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慢行交通系统探究

2023-08-07 20:41李胜利纪文渤王磊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3年14期
关键词:规划策略可持续发展

李胜利 纪文渤 王磊

摘要 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内部交通发展模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绿色交通、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研究领域。文章在总结国内外慢行交通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县城发展实际,以济阳区为例,提出了适合于县城慢行交通的规划策略以及步行道网络和非机动车道网络布设的思路。

关键词 慢行交通;可持续发展;绿色交通;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 U4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8949(2023)14-0045-03

0 引言

随着城市交通机动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机动车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慢行交通与机动车交通矛盾逐渐凸显。为了减少城市交通拥堵,针对居民短距离出行,具有低成本、能耗小优势的慢行交通出行方式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对于像济阳区这种中小城市,是实现以人为本、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慢行系统概述

慢行交通包含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两种方式,是城市内部交通的重要组成要素。针对慢行交通的相关理论,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步行交通流、慢行设施布局以及自行车道路设计等方面。Todd Litman[1]提出了从居民选用自行车出行带来的收益和由此带来的成本角度评价非机动车交通出行的方法。沈营[2]坚持“人本位”思想,分区、分级、分节点对城市慢行交通设施进行系统化分析。王文慧[3]通过构建完整的慢行空间网络体系,指出景观体系构建内容以及相应的景观要素设计内容。夏天[4]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系统研究慢行交通,包括城市慢行空间布局、慢行安全系统、慢行交通设施和典型慢行区域的系统化设计。潘晓东等[5]从规划思路、系统元素、元素设计改善等方面入手,探讨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李爽[6]分析步行交通的系统性、规范性、安全性以及舒适性,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规划、设计、管理三个层面提出了规划对策。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慢行系统规划和慢行设施布局优化的理论研究仍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县城这种小城市而言,慢行交通应该根据不同城市交通发展需求、管理政策、用地布局等,建立更加完整的慢行系统。

2 济阳区主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现状分析

济阳区中心城区现状慢行交通发展存在一定的基础,但整体慢行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城市慢行空间品质整体欠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慢行设施。部分骨架路网未贯通,断头路较多,导致网络布局连续性不足;非机动车道设置多采用机非共板形式,机非隔离形式以划线隔离为主。

(2)路权空间。中心城区部分道路机动车路内违停现象严重,非机动车路权空间被进一步侵占压縮;道路断面设计上,部分道路存在慢行路权空间较窄或缺失现象。

(3)慢行过街。部分道路行人过街安全保障设施建设不足,交叉口行人过街专用信号指引设施缺乏;非机动车、行人过街不按规则通行,人流和车流交织干扰严重。

3 规划目标

构建与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相适应的安全、连续、舒适,与公共交通衔接良好的慢行交通系统,提高出行品质。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主要指标见表1所示。

4 规划策略

(1)空间发展策略——强化开放、构建有机空间。

(2)功能发展策略——建设复合型慢行功能圈层。

(3)交通组织策略——倡导低碳绿色交通,合理组织交通流线。

5 步行交通系统规划

5.1 步行分区

分区目的:根据济阳城区不同片区差别化的慢行交通发展策略和设施,体现济阳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整体发展策略。

分区基本要求:应在充分考虑济阳中心城区的空间形态、用地规划、功能定位、自然格局以及步行活动特征的基础上对整个城区范围进行结构性的功能分区。

根据所在县城区位、用地属性、自然特征和交通管制政策等因素,结合济阳区不同片区的慢行差异化特征需求,步行分区可划为4类,如图1所示。

步行体验区:绿地与公园,此类分区对于慢行交通应保证专用路权。

步行主导区:济阳中心城区中心区的商业用地、交通枢纽等人流量较大区域。此类分区应建立高密度慢行网络,同时加强管制停车,增加慢行路权空间,设置集散广场、机非隔离设施,人车分离,加强与公交接驳。

