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数字艺术疗愈的可行性分析

2023-08-04 15:38张茜
国际公关 2023年11期
关键词:沉浸式

张茜

摘要:艺术疗愈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学术研究领域,并被广泛应用于心理疗愈实践中,受到了全球社会的高度关注与推崇。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沉浸式数字艺术疗愈的出现更能够贴合人的情感与体验,进一步调动了 人的主观情绪。本文从沉浸式数字艺术的特点出发,通过多感官体验、非线性叙事及沉浸式交互体验的特点解决传统艺术疗愈的弊端,并用具体措施来进行举证沉浸式数字艺术介入艺术疗愈后能够打破患者在场的距离感,让人在虚拟空间下感到平和与满足,短暂忘记真实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境,为疗愈提供了新的场景。

关键词:艺术疗愈;沉浸式;数字艺术疗愈

1999年,《艺术治疗杂志》的特刊专门讨论了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疗愈之间的联系,并在十年后重复了类似的问题。进入21世纪后,随着艺术与科技两者结合的时代到来,数字艺术开启了沉浸式新浪潮,为艺术疗愈领域扩展出全新的维度,而沉浸式这个特点使数字艺术介入艺术疗愈成为研究热点。

沉浸式数字艺术可以为观众提供一个虚拟而真实的环境,以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信息与情感的交流,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从受众的角度来看,沉浸式数字艺术所营造的沉浸式体验感,给予了其满足与愉悦的观感体验,有别于真实世界,是受众为自己找寻的心灵寄托点。

一、传统艺术疗愈的局限性

(一)无法直接接受

艺术疗愈是一种以视觉艺术为基础的非言语形式的表达或创作,旨在探索个人内心世界,以期患者能够主动进行疗愈,从而避免其他疗愈方式所带来的伤害,以最舒适、最轻松的方式进行干预疗愈。然而,目前传统艺术疗愈过程中,受众仍以病人的姿态接受疗愈,这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从而无法实现 “无声胜有声”的自我疗愈实践。

(二)形式单一,治愈效果下降

传统的艺术疗愈形式可能存在单一性,这意味着只有极少数的艺术形式可以被用于疗愈和促进心理和情感健康,这就有可能会导致不能展现个案成长资源和潜意识资讯的结果,也不能打开认知空間和自我觉察能力,从而导致疗愈效果不佳或者反复。

由于单一的艺术疗愈形式可能会限制患者的选择,有些人也可能需要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达到最佳疗愈效果,每个人的情况和需求都是不同的,因此单一的艺术疗愈无法有效解决复杂的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治愈效果的下降。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强调各个艺术模式之间的转换和整合,以及表达性艺术疗愈的多元化和创新性。[1]

(三)客观条件限制

首先,传统艺术疗愈通常需要在特定的地点和时间进行,例如音乐会、艺术展览或工作坊,但这种方式不能满足那些需要更灵活的疗愈方案的患者的需求;其次,传统艺术疗愈受限于专业技术,这极有可能会限制患者的访问和使用;最后,传统艺术疗法可能需要与他人进行互动、合作和支持,而一些本身缺乏社交能力的患者可能无法正常进行疗愈。

二、沉浸式数字技术介入的优势

国内提出并运用艺术疗愈的第一人孟沛欣博士在采访中提到,艺术疗愈绝非仅仅发生在疗愈室,相反要有更广阔的场地或空间。在布展过程中,相较于传统展览关注作品,策展人必须从关注个体生命体验,关怀民族伤痕,来达到艺术疗愈效果。沉浸式数字技术利用其独特的非线性叙事、多感官情感传递和沉浸式交互体验特性,在介入艺术疗愈后能够最大限度地让观众沉浸在特定的空间中,从而为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使人们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自身的情绪,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内在的问题。

(一)非线性表现叙事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默里以 “万花筒”作为这种非线性叙事的隐喻。沉浸式艺术作品允许交互者在它们之间航行,以多种路径提供同时性的行动。在万花筒结构所具有的多种叙事可能性中,人物在不同地方穿行时,观众能追随他们。这样一种多舞台的叙事、故事线的结构,唤起观众的好奇,引诱他们从一个场景走入另一个场景。

