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之力,育时代新人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

2023-08-06 06:4692676部队幼儿园丁秦莉
天津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中华幼儿园传统

■92676部队幼儿园 丁秦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打上了独特的民族印记,连接着绵延不绝的民族血脉,展现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气质。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和积淀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成为当下国家发展成就的有力佐证,也为未来赓续中华文脉,迈向复兴之路指明方向。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笔者深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文化的熏陶,不仅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帮助提高个人道德修养,而且能为国家培养懂得“真、善、美”的时代新人,从而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论述,极大地彰显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而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继承好和发展好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华民族才能更有底气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成为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力量。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能让幼儿在孩童时期逐步感知文化,为以后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孩子都是3—6 岁的“蒙童”。“蒙”有无知、幼稚的意思,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便是对蒙童进行启蒙教育,开启幼儿认知传统文化的大门。幼儿接触传统文化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教师的“教”和自己的“学”。什么是“学”?《说文·教部》指出:“斅,觉悟也。”《白虎通·辟雍篇》认为:“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在古人看来,学习就是觉悟、明白的意思。孩子们来到幼儿园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习个人应该在小时候就具备的生活技能,学习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各种知识,更是为了学做事,学做人。幼儿园时期,是孩子们感受周围环境,认识这个世界的黄金时期。从呱呱坠地开始,幼儿便对周围的一切产生好奇心,想要感知身边之人、之物、之事。虽然年幼的他们并不知道传统文化是什么,不知道自己正处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但一些“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能够在幼儿脑海中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对幼儿产生极其重要的文化启蒙作用。那么,为什么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需要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回顾中国的历史可以发现,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是不断纠正和完善的。由于受到外来风气和我国社会变迁的影响,我们有时会否定本民族的一些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有时也会骄傲自大,无视他国优秀文化,从而走向极端,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而在世界局势风云动荡的21世纪,我们更需要从长计议,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人,也就是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从而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能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培养道德品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文化更是蕴含着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一系列优秀的行为品质。我国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可以用“仁”来概括,联系当下的教育体系,仍是为培养“仁人”做准备。孔子的“仁”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血缘文明,也就是懂孝悌;第二层是成人品格,指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应具备的品格;第三层是社会伦理,强调人应该遵守社会规则,把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以上内容,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立德树人。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内涵,是通过教育让学生自觉追求高素质,从而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因此在新时代,需要将时代精神与幼儿成长规律相结合,培养幼儿可以掌握的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优秀品质,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当下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不足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的幼儿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幼儿园及教师都能自觉地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但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幼儿传统文化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存压力、各方面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上“卷”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卷”,也就是“处处比较”的思想观念也蔓延到了幼儿教育中。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其他人学得更多更快,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更好的学校,找到更好的工作。有了这种需求,部分幼儿园便对幼儿展开超出其学习能力之外的文化教育,比如教他们生僻字,要求背诵小学甚至初中才会学习的古诗词等,给幼儿的身心造成了负担,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能理解社会压力下部分家长的心态,以上做法自有其道理。但我们要知道,教育是一个熏习的过程,教育目标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来达到可观的效果。幼儿的接受能力有限,我们不应该要求幼儿在短时期内一定要学会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而应最大限度地让文化的印记留在幼儿脑海中,培养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因此,文化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并理解幼儿的性情,教育内容要符合幼儿的成长规律,让幼儿先接受文化的熏陶、感知文化的魅力,在一次次“聚沙成塔”“积少成多”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个人品格,从而为今后的文化学习道路开好头、打好方向。

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创新性,教师的综合素养有待提高。一方面,幼儿有极强的好奇心,而很多教师的教授方法还是传统的“满堂灌”,只教给孩子“是什么”,而不教“为什么”“怎么做”,容易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带入幼儿的理解视角,忽略了幼儿的学习心理,讲授缺乏启蒙性。另一方面,相对于小学、初中乃至高年级教育,幼儿教师的选拔标准相对较低,一些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难以过关,无法满足教育需求。以上原因都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尽人意。

三、推动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他们对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感官进行的,因此,为幼儿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幼儿园可以通过贴标语、设置文化艺术长廊的形式向幼儿讲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幼儿有不懂的地方或者想知道更多的内容时,教师要进行耐心的引导,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但要注意,教育环境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对已有信息的掌握程度。当大多数幼儿都无法理解所学内容或者对所学内容有了很好的掌握时,教师就要更新教育环境中的某些要素,选择其他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

除此之外,幼儿园要将丰富的教学资源融入幼儿的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辈们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所以当下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要回归生活,在生活中进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语言、礼仪、艺术、游戏等各方面。从幼儿角度来看,语言首先强调能拼写一些最基础、最简单的汉字,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具体汉字的含义来加深幼儿的印象,还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考查孩子们对汉字形状、意义的认识情况,让幼儿感受到学习语言的快乐;礼仪就是要在幼儿日常言行举止中教会他们一些必备的素养,可以结合历史中讲礼仪的故事让幼儿们认识到懂礼仪、讲礼貌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包括很多方面,如古典音乐、绘画、民间传统艺术等。幼儿们对声音、色彩、形状是很敏感的,教师们可以定期让幼儿们聆听古典音乐,阅读具有中国元素的绘本,学习绘画、剪纸、泥塑等传统艺术来陶冶幼儿的情操,受到美的熏陶;游戏就是要设置一些有利于幼儿身心成长的体育项目,如捉迷藏、踢毽子、各种球类运动等,从而开发幼儿智力,养成幼儿性格。总而言之,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一切传统文化资源,为幼儿的学习创设好的环境。比如:端午节时,教师们就可以进行引导:“孩子们,你们今天吃粽子了吗,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吗?”再如:教一些简单的古诗词时,如果现在是春天,就可以让孩子们学习《春晓》,从而在生活中真正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

文化是国家的血脉,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土壤。幼儿阶段进行文化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自信,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只有在生活实践中将幼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使中国现代幼儿教育更契合幼儿成长规律,更符合时代育人精神,从而为我国发展培养具有民族魂、爱国心的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中华幼儿园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我爱幼儿园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欢乐的幼儿园
老传统当传承
爱“上”幼儿园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