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外交”作用研究

2023-08-04 09:42葛梦琪
国际公关 2023年11期
关键词:冬奥会

葛梦琪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外交逐渐恢复和发展,并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体育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一部分,对彰显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以及处理国家关系具有重要作用。百年变局之下,世界格局呈现东升西落的态势,国家间关系更加复杂,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得到提升,如何更有效发挥体育外交的作用成为重要问题。研究发现,当国家间官方关系处于正常、紧张或中断状态时,体育外交分别会发挥 “加油员”“协调员”“联络员”的作用。本文对体育外交的理论内涵、发展历程及在当代的作用和价值进行了深入剖析。新时代,无论外交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将始终坚持维护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发展中国特色大国体育外交。

关键词:体育外交;冬奥会;国家间关系

自2013年6月起,国际奥委会就宣布启动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申办程序,11月中国正式向国际奥委会致函,提名北京市为冬奥会的申办城市。一直到2015年,北京最终以44∶40的优势击败阿拉木图成为第24届冬奥会的举办城市。[1]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崛起加剧权力转移,中美竞争激烈,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更是使得全球经济发展低迷,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因此,中国筹办冬奥会时经常会出现不和谐音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冬奥会进行抵制,打着人权的幌子对中国恶意抹黑,这种将体育政治化的操作不仅损害了运动员的切身权益,更是对国际奥林匹克精神的肆意亵渎。基于此,本文认为有必要探究体育外交在当代的作用和价值。

一、体育外交理论内涵

钱其琛在 《世界外交大辞典》中对体育外交进行明确定义,即 “一国体育部门或体育界旨在促进国家间关系所进行的对外体育交往和交流的一种提法”。[2]郝雅烨子把体育外交作为总体外交的一个分支,是独立国家行为体的体育部门或体育界通过体育文化交流、体育赛事等活动与其他主权国家相对应的体育部门进行的一系列和平交往活动。[3]也有学者将体育外交理解为国家行为体为实现本国外交目标、维护国家利益,通过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文化交流等方式同参与方进行一系列体育活动的总和。总的来说,体育外交诠释了外交的三个特性,即主体性、和平性和政治性。体育外交也是一把双刃剑,积极方面体现为体育合作,消极方面体现为体育制裁,中国应积极充分发挥体育外交的积极作用。

二、体育外交发展历程

(一)新时代之前体育外交发展

我国体育外交政策制定以当时国内国际环境为根据,服从于国家整体战略目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就试图打破外交孤立的局面,但限于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且当时经济百废待兴、政权力量薄弱,所以这一阶段的体育外交發展历程较为坎坷;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再局限于仅仅面对社会主义国家,体育外交方面也由结交社会主义国家转向了团结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20世纪70年代最突出的外交成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而打开两国正常交流对话大门的 “乒乓外交”也被广为传颂,“小球推动大球”在国际社会掀起 “体育外交热”。同时在这一时期,中国被 “非洲兄弟抬进联合国”,可以说中国与非洲国家在体育方面的密切交往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说明体育外交对外交目标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研究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外交经历了四个阶段:“奥运外交”时期、“主场赛事”外交时期、公共外交时期和全面引领时期。“奥运外交”时期指的是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作为官方代表,首次参加了美国于1980年举办的冬季奥运会,开启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崭新局面,这一时期的体育外交目标是立足亚洲、走向世界,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已经与国际接轨。[4]20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从战争与革命走向和平与发展的时间节点,中国体育外交方面也相应发生变化。具体体现为抵制和融合、主动与合作的特点,抵制是指苏联入侵阿富汗违背了奥林匹克运动宗旨,中国因此抵制莫斯科举办的第22届奥运会,融合是指 “胡娜事件”虽然严重影响中美关系,但中国秉持着体育非政治化的理念重返奥运舞台。[5]主动与合作具体体现为积极参与南北合作,因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而南北问题又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问题,所以中国在南北合作框架内主动与西方国家进行体育合作,促进友好交流,另外在南南合作方面不断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体育援助。[6]

1990年后是 “主场赛事”外交时期,中国成功举办第11届亚运会,2008年举办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体育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从此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心态积极承担国际体育义务,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从 “单引领”向 “双引擎”方向转变,即 “由竞技体育全面引导中国体育发展局面,到以竞技体育为核心,辅之以群众体育发展的局面,促进体育产业、文化、外交的全方位发展”。[7]2009年至2012年被认为是公共外交时期,中国积极拓展外交新领域,打造新兴大国体育外交。2012年至今是 “全面引领”时期,体现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相适应的体育外交思想,鉴于我国总体外交实现从 “韬光养晦”到 “奋发有为”的战略转型,我国体育外交实现跨越式发展。[8]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体育外交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体育外交又呈现出新的特点,总的来说是体育外交服务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9]总体特征也逐渐从 “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向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系统发展”转变,从 “政府承办体育赛事”向 “政府和社会共同举办”转变,从 “注重体育赛事的政治价值”向 “注重经济和社会人文价值”转变。这说明社会的发展引发时代需求的变化,也是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变化。[10]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百年变局中果断抓住时机,率先举起反对 “逆全球化”的旗帜,先后提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等,为我国外交事业开创新的局面。[11]2014年初,习近平主席出席了俄罗斯在索契举办的冬奥会,这是习近平同志成为国家主席以来的首次出访,体现出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支持;同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荷兰,在发表演讲时称荷兰足球队是世界足球的 “无冕之王”;之后习近平主席出席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会,为男足教练佩兰送上祝福等。[12]习近平主席的 “足球外交”为中国特色体育外交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体育外交的作用