通过非线性表现叙事,患者可以更好地探索和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自身的经历和情感,并通过艺术创作获得更多的意义和目的。当交互技术被引入艺术疗愈作品时,作品的叙事方式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原本相对静态的线性转变为动态可变的非线性。在非线性叙事中,艺术疗愈作品从单向的输出转变为主动的交流,使观众可以在这种非线性叙事的环境下,忘记自己正在被疗愈的处境,从而不受拘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自主选择更适合自己心灵交流的方式,去理解和探索艺术与精神的共鸣。因此,这些非线性表现叙事技术可以为患者提供一种创造性的方式来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他们的情感和经历。[2]

(二)多感官情感传递

当艺术中融入多重感官,艺术作品往往能够给观者带来全方位的体验,多重感官交织的艺术作品以一种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方式直接影响观者的感受,相比传统艺术单一信息的传递,使观众被动接收信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更能够给人一种神秘而奇妙的感受。

在互动影像装置中,人们可以综合运用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从而大大提升了感官体验,拓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为艺术作品和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观众能够真正地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从而实现心灵上的交流,最终通过自身的理解获得身心的满足,达到治愈的效果。村上梓和格罗夫斯联手打造了 “new spring”交互装置,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春天的温暖之中,感受到生命的重生和希望。这个巨大的雕塑不断地向空气中喷出泡沫,当它们接触到人体表面时就会爆炸,释放出一股独特的芳香;但当它们撞击到纺织品上,就会保持原样,让参观者能够体验到它们的互动性。此装置通过气味、视觉和触觉,营造出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让观众能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多维度互动体验。在这种非言语的交流中,艺术作品的影响力超越了感官的感知,观众也不再有抵抗的心理,而是能够通过集体的体验来建立起彼此的联系,增进彼此的信任。[3]

(三)沉浸式交互体验

最早提出 “沉浸”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米哈利·契克森米哈,具体是指:用户被吸引进入一种经验模式之中,其意识被限定在一个框架内,其他不相关的想法、感官体验被屏蔽,只对特定的事物有回应和反馈。

沉浸式体验的原理是让患者感受到每一个感官上的深刻体验,通过这种体验来影响心理动机和情绪。在沉浸式体验中,艺术疗愈作品通过增强或者改变观众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让观众与构造的虚拟世界融为一体,这种沉浸式体验可以让人忘却真实世界所带来的烦恼,去调动人的五感持续专注于当下的虚拟情景中并感到愉悦与满足。由teamlab公司所设计的数字艺术作品 “Forest of Resonating Lamps”就充满着想象力和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它利用灯笼创造出一个充满声音和光线的世界,一场灯光的交响之后,静态与动态的美同时在空间里交织。当观者作为闯入者,所有的灯光便会相互呼应,患者可以在这个世界里沉浸式真实地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妙和和谐,使观众产生心理共鸣,从而实现与观众即时的 “对话”或情感交流,进一步去放松和减轻压力和焦虑。所以沉浸式体验对于艺术疗愈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心理患者减少焦虑、抑郁和压力,并且患者也可以通过艺术活动来开发自信心,感受到解放感和自身的价值,以此来达到疗

愈效果。[4]

三、数字技术介入的具体措施

(一)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由于本身带有的临场感,让其在艺术疗愈乃至整个医疗领域都有很大的作用。而沉浸式数字艺术疗愈的新途径也在于基于虚拟现实的VR技术所带来的沉浸感,虚拟现实的场景并非有序整体,其超文本性和交互性赋予作品无限的结构、素描和色彩关系的可能性以及无限的 “结局”,利用这种非线性叙事体现主题故事,使疗愈者沉浸其中,所以虚拟现实可以将疗愈者和所处的空间合二为一,整个虚拟环境具有声音定位,疗愈者可以在空间自由行走,全方位体验疗愈环境,形成多维度心理联觉的建构,让疗愈者有更强的体验,从而去帮助患者创造放松的艺术体验,促进情感释放。VR技术可以让患者体验到真实模拟的自然环境,他们可以自由探索,与虚拟世界的主题相互交流,在艺术疗愈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影响患者的情绪,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音乐和画面,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此同时,虚拟现实介入绘画疗愈中后,患者也可以更加沉浸在虚拟现实的世界中,能够更好地自由创作,从而增强对现实世界的脱离感,让他们能够毫无保留地在虚拟空间中创作。

