实现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实践,或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实践活动的展示,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实践活动,能够从实践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4.1.2

积极参与讨论.不少学生可能对实践活动有质疑,但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将其描述出来,或者无法将它同课本上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时教师就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1].具体的引导方法为:首先,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讨论时间内,自由分组讨论,并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由小组组长将问题汇总并反馈给老师,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给出修改意见;其次,各个小组针对自己所提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尝试自己找到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法,教师在学生的小组讨论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再次,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公布一些小组的优秀讨论成果,全班针对这些重点问题进行探讨,各小组提出自己的解决意见;最后,教师以学生的讨论成果为基础,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脉络.

4.1.3  鼓励创新.第五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般是针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提出的,但不只是部分学生拥有创新的权利.很多时候,不少学生拥有创新的想法,但没有创新的契机,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勤思考,积极收集各方面信息并与同学交流想法,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开展“创新培育班”,整合学生的想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4.2 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

4.2.1 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主体间的差异,不能一味地偏爱尖子生而否决“差生”,教师必须认识到所谓的差生只有要经过适当引导也能有很好的发展;其次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教师掌握的知识较学生丰富,对同一个问题师生的理解会有不同,这时教师也需要尊重学生的思考方式;最后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自己能够提供相应的意见,并且能够很好地驾驭学生的课堂讨论;另一方面要勤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课堂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2].

4.2.2 对学生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在提高应试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应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转变以往只重成绩的观点,养成转变学习方式、保持各方面综合能力均衡发展的观点,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見;在学习中需注重与同学的互补,学习他人的优秀学习方法;掌握理论知识后需要进行知识的衍生,积极收集各方面的信息,通过请教、查阅资料等方法达到知识的深入研究与创新.

5 高中化学“应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5.1 “实践应用”环节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实践能力,而评价的标准则是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

5.2 “探究原理”环节主要采用笔试、口试、作业、讨论交流等评价方式,而评级的标准则是学生在笔试测验与作业中能否达到教学要求,是否能够准确的掌握知识,在口试与交流讨论中是否能够体现对知识的理解.

5.3 “拓展创新”环节主要采用小作品、小发明、成功展示等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则是学生是否能够提出一些合理且新颖的想法,完成一定数量的小发明等,这些作品中是否能够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化学教学模式再探[J].化学教育, 1996(10): 5-7.

[2] 靳莹,卫子光,等.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 化学教育, 1999(7-8): 15-18.

[责任编辑:季春阳]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创新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