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陈代谢断裂与大地伦理学的经济主义批判
——基于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的分析★

2023-08-07 07:45王继创
关键词:利奥波德海纳尔多

王继创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虽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但也因掠夺了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而造成新陈代谢断裂”①J.B·福斯特,肖明文.粮食生产、食品消费与新陈代谢断裂——马克思论资本主义食物体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4):144-151.。现代生态伦理学肇始于对大规模工业化农业造成土地生态系统土壤肥力破坏和物质能量流动断裂问题的关注,提出“大地伦理学的任务就是扩展了道德共同体的界限,使之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者把它们概括起来:土地”②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93.。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现代生态保护运动思想先驱、大地伦理学的奠基人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在反映其个人思想成长历程著作《环河》(Round River)中,借用一则寓言故事,讲述土地生态系统物质能量运行转换新陈代谢的机理,阐释分析现代工业化农业造成土地生态系统运行失衡的价值论根源,深刻揭示了现代生态保护意识觉醒的历程。《环河》这则寓言故事讲述的是,在美洲原住民古老的英雄传说中,伐木者保罗·班杨(Paul Bunyan)除了自身力大无穷,还在于他发现了一条永不停息、循环不歇,最终回环往复又流回到自身的河流。正是借助这条不知疲倦的河流,班杨把伐好的原木轻松运出山林,运抵目的地。虽然寓言故事中循环的河流在现实自然界中不会真实存在,因为其违背河流运行基本规律,但现代生态学揭示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环河式”物质能量流动是客观真实的。生态伦理学家贝尔德·科利考特(J.Baird Callicott)曾这样评价,称大地伦理学是“西方文献中第一个自觉不懈地和系统地试图创建一个包括整个地球自然界和将整个地球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置于道德视野的伦理学理论”①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扉页.。可以说,利奥波德诉求着由生态系统新陈代谢理论到生态伦理价值观念的自然主义生态伦理学证成。

一、“尘归尘,土归土”:生态系统新陈代谢的机理

现代生态学是利奥波德确立大地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在现代生态学中,人与自然万物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系统的首要特征就是有机整体性。在利奥波德生活的时代,尽管生态科学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但人类与其他生物在整个生态圈层中的地位、关系与作用已得到基本证实。土地生态系统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利奥波德把土地生态系统称为“生命的河流”: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土壤中长出植物,植物及其果实是动物的食物,动物又被人类利用,动植物以及人类死后又回归土壤。一方面,“他们要依赖这些土壤、植物以及动物群的构成与排布,这些就是水流的导管或者水道”②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97.,岩石、土壤以及植物动物等自然生态系统全部要素有机结构及运行构成“生命的河流”的河道;另一方面,“生命的河流”流淌着的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传递,“现代生态学将这些能量传递过程中的阶段顺序称为食物链”③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97.。自然生态系统内物质能量流动从土壤开始,经由从植物到动物乃至到被人类利用,最终能量又回到土壤之中。利奥波德借用“环河”形象的寓言故事,揭示了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物质能量流动运行的基本规律。从中可以看出,自然生态系统各个构成部分及其彼此之间物质能量流动不仅相互紧密联系,而且遵循着“尘归尘,土归土”的运行规律。

其一,土地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地不仅仅是土壤,更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底,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繁荣至关重要。现代生态区系金字塔理论揭示“一个生物区系可以由一个有很多层次组成的金字塔表示出来。它的底层是土壤,植物层位于土壤之上,昆虫层在植物之上,啮齿动物层在昆虫之上,如此类推,通过各种不同的动物类别而达到最高层,这个最高层由较大的肉食动物组成”④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惠,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04.。一方面,土地(土壤层)处于生态区系金字塔的底层,向上依次是植物层、昆虫层、鸟类和啮齿层,顶层是较大的食肉性动物;另一方面,土地支撑着生态区系金字塔中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植物吸收土壤的养分,才能使能量在金字塔各层中流动,“大地并不仅仅是土壤,它是能量流过一个由土壤、植物以及动物所组成的环路的源泉,食物链是一个使能量向上层流动的通道,死亡和衰败则使它又回到土壤”⑤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05.。因此,健康的生态系统表征的就是物质能量交换和运行的良好,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拥有好的土壤这一基础上;或者说,维护好土地的健康是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交换顺利的首要前提。

