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2023-08-04 12:18申雨杰
国际公关 2023年11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

申雨杰

摘要: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产生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失独家庭。根据国家统计局下发的独生子女数据以及人口学家易富贤的推断,我国每年将新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和大约15万失独老人,目前我国死亡独生子女超过500万,预计至2050年全国范围内将至少出现1 100万个失独家庭。失独老人很容易被消沉、抑郁、自卑等非理性情绪所裹挟,并长期处于自我封闭、自我隔离的负面状态,从而陷入各种社会适应困境。本研究以广西桂林市J社区的失独老人为研究对象,针对失独老人社会适应困境和成因展开研究分析。

关键词:失独老人;社会适应;非理性情绪

近年来,社会对失独群体日益重视,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补贴、帮扶政策,社会上的其他非政府组织也在生活帮扶、保险保障、志愿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与此同时,学界聚焦于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与对策、社会工作介入以及政策制度与权益保障三个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调查。本研究以广西桂林市J社区的失独老人为研究对象,针对失独老人社会适应困境和成因展开研究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失独老人:本文将失独老人界定为:在计划生育家庭中,独生子女死亡后再无生育或收养孩子的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

2.失独老人的社会适应:社会适应是指一个人为不断适应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行为。[2]失独老人社会适应是指失独老人通过顺应环境、调控自我或改变环境以维持其身心活动稳定,能够依照社会需要来适应或改造环境,最终维持自我与社会环境动态平衡的过程。

(二)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由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他将生态系统划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本研究将在生态系统理论背景下剖析失独老人社会适应困境的表现及其成因。微观系统是指个体直接接触和交往的环境,包括失独老人自身及其家庭、同伴朋友等;中观系统是指失独老人个体周围的失独老人群体,以及其所处的社区环境;宏观系统包括社会环境、文化观念等,宏观系统对不同层次的系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影响失独老人自身的态度,也会影响整个社会对失独老人的关注度。

(三)研究对象概况

研究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和观察法收集相关资料,以化名的形式展示收集而来的数据,以保护受访者的隐私。综合考虑失独老人的年龄、婚姻状况、表达能力等客观条件,及其在研究过程中的参与度、配合度等主观因素,笔者选取了四位具有代表性的受访者作为本研究的访谈对象 (详见表1)。

二、失独老人社会适应困境的表现

(一)手头拮据,经济困难

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是传统型家庭养老。独生子女的意外死亡往往剥夺了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失独老人只能依靠政府政策的經济支持和自身的积蓄来满足未来生活的需要。S女士在丧子之后从原本的事业单位辞职,由于工作年龄较短,退休金也偏低。“我倒是有一点积蓄,但是谁知道以后还够不够用呢?够用一天是一天吧。”

然而,对于因病丧子的失独老人而言,家中没有负债已为幸事,因此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拮据。H男士的孩子在2010年由于恶性淋巴癌去世,为了给孩子治病不仅投入了全部积蓄,还东奔西走地把周围能借的都借了。“孩子生病的那几年就已经把家里的积蓄花光了,还去找亲戚朋友借钱,也就是前两年才还完这些钱。现在就靠着我这一点退休金还有其他的政府补贴生活。”H男士的妻子以前是家庭主妇,没有经济来源,所以H男士一家目前仅靠退休金和政府补贴维持生活。

(二)疾病老化,缺乏照料

日常护理在内的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是失独老人的重要需求。大部分老年人会患有常见的慢性疾病,再加上失独老人缺乏子女生活上的照顾与心理上的关怀,综合因素之下会导致该群体患病的风险增加,不利于他们的生理健康,也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张阿姨说很容易不自觉地想到如果生病住院了该怎么办,“我现在还不需要别人来照顾,但是万一我生病住院了,又有谁能来照顾我呢?”Z女士虽然有一部分存款,但只够现阶段的生活开销,后续的养老仍然难以得到保障。

