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学术期刊拓展优质稿源途径探索

2023-08-04 14:34陈燕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4期

陈燕

[摘要]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的核心和灵魂,优质稿源是学术质量的基础保障。当下,在我國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的大环境下,农业学术期刊面临优质稿源短缺的问题。文章针对《南方农业学报》优质稿源比例低的现状,提出充分利用主编和编委的学术资源和人脉资源组稿提高主编和编委参与度;立足国情、农情策划专题报道,发挥编辑主观能动性;挖掘、联络优秀作者,提高优秀作者满意度,扩大优秀作者队伍;通过现场推介、国际传播、借助新媒体的方式拓展优质稿源,强化对外宣传,并将吸引优质稿源作为提升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抓手,将“稿源优中选优,编校精益求精”理念贯彻到整个编辑出版工作中。

[关键词]农业学术期刊;优质稿源;《南方农业学报》;期刊影响力

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业创新成果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加油站”。我国农业科研起步较晚,存在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研人员偏少、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较慢等问题,这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也导致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的影响力较低[1]。与农业技术类期刊相比,农业学术类期刊学术性更强,作者和读者的学术水平相对较高,不仅面向国内学者,还在国外发行,在办刊理念、标准规范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在组织和选用稿件时也追求“高”和“新”[2]。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的大环境下,选题具有前沿性、参考价值高、创新性强、可读性佳的优质稿源可谓凤毛麟角,在保证刊期发文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农业学术期刊如何持续获取优质稿源成为其面临的最大问题。目前,学界专门针对农业科技期刊稿源拓展的相关研究较少,笔者通过搜索各文献数据库发现只有张吉华、刘新永、郭春兰等人做过相关研究[3-5],其中,仅郭春兰[5]开展了农业学术类期刊稿源拓展的有关研究,其提出农业综合性期刊应通过抓好特色栏目建设、认真策划选题、提高编审质量、缩短发表时滞等措施拓展稿源。近年来,鲜见农业学术期刊如何拓展优质稿源的研究。《南方农业学报》作为农业综合类学术期刊,与《中国农业科学》《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等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期刊相比,在稿件质量、高被引文章数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6]。近年来,《南方农业学报》把拓展优质稿源作为提升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抓手。文章以《南方农业学报》为例,从提高主编和编委参与度、发挥编辑主观能动性、扩大优秀作者队伍及强化对外宣传等方面,对农业学术期刊拓展优质稿源的途径进行总结分析,供同行参考。

一、提高主编和编委参与度

主编和编委拥有重要的学术资源和人脉资源,其对期刊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期刊的发展。《南方农业学报》的主编由现任广西农业科学院院长担任,副主编由现任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担任,其优势在于现任领导均为农学专业出身,在研究领域拥有较高学术声望,有能力组织国内外的优质稿件。大部分期刊的编委一般由学科带头人或资深专家担任,以期扩大期刊的影响力,但遗憾的是很多期刊编委并不参与期刊的实际工作,对期刊发展的贡献不大。为了避免发生此类事情,《南方农业学报》将编委人选指向“有冲劲、实干”的优秀青年学者,筛选范围为期刊审稿专家、国家重点课题研究团队成员等,条件为45岁以下,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历,奋斗在科研一线且研究成果突出、对期刊认可度高。根据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方向和所在省(区、市),《南方农业学报》结合期刊的栏目设置、办刊特色和学科分布,最终筛选出75名青年编委。这些青年编委分布在我国20多个省(区、市),其主要职责为组稿、宣传、审稿、学术顾问及编校质量监督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在不久的将来,优秀青年学者将成为农业科研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农业学术期刊让他们参与办刊,不仅能提升他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还可使其与期刊结下深厚感情,为期刊的发展贡献力量。目前,《南方农业学报》青年编辑委员会的组建已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青年编委主动约稿,优质稿件比例和录用率均比自来稿高;第二,稿源范围逐年扩大,微信公众号的关注量迅速增加;第三,青年编委高度重视写作规范,提出的审稿意见参考价值高;第四,青年编委为期刊的发展出谋划策,提出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如提出有关组织特色专刊/专题、加快审稿流程、缩短出版周期等方面的具体意见;第五,部分青年编委主动策划特色专刊,并取得一定成果。为了调动青年编委对期刊工作的积极性,《南方农业学报》每两年遴选“优秀青年编委”,对贡献突出的青年编委给予资金奖励。