其二,土地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动呈现出一种封闭循环模式。土地是生命万物的“基底”,生态区系各部分有机紧密联系,能量畅通流动是生态区系金字塔健康的“密匙”。利奥波德这样形象地描述:“岩石风化成土壤,土壤中长出了橡树,橡树结出了橡实,橡树喂养了松鼠,松鼠成为印第安人的食物,人去世后化作泥土,于是物质循环又开始了。”①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译本序.也就是说,“大地本身就是一条循环不已的大河,在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亦或生态共同体(community)中,各个组成部分彼此依存,无休止地演化着”②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97.。生态区系金字塔的建立遵循着“每一个连续的层次都以它下面的一层为食”③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04.,每上一层的生物都依靠下一层来获得食物,每经一层生物的数量就会减少,且在食物链的食物流动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流动。也就是说,自然生态系统内在物质能量流动与转换有着自身规律,遵循着熵增原理,人类利用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生态系统自身规律。

其三,健康的土地生态系统就在于保持系统自身的稳定与平衡。人为地改变生态区系金字塔中任一环节或任一物种的演化,都会造成生态区系金字塔的整体坍塌。尤为重要的是,生态区系金字塔的顶层是大型捕食动物,人类又高居于大型捕食动物之上,位于生态金字塔的塔尖。生态区系金字塔的整体性首要特性意味着,如果人类和大型的捕食动物消失,那么生态金字塔仍然存在;但如果底层的生物如植物或微生物消失,那么整个生态金字塔将崩塌。因此,生态区系金字塔的“底座”土地虽然是拥有最短食物链的最简单的有机体(土壤),但其对于整个生态金字塔的稳定与繁荣最为重要。

利奥波德在《像山一样思考》中讲述了失去了狼群大山的样子。由于过度放牧,“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失去叶子的树只有鞍角那么高,然后死去。一座山看起来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动”④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3.。同样,农场主的鹿群、牛群也没有逃脱生病、死亡和数量减少的厄运,被太多鹿群所啃食的草原,在其后的几十年里也很难得到复原,更带来了沙尘暴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问题。人们错误地认为,消灭了狼群,没有天敌的农场会是牧人的天堂,然而没有狼群的牧场带来的是无节制地放牧,从而导致牧场土地生态系统“生命的河流”新陈代谢断裂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利奥波德提出“像山一样思考”,进而指出“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⑤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4.。在认知和评价狼群存在的价值时应该从生态共同体视野来进行,不能仅从狼群对牛群猎杀、对牧场主经济效益的损耗来评价其价值关系,进而制定行动举措。其实,狼群作为生态共同体有机组成部分的价值首要体现在其与土地共同体(或群山)的关系之中,也只有从生态系统整体的维度才能更准确全面地评价狼群的价值。

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能使其自我更新能力得到彰显。利奥波德认为,土地“不仅仅是一条循环的河流,它本身就是一个循环。水流是能量的流动,从土壤进入植物,并从此进入动物,再回到土壤,形成一个没有尽头的生命循环”①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95.。真可谓,土地及其构成的生态系统遵循着环河式的物质能量流动法则——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新陈代谢循环的机理。可以说,《环河》对土地生态系统新陈代谢运行规律的揭示,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态科学普遍接受和生态意识的逐渐觉醒,而大地伦理学的提出就是为如何了解和保护这种能力而做的一种努力。

