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于社会保障完善中的嵌入性探究

2023-08-04 12:18陈璐杜梦瑶梁格格
国际公关 2023年11期
关键词:嵌入社会工作社会保障

陈璐 杜梦瑶 梁格格

摘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完善社会保障、增进民生福祉的战略部署进行了系统性论述,这不仅对我国民生工作的深入完善有指导性与建设性的意义,还对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就社会工作在社会保障完善过程中的相互融合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嵌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以下简称 “纲要”)中提出,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和谐社会要把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作为前提,要把社会福利的提升作为追求,其中,妥善协调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发挥其功能 “合力”,实现 “1+1>2”的效果,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社会工作力量与建设和谐社会直接呈现为正相关关系,从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与功能发挥中就可以看出,其肩负的历史使命立足于缓和社会矛盾、改善社会冲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我国现阶段新产生的社会问题与仍未解决的社会问题都与社会保障制度未完善健全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本文将从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及其路径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社會工作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被称为社会发展的 “安全网”。社会保障无论是对于社会成员的生存与繁衍还是对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无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变得愈发重要。相对而言,社会工作被称为社会的 “安全阀”,是在利他主义理念的指导下,社会工作者运用科学的知识与方法所开展的一种专业性的助人活动。在一定层面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具有一定的联系性。

(一)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的相同点

第一,两者的历史起源相同,从历史上看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基本一致。随着西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农民迫不得已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而在转移完成之后,失业、医疗等诸多问题应运而生,为了继续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政府开始通过国家干预展开相关的社会救助活动,这一时期所开展的一些社会救助活动就是两者的源头所在。第二,两者的服务对象相同。两者的服务对象均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里的弱势群体指生活中发生的变故对自身的发展性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但无法依靠自身力量使阻碍得到妥善解决、急需得到社会援助的群体。第三,两者的服务目标相同。社会工作在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对社会成员潜力的挖掘、社会功能的恢复愈加重视;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于社会保障事业。总体而言,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的目标都是 “解决工业社会的社会问题的组织化的努力”。随着社会问题复杂性的加剧,社会工作的领域在不断拓宽,社会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二)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的差异

第一,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早期两者的实施主体均为国家,但随着社会工作专业性与职业性不断增强,社会工作的实施主体逐渐向社会力量转变,包括社会中的慈善组织及私人团体。而社会保障的实施主体一直由国家担任。第二,两者的工作方法不同。早期两者的工作方法均为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向社会中的弱势人群提供相应的帮助,如发放补助金、为其寻找就业机会、为流浪人员提供食宿等。随着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了个案、小组、社区三大专业方法,而社会保障为:依照国家规定相关程序,将投入资源合理分配,向弱势群体提供相应救助工作。第三,两者的发展轨迹不同。英国于1601年颁布了 《伊丽莎白济贫法》,其不仅为社会工作实施方法的形成奠定基础,也为社会救助制度的初步建立夯实根基。但随后两者便开始向不同方向发展,简单概括为:社会工作发展轨迹是从非专业化、临时化向职业性与专业性演进,社会保障的发展轨迹是由当权者服务、单一社会政策向更加制度化、更加可持续发展服务、各领域政策协同发展的方向演进。

二、坚守公平,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收入不平等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更是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一个制约因素,社会收入的公平程度可以通过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得到反映。目前,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居民收入水平仍存在差异,从2022年的相关数据可以了解到: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2.8万元。其中从城乡的视角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5万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约为3.7万元,是农村居民的2.46倍;[1]从东西部视角看,2022年前三季度新疆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7万元,而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已达到5.9万元,是新疆的3.4倍,[2]这种收入差距的现实约束使我国的基尼系数长期高于国际警戒线 (0.4)。因此,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当下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

