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挑战及实践进路

2023-08-04 02:07王家璐郑益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党的领导乡村振兴文化

王家璐 郑益

摘  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党的领导。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思想基础、进行科学布局、搭建实践平台、汇聚群众力量。面对传统乡村文化受到网络文化冲击明显、农民对乡村文化认同逐渐缺失、反映新时代乡村文化生活的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促进乡村文化创新发展的协同保障机制不完善等现实挑战,需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以农民为中心,积极推动中华农耕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科学统筹信息化技术赋能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谱写乡村文化振兴新篇章。

关键词:党的领导;乡村振兴;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9.2;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7-00-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在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乡村文化振兴是先导。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不仅要扎实推进物质层面上的共同富裕,更要努力推进精神层面上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作为乡村振兴事业的领导者和领路人,在团结带领广大农村群众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乡村各项事业的领导,尤其是进一步加强党对乡村文化工作的领导,是贯彻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关键。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党愈加重视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成果丰硕,文明乡风逐渐形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动能。

(一)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思想基础

新时代下,党领导亿万农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三农”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从根本上来讲,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1],广大农村地区的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文明逐渐蔚然成风,广大农民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这些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来讲,是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论述为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论述有机融入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实践之中。

(二)为乡村文化振兴进行科学布局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做出的战略部署。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构成,党中央科学规划为乡村文化振兴发展布局谋篇。在规划实施方面,党中央作出了战略规划:第一阶段,到2020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文化振兴取得重要进展[2]。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举办各类乡村文化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第二阶段,到2035年,乡村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文化实现全面振兴。这一阶段通过以经济发展带动文化繁荣,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方式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让农民逐渐认同乡村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收获幸福感和归属感。第三阶段,到2050年,农村实现全面振兴,乡村文化全面繁荣兴盛,这是中国特色乡村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乡村文化全面繁荣,乡风文明蔚然成风。通过一系列顶层设计,党为乡村文化振兴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展望了前景。

(三)为乡村文化振兴搭建实践平台

在党的领导和谋划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在广大乡村地区兴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实践探索,是党根据基层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整合现有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而做出的科学谋划和具体部署。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农村为重点、兼顾城市社区,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县域为单位,统筹城乡,调动各方,整合力量,创新形式,宣传思想,传递文化,打通乡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內容载体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各类文化惠民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基层群众的政治意识与文化素养。在组织载体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恰好补齐了农村地区缺乏大政方针传播平台这一短板,为开展乡村文化教育、公共服务以及知识科普提供了有效平台。

(四)为乡村文化振兴汇聚群众力量

乡村文化振兴事业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党的领导为乡村文化振兴汇聚群众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实际引领者、组织者和协调者,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主体,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3]。在“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文化治理格局下,由乡村基层党组织牵头,党员干部、普通村民、传统家族权威等组成的新型乡贤文化群体在乡村文化重塑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新时代以来,乡村基层党组织逐渐意识到要以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为切入点,在改善农民物质生活的同时,培植精神动力,让广大农民在精神层面获得满足。通过基层党组织的集中统一领导,将分散的乡村主体重新组织起来,凝聚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的力量,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尤其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动力和保障,构建起乡村文化振兴的合力支撑[4],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动能。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难题

(一)传统乡村文化受到网络文化冲击明显

在科技迅猛发展、科技革命和产业加速变革的今天,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受到多方面冲击。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与现代通信产品的普及,网络平台上娱乐内容日益丰富多彩,农民的闲暇时间逐渐被网络上的娱乐文化所侵占,反映或彰显着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特质的乡村文娱活动逐渐淡出农民的日常生活,我国传统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中往往夹杂着市场经济的元素,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影响下,追求短期效益、忽视持续发展,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导致不良现象正弥散于网络空间。一些农民就可能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接受甚至传播着有悖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低俗文化、封建腐朽文化内容,这就会严重污染乡村文化,不利于文明乡风的形成。

(二)农民对乡村文化认同逐渐缺失

相比城市文化,乡村文化会显得相对封闭和落后。很多人从世俗的角度看待乡村文化,认为乡村文化是农村焕发新生机、形成新气象的羁绊,这也导致部分农民群体对自己农民身份的不认同和对乡村文化的不自信。再加上一些农民因文化知识的相对匮乏,导致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逐渐缺失,产生“离农”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同时,随着城市文化的辐射面不断扩大、吸引力不断增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乡村,走进城市,使得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迟滞,乡村文化建设失去主力军。此外,乡村学校教育愈加“城市化”,也使得乡村地区的青少年对传统乡村文化冷漠。这些问题的叠加会让传统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遭遇困境,甚至可能导致优秀传统文化的断代和消失。

