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我为何一直焦虑“幸福”

2023-08-09 22:20宋红燕
心理与健康 2023年8期
关键词:小芸幸福焦虑症

宋红燕

Q老师,您好!

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很焦虑,让我焦虑的并非是我无法得到的东西,而是目前所拥有的美好的东西,如美满的家庭,合适的工作,懂事的孩子,上进的爱人。这些在外人看来梦寐以求的完美目标,却变成我恐惧的东西,每次看到别人羡慕我的眼神时,我内心很慌张,不放松,甚至是害怕的。

在我内心深处,我一直感觉所拥有的这些是因为运气好,如果哪一天好运被用完了,我拥有的一切都会“物归原主”,不再属于我。理性上我知道这是一个没有科学依据的想法,但仍然控制不住地害怕,无法活在当下。周围家人对我的这种焦慮也很少能理解,他们总想当然认为是我不知满足,说我有自虐倾向。老师,我真的是因为内心对当下不满足吗?有没有办法可以缓解这种焦虑和害怕的感觉?

小芸

A小芸你好!

对幸福感的焦虑确实是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常理来讲,幸福能带给我们积极和快乐的体验,但您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是“幸福焦虑症”的典型表现。当然这个并不是医学诊断,也不意味着您患上了精神焦虑症,我们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给出的一个现象学解释。

“幸福焦虑症”顾名思义,焦虑的对象是内心感受到的幸福感,具体表现为:持续性担心幸福会消失,感觉自己不配拥有幸福感,总会患得患失,在行为上回避体验幸福感,严重者甚至会主动隔离体验幸福感。

幸福焦虑感的心理学起因在于:低自尊与回避幸福的行为相互作用,导致自我妨碍式的恶性循环。具体来讲,幸福焦虑症一般发生在这样的人群中:自尊水平偏低,拥有“我感觉我不配”“我总会多灾多难”“我的生活一团糟才对”等核心信念,行为策略偏回避和自我妨碍,甚至出现类似“自虐”的行为特点。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几个方面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当生活一帆风顺时,缺乏健康自尊感的人会本能地感到现在所处的现实与内心深处的自我设定极不吻合,他们内心对自我的设定是:“我不会轻易就这么顺利的”“现在这么顺利意味着将来我会很受磨难”。由此,他们感受到恐怖,为了不让内心感受到的那些设定真实发生,他们会条件反射式地做出自我妨碍行为。他们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既然未来的我可能有不幸的命运,我就不能允许当下的现实生活用幸福感来迷惑我。

举个例子,某人在公司中被提拔,但低自尊的他会这样认为:“我其实没有能力去担负新的重任”,他的内心不是去体验被认可和提拔的幸福,而是不断地咀嚼惶恐感,对被提拔和自己的能力进行质疑。同时,他反复对自己说,“我纯粹是因为运气好才被提拔,我不是因为真才实学才被赏识的”,由于他预先就已认定自己一定会失败,所以,在没开始之前他已丧失了全力以赴的动力。

相应的在他无意识中,开始了一系列的自我毁灭行为模式,如:事先没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参加领导的会议;上级领导的建议被他曲解为是对自己的不满;忽视下属提出的反对意见;对待家庭成员情绪不稳定,抱怨家人不理解自己,但又自责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他成功地如自己所愿,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结果是他被解雇了。但他心里却又这么想:“我早就知道,我不可能会这么顺利的,我就说我只是运气好而已”。

这种阿Q精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功能是让他内心的焦虑感暂时被抚平,这种自我妨碍行为其实是一种控制,与其让自己时不时地体验到幸福的焦虑,还不如自己去控制命运,亲自摧毁这个幸福的泡沫,哪怕这是自我毁灭之路。

面对幸福焦虑,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1容忍幸福,不让自己产生毁灭的动机或者勇气

尽管这听上去很滑稽,但这确实是我们很多人所需要的。接受幸福的这种感受,只要不去做自我毁灭行为,幸福感就不会带来糟糕的后果。

容忍幸福感需要从可以带来幸福感的小事做起。对于您来说,如果一帆风顺的幸福感强度太大了,很容易激发内在的焦虑感。那我们就可以从容忍小的幸福开始,比如,吃饭时感受饭菜的香味,出去散步时感受花香,回家时感受家的整洁,外出购物时感受服务员的细心和周到等。这些小的幸福感其实是可以自我创造的,那创造我们可以把控的小幸福,不也是一种很好的容忍幸福的行为吗?

2建立健康的自尊

自尊感就像是钙,而不是食物和饮水,如果人们严重缺乏自尊感,虽然不会死去,但正常行为的能力会大为削弱。毁灭幸福的行为基于这样的假设:“我不配拥有这么美好的东西”“我不值得这么好的事物”,这种自我妨碍的想法会让我们产生源源不断的低自尊。

而建立健康自尊的方法就是,大大方方地去迎接这些毁灭性的想法,而不是避开它们。我们要在内心中同它们对话,责问它们,让它们诉说缘由,耐心地回答、驳斥它们的无稽之谈。对待它们就像跟真人打交道一样。我们还要把它们的诉说和自己成熟的自我之声区别开,这样的过程就是在塑造健康自尊。

3我们需要认识到幸福其实并不会毁灭我们

正因如此,幸福也没有必要消失。我们祈盼的是体验幸福,而不是躲避苦难。我们的目标是自我表现,而不是自我回避或自我辩解。我们的动机不是去“证明”我们的价值,而是去实践生活提供的各种可能。

猜你喜欢
小芸幸福焦虑症
你这个二货
摘“星星”的妈妈
躲进“焦虑症”的刘太太
善 良
现代人当警惕知识焦虑症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抑郁症焦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为了“幸福”的母亲
此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