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ASL 灌注技术联合MRA 诊断脑缺血疾病的价值

2023-08-06 14:15陈雯婷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性疾病脑缺血动脉

陈雯婷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科 广东 广州 510000)

缺血性脑病是指因各种原因如中毒、脑动脉硬化等引起缺血缺氧,造成脑细胞损害,表现为抽搐、惊厥、反应迟钝、肌张力增高,严重者会出现肌张力降低、四肢瘫软、各种生理反射消失、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呼吸困难等心肺功能不全的表现,部分会伴有血压下降、头晕等症状[1]。脑缺血性疾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由于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导致的不伴有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其临床症状一般多在1 ~2 h 内恢复,不遗留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影像学中没有急性脑梗死的证据[2]。该病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非常高,发病后需要及时有效地实施治疗措施,促进预后效果的提升,因而为患者实施准确有效的诊断,为救治疾病争取更多时间。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技术、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临床中比较常用的诊断方式,应用在脑缺血疾病的诊断中也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两种诊断方式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将其联合使用可互补缺陷,提升诊断效果,便于为基本后续的治疗提高依据[3]。本文选取2021年9月—2022年12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诊的脑缺血疾病患者80 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28 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探讨3D-ASL 灌注技术、MRA 在脑缺血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12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诊的脑缺血疾病患者80 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28 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性16 名,女性12 名,年龄31 ~67 岁,平均年龄(43.51±4.25)岁;研究组中男性38 例,女性42 例,年龄33 ~69 岁,平均年龄(43.56±4.9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健康者无脑血管疾病相关表现;② 患者发病时间到就诊时间小于24 h;③家属了解此次研究目的并签署同意书;④患者依从性高。排除标准:①严重感染性疾病患者;②自身免疫功能紊乱者;③合并肿瘤、严重器官疾病;④有脑梗死、癫痫病史;⑤CT 检查结果为颅内出血、占位性病变、血管畸形者;⑥MRI 提示有腔隙性脑梗死(直径<5 m m,同侧少于3 处)。

1.2 方法

为全部研究对象实施3D-ASL 灌注技术及MRA 检查,均使用联影UMR790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扫描,使用标准的8 通道头线圈,于T1WI、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后实施ASL、MRA 扫查,3D-ASL 扫查运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信息进行读取,调整带宽为62.5,频率编码512,相位编码8,延迟时间1 520,矩阵512×8,层厚155.4 mm,频率123.25,层数36,扫查时间3 min 18 s,对轴位ASL 定位在颅底到顶叶大脑半球脑实质范围;由丰富经验的放射科医师查看获得的图像及相关数据,分析灌注区异常和狭窄异常的状况。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检查图像表现,测量相对脑血流量(rCBF)值(关注异常区的rCBF 值/对侧镜像区rCBF 值),rCBF 值<0.80 属于低灌注,0.80 ~1.20 正常,>1.20是高灌注;判断灌注区rCBF 值和血管狭窄程度及缺血程度的关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图像结果

两组图像结果显示, 对照组rCBF 值为(1.052±0.037),ASL 图左右对称,没有显著的异常灌注区;研究组有30 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2 例大面积梗死,28 例小面积梗死,rCBF 值为(0.752±0.1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图像结果比较

2.2 明确rCBF 值

分析两组rCBF 值,80 例患者中,包括灌注正常者25 例,灌注异常者55 例,其中有灌注增高5 例,灌注减低50 例;脑缺血性疾病患者患侧平均rCBF 值(0.78±0.17),比健侧的(0.97±0.13)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1,P<0.05)。

3 讨论

脑缺血性疾病非常严重,国内第二大死亡原因便是脑血管疾病,该病的发病率非常高,起病后致残率引起的死亡率也非常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4-5]。脑缺血性疾病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脑部供血不足,进而引起相应神经系统症状的疾病。脑缺血性疾病的病因分为三种,即可干预病因、不可干预病因、相对罕见原因;脑缺血性疾病包括急性脑缺血性疾病和慢性脑缺血性疾病,一旦出现急性脑缺血疾病如果未及时有效的治疗会进展为慢性状态,对患者带来的影响更大。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由可以自由扩散的水分子作为内源性对比剂,原理上是唯一可以与金标准15O-PET 相媲美的灌注技术[6]。动脉自旋标记技术,依靠标记与非标记血液流经组织时引起的信号改变,依据模型定量测量组织的灌注值。按照其的灌注准备和测量分为动脉血的标记与数据采集2 部分[7]。通过20年的发展,其血液标记的方式和成像采集的方法全部累积了较多的实现形式;通过临床实践,因为早期缺少共识的实现,参数的选择与优化让这一技术呈现碎片化的态势。以标记方式为例,已经对早期的层块翻转方法统称为脉冲式标记[8]。自该技术提出为止,在20 多年的发展下;通过临床可行性研究,和15O-PET 在内的灌注技术的对比检验,其可重复性验证和多项的临床检验,现今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9]。MRA 是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通过磁共振技术使整个血管系统显影,可不进行有创造影,通过磁共振掌握血管征象,能够显示静脉征象、动脉征象;是利用核磁特殊的流动效应对血管进行检查的一种新技术。目前MRA 主要是用于观察血管内部结构,MRA 和常规的血管造影相比,方便且不良反应少,不需要对血管内打造影剂。MRA 检查能够较为清楚地显现出血管内部的阻塞情况和部位,帮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临床心血管方面比较常用[10]。MRA检查简便、无创,是一种无辐射、成本低的诊断技术,对于显示血管有非常实用的价值。近些年临床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新技术,通过结合MRI 进行检查,能够用于判断脑血管的病变,既有利于诊断疾病,也有利于治疗,并且MRA 无创性,相比较放射线下的血管造影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11]。