体育外交作为国与国正式外交的延伸,其根本作用是配合官方外交。在官方外交处于正常状态、紧张状态以及中断状态的不同时期,体育外交可以配合官方外交发挥不同作用。

当国与国之间的官方外交处于正常状态时,体育外交可以辅助官方外交起到 “加油员”的作用。例如,中俄的冬奥之约便是体育外交助力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典型案例。2014年索契冬奥会期间,习近平主席飞抵索契出席冬奥会开幕式,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席在境外举行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而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普京总统率先确定来华出席开幕式,并明确表达了对中国冬奥会的态度:“完全有理由相信北京冬奥会将展示出真正的高水平,为世界奥林匹克大家庭史册谱写光辉篇章。”[13]自2013年开始,中俄官方外交关系就开始升温、升级,不仅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多次相互进行国事访问,而且还在中国和俄罗斯的重大节日与纪念日等场合正式会面。而双方的体育外交又以两国元首为行为体,在官方外交之外起到了加强沟通、促进理解、增加互信的重要辅助作用,使得双方关系一直在加速前进,“中俄关系没有上限”。

当国与国之间的官方外交处于紧张状态时,体育外交可以协助官方外交起到 “协调员”的作用。例如,朝韩平昌冬奥会的相关行动说明了体育外交的协调作用。在由于历史问题导致朝韩两国长期对峙的地区背景下,美韩之间频繁军演经常被朝鲜方面视作 “侵朝战争演习”,通常通过试射导弹以反制美韩行动,双方互相刺激使得朝鲜半岛长期保持紧张态势。而2018年平昌冬奥会前,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明确表态将派朝鲜代表团参加冬奥会,在开幕式当晚,朝韩代表团成员共同举着 “朝鲜半岛旗”一起入场。现场观众纷纷起身,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而在同一时期,当时中韩关系因为 “萨德导弹部署事件”迅速降低。平昌冬奥会期间,韩国充分利用体育外交释放积极和善意信号,缓解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当国与国之间的官方外交处于中断状态时,体育外交可以辅助官方外交起到 “联络员”的作用。例如,20世纪70年代中美之间的 “乒乓外交”便是这一作用的经典案例。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中美从未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在国际战略环境发生变化之时,中美关系也迎来了转机。1971年4月4日,在第31届世乒赛期间,美国国家队选手格林·科恩在前往比赛场馆的途中误上了中国国家队的大巴车,中国国家队队员庄则栋与其友好地 “历史性互动”并互赠礼品,成为中美 “乒乓外交”的起步。毛主席果断做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重大决断。其后一系列令世人惊叹的中美往来,不经意地开启了影响世界的大变局。一方面,乒乓外交极大地改善了中美的战略环境,使得世界局势朝向有利于两国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乒乓外交”较快地推动了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结束了中美两个国家之间长期冰冻的状态,为中国未来几十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体育外交在官方外交不同状态、不同时期可以起到不同作用,充分说明了体育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备后续开拓、发展、提高的广泛可能性。

四、结束语

中国崛起背景下,国家间关系更加复杂,更需要 “体育外交”巧妙处理不同国家关系。当官方沟通渠道难以发挥作用时,应积极通过体育外交建立非政府联系,发挥 “联络员”的作用;当国家关系发展较为紧张时可以通过体育外交这一 “协调员”,缓和国家间关系,防止事态发展进一步恶化;当国家间关系发展较好时,将通过体育外交发挥 “加油员”的作用,使国家关系发展更加密切。此外,“体育外交”未来还可以在宏观与微观层面进一步发展。宏观层面上坚持新时代习近平外交思想,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兴大国体育关系;微观层面激发民间体育对外交流活力,促进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体育外交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国日报.“回顾北京冬奥会申奥历程”[EB/OL].[2022-09-10].http://www.71.cn/2017/1027/971056.shtml.

[2] 钱其琛.世界外交大辞典(上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3] 郝雅烨子.体育外交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辅助作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07):45.

[4] 王荷英,戴志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外交政策的演进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01):64.

[5] 搜狐新闻.“那一年,震惊中美的胡娜事件”[EB/OL].[2019-04-16].https://www.sohu.com/a/308366057_820339.

[6] 俞大伟,袁雷,朱景宏.20世纪80年代中国体育外交的回眸与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1):24-26.

[7] 舒盛芳.全面建成社會主义现代化强国百年间的中国体育:两个时期和六个阶段[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04):277.

[8] 刘桂海,汪婷,杨智国,等.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体育外交:历程、经验与理论反思:基于 “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三重视角的考察[J].体育科学,2020,40(03):19-21.

[9] 韩会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大国治理进程中的体育外交战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9,40(01):1.

[10] 金世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政策演进与价值嬗变[J].体育与科学,2013,34(01):40.

[11] 王月华,凌平,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下我国体育外交发展战略思考[J].体育学刊,2021,28(01):22.

[12] 中国青年网.习近平 “体育外交”再添新故事[EB/OL].[2018-11-16].http://news.youth.cn/sz/201811/t20181116_11788273.htm.

[13] 新华社.中俄元首 “冬奥之约”开启两国关系新篇章[EB/OL].[2022-02-01].http://www.gov.cn/xinwen/2022-02/01/content_5671606.htm.

猜你喜欢
冬奥会
申奥成功后休闲冰雪项目在大众人群中的普及与发展
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京张冰雪产业发展策略
论新媒体在冬奥会赛事报道中的运用
基于申办冬奥会对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影响的研究
浅谈申办冬奥会对张家口的经济影响
张家口居民对2022年冬奥会的感知及其参与意向研究
冬奥会中我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建构与传播
刍议冬奥会中我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建设思路与传播研究
“后奥运时代”背景下我国承办冬奥会的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