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法象药理探析夏枯草与附子的功效差异

2023-08-09 06:07陈晓璐郭奥林刘宗宇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夏枯草药理附子

陈晓璐,郭奥林,刘宗宇,王 琛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法象药理是一种以法象思维为指导,用于认识中药的形、色、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疾病、所生之地、所成之时,并将其应用于临证的理论模式[1]。法象药理的产生丰富和发展了中药学理论,为药物功效与分类的阐述提供了理论依据。近年来,应用法象药理理论解释中药功效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法象药理理论,探析中药夏枯草与附子的功效差异及其原因。

1 法象思维与中医学

1.1 法象思维概述 法象思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要思维方式。“法象”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易传·系辞》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2]后世简称为“法天象地”或“法天则地”。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自然中的现象,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性质相似的事物归为一类,而对于一些不容易直接归类的事物则采用“推演络绎”的方法,通过对比、联想等方式给事物分类,并与生活实践经验相联系,由此诞生了以“取象比类”为核心的法象思维。法象思维帮助古代劳动人民活跃思维,拓宽眼界,通过已知的现象去推测未知的现象。基于法象思维诞生的“阴阳”“四象”“五行”“八卦”等内容,已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哲学概念,可以用以指导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1.2 十二消息卦说 “十二消息卦说”是汉末易学家虞翻在孟喜“卦气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基本象数学说,该学说择取周易六十四卦中的12个卦象,用于反映一年中阴阳二气的消长规律。消即消减,息即息长,阳气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生气”,阴气是大自然中的一种“杀气”,大自然中的阴阳二气在一年中相互消长,总体处于动态平衡中[3]。

十二消息卦又称“十二辟卦”,“辟”取主宰之意。根据十二消息卦理论,一年中的12个月,从一月至十二月分别对应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复、临12个卦象,每一卦为一月之主。具体而言:复主仲冬十一月,主十二地支之子,对应大雪、冬至;临主季冬十二月,主十二地支之丑,对应小寒、大寒;泰主孟春正月,主十二地支之寅,对应立春、雨水;大壮主仲春二月,主十二地支之卯,对应惊蛰、春分;夬主季春三月,主十二地支之辰,对应清明、谷雨;乾主孟夏四月,主十二地支之巳,对应立夏、小满;姤主仲夏五月,主十二地支之午,对应芒种、夏至;遁主季夏六月,主十二地支之未,对应小暑、大暑;否主孟秋七月,主十二地支之申,对应立秋、处暑;观主仲秋八月,主十二地支之酉,对应白露、秋分;剥主季秋九月,主十二地支之戌,对应寒露、霜降;坤主孟冬十月,主十二地支之亥,对应立冬、小雪。从午月姤卦到亥月坤卦,阴爻逐序上升,阳爻依序递减,姤卦初爻为阴爻,遁卦初、二爻为阴爻,否卦初、二、三爻为阴爻,观卦初、二、三、四爻为阴爻,剥卦初、二、三、四、五爻为阴爻,坤卦六爻皆为阴爻,中阳爻逐步减少,以至全无,故称为“消卦”,表示一年之中大自然地表的阳气逐步减少,地下阴气逐步减少。反之,从子月复卦到巳月乾卦,阳爻逐序上升,阴爻依序递减,从复卦到乾卦,初爻为阳爻所取代,由复卦、临卦、泰卦、大壮卦、夬卦,以至乾卦,此六卦中阴爻逐步减少,以至全无,阳爻逐步增加,以至干卦六爻皆为阳爻,故称为“息卦”,表示一年之中大自然地表的阳气逐步增加,地下阴气逐步增加。见图1。

图1 十二消息卦示意图

1.3 中医法象药理学 古代医家多以法象思维分析中药药性及功效主治,以朱震亨、张从正、李杲等为代表。“法象”与“药理”两词的结合首次出现在《圣济总录》中,本书是中医药领域从法象角度探讨药理较早的专著。明清以来,法象药理已成为中药理论中的主流[4]。关于“取象比类”,有“正取其象”与“反取其象”,其中“正取其象”是指古代医家根据中药材所处的生长环境及其生长过程中直接表现出的特性总结出的中药的性味与功效,如秋季于五行属金,霜降秋凉之气更甚,霜降后采集的桑叶可得秋之凉气,能清肺热而止咳嗽。“反取其象”是指古代医家根据中药材所耐受的环境条件所总结出的中药性味与功效,如荷叶长于盛夏,可耐受自然中暑热之气,故知其性凉,可清凉解暑。

2 夏枯草与附子之对比

夏枯草与附子生长周期相似,同生于冬至前后,采摘于夏至前后,而药性及功效却截然不同[5-6]。夏枯草性寒凉,为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之佳品;附子性大热,有毒,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要药。