DWI 是脑缺血疾病的诊断以往常实施的一种方式,具有比较高的诊断效果,但是使用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不足,伴着近些年来我国影像学技术的逐渐更新和发展,据相关的研究结果证实,其3D-ASL 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技术与MRA 结合使用对脑缺血疾病进行诊断,具有比较重要的导向,能够迅速且高效地为病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诊断准确率高,应用的优势非常明显,3D-ASL 属于比较传统的ASL 优化,实施全脑灌注可以较好地诊断出患者早期的脑血流异常状况,将血液内的氢质子予以反转标记,获得的图像非常可靠、清晰。据相关研究结果证实[12],联合使用3D-ASL 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技术及MRA 在脑缺血疾病的诊断效果满意,对确诊患者的病情和判断血管状况有重要的作用,应用价值高。此次研究在通过MRA 对相应低灌注区动脉血管的判断,能够提升由于血管狭窄导致供血不足的病因检出,联合使用两种方式能够提高检查的准确率,对明确是否实施介入治疗打下坚实的影像学基础。同时需要注意的是ASL 测定的脑血流量为相对脑血流量(rCBF)值,不是真正的CBF,rCBF 是ASL 多次采集信号和加权计算获得的数据,不属于对外源性造影剂分布期间直接的测定,是因为ASL 原理确定的,所以对血流量分析过程中应该考虑rCBF 值的获取原理和过程。3D-ASL 诊断可以查看患者的脑灰质。脑白质不同的血流分布不一,同时采集的信号定位比较准确和快速,图像也比较清晰。3D-ASL 也能够进行全脑灌注成像,对信号采集的速度非常快,有非常高的信号定位准确率,同时采集的图像质量非常高,能够迅速正确的发现非正常的灌注区,经过对血流灌注情况进行分析,给予血流动力学信息,能够准确地呈现出非正常灌注区域的部位和区域,显著的反映全脑血流灌注改变情况。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rCBF 值(1.052±0.037),ASL 图左右对称,没有显著的异常灌注区;研究组包括30 例TIA 发作,22 例大面积梗死,28 例小面积梗死,rCBF 值在(0.752±0.109),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 例患者中,包括灌注正常者25 例,灌注异常者55 例,其中有灌注增高5 例,灌注减低50 例;脑缺血性疾病患者患侧平均rCBF 值(0.78±0.17),比健侧的(0.97±0.13)更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此次的研究结果发现,3D-ASL 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技术和MRA 的诊断价值有一定的一致性。通过3D-ASL 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技术及MRA 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出协同的作用,其中的MRA 技术利于查看患者的血管形态和血流速度的变化,也可以清晰的显现出患者的病变情况,判断血管的病变情况,而通过临床的不断实践证明,MRA 对脑部大动脉病灶诊断准确率非常高,而运用在穿支动脉阻塞的诊断中作用并不显著。3D-ASL 诊断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对比剂,具有方便操作和安全的优点,对查看患者全脑血流灌注的情况非常有利,可以对脑缺血疾病的诊断提高重要的信息。实施3D-ASL 检查的期间,将身体中的水分用于内在示踪剂,便于标记成像平面上游血液,促使自旋状态有所变化,组织灌注后成像,经过对标记前后获得的图像予以分析,能够判断组织灌注的情况[13]。3D-ASL 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可重复性、不需要对比剂的注射等优势,此次研究3D 采集成像的区域比较广泛,能够覆盖全脑,标记效率、信噪比、可靠性非常高。

综上所述,使用3D-ASL 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技术及MRA 联合对脑缺血疾病的诊断,可以为病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猜你喜欢
性疾病脑缺血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猪常见呕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
单纯吻合指动脉在末节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血必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12例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