第一,针对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我们需要积极响应 《纲要》中明确提出的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号召。社会工作者在此过程中可以结合市场需求与本地现有资源禀赋,协助当地企业加快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做到规模化生产。同时,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战略发展的眼光,通过心理赋能与技术赋能,分层分类地开展与乡村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技能活动,提高村居民自我效能感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二,针对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因地制宜,协助挖掘与宣传当地的景色优势、文化优势、农产品特色,充分展现地域亮点,打通环行路,建设观景台,打造特色品牌,实现 “一城一品”,探索 “文创产品+休闲观光旅游业”等经济特色发展模式,避免同质化发展,由此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为当地居民就近转移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夯实基础。第三,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核心。实践表明,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一直致力于分配制度的完善,使之与我国当下国情相适应,收入分配制度在我国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收入差距的缩小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提升就业质量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就业优先战略做出新的战略部署。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暴发对我国社会的各行各业造成巨大冲击,而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一大群体,其就业质量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相关研究,研究主要围绕三个角度:第一,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如何;第二,从高校毕业生的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展开,即其专业对口程度、兴趣度以及工作时间与工资水平等;第三,从定性与定量上进行归纳,围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如何、就业中的竞争力强弱以及就业单位属于哪个层次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策略。[3]下文运用社会工作视角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路径进行简要阐述,对象为高校大学生。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就业需求与就业机会及就业质量的耦合性较低,社会工作在介入这个社会发展制约因素时,凭借其介入的客观性、持续性与专业性,使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第一,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联系是就业质量提高的外部条件。高校可以通过招聘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进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时刻关注社会就业形势,包括各行各业对于就业人员的需求量、刚性要求及展望。根据需要协助校方开设实践性与专业性强的课程,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打通校企间的桥梁,校方可以为企业输入高质量人力资源,企业方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論与实践融合的育人场所。第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内在要求,政府、企业与高校往往是对整体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整体把握,而大学生自身能力才是其就业质量的最终决定者。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余应结合兴趣爱好等内在条件,逐步积累知识与技能,在职业生涯中做自己的主人。社会工作者对于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水平较差的大学生群体,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社工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求职信心,增强求职实力,提升就业水平。

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享受高质量且公平的教育。”这也间接表明现在我国在教育层面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努力让每一个适龄的孩子有学上转变为努力让每一个适龄的孩子得到高质量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2012年起,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中国式教育的顶层设计。何谓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立体层次与丰富内涵,它是具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质量更高的、体系更完备的、可靠性更强的教育体系。[4]在我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当口,高质量人才队伍是强有力的内生变量,因此,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是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社会工作在教育领域的嵌入,无论对社会工作本身还是对整个社会教育而言都产生了显著效应。那么,社会工作如何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其独特优势呢?下面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推动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促进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的协调发展,建立以财政为基础的投入机制,同时,加大对于民办幼儿园的补助力度,适当减轻家庭负担,提高学前教育的入园率。第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推动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不断缩小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将农村和西部地区作为资源分配的重点倾向区,促进教育资源在区域间平等分配。除此之外还要特别关注农民工的随迁子女教育,进一步保障其基础教育的机会以及质量。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资源链接者的角色,为教育中的弱势群体链接其所需资源并对资源分配过程及结果进行监督,以保证其公平公正性。第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学习先进经验,引入先进办学模式,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与办学的特色化发展,促进学校场域功能完善。

五、结束语

民生的保障和完善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接力点,同时,完善社会保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有多层次、多主体协同发挥作用,才能更好提升民生保障力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在此过程中我国民政部门与社会工作将在完善社会保障的道路上并肩奋斗,民政部门要切实提升民生兜底水平,增进民生福祉;社会工作平台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社工人才队伍培养与储备体系,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保障落实、服务民生方面的专业优势,为弱势群体提供能力提升与政策落实等专业服务。目前,我国民生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但问题解决与发展相辅相成,要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发展中不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2年前三季度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情况[EB/OL].[2022-10-24].http://www.gov.cn/xinwen/

2022-10/24/content_5721076.htm.

[2] 中国新闻网.31省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出炉,京沪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万元[EB/OL].[2022-10-28].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2/10-28/9881846.shtml.

[3] 戚聿东,刘翠花,丁述磊.数字经济发展、就业结构优化与就业质量提升[J].经济学动态,2020(11):17-35.

[4] 周洪宇,李宇阳.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J].现代教育管理,

2022(01):1-13.

猜你喜欢
嵌入社会工作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嵌入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小微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医技预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