二、发挥编辑主观能动性

学术期刊的稿件来源主要为自来稿和编辑组稿两种。自来稿存在稿件质量参差不齐、优质稿件比例较低的问题,而编辑组稿的组稿针对性强,已成为获取优质稿件的重要手段。为了获取更多优质稿件,《南方农业学报》的编辑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走出去组稿,并策划专题报道。为了突出期刊特色,提高期刊影响力,《南方农业学报》编辑立足国情、农情,围绕农业研究热点组织专题报道。水稻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自2020年起,《南方农业学报》每年组织2期稻专题报道。2019年,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云南、广西、贵州、广东等18个省(自治区)[7],《南方农业学报》的《植物保护·农业气象》栏目的责任编辑牵头组织策划了草地贪夜蛾专题报道,同时向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等23多个科研单位约稿,于2020年和2021年共刊出草地贪夜蛾专题报道共14篇,目前文章总被引频次超过180次(文中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9月31日,下同)。此外,我国是世界最大产茶国,20多个省(自治区)种植茶叶,涉及茶农人口8000多万[8]。为了助力茶叶产业发展,《南方农业学报》的《园艺·园林·林业》《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生物学》等多个栏目的责任编辑连续两年(2021—2022年)组织策划茶叶科学专题报道,共刊载茶叶科学文章21篇,涉及茶树种质资源多样性评价、茶园土壤分析、茶树病虫害防治、茶叶品质评价等多个方面,对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截至2022年底,《南方农业学报》共组织策划有关稻、甘蔗、热带水果、草地贪夜蛾等的22个专题,总计刊载252篇文章,其中,部分是自来稿,部分是约稿,各专题的自来稿和约稿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如草地贪夜蛾专题的文章主要为约稿,稻、热带水果、甘蔗等专题的文章以“自来稿+约稿”为主,其原因是稻、热带水果、甘蔗等为我国南方特色作物,自期刊开设特色专题以来,很多作者积极投稿。为了保证稿件质量,《南方农业学报》严格执行“三审+同行评审”制度,以此保障学术质量。

三、扩大优秀作者队伍

学术期刊竞争的核心是学术质量,高学术质量的稿件离不开优秀作者,因此,学术期刊的竞争实则是优秀作者队伍的竞争。农业学术期刊的作者多数是农业科研机构工作人员或农业院校师生。目前,《南方农业学报》建立的优秀作者队伍的成员的主要特点为奋斗在科研一线,创新能力强,了解当前研究热点和动态,发表的论文多在高水平期刊上。

(一)挖掘优秀作者

《南方农业学报》编辑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文献数据库中搜索近十年农业研究领域的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100次),分析高被引论文的共性,包括研究方向、研究对象、作者学历和工作单位、基金项目、关键词、试验技术等,对特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200次)进行全文剖析。编辑通过分析这些高被引论文的特点,总结规律,并结合当前国家科研政策和环境,推测后续几年的研究热点,从而确定要挖掘的优秀作者。为了响应习近平主席在“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强调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号召,自2020年起《南方农业学报》针对45岁以下的高学历高职称优秀青年学者专门开设《优秀青年学者论坛》精品栏目,为广大青年学者搭建一个“聚焦产业需求,紧扣学术前沿”的学术交流平台,以期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作者投稿。目前,该栏目累计发文60余篇,其文章被引频次较传统栏目文章明显升高。

(二)联络优秀作者

“联络”不仅指初期编辑主动联系作者约稿,还指编辑与作者保持经常的、实质性的联系,提升对潜在作者的服务意识。目前,《南方农业学报》已与我国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多个省(区、市)的农业科研机构或农业院校的科研团队建立长期的联络关系,这些机构或团队为期刊提供了大量优质稿件。随着期刊间竞争日益激烈,针对江苏、浙江等省(区、市)的农业科研机构或农业院校投稿量不高的现状,《南方农业学报》编辑走访农业科研单位和参加学术会,对重点挖掘的优秀作者,积极了解其投稿意向,凭借优惠政策、优质出版服务广泛吸引优质稿件。