(三)反映新时代乡村文化生活的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随着网络在乡村的覆盖和现代化文娱设备的广泛应用,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的文化服务产品愈来愈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虽然目前大部分乡村都建起了村民文化服务中心,但实际运行和使用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许多现有的乡村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人才和资源的缺乏,直接影响优质乡村文化产品的供给[5],也影响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受众和传播效率。而政府定期举办的文化下乡活动也难以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品味。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6],乡村地区的一些封建传统陋俗就有可能重新蔓延滋生、卷土重来,甚至会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和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四)促进乡村文化创新发展的协同保障机制不完善

尚不健全有待完善的保障机制制约着广大乡村地区的文化创新发展。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沉淀,乡村既有韵味独特、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又有口耳相传的精湛的民间艺术。传承、发展这些中国大地上极具乡土特色的文化瑰宝,需要政府、社会、农民等多方的共同参与、协同发力。但乡镇财政普遍相对紧张,制约着乡村基层文化机构运转;村两委的基层干部大多是当地村民,文化知识素养相对有限,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会存在理解和执行的偏差;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乡村地区较难留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因此,健全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总体负责,促进乡村文化创新发展的协同保障机制是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也是实现乡村文化创新发展的有力抓手。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进路

(一)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7],是当前和今后推进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我们要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实践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要求。

具体来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振兴乡村文化;用好百年来逐渐凝练形成的革命文化;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感染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党要继续以这些文化教育感染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形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理和情绪,以这些先进文化丰富农民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坚定不移以农民为中心振兴新时代乡村文化

农民是乡村的主人,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归处。只有深入农民,了解农民,农民才能真正成为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从而不断厚植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源起乡村,植根乡村,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精神血脉。只有深刻体悟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农民才能自觉自信地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政策制定要充分听取农民的心声,增强他们的民主地位和主人翁意識,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管理者,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只有用现代文明、先进理念武装农民、提高农民……新农村建设才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和更加长久的活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

(三)积极推动中华农耕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

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积累,中华农耕文化逐渐凝练形成,其中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文明理念,党要号召和引领民众继承和发扬中华农耕文化,不断促进中华农耕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

农耕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使农耕文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焕发新生,并培育乡贤文化。乡贤是乡村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引导者和规范者。我们应留住原有乡贤,培育新型乡贤,让新乡贤文化展现全新风貌,还要创新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活化石”,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具体实践中,应当秉承创新发展的理念,让民俗文化得到整体性保留、创新性转化,焕新乡村风貌。良好的乡村文化风貌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推动力量,能潜移默化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因此,要帮助农民留住绿水青山,记住乡亲乡愁,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四)科学统筹信息化技术赋能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变,农民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改变,党要充分引导、积极推动信息化技术赋能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

一是信息化平台的搭建,方便城市居民感受到乡村的人文风情,帮助农村群众获取知识与信息,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二是在信息化时代,要持续做好文化引导工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信息素养。三是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整合乡村文化资源,继续完善乡村数字图书馆,创建公益性自媒体,让广大农民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富足起来。四是以数字技术推动乡村特色文化发展。文化遗产数据库、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文化遗产的资源共享[8]。在最大程度保护文化遗迹原貌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珍视文化遗存,自觉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文化振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乡村振兴赋予了巨大动能。面对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要求,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党的统一领导和正确指引下,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不断以新理念、新技术赋能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定会打开乡村文化振兴新格局,取得乡村文化振兴新成就。

参考文献:

[1]冯正霖.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开启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2021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工作报告节选[J].民航管理,2021(1):6-14.

[2]许贵元,言午.乡村振兴别把力量只下在“村貌翻新”上[N].企业家日报,2021-11-22(3).

[3]刘晨光.滇池沿岸乡村基层治理创新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0.

[4]徐达,吴越,曹佳妮.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驱动精神共富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路径[J].教育评论, 2023(1):41-48.

[5]陈吉宁.政府工作报告[N].北京日报,2022-01-13(1).

[6]何一鸣.我国高校经济学科双语教学的困境与破解对策[J].经济师,2021(2):169-170+172.

[7]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 奋力开创新时代吉林“三农”工作新局面[J].吉林农业,2018(5):1-5.

[8]许雪莲.文化遗产的虚拟化展示——从“性灵说”探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6(4):23-26.

(责任编辑:麻彩凤)

猜你喜欢
党的领导乡村振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坚持党的领导
年味里的“虎文化”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谁远谁近?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