二、“断裂”之殇:大地伦理学的经济主义批判

如果说,游牧狩猎文明时代,人类只是依附土地过自然而然的生活;定居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学会了遵循气候节律过节制的生活。那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凭借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人类实现了控制自然达至丰裕的生活。现代工业化经济农业替代了传统自然经济农业,意味着人工自然替代了天然自然。正如利奥波德所说,“现在的食物链起始于玉米与苜蓿,而不是橡树和须芒草。它流经奶牛、猪和家禽,而不是马鹿、鹿和松鸡。从此流入农场主、时髦女郎和大学生,而不是印第安人”②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201.。这就意味着,工业化农业改变着土地生态系统天然的“环河式”的物质流动模式——土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向不是生态系统稳定循环,而是农场主的工厂化商品生产和都市人的丰富消费需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现代工业化农业对土地生态系统破坏进行了深刻揭露与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79.。正所谓,现代化农业改变了自然循环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造成土地生态系统新陈代谢断裂。

一方面,现代化农业打破了生态系统能量运动的自然循环。以人工培育农作物和养殖动物替代自然进化的天然植物群和动物群是现代农业典型特征。“每一种驯化的植物或动物对野生动植物的取代,或是一条人工航道对天然航道的取代,都伴随着陆地循环系统的重新调整。”④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201.现代生态学揭示“生物群落要免于灭绝,它的内在过程必须是平衡,否则它的成员物种就会消失”⑤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99.。也就是说,现代纯粹农业改变了食物链原始的结构也就造成土地生态系统环河式的能量流动平衡被人为地破坏。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那样,“资本主义的大经营方式和贪欲本性也导致非理性的耕种方式,对土地大肆‘掠夺’,索取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自然自我修复的速度,土壤再生产的必需条件持续被切断,进而造成自然界物质的新陈代谢循环断裂”⑥李泽栩,苏百义,尚海军.新陈代谢断裂理论视域下生态“三农”的实现路径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33-137.。所以,工业化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模式违背了土地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转换规律,是导致自然新陈代谢断裂的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现代化农业使得土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经济性。人工培育农作物,驯化养殖动物,使用化肥,普遍应用机械化耕作技术,这就必然导致土地生态系统“环河式”的能量流动被人为地调整改变。故而,利奥波德认为:“我们已经改变了生命的河流。”①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200.现代化的农业改变了土地生态系统环河式能量流动,对土地开发利用仅建立在以人类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基础上。正如学者们所指出的那样,“新陈代谢断裂理论通过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壤成分的影响,指出资本逻辑改变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人对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获取使社会和自然间正常的物质交换断裂而导致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②李泽栩,苏百义,尚海军.新陈代谢断裂理论视域下生态“三农”的实现路径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33-137.。因此,走出唯经济主义的土地资源利用价值观,遵循土地生态系统有其自我更新能力基本运行规律,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开发与利用。

其实,如果了解自然资源保护运动历史的话,我们就会清晰地知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围绕着如何对待原始森林和荒野,现代环境保护运动发生了分裂,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阵营:自然资源、野生动物利用保护的保全主义(conservationist)和保存主义(preservationist)。保全主义认为,人们可以根据大多数人的利益或长远利益,对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对荒野与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但保存主义认为,所谓“科学的管理是以功利的理由来保护大自然,人类悉心呵护自然以便自然能更好地关怀人类(自身)”③卢风.应用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18-121.。以利奥波德等为代表的保存主义者在批判传统资源保护观,从超越功利主义资源利用和审美的角度出发,主张人类应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对森林、荒野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它要求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纠纷时,优先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④张贝丽,薛勇民.论岩佐茂的人与自然共生思想:基于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的探析[J].系统科学学报,2020(2):34-38.。提出自然不能单纯服务于人的经济目的,保护的意义远不止是帮助人们享受较好的生活,自然还兼具有现代生活的“避难所”和人们休养生息、体验自然之美的地方,人应该出于自然资源自身的原因而对其进行保护,不只是为了利用而保护,其所保护的不只是人在资源中的利益,而且还有资源本身的“利益”。