(三)提高优秀作者满意度

在不违背期刊编辑出版原则的前提下,期刊只有站在作者角度看待和处理事情,才能不断提高作者对期刊的满意度和认可度,这也是期刊吸引优质稿件的重要举措。农业学术期刊的读者多数是农业科研机构工作人员或农业院校师生。某高水平文献对他们开展科研试验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其极有可能成为该文献刊载期刊的投稿作者。因此,读者可转变为作者。基于此,《南方农业学报》编辑详细记录优秀作者的研究方向和近期研究进展,通过邮箱推送期刊每期电子文献、免费邮寄近期样刊等方式不断拉近期刊与优秀作者的距离。此外,为了加快文章刊发进度,不影响作者的职称评审、科研成果报奖等,《南方农业学报》与中国知网签署了《网络首发出版协议》。为了保证期刊的稿件质量,即使是优秀作者的稿件,只要未通过三审和同行评审,《南方农业学报》编辑均会果断退稿,并第一时间与作者电话沟通论文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即使是被退稿的稿件,经修改后也可重新投稿,进入新的审稿流程,真正做到“退稿,但不退人”,尊重每一位作者的科研成果。

四、强化对外宣传

目前,各大农业学术期刊为了拓展稿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如走访科研单位进行现场推介、借助学术会议平台进行宣传、发挥新媒体渠道优势进行宣传等。《南方农业学报》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创新。

(一)现场推介

虽然农业学术期刊走访科研单位或者参加学术会议进行现场推介,对期刊吸引大量优质稿件大有裨益,但如何将宣传效果发挥到最大,吸引大量优质稿件?值得各农业学术期刊认真研究。很多潜在作者在学术会议现场表现出对期刊有强烈兴趣,但后续却没有下文,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作者对期刊不熟悉,怕影响论文刊发进度,不愿意尝试新的期刊,往往会选择比较熟悉的期刊进行投稿。为了提升走访和参会效果,吸引大量优质稿件,《南方农业学报》有的放矢地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准确设定走访或参会目标。《南方农业学报》优先选择“铁杆粉丝”作者和忠实的青年编委所在的科研单位,通过他们牵线搭桥认识更多潜在作者,以他们的切身投稿经历感染潜在作者,提高潜在作者对期刊的认可度。第二,针对性地开展交流。编辑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比如,走访某水稻研究所,编辑只有提前做好功课,熟悉目前水稻的相关研究热点和进展,才能成为与作者有共同话题的人,并对期刊征稿启事中有关水稻研究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此外,征稿启事尽可能包括作者关注的重要信息。农业学术期刊在现场赠送样刊,有助于作者了解期刊的格式要求和刊发文章所要达到的水平。第三,设定负责人和组群。对走访和参会的科研单位,《南方农业学报》均会设定至少2个负责人。第一负责人由“铁杆粉丝”作者或青年编委担任,他们与潜在作者同处一个单位,交流更方便,能及时为潜在作者答疑解惑。第二负责人由编辑担任,其职责是组建潜在作者交流群,及时了解潜在作者的基本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做好记录,也为后续做好出版服务工作打下基础。近三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走访和参会明显受限,《南方农业学报》只能转向线上互动和线上会议,对拓展优质稿源有一定效果。

(二)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不仅可以提升期刊影响力,还可以吸引国外学者。2005年,《南方农业学报》开始探索国际传播渠道。第一,双语出版。2005年之前,《南方农业学报》刊发语种仅为中文,刊载的文章无法被国外学者查阅和引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可突破因语言差异而导致的国际传播阻碍。经过多次格式调整,《南方农业学报》在原来的中文论文基础上,不仅增加了论文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基金项目和中文参考文献的英文翻译,而且对表题、表头、表注、图题、图例、图注和统计图坐标轴标题等进行了双语标注。为了保证英文编校质量,《南方农业学报》不仅聘请具有英语专业背景的英文编辑进行英文校对,还聘请了3名国外农业研究学者对英文翻译进行审校。第二,以英文长摘要作为国际传播的切入点。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精华。鉴于学术论文研究内容和数据较多,为了充分体现学术论文的精髓,《南方农业学报》实行英文长摘要,使摘要尽可能显示重要试验数据和结论,且字数要求超过500个英文实词。第三,積极申请加入国外数据库。近十几年来,《南方农业学报》积极申请加入国外数据库,陆续被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CA)、美国《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host)、英国《动物学记录》(ZR)、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食品科技文摘》(FSTA)等国外主流数据库收录[9]。这标志着《南方农业学报》在学术研究水平及期刊出版质量等方面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和出版界的认可。第四,要求作者注册提供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ORCID)。目前,大多数知名出版商如Elsevier、Wiley、Nature、Thomsen Reuters等要求与其出版物相关的研究人员使用ORCID。为了与国际接轨,提高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南方农业学报》从2021年起要求所刊载文章的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必须提供ORCID。读者可通过作者的ORCID获取到作者所参与创作的出版物、数据集、与研究机构的隶属关系以及资金支持等信息。