目前,对失独老人而言,机构养老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但是面对养老问题,S女士表示 “有些养老院没有孩子签字都不愿意收你,就算进了养老院,也不想看见别人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的,那多难受啊!如果能建一个专属于我们这个群体的养老院该多好!”失独老人与其他老人之间的差异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落差感,因此他们并不愿意入住普通的养老机构。

(三)悲伤孤独,自我消沉

失独老人都经历过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与哀伤,许多失独老人由于错误的归因或过度的悲伤或自卑感而长期陷入自责和后悔之中,这使他们拒绝与外界交流,不再愿意与社会联系。另外,失独老人由于自己的特殊经历也会在亲戚朋友圈子中逐渐处于边缘化地位。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会变得消极、易受伤害,甚至会选择自我封闭。

在失独老人中有一部分人意识到了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健康,若能正确应对危机则会从非理性情绪中逐渐走出来,恢复到正常状态。H男士丧子之后便将自身的注意力转向了妻子,“孩子走了之后我很心痛,但我必须坚强,因为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要继续工作,而且我的爱人也需要我的陪伴。我在想方设法帮她走出来的过程中自己也慢慢想开了,这也算是‘久病成医吧。”反之,没能正确应对危机的失独老人,其心理状态将会变得敏感和脆弱。“我一开始觉得,如果我们过得好就辜负了孩子,就对不起她。但我也知道这样想是不对的,但我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那时候真的希望有人能帮帮我们。”C女士在6年前女儿因突发心脏病死亡,难以接受事实的她出现了强烈的抑郁情绪,抗拒亲戚朋友的关心和照顾,甚至产生离开世界的消极思想。

(四)夫妻矛盾,婚姻解体

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后,一父一母一子的核心家庭成为我国最为普遍的家庭结构,而核心家庭中任何一位成员的离去都会给该家庭结构带来巨大冲击。在很多中国家庭里,孩子是维系夫妻关系的纽带,孩子的离世代表着纽带的断裂。在这种情况下,夫妻关系要么会在痛苦和困难面前变得更加牢固,就像H男士和他的妻子;要么会因为相互指责或抱怨导致关系破裂。Z女士和她的丈夫便是因为丧女后没有找到正确的情绪发泄方法与相处模式最终导致了离异,“女儿走了之后,他就在家里总是挑毛病,一下说这个没弄好,一下说那个不上心,我们俩之间的矛盾日积月累、越来越大,感情也就淡了,最后就离了。”像Z女士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有调查数据显示,失独父母离婚率接近三分之一。[3]

此外,失独母亲的社会融入会比失独父亲更加困难。一方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往往比父亲投入了更多的情感和精力,使得她们更难以摆脱丧亲之痛,并且婚姻解体使得失独母亲的社会支持变得更加稀缺和薄弱;另一方面,受到传统婚嫁观念的影响,离异夫妻中的父亲一方更有可能找到新的伴侣并为自己繁衍后代,而失独母亲并没有这一优势。“我也没想过再婚,跨不过那道坎,只要自己能把日子过下去就得了。”Z女士在离异之后便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自己的工作上,也没有考虑过再婚。

(五)敏感脆弱,自我封闭

独生子女的离世对父母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悉心养育的子女是整个家庭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失独老人为了逃避他人异样的眼光、背后的议论及充满美好回忆的环境,有的甚至会选择搬到新社区生活,有的失独老人虽然还生活在原来的社区,但他们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与邻里、社区处于隔离状态。“我很害怕见到原来认识的人,我知道他们是好心同情我,但是我也觉得非常不舒服,所以就一直不想出门。”C女士在访谈过程中提到,因为周围人会用过分同情与小心翼翼的态度与他们相处反而产生了社交退缩行为。特别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别人家阖家团圆的时候就是失独老人最孤独寂寞的时候,“之前的春节,全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2019年的春节,我们家都没有贴春联,也无心张灯结彩,更无法做上一桌丰盛的团圆饭。那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团圆已与我们无缘。”哪怕H男士在四位访谈对象中属于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但是在春节期间也不愿意跟亲戚朋友一起参与活动,这对他们而言不是过节,而是过 “劫”。失独老人的自我封闭使他们与社会生活出现断层,社会融入更加困难。