对于生态保护,我们应学会“根据小螺丝和轮子考虑问题”⑤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82.的方法。利奥波德这一形象比喻,把物种或动植物群落比作一个机器上的小螺丝或轮子,机械修理师要想使这个机器能够安全平稳地运行,就要维护保养好它上面的每一个小螺丝和转动的轮子。利奥波德说:“保护好每一个螺丝和轮子是明智的修理匠首要的预防措施。”⑥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81.美国西部美洲黑熊的消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今天在黄石国家公园里人们仍然能够发现美洲黑熊,但是在美国西部地区,黑熊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正是由于黑熊的存在对西部畜牧业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直接威胁,于是猎人们在保护区的边界上举起了猎枪,对黑熊展开了“围追堵截”,加之保护区的面积逐年缩小,造成的结果是保护区里的美洲黑熊越来越少。

虽然说今天我们在博物馆里还能够看到美洲黑熊的标本,甚至有人错误地认为,这些标本足以安慰都市人的心灵,殊不知,标本的存在恰恰是证明人类谬误最好的证据。因为只有在土地共同体意义上对生态系统进行完整保护,才能够真正实现生态保护。利奥波德说:“坚持在尽量多的地方与我们的植物群和动物群共同生活,否则拯救行动就是无效的。”①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84.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利奥多德的生态保护思想被誉为大地伦理学,认为生态保护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对土地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因为“土地是一个有机体。它的各个部分就像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②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80.。利奥波德更是幽默诙谐地说:“20世纪杰出的发现,并非电视机或者收音机,而是土地有机体的复杂性”③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80.,并且指出,我们通过对土地知识的了解,才知道人类是多么的浅薄。

可以说,利奥波德基于生态学的视野,通过揭示土地生态系统物质能量运行蕴含的基本规律,深刻批判了工业化农业生产方式和运行方式造成自然新陈代谢断裂,对“以功利主义对自然价值的片面解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仅建立在以人类经济利益为基础的伦理价值观进行批判”④王继创.论自然的系统价值:兼评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自然价值理论的方法论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2-56.。《环河》以优雅的文笔生动描绘了当时美国社会环境保护运动兴起的缘由,深刻反思了以经济价值为目的的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

三、“环河”之治:大地伦理学的价值诉求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观念确立经历了艰难过程,是现实生态环境问题倒逼的必然抉择。利奥波德说:“生态学注定要成为关于环河的学问,它姗姗来迟,要把我们关于生命物质的集体知识转变成关于生命航行的集体智慧。说到底,就是保护。”⑤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97.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其物质能量流动就似一个生命的“环河”。现代人为了谋求物质生活丰裕,却在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扰乱了土地生命之河的物质能量循环流动,然而生态学告诫“我们对环河的河道修改应该更少”⑥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204.。因此,真正要在全社会建立起生态保护,从不懂保护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到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从以经济效益为旨归的资源利用到保护优先、遵循生态规律的资源利用与保护,从竭泽而渔式的经济社会发展到绿色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确立,其过程需要社会发展价值观的根本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变。

(一)学会师法自然,培育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

可以说,现代生态学对自然生态系统内在运行规律的发现重新定义着“自然”,进而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提供科学合理的价值指导。利奥波德正是基于对土地生态区系金字塔内在构成、生成机制及能量流动基本规律的认知,进而从生态学的“生态区系金字塔”理论衍生出“土地共同体”的伦理价值观念,认为土地不仅仅是土壤,还包括岩石、河流、山川,以及在其中生长繁衍的植物、动物,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自然不只表现在其组成部分和系统内各个有机体之间的“弱肉强食”式的竞争和对抗,还必然蕴含着有机个体之间“精诚团结”式的合作与互助,自然规律的全部知识是竞争、对抗与合作、互益的辩证统一。

