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家校共育模式 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

2023-08-06 06:46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第四完全小学董小莉
天津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家长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第四完全小学 董小莉

家校共育强调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承担学生成长的责任,既要发挥学校目的明确、组织严格、系统完整的专业优势,指明家庭教育方向,又要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参与者角色,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树立良好家风,积极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当前学校虽然在积极推进家校共育模式,但因政策宣传不到位、家校双方责任不明确、教育理念不统一、共育形式待创新、监督制度待完善等因素,导致共育政策执行不力、家校融合状态不佳,影响了家校共育模式效能的发挥。本文分析发挥家校共育模式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优势的策略,在提高家庭教育质效、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家校共育在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中的应用优势

(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小学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薄弱,正处于模仿教师与家长行为而获得知识经验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教育与引导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校共育模式强调学校的主导地位,要求教师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结合家庭教育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立足学生主体地位,指引家长转变滞后理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既能发挥家长与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模仿家长与教师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能通过家长有意识的指引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价值,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生活,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与经验。

(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素质教育理念下,学校与家长更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要想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发力。家校共育理念指出,学校要指导家庭教育,家长要参与学校教育,以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既能利用教师掌握的学生在校情况而帮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方向与重点,又能利用家长掌握的学生在家情况而发挥教师针对性的引导效能,并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构建良好的家风与班风,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家校共育模式在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一)共育政策执行不力,难以形成共育理念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通过模仿教师与家长行为而获取知识经验的关键时期,但学生的辩证能力有待提高,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有意识地规范自身行为,避免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当前学校在应用家校共育模式过程中,忽视了共育政策的宣传教育,而家长主动了解政策法规的意识不足,无法及时掌握最新的家校共育政策,在自身教育理念滞后的背景下,无法高效配合学校开展家庭教育,难以形成共育理念,阻碍了学校与教师推广应用家校共育模式。

(二)共育内容较为片面,家校融合状态不佳

家校共育内容的实施关乎家校共育质量的提升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当前在推广应用家校共育模式过程中,受传统教育理念与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既会因教师与家长将共育目标停留在以知识学习为主的能力提升层面,相对忽视学生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又会因共育中双方互动程度不足、以学校单向开展为主而弱化家长和家庭教育在家校共育中的重要地位,无法调动家长的能动性,导致家校融合状态不佳。

(三)监督管理相对滞后,弱化家校共育质效

素质教育理念下,政府虽然重视家校共育问题,并指出学校要肩负起主导职责,指引家长高质量地开展家庭教育,但由于管理机构不充足以及监督检查不到位,使政府在家校共育工作中的管理较为欠缺,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负责部门,导致学校或家长在共育中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正确指导,尤其是政府和学校都忽视了开展家校共育反馈评价工作,不能及时掌握家校共育政策的执行效果,降低了学校或家长对家校共育的重视程度,使家校共育流于形式。

三、影响家校共育模式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优势发挥的原因

(一)政策宣传不到位

家校共育模式虽然在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层面具有重要优势,但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学校、教师、家长与社区对家校共育政策的认知较为浅显,无法理解家校共育模式的内涵,不能掌握家校共育模式在营造良好家风、班风从而积极影响学生行为品质与思想观念层面的重要性,尤其是无法辩证地把握自身在家校共育模式推广应用中的角色,降低了家校共育模式的应用质效。

(二)双方责任不明确

在小学阶段应用家校共育模式的目的是通过调动多元主体的参与能动性,规范约束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求。当前在应用家校共育模式的过程中,由于学校尚未制定完善的家校共育制度与管理模式,导致教师与家长双方之间责任不明确,既会因教师无法辩证认识自身的主导作用以及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家校共育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弱化家长参与家校共育模式的主动意识,甚至扮演“配合者”的角色,不能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决策、教学计划制定、家校共育策划等工作,弱化家长的能动性,又会使家长过度依赖教师,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分散教师的教学精力,影响学校教育质效。

(三)教育理念不统一

家校共育模式需要学校与家长协同配合,尤其是双方的共育意识直接关乎着家校共育质效。当前部分家长受自身教育意识与生活经验限制,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教育者角色,将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教师,且缺乏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学习意识较为薄弱,降低了家庭教育质量,无法积极推动落实家校共育理念。

(四)共育形式待创新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与推广,学校的教育模式与家长的行为偏好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部分家长的工作压力较大、休闲时间有限,无法每次都准时参与学校组织的家校共育活动,而学校与教师又忽视了信息技术平台的构建,不能主动将传统线下的家校共育形式拓展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便难以满足当前家庭教育需求,甚至因教师一味要求家长到校参与线下家校共育活动而使家长对家校共育模式产生了抵触情绪,无法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家校共育活动。

四、发挥家校共育模式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优势的策略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指明家校共育方向