三、失独老人社会适应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个人自我效能感低

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程度不同的人在应对生活中的困境时会有不同的表现,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人常常秉持乐观的心态,会根据新情况来调整自己并把困境当作一次机会;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反之。[4]在接受访问的失独老人中除H男士外,其他的失独老人都属于后者,他们的低自我效能感不仅使自己以逃避或自怨自艾的状态生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周围亲友的关爱与外界的联系。因此,失独老人难以通过社会支持网络来获得正向的情绪支撑及相应的社会资源。从长远来看,失独老人将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

(二)家庭功能出现缺失

独生子女家庭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三角家庭结构。一旦独生子女遭遇意外伤亡,原有的家庭结构将迅速改变,陷入不稳定状态。失独家庭的家庭结构遭到破坏带来了家庭功能的弱化。在情感功能方面,家庭经历丧子的巨大创伤后,失独父母可能会加强对彼此的指责,使得家庭成员难以在家庭内部获得情绪上的安慰和情感上的支持,导致家庭成员关系的恶化与家庭矛盾的激化;在经济功能方面,老年人失去了独生子女就代表着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支持,这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家庭的经济水平、生活质量及对抗风险的能力;在社会功能方面,失独家庭的结构遭到破坏会使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难以正常运转,并且会使家庭成员感受到自身与外部社会的差异,从而产生社会融合问题。

(三)社区服务有限

失独老人相较于其他老年人群体来说情感更为敏感、脆弱,他们与亲友疏于联系,与邻里只是点头之交,居住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J社区在硬件设施方面虽然可以基本满足失独老人日常生活与文化娱乐的需要,但其能为失独老人提供专业服务的资源和条件有限,社区工作人员大多只能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他们缺乏专业能力和技术,难以满足失独老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需求。

(四)社会支持力度不足

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政府部门出台了帮扶失独老人的相关政策,增加了经济补贴,但尚不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无法让失独老人的日常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专业服务缺乏,有部分地方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帮助失独老人解决其困境,但是大多数失独老人仍然未接受过专业的社会服务。另外,为失独老人提供相关服务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机构也存在着数量和服务质量上的局限性。

(五)传统价值观念影响

受到 “养儿防老”等以孝为核心的传统观念影响,失独老人会被贴上 “断子绝孙”“绝户”这样的标签,这不仅会使失独老人在生活中遭遇他人的歧视,还会使失独老人背负沉重的精神负担。在自我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之下,使得失独老人感受不到尊重和包容,这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他们周围本应提供支持性力量的邻居在社会偏见的影响下反而会输出负能量,致使失独老人缺乏有效和全面的社会支持,难以真正融入社会。

四、结束语

作为特殊政策背景下形成的弱勢群体,失独老人的社会适应困境正在成为一个亟待关切的社会问题。以桂林市J社区的失独老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发现,受自我效能感、家庭结构、社区服务、社会支持力度和传统观念的多因素影响,失独老人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经济拮据、缺乏照料、自我消沉、婚姻解体和社交封闭的社会适应困境。随着失独群体数量的不断上升,社会各界应重视失独老人的现实困局,为提高失独老人社会适应能力与均衡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易富贤.大国空巢[M].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

[2] 陈建文,王滔.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与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4):90-94.

[3] 张必春,陈伟东.变迁与调适:失独父母家庭稳定性的维护逻辑:基于家庭动力学视角的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03):19-26.

[4] 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1):91-97.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
浅析体育教育在中学阶段的重要作用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中职《体育与健康》教学纲要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关于“男孩危机”现象的调查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刍议社会退缩幼儿社会适应的状况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城郊被动城市化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