步行优先区:居民区为主,包括行政用地,科研教育用地。此类分区应注重慢行网络可达性,保障慢行安全通达,交通稳静化。

步行倡导区:以工业用地为主。此类分区慢行交通系统采用大网格形式保证慢行交通连续性。

5.2 步行网络规划指引

构建步行网络的目标为建设多层次、全覆盖、满足居民通勤、通学、购物等出行需求的日常性步行道网,保障路侧人行道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以连续性为原则,依托济阳中心城区道路规划步行道网络,保证步行道网络在济阳中心城区内部的完整性与连续性;以贯通性为原则,依托街巷、小区内部道路规划步行道网络,保证步行道在城市街坊、片区内部的可达性与贯通性。

步行道网络依托中心城区道路与街巷进行建设,结合所处地块的用地性质、步行分区进行设计。不同步行分区步行道宽度最小值、人非隔离形式以及步行道的平均间距见表2所示。

5.3 步行网络规划方案

串联中心城区重要的河流水道与公园绿地,提供多样化的户外活动场所,通过建立休闲步行道,服务居民、游客的休闲观光;结合澄波湖公园、城市内河、黄河湿地等设置慢行景观绿道;依托银河路、正安路、开元大街、新元大街等构建绿色休闲道路,人非分离,保障步行空间。济阳区中心城区绿色休闲道网络布局见图2所示。

6 非机动车道路网络交通系统规划

6.1 非机动车道路网络架构

日常性非机动车道网络连接居住区与行政办公区、公共设施区等,主要以生活和工作等出行服务为目的,安全、便捷、舒适性是其首要原则。因此,建设一个合理、层次分明的非机动车道路网,对保证居民非机动车出行的有序化,引导非机动车交通流的合理运行尤为重要。

根据非机动车预测交通量以及非机动车的重要程度,将日常性非机动车道网分为重要主通道、一般主通道和集散道3个等级,其中重要主通道和一般主通道是城市非机动车网络的“主、次动脉”,非机动车集散道是非机动车道网络的“毛细血管”。

6.2 非机动车道路系统

非机动车道各级网络在功能定位、路权要求和建设要求等方面应采取差别化标准,主次搭配、级配分明,功能协调。根据日常性非机动车道的非机动车流量和重要性,非机动车主通道和集散道的规划原则如下:

6.2.1 非机动车主通道

遵循“连通、穿核、顺直”原则,连通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实现“区间连通”;尽量靠近或穿越非机动车交通产生、吸引和换乘的“慢行核”;根据济阳区特征,尽量以最短路径连通城市核心区外大型社区,走向顺直。

6.2.2 非机动车集散道

填补非机动车主通道空隙,连接城市组团区域内部居住区、社区服务网点、学校、轨道和常规公交站点、办公、旅游等交通源,满足区内非机动车集散要求,通达即可。

7 结语

慢行交通系统作为城市内部交通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绿色交通的重点研究领域。该文在总结国内外慢行交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济阳区步行四类分区,并规划出济阳区主要的绿色慢行道和非机动车主通道,为政府相关部门、城市交通咨询机构等在研究城市慢行交通方面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Litman T. Evaluating 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 Benefits and Costs[J]. Bicycling, 2012.

[2]沈营.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设施布局优化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18.

[3]王文慧. 城市慢行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石家庄市一环为例[D]. 长春:吉林农业大学, 2018.

[4]夏天.城市區域慢行交通系统化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1.

[5]潘晓东,孙莹莹. 多规融合形势下城市慢行系统规划—以呼和浩特如意片区为例[J]. 现代交通技术, 2017(2):60-62.

[6]李爽. 基于“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系统分析及规划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人行道为例[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

猜你喜欢
规划策略可持续发展
新形势下我国民间投资的发展困境及规划
文化导向下的城镇特色规划策略研究
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平衡探析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关于如何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桂林乡村旅游地户外广告的空间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