这就意味着,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土地管理者必须师法自然。例如,在河流治理中,不能再犯为控制洪水将牧场的小溪拉直的错误,而应该懂得遵循科学生态工程学原理,懂得保持蜿蜒的小溪其实能够容纳更多的洪水。不仅如此,弯曲的河流可以涵养更多的湿地,滋养牧草的生长,有利于草地动物种群更好地栖息繁衍,实现牧场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环河”之流的有效运行。遵循生态学的牧场河流治理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溪流蜿蜒流动,不仅仅改变了这片土地,它也是水文功能的必要组成部分”①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204.。现代土地管理者只有具备生态学知识,遵循“生命河流”的环河式循环,才能实现人与土地关系和谐以及人对土地科学有效的利用。

(二)走出经济主义窠臼,确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正如现代生态伦理学深刻揭示的“现代环境保护运动肇始于对仅用经济价值来衡量自然的批判”②王继创.论自然的系统价值:兼评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自然价值理论的方法论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2-56.。20世纪上半叶,美国自然资源保护运动刚刚开始,存在着许多动物植物因被认为缺乏经济价值而受到伤害、毁灭和破坏;许多树木因生长缓慢或木材经济价值不高而遭到利欲熏心的林务官铲除;乃至沼泽、湿地和沙丘等被认为是“荒废”地区而被忽视,等等。利奥波德指出:“一个孤立的以经济的个人利益为基础的保护主义体系,是绝对片面的。它趋向于忽视,从而也就最终要灭绝很多在土地共同体中缺乏商业价值,但却是它得以健康运行的成分。”③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03.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仅建立在以人类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地伦理学就是寻求一种用于补救和指导人对土地利用的思想理论。如果要以伦理补充并引导经济与土地的关系,就必须先了解土地的运行机制。可以说,正是基于对土地生态系统运行物质能量转换规律的揭示,利奥波德提出人类应该走出经济独断论的价值误区,代之以谦和、善良的德行对待土地,从人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类不仅是具有独特性的万物之灵,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大地伦理学改变了人在自然中的角色定位,提出要正确认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合理认知“协调生态系统(包括人类)中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从而确保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①卢风.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与生态文明[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44-53.。自然资源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应遵循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规律,不以工具价值论去定义物种的“好”亦或物种的“坏”,进而人为地对其进行干预;不以经济学范式,为了人类利益最大化,走竭泽而渔式的资源开发利用之路,我们应基于生态保护的根本目标,为了生态自然本身,去制定和实施物种保护的具体举措。综上所述,土地自我更新能力是健康土地的显现,大地伦理学所揭示的就是如何使生态保护走出唯经济主义的价值逻辑,走向符合生态学逻辑的价值观变革。如果生态保护不走出唯经济主义自然资源价值观,那么我们就“无法阻止肥沃的私有土地变成贫瘠的公共土地”②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89.,无法找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三)养成生态良知,形塑知行一致的生态人格

关于生态保护教育问题,利奥波德开宗明义地讲:“我们从一开始就承认,我们所需要的东西需要从内部发生,没有人会完全为来自外部的观点而奋斗。”③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04.也就是说,保护教育问题乃是培养社会公民发自内心对实现人与土地关系和谐的自觉认知,而后知行一致自愿地实施保护。真正的生态保护教育和人们的日常行为改变,是由对公民教育而实现的由内而外自觉的行动实践转化。利奥波德把这种基于由内而外的教育而生发的行动改变称之为“理解的激励”,认为“理解的激励应该先行于对于变革的激励”④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93.。因为只有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才会在行动上给予真正变革的激励。利奥波德认为,“理解的激励”是保护教育问题真正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故而,使人们确立科学完整的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是解决保护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

大地伦理学拓展了伦理共同体的边界,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伦理关怀,将伦理共同体的边界扩大至非人类的生态环境,由人、动物、植物和山川河流共同组成“土地共同体”,且都是“土地共同体的平等一员”⑤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94.。大地伦理学倡导开放的价值关怀,呼吁人们要带着一颗谦和善良的心,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土地,土地生态系统中每个成员都有继续生存的权利,人类只是其中一员,必须尊重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倡导遵循伦理观念指导人们的行动,维护好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稳定和美丽。亦或者说,“人是自然界看护者的自我形象规定着人必须以看护自然界的方式对待自然界,人正是在看护自然界之伦理责任中走向崇高,并赢得自己的尊严和美德”⑥曹孟勤.再论人对自然界的看护责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1-12.。土地伦理学诉求着使人们从土地的征服者转变为土地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主张把社会良知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大到人与自然生态系统,把“有助于维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认定为自然与人类混同共同体的关键美德”⑦菲利普·凯佛瑞,郭辉.梭罗、利奥波德、卡逊:走向生态美德伦理,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7-36.。由此可见,大地伦理学关注的核心就是把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良性可持续发展当作人对自然的伦理责任。

