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创新与实践
——以《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与自我成长》为例

2023-08-06 06:46北京交通大学
天津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课程

■北京交通大学 王 平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但我们通过大量的企业访谈和调研发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换,最缺乏的是职业能力的成熟度以及职场思维的蜕变。所以,学校需要开设大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类的课程。课程的定位是作为全过程生涯教育的补充,改善“两头强、中间弱”的现状,从低年级开始,前置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思维的训练,促使学生主动养成理性的成长观和职业观。本文以《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与自我成长》为例进行说明:

一、解决实际痛点问题

(一)供给侧与需求侧匹配度不足的问题

一是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学校每年开展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状况调研、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用人单位评价调查、校友职业发展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毕业生在职业能力方面如沟通表达、时间管理、执行力等通用素质和能力有待于提高;应届毕业生求职职业发展准备主要欠缺在自我认知不清、职业环境要求不明和学生自我展现能力弱等方面。依据上述分析,梳理总结发现学校职业能力培养教育尚未完全有效衔接企业和社会需求,应面向需求侧转变,打造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与重点。二是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目前的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学生差异化、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需求,缺乏团体性辅导与个性化成长教育。在这一情况下,专题化教学方式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是更能满足多元需求、系统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方式。

课程充分结合新时代发展趋势下,“全球胜任力”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构建以个人成长、社会性发展与高阶认知为核心的,包含三大模块、十二个专题章节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

目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针对低年级课程以生涯意识唤醒和生涯规划方法教授为导向,高年级则以求职技巧和政策讲解为主展开教学。但在培养过程中,除了基本生涯规划方法以及求职技巧教授之外,首要目标应是打造学生职业发展的自我成长能力,因此核心培养环节应是自我职业能力的准确评估、有效提升与高效反馈。调研结果显示,时间管理、沟通表达、决策能力等通用能力不足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在普适性的生涯规划之外,需要开设一门连续性、有针对性、专题性的职业能力课程,以打造“生涯唤醒—自我成长—职业发展”三个培养环节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深化学生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三)主体性教学不足的问题

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原有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与能动性的调动,未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并提供针对性的职业能力提升指导,尚未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本课程首先提出以学生为本的“课前问题收集与甄选—课上专题分析与讨论—课后方案落实与行动”的教学流程,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其次,本课程提出通过团队活动中的观察学习和示范学习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辨明自身优劣势,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合理制订行动方案。最后,本课程也辅以实际问题的训练,促进学生将职业发展知识内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二、课程创新特色

(一)教学目标层次递进

课程教学目标分为培养学生个人成长、社会性发展和高阶认知能力三个层级,个人成长层旨在帮助学生获得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的能力,社会性发展层注重提升学生在社会化环境下需要具备的沟通力、领导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等,高阶认知层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三个层级的教学目标彼此递进、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形成对于世界、人生、自我的认识方式、处事能力与价值态度。

(二)教学内容专题化

基于个人成长、社会性发展和高阶认知能力三大培养模块,形成十二个特色专题教学章节。在每个专题教学过程中,以提出—分析—解决—实践为主线设置三大核心教学环节。第一步,以学生真实需求为导向,形成教学内容。课前面向学生在十二个专题中收集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统计学生最感兴趣的专题排名,根据需求定制化课程专题的内容;同时收集每个专题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与困境,甄选典型问题形成课堂教学案例。第二步,聚焦分析学生困境,以团队辅导的形式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专题授课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专题学习后,依据真实问题案例开展实战演练,课堂布置团队讨论共同探讨解决对策。第三步,注重课程知识内化与实践,形成个人行动方案。要求学生课后根据课堂所学针对自身困境制定个人行动方案,将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结合,强化实践,落实行动,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课程思政,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专题,提升学生思想水平与综合素养。

(三)教学评价体系化

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全程式、多元化考核方式。课堂多团队任务演练与课后个人行动方案执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依托学院特色课程打造的“1+N”课堂活动以及线上职场讲座将实现学习的纵深化学习,促进第一、第二课堂联动发展。

(四)教学方法多元化

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实施了BOPPPS教学、对分课堂、同伴教学法、群组学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以满足差异化的学生职业成长需求。同时强调项目式、情景式、体验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针对具体案例问题开展自主探究与团队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打造共创式课堂。强化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年级学生间的交流分享,培养跨学科交叉思维。

三、有效运用教育技术

(一)灵活使用教学工具

学校开展小班授课,利用智慧课堂、雨课堂、好弹幕、问卷星等信息化工具开展教学,并结合学校特色及课程内容开展大量实践训练。课堂教学时,不同授课要点灵活使用有效教具和创意活动,如行动代号用于提出问题、密室游戏测试团队和个人领导力、心有灵犀感受沟通传递、学生困惑问题收集实战演练等。

(二)教学资源个性化

首先,注重打造本校学生需求画像,在课堂知识讲解及案例分析环节,充分结合学校相关调研数据,关注本校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其次,注重挖掘课堂学生真实案例,发挥团体力量形成行动方案,梳理总结形成特色化教学资源库。面向选课学生收集每个专题真实困境与问题,甄选形成典型案例,通过课堂团队讨论不断迭代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对策、新方法,不断动态更新教学资源库。再次,依托学院优势特色课程打造“1+N”课堂,实现优质课程链接。目前学院打造了系统化的素质技能类课程,如中文写作、领导力、沟通与交流、创新实践等,与本课程所涉领域相关性高。本课程鼓励希望深入了解某一专题内容的学生旁听,旁听记录及表现纳入课程教学评价。最后,充分利用拓展资源,如引入企业资源开展职业精英计划和校外职场人才专题讲座培训等,实现校企优势资源互补。提升课堂实践性与趣味性,降低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课程评价。整体来看,学生反馈评价高,课程评价均为百分百满意。学生普遍反馈通过课程学习在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同时,许多学生提到课程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也更有动力,学到了优秀的自我成长经验,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激发了学习的热情等,同时会收集学生对于课程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本课程下一阶段的目标是要进一步融合学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充分吸收企业端对于各项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深化课程的创新性和挑战度,丰富和改进个人成长、社会性发展与高阶认知为核心的职业发展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课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职业写作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