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3-08-07 05:01齐晨艳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面对当前的时代背景和中华民族对于文化的迫切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表明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道路上既要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二者有机联系起来。二者的结合不仅有现实基础作前提,也有理论渊源作依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之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来源。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其现实性和价值性需要用实践来证明,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进导向,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为主要依托,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在建党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1 ]。即“两个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2 ]。这一论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继承和发展不是偶然性事件,这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必然事件,可以追溯到理论基础与是实践基础,二者的融洽性可以从彼此的理念中得出。

第一,都注重以人为本。历史和实践证明人民的历史是由人民自己创造的。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说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3 ]。历史是由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创造的,不是靠想象出的不真实存在的人的想象活动,其主体是人,是具备社会活动特征的人。马克思根据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人类发展的走向得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结论。中华文化中也可以找到民本思想的基因。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名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4 ]。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施政者要关心民意,顺应人民的意愿,维护人的利益国家才能安定有序,社会才会和谐并充满活力,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5]。荀子把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认为统治者是“舟”,人民是“水”。认为统治者安定天下、坐稳朝堂是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和拥护的。因此,统治者要想安邦定国就必须以民为本,治国理政时不违背百姓的意愿,治国施策谨记以老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这样的民本思想亦能追根溯源到儒家和道家。老子認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6]。明君治理国家不会只想着维护自己的私利,而是以维护百姓的利益为目的。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以人为本的观点与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所遵从的民本思想类似。

第二,马克思主义实践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相契合。马克思认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人的活动是通过实践来展开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说:“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3 ]。他认为真实的唯物主义不能仅停留于认识世界,而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的哲学,即理论与实践是统一的。恰好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品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观、实践取向具有相通性。儒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以称作君子之学,其核心是学。《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 ]。儒家学者认为,学习与练习、认知与实践是合一的。君子之行要以实践为落脚点。荀子指出:“学止于行而至矣”[8]。荀子认为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就是去实践,没听过不如听过,听过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知道,知道不如去实践,如果在此基础上可以做到举一反三,那才是正真做到了学的本质要求。王阳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9 ]。王阳明认为认知是践行的第一步,而认知以后是要落实到践行上,这样才达到了学习的目的。这些哲学家的理念都体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践履”,强调“知行合一”。

第三,都体现了人类向往美好社会的理念。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3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后的人们是生活在一种物质资料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自由、公平、正义等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与先祖们追求的“大同”社会所描述的“天下为公、人人为公”的社会相吻合。《礼记·礼运》一文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 0 ]。从全球人类演进的规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的共产主义理想与古代哲学家提出的“大同”社会最终将是我们需要付出努力才可以过上的一种生活,都蕴含了人类对更舒适、更优质、更美好的生活的渴望。而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看到了人们这样的渴求,便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分阶段、分步骤地循序渐进实现中国人民最渴望的生活方式。通过精准扶贫等多种途径,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带领中国人民向着正确道路前进,并最终实现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一直追寻和期盼的生活方式。

第四,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也有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1 1 ]。马克思主张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类似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一文中写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维,表明万事万物是对立统一的。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亦是如此。马克思强调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理念,例如古代哲学家们所强调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开创人孔子提出“畏天命”,在当时国家和社会的人应该做到敬畏自然、顺应天意。道家代表者老子在《道德经》一文中提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 2 ]。老子用“道”解释天、地与人三者之间的关联,道作为最基本物质,是宇宙万物之母。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历史的激流中逐渐摒弃了人定胜天的理念,主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纵观历史的长河,人类历史的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种文明形态。为了顺应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规律和保护好生态环境,需要我们把保护环境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当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保护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要放弃经济利益的追求,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利益为代价去追求短暂的物质生活。先辈们用经验和教训给现代人警示和启迪,为了降低因破坏生态环境给地球和人类的生活造成的多种危害,为了减少发生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现象,要坚持保护环境优先,建设好生态文明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之举。这一命题的提出表明了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认识。习近平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2 ]。一个民族要想前进就需要有正确的思想理论作指导,一个好的政党做出正确的决策也离不开先进的思想理论作指引,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也离不开好的思想理论保驾护航。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并选择了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而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并非止于此。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自身现代化的需求。马克思关于传统有很深刻的论述,他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指出“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3 ]。马克思认为旧传统虽然已经随着时间的发展成为过去式,但是旧传统中的历史作用仍然存活于人们的头脑中,影响着现在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譬如,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仍然被现在的人们所接纳和吸收,传统依然贯穿于现在人类生活理念中,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的科学态度,可供我们学习和采纳。中华民族经过50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共同的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中国人民的特质,这正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特征之一。

第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入关键性的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险,中国人民身处种族灭绝困境之中,但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向来具有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品质,各种爱国人士、民族团体轮番登上历史舞台,提出各種主义思潮,但最后都因自身的不足和缺点被扼杀在摇篮里,救亡图存的梦想也就破灭了。在此种的困境下中国共产党应有而生,选定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希望通过解放人们的思想,使中国人民可以早早觉醒,拿起自己的武器去反抗侵略者和压迫者。通过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结合于中国的真实境况,带领中国人民谋出一条生路。实践与历史证明了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是正确的抉择。

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作导航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了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也为了再次向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证明,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作思想理论指导的正确性。需要在坚持“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可以与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我们所提倡的国情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现实国情,二是历史文化国情。“第二个结合”正是中国历史文化国情的印证。习近平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2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国家是完全具备可以扎根并站稳脚跟的条件,这是有充足的证据和实践可以证明的。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要求

第一,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进导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当时中国的国情和中国人民的急切需求为依据,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奋斗中不辱使命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

份珍贵的遗产”[ 1 3 ]。毛泽东说作为坚定的、合格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就不能误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歧途,要站在现实的、正确的角度对待传统和文化,只要它在现实社会中仍具有生命的活力和时代价值,我们就应该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建设和改革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毛泽东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举措。江泽民和胡锦涛以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为立足点,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依据中国当时的现实情况和人民的现实需求以发展马克思主义为目的。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囊括了“第二个结合”,为其进一步凸显二者结合的现实价值提供了条件。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继续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照亮中国人民前行的路,实现中国人民一直渴望的美好生活。

第二,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为主要依托。习近平提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具有强大的物质力量的,只有人民群众掌握先进的思想文化的物质力量,便会发挥出它所隐藏的强大物质力量,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出最大的实用价值。因此,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要给先进的思想文化以迸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的机会造福于百姓。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对于继续书写中华民族新的历史和新的成就具有非可替之的促进作用,对于推进整个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也是非可代之的。

第三,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形成的独特标识,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砥砺前行的指南针。时代在变,因而,中华文化应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自我革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文化方面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例如,以讲好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故事为主线,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满意度和世界人民心中的威信力;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正确的态度,警惕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摒弃不合时宜、腐朽落后的文化;全面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才能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基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其本意是对中国人民在文化发展方面的需求提出的新考验,我们要以新的视角和新的追求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站在先进文化的最前沿。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孟子.译注孟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

[5] 王杰,唐镜.荀子:注释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 王英杰.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 王超译.论语[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8] 江澜.荀子启示录[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

[9]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北京:线装书局,2012.

[10] 王新洁.四书五经[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欧阳居士注译.道德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13]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基金项目:南昌职业大学2022年度校级思想政治教育及教学改革立项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性的实践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齐晨艳,南昌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形态及其相关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
浅谈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创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