同时,生态良知养成必须实现现代生态意识教育启蒙。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生命的连续统一体很少被描绘为一条河流”①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96.。也就是说,现代关于自然科学的教育虽然有着关于泥土知识的土壤学以及从工程技术层面探索土壤利用的农学等精细专业化教育,也有着对动物、植物进行专门研究的生物学学科教育体系,还有从时空序列探讨地球起源、演化及其规律的地质学知识体系,但所有这些关于土地及动植物的科学越来越走向精细化和专门化。利奥波德认为现代生态教育是不完整、畸形的发展,“这要求逆转专门化的趋势,我们必须越来越多地了解整个生物圈,而不是越来越多地了解越来越少的东西”②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96.。我们的生态教育应当从只关注生命河流的构成材料动物学、土壤学、自然博物学等自然科学分学科专门化的自然知识教育,转向了解整体意义生命河流的水文机理的生态学知识教育,“要把我们关于生命物质的集体知识转变为关于生命航行的集体智慧”③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97.。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更全面更宏观的关于自然及其规律的知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学启蒙。

四、结语

生态保护是艰难的。正如利奥波德所说,“甚至很多的时候,我们的目标逐渐远离任务,年复一年变得越来越艰难,但它的重要性也随之增长”④奥尔多·利奥波德.环河[M].王海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80.。生态保护的艰难是因为系统性、整体性保护意识的确立和保护措施实施是艰难的,需要一个长时段、系统性锲而不舍的过程才会真正实现,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同时,生态保护的艰难是对于现代社会经济主义工具论自然价值观的反叛和否定,需要全社会经济生产方式、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发生根本改变,只有走出唯经济主义资源利用与保护逻辑,生态保护才能落地生根。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生态保护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自身价值观的变革,通过开展科学合理的生态教育,真正实现人们觉醒意义上的生态生活理念确立和由内而外的生态保护实践智慧养成。

可以说,利奥波德的《环河》是关于生态学的学问,通过对土地生态系统新陈代谢断裂的深刻揭示,反映了现代人生态意识的觉醒,开启了对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的哲学价值反思。国际生态伦理学会前主席、当代著名生态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认为,“当生态学成为关于人类的生态学时,就把人类安置于他们的Oikos——他们的‘家’的逻辑之中”⑤王雯,武杰.群落生态学争论的系统学诠释[J].系统科学学报,2019(2):38-43.。大地伦理学改变了人在自然中的角色定位,提出要正确认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合理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避免“在一个满是创伤的世界里独自生活”⑥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04.。正所谓,以大地伦理学为代表的自然主义生态伦理学把对道德关怀的阐述延伸到对土地共同体中所有的成员,强化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正确理解,激发起人们对土地共同体的热爱和尊重,使人们产生一种行为上的道德责任感,进而为维护这个土地共同体的健全功能而共同努力。可以说,大地伦理学提出了一种超越经济主义的“用于补救和指导对土地关系的伦理观”①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03.,将为科学合理地建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生态整体主义价值思维图景,诉求生态良知的培养和知行合一生态人格的形塑,推动了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形成和确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利奥波德的《环河》在生态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猜你喜欢
利奥波德海纳尔多
北京中农金海纳
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生态伦理观及当代启示探究
北京中农金海纳
环境伦理学何以可能?
海纳光电:从创新中走来
艾尔多安“秀”球
最强魔术师
蝉(1)
抗TY番茄新品种海纳178的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