第一,学校要从教学一线抽调教学经验丰富、职业素养较高、统筹能力较强的教师构建家校共育专业团队,负责编辑国家教育方针、学校规章制度与班级通知,保证家长及时接收各项政策信息,为家校共育模式的推广奠定基础。第二,学校要积极组织政策法规的普及宣传活动,使家长正确认识、积极配合、主动协助教师应用家校共育模式。第三,学校要发挥自身目的明确、组织严格、系统完整的专业优势,结合学生学情、教师观察和家长反馈,合理设置有关家校共育主题的调查问卷,并利用线下学生携带、线上信息平台等多种渠道,邀请家长结合实际情况完成调查问卷,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家校共育模式的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家长答疑解惑,增强教师与家长的配合意识和协同能力,助推小学阶段家校共育政策的落实。

(二)细化家校共育制度,明确双方责任边界

第一,学校要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学校属性、定位、特色,遵循家庭教育特点,合理制定家校共育专项计划,既要明确家校共育的中短期任务、主要内容与开展形式,推动家校共育模式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为家长与教师开展家校共育提供制度保障。第二,学校要厘清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责任边界和任务分工,确保家长明确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以及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既要保证教师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不将分内工作转嫁给家长,又要确保家长明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将家庭教育全部移交给教师,构建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各负其责、同向而行的家校共育体制,使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促使家长主动通过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校园氛围。

(三)深化双方共育理念,协同推进家校共育

第一,学校要自觉承担起家校共育中的主导者角色,定期组织开展交流会、讨论会、茶话会等家校共育活动,以相对轻松愉悦的方式,吸引家长参与家校共育活动,并加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帮助家长取长补短,使所有家长都能从家校共育活动中有所启发,进而激发家长参与家校共育活动的能动性,以发挥家长的优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第二,教师要明确自身作为学校与家长之间沟通桥梁的纽带作用,正确认识家校共育模式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层面的重要性,既要发挥自身育人层面的专业优势,及时解答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疑惑,又要时常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状态与表现情况,并利用学校教育辅助家庭教育,给予家长自信心。第三,家长要转变滞后的教育理念,强化家校共育意识,主动与教师和其他家长讨论交流,丰富自身经验与教育模式,积极参与家校共育活动,与学校、教师共同发力,提高家校共育质效。

(四)发挥先进技术优势,创新家校共育形式

第一,学校要建立微信公众号,定期发送家校共育相关政策、优秀案例、教育方法等相关文章,发挥线上信息资源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界限的优势,满足不同家长的查阅和学习需求,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供便利。第二,学校要利用线上视频平台与线下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开设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网络教育等讲座,丰富家长知识储备与教育经验,同时为家长答疑解惑,助力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第三,教师既要利用信息交互平台以及音视频制作软件,通过文字或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及时将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反馈给家长,又要通过线下家访的形式,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思想情绪、行为表现、身心发展等情况,指引家长进行学生心理疏导或行为强化。第四,教师要指引家长掌握线上信息平台的使用方式,以利用智能分析技术帮助家长从全方位、多角度辩证地把握学生学习状况与思想状态,同时为家长提出客观建议,为家庭教育指明方向。

(五)结合学生发展需求,优化家校共育内容

第一,教师要发挥自身沟通桥梁作用,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并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沟通交流,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与共育态度,获取社区支持,促使家长、教师与社区协同发力,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二,学校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定期开展家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既要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小学阶段的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又要确保教师始终将课堂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以及时发现、积极干预学生的消极情绪。学校还要利用线上信息交互平台,与家长实时交流,并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心理干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促使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六)健全指导监督模式,完善反馈评价机制

第一,教育部门要紧跟国家宏观政策,落实家校共育相关政策,设置专门的家校共育指导部门和监督部门,以统筹协调教育资源,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借助社区场地和设备,由家长实施,保证家校共育模式顺利实施。第二,政府要制定家校共育反馈评价机制,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如学生的学习状态、行为习惯、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等,既要利用线上线下多元渠道,广泛收集教师、家长、学生、社区等多元主体的反馈结果,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又要促使教师及时在家校共育活动结束后进行反馈总结,并发挥大数据分析优势,统计、归纳、分析家长反馈的内容,动态调整家校共育活动内容,确保学生与家长能够在共同参与活动时获得良好的体验,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积极的心态。

五、结语

家校共育的关键在“共”,目标在“育”,旨在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育人效能,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为发挥家校共育模式在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优势,学校既要积极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加大家校共育相关政策宣传力度,细化家校共育制度,深化双方共育理念,明确双方责任边界,指明家校共育方向,协同推进家校共育,又要发挥教师专业优势,确保教师明确自身作为学校与家庭沟通桥梁的职责,能够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优化家校共育内容,创新家校共育形式,发挥信息交互平台优势,科学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树立良好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与价值观念。另外,政府要健全家校共育指导监督模式,将家校共育结果作为检查学校教育质量和评价教师能力的依据,并指引学校完善反馈评价机制,以督促家校共育理念的落实。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家长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长请吃药Ⅱ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