2.1 药材产地对比 夏枯草产地较广,以安徽、江苏、湖南为主要产地,河南及山东也多有产,喜生在山沟湿地或河流两岸湿草丛之中[7]。山沟湿地及河流两岸气候潮湿,空气湿度较大,所谓“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夏枯草的生长环境多临水气较重之地,故其属阴。山之北、水之南为阴,此种生长环境利于排水,接受光照较少,故其性寒凉。附子以四川江油附子为道地药材[8],四川地处盆地,且气候湿热,阳气聚集,附子得自然之阳气极多,故其性大热。

2.2 采收季节对比 夏枯草于夏至之后即枯,故曰“夏枯”,多于农历四月夏至前采摘。罗目和[9]研究发现,6月20日前后采收的夏枯草果穗中的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最高,由此确定湖南地区种植的夏枯草果穗的最佳采收期。根据十二消息卦理论,夏至一阴生,对应天风姤卦,上乾下巽。《本草纲目》载:“此草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故有是名。”[10]夏枯草在生长周期中主要禀受上一年冬至至本年夏至逐渐消退的阴气,故夏枯草性寒凉,有清热泻火之效,可疗热瘰疬。《雷公炮制药性解》言:“夏枯草三四月开花,是时正厥阴风木主令,其为风木肝经之剂明矣。”[11]故夏枯草有明目之效。分析中药药性时不能只考虑其生长周期中的阴阳二气消长情况,更应思考阴阳二气何为主导地位。在夏枯草的生长周期中,自然界中的阳气逐渐增加,但阴气尚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夏枯草性寒,此属“反取其象”之类。附子于冬至前后种植,冬至一阳生,自然中的阳气虽开始生发,但阳气多敛于地下,故附子在生长期间尽得阳气,夏至前后采摘,地下阳气生发地上,附子成熟。附子得自然之阳气而性热,阳气赋予其雄厚及独特的扶阳力量。此属“正取其象”之类。

2.3 炮制方法 夏枯草的炮制方法较易,除去杂质即可,较好保留了夏枯草寒凉之性,其中夏枯草的干燥方法又分为晒干与阴干。附子的炮制方法较为繁杂,但多不离火,如炮、制、干烧等,故增加了附子的热性。附子以火制,或以水火共制,一为减毒,二为保留其热性,以期在临床应用中发挥补火助阳之用。

2.4 药用部位 夏枯草,多以带花的果穗部分入药,其形似麦穗,外表面有白毛,中药中以果穗入药,多具有生发散结之性。根据十二消息卦理论,夏枯草生于冬末,长于三春,正得水木之气。《本草问答评注》言:“遇夏则枯者,木当火令则其气退谢。”[12]地表在此期间以阴气为主导,故夏枯草性寒凉。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13]。附子生于地下以阳气为主导,附子得火土之气,故性热。

2.5 归经对比 夏枯草于农历三四月开花,正主厥阴风木主令,故入厥阴肝经。叶天士《本草经解》载:“夏枯草……遇火令而枯,禀金水之气独全,水制火,金平木,故专主少阳相火、风木胆经之证。气寒清热,少阳也。”[14]故夏枯草亦入胆经。附子归心、肾、脾经,黄元御《长沙药解》载:“暖水燥土,泄湿除寒,走中宫而温脾,入下焦而暖肾,补垂绝之火种,续将断之阳根。”[15]叶天士《本草经解》载:“附子气温大热,温则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大热则禀天纯阳炎烈之火气,入足少阴肾经;补助真阳,味辛而有大毒,得地西方燥酷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浓,阳也。”[14]

2.6 药效对比 夏枯草性寒凉,可清热泻火;归肝、胆经,加之目为肝之窍,故有明目之效,主治目赤肿痛;亦可消肿散结,治疗肝经有热或肝气不疏引起的瘿瘤、瘰疬、乳痈、乳癖。脾胃属土,木克土,夏枯草得木之气较多,故脾胃虚弱者慎用。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附子得尽一年中的阳气,故回阳救逆之力最强,主治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对于肾阳虚衰、阳痿宫冷、虚寒吐泻、脘腹冷痛之证,附子性大热,可暖脾土,温肾水,补火助阳;附子还有散寒止痛的功效,以疗阴寒水肿、心阳不足、胸痹冷痛、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3 讨论

法象思维是中国古代人民在生产活动及生活实践中产生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我国古代医家常以此分析总结中药药性、归经、功效及主治疾病,由此诞生了中医法象药理学。关于夏枯草与附子同可追溯于《神农本草经》,二者生长周期相似,均种植于冬至前后,收获于夏至前后,但功效却迥然而异。笔者基于法象思维,从药材产地、采收季节、炮制方法、药用部位、归经、药效等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中医法象药理之深奥,非此两味药物可以一言而终,然此类以中国特色之思想解读中药药理,并用之指导临床医疗工作的研究方法,值得借鉴与推广。

猜你喜欢
夏枯草药理附子
乡间良药——夏枯草
中药药理学科简介
中药药理学科简介
附子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夏枯草的妙用
延胡索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甜叶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清肝散结夏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