(二)交互装置艺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装置艺术已经从单一的二维转变为三维,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感官,而且还能够激发出更多的互动性,使观众在不同的空间中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越来越多的装置艺术作品提供了与观者互动的机会,观者可以充分运用自身的多重感官去感受艺术作品。以埃尔森·汉斯的交互作品 《植物孩子》为例,作品表达的主旨是关于城市与自然、和谐与自我,并以现代审美的形式展现。观看者可以用手指点击表面的图形或者文字,然后活跃的、光彩熠熠的植物会在表面发生变化,彰显出不同的主题思想。这件作品可以给观看者带来一种艺术疗愈的体验,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现代都市生活中激动、愉悦、自由和思绪自在的心情。

TeamLab是一家专门打造数字艺术作品的公司,它致力于探索在沉浸式媒介的语境下是如何产生疗愈。BODY IMMERSIVE是该团队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直译是 “感同身受”的意思,在艺术的形式里我们称为沉浸式,可以简单归结为 “观众走进艺术作品之中”“与之产生交互”。借助数字艺术的渲染力,teamLab为每个观众搭设了一个无尽舞台,观众会成为这个舞台的主角,场景因观众而演绎出不同的剧本。观众只需静静享受这样的时刻,忘却一切,体验自己的存在感与价值感。这个过程就是深度的自我发现,一点点恢复枯竭的心力,平衡情绪。因此,交互装置艺术可以使艺术疗愈产生巨大的作用,它不仅使观看者对艺术有更深刻的理解,更能从艺术中获取更多的情感和抒发情感的能力。

(三)全息影像

全息投影技术是利用光学原理,为观看者呈现出三维立体图像的效果,它能充分将观者与空间里的光、影、色紧密结合,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达成沉浸式交流。因此,全息影像在艺术疗愈方面具有多种应用,因为在全息投影的光影中,其沉浸感很容易让患者进入 “冥想空间”,会非常容易进入状态,并且沉浸其中。而 “冥想”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疗愈技术,能有效地引导用户更好地处理情感,接受周围的环境和自身,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安宁和慰藉。Odaibe visuals多媒体工作室推出了一部八分钟的沉浸式投影艺术作品 《安靜的池塘》,它的灵感源自一个心理学观点:人类的认知可以分为舒适区、成长区和恐慌区三个层面。而 《安静的池塘》为舒适区的一个隐喻,代表着一种安全适宜的心理状态。作品以空间演示的形式,为大家对原始本能的洞察提供了一个感知窗口,依托与自然的接触来唤醒根植于此的恐惧或焦虑,以及激发人们探索内心真正需求的勇气。参观者仿佛身处海洋深处,潺潺流水,让纷乱的思绪慢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四、结束语

当下,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未来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这给传统艺术疗愈带来了新的使命与挑战,传统单一的艺术疗愈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人们精神调节的需求,所以沉浸式数字艺术与社会空间互嵌成为一个流行的趋势,我们应该利用沉浸式数字艺术的特点构造虚拟空间,重建患者与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在数字技术时代,沉浸式艺术能够使患者从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艺术作品背后的潜在意义,并且能够更好地建立起人与艺术、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从而丰富患者的审美和精神体验,增强他们的身心愉悦感。通过虚拟空间,患者可以获得安宁、放松的心情,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沉浸式数字艺术疗愈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疗愈形式,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场景,艺术家和疗愈家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的情感和体验,将 “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初衷,在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更好地利用新技术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郑朝.沉浸式艺术疗愈的设计策略[J].新美术,2021,42(06):

257-263.

[2] 张文宣.新硬件时代沉浸式交互艺术治愈性体验研究[D].沈阳:鲁迅美术学院,2020.

[3] 徐瀚祺.流观审美:关于沉浸式艺术体验的一种解读[J].当代电视,2021,4(12):66-69.

猜你喜欢
沉浸式
沉浸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上的应用
“沉浸式”教研带来全新体验
虚实交融,沉浸式广播剧《呦呦青蒿》的艺术特色
沉浸式课堂教学模式在中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论美剧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
沉浸式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