目前,国际传播对拓展优质稿源已见成效。由于东盟国家位于我国的南部,部分地区气候与我国南方地区差异不大,所种植的农作物相似。鉴于《南方农业学报》的办刊特色,东盟国家如越南、老挝、美国、泰国、柬埔寨、文莱、马来西亚等国家均有来稿。针对这些国外来稿和部分国内作者的优质稿件,《南方农业学报》以英语为刊发语言。截至2022年底,《南方农业学报》已刊发国外论文129篇,总被引频次超过1200次。

(三)借助新媒体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办刊模式。目前,农业学术期刊常用的新媒体平台为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微信群和微博等。运营新媒体平台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由于办刊经费不足、新媒体技术人才稀缺和单位体制机制制约等,《南方农业学报》对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率不高,但期刊仍尽自己最大能力进行“简约化”宣传。第一,开展微信公众平台宣传。微信公众平台使用便捷、传播精准,成为农业学术期刊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10]。《南方农业学报》不定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征稿启事、动态信息等,定期推送专题文章、优秀青年论坛文章、优秀作者文章等,读者可免费下载全文。但由于缺乏新媒体平台管理经验,期刊服务方式单一,信息更新慢且内容不具吸引力,《南方农业学报》的公众号粉丝关注量在2000至3000范围内浮动,其中“僵尸粉”和“路人粉”较多。虽然微信公众平台对拓展优质稿源效果不明显,但仍是新媒体时代农业学术期刊对外宣传的重要“展示窗口”之一。第二,组建QQ群和微信群。微信和QQ是国内受众最多的两个社交平台[11]。为了增加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编辑间的互动,《南方农业学报》陆续组建编委群、作者群、读者群和学术会议群等,甚至根据栏目设置,组建作物种质资源群、植保群等,实现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编辑就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交流互动。第三,制作每篇文章的二维码。二维码易制作,成本低,宣传方式便捷。目前,《南方农业学报》不仅在投稿网站、纸刊封面、征稿启事等均附有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还对每篇文章单独制作二维码,读者用微信扫一扫文章首页右上角二维码,既可获取期刊投稿网站和联系方式,还可全文阅读和下载存储[9],其优点是快速、直接、针对性强。

五、结语

《南方农业学报》经过几代主编、编委和编辑的砥砺耕耘,从开始的“等米下锅、找米下锅”到现在的投稿录用率为20%左右;从开始的稿源仅为广西区内到现在的70%以上稿源为广西区外。中国知网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南方农业学报》复合影响因子为1.925,学科排名为16/104。长期以来,《南方农业学报》影响力的提升得益于严把“源头”质量关,将吸引优质稿源作为期刊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抓手。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南方农业学报》将“稿源优中选优,编校精益求精”理念贯彻到整个编辑出版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拓展优质稿源途径,坚信在主编、编委和编辑的共同努力下及大批优秀作者的支持下,其优质稿源数量和质量将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杜辉.农业科技期刊影响力较低的原因分析及提升对策[J].编辑学报,2019(S2):26-28.

[2]刘星昌.农业技术类期刊与学术类期刊规范要求之异同[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998(04):26-29.

[3]张吉华,杨晓容,孙小岚,等.大数据时代农业科技期刊拓宽稿源的有效途径[J].传播与版权,2020(03):19-20.

[4]刘新永,柯文辉,林玲娜.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发展背景下农业技术类期刊稿源拓展可行性研究[J].编辑学报,2019(S2):154-156.

[5]郭春兰.拓展农业综合性期刊稿源的若干思考:基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的实践[J].学报编辑论丛,2011(00):219-224.

[6]兰宗宝,罗丽,陈德元,等.《南方农业学报》2011~2015年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7(04):756-760.

[7]王磊,陈科伟,钟国华,等.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发生危害、防控研究進展及防控策略探讨[J].环境昆虫学报,2019(03):479-487.

[8]鸿轩.以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J].绿色中国,2020(02):52.

[9]兰宗宝,麻小燕,罗丽,等.《南方农业学报》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与实践[J].科技传播,2021(23):91-94.

[10]孔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效果和运营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07):745-753.

[11]谭春林.公众号、视频号与微信群协同推动学术期刊的“主动传播”[J].编辑学报,2021(05):549-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