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能作文理念的循环日记教学策略

2023-08-10 21:40董大春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6期
关键词:叶圣陶核心素养

董大春

[摘 要]自能作文,即学生通过大量、高效地阅读,在不断蓄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不待教师专门点拨和讲授,就能大体掌握表达的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方法,从而自动形成良好的习作表达习惯和意识,最终达成“终身由之的程度”。纵观当下习作教学的模式、板块和范畴,循环日记以其持续性、递进性、自主性、生活性等特质,成了顺应叶圣陶先生“自能作文”理念的重要载体。文章提出“要依托教材范例,循环日记不可肆意妄为;把握表达本质,循环日记不可故步自封;关注多维形式,循环日记不可率性而为;强化多元评价,循环日记不可成为负担”等循环日记教学策略,以推动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自能作文;循环日记;核心素养;叶圣陶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6-0084-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新课标”)将“语言运用”和“思维发展”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由此则不难看出,基于高阶思维支撑下的阅读,对学生语言的吸收、内化和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与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自能作文”理念不谋而合。所谓的自能作文,即学生通过大量、高效地阅读,在不断蓄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不待教师专门点拨和讲授,就能大体掌握表达的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方法,从而自动形成良好的习作表达习惯和意识,最终达成“终身由之的程度”。纵观当下习作教学的模式、板块和范畴,循环日记以持续性、递进性、自主性、生活性等特质,成了顺应叶圣陶先生自能作文理念的重要的載体。那如何基于自能作文展开循环日记教学,强化具体操作,真正推动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全面发展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尝试,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依托教材范例,循环日记不可肆意妄为

循环日记该有基本的规则和方法支撑,需要启发学生阅读状态下的自能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开启循环日记之旅时,可依托教材范例,让循环日记有章可循。

(一)夯实循环基础,在借鉴中凸显自能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其范例价值都巧妙地蕴藏在文本之中,在于作者素材选择、谋篇布局、斟酌语言的智慧和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将教学的重点聚焦在文本的言语形式和表达层面上,这也是循环日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从学生认知规律来看,循环日记不妨从课文入手,既从中开启“循环”的由头,又将其作为创作的范例,凸显叶圣陶先生在“自能作文”理念下所倡导的“范例价值”。

以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童话故事为例,老屋在小猫、母鸡和蜘蛛的请求下,为了帮助他们,延迟了倒下的时间。这篇想象丰富、描写细腻、结构反复的文本,从多维的角度彰显了童话的文体特质,同时也是开启想象类循环日记的创意源头。教师可以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理解大意、品味语言、洞察写法的过程中,丰富撰写这一类想象日记的方法;另一方面则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比如除了这三个动物,还有哪些动物可能会来请求老屋“等等再倒”,鼓励迁移运用教科书中课文的写作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启循环日记之旅。

(二)关注循环过程,在评价中彰显自能理念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写作状态,并通过及时的评价,解决学生在循环日记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学生在经历反思和内化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

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个典型的观察单元,其中《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运用作者的观察方式,细致观察生活中的一种植物,认真填写观察资料袋。基于此,教师开发了主题为“咱们家里的植物”的观察类循环日记,由小组内的不同成员,分别选择一种植物展开观察、记录和描写。学生循环日记创作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单元中《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这两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在多维评价和反思中,进一步丰富和巩固观察的方法,并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将自己的观察成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在这一板块的两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让循环日记随意起步,而是充分彰显教材文本的范例价值和载体效能,让循环日记有章可循。

二、把握表达本质,循环日记不可故步自封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点拨者和引路人,不能让学生机械地一“循”了之,而应让他们在不断地循环中有所生长。

(一)规避雷同,在创新中让循环日记不再重复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撰写日记,就是要求学生带着这双“发现美的眼睛”密切关注生活,让更多的资源走进学生的视野,成为循环日记的素材。但由于学生年龄相仿、认知能力相差不大,在循环过程中常常出现维度、视角雷同的现象,这就失去了循环日记应有的价值。

比如过完春节,很多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与要好的伙伴畅聊自己的春节见闻,此时,教师就设置了“同命题”的循环方式,让学生以“我的寒假真()”为主题开展循环日记的创作。一开始,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将循环日记的主题定位于“快乐”“温馨”“高兴”这样的关键词。诚然,对于包含了春节的寒假而言,这样的情感体验占据较大的比重,但如果循环日记始终停留在同一种情感体验中,也就失去了集大家智慧共创一个主题的价值。此时,教师就鼓励学生以全新的视角捕捉资源,丰富循环日记的素材内容。如此一来,各种不同的主题关键词和主题资源,都变成了循环日记的素材。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满足于循环日记的数量,而是让循环日记重新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选材智慧,践行自能作文理念,在历练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推动了学生言语能力的不断发展,彰显了循环日记的育人价值。

(二)依循规律,在突破中让循环日记不拘原地

循环日记要重视质量,教师不能让学生在创作循环日记时停留在最原始的状态,而需要依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设置循环日记的创作要求。

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和第五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都与写人相关,分别为:“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教学第四单元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写人”类循环日记的创作,其核心训练点依托于第四单元表达维度的语文要素,即通过描写人物的语句,习得并内化展现人物内心的方法。随着教材内容的逐渐深入,从精读课文《刷子李》不难看出第五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中所涉及的“基本方法”,包含了以下几个层次:1.紧扣人物言行细节等正面描写,如描写刷子李刷墙技术来展现“奇”;2.从人物设定的独特规律,以侧面的维度来展现人物之“奇”;3.借助其他的视角,从反向的视角来展现人物之“奇”。

与第四单元仅仅从言行细节的角度刻画人物相比,第五单元所展现的写人方法更进一步,更加全面、立体。鉴于此,教师针对循环日记开展了这样的教学引领:首先,将学生基于第四单元所创作的循环日记,与第五单元的课文进行比较,着力从表达方法的异同点入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第五单元所要求掌握的“写人基本方法”;其次,尝试对写人类循环日记进行集中性修改,丰富循环日记写人的方法体系;最后,在原本的基础上,重新开设写人类循环日记,搭建知识内化、迁移和巩固的实践平台,助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没有让学生所创作的每一篇循环日记都完全停留在原本的层次上,而是依循着编者所设定的能力体系,在不断创作、不断吸收、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增强了表达能力,让叶圣陶先生的自能作文理念悄然落地。

三、关注多维形式,循环日记不可率性而为

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一直都积极倡导“儿童本位”,相对于作文教学而言,其核心就在于落实学生在作文学习和创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事实上,叶圣陶先生所积极倡导的“自能作文”的核心价值,也在于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自练、自思、自调的过程中,发展表达能力,形成表达意识。鉴于此,循环日记的践行和推动,都需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价值,在展现形式上聚力而行。

(一)个人层面:一“循”到底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原始经验、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应将更多自由表达的权利充分交还给学生。

比如班级中有一位三国迷,对三国的历史以及《三国演义》非常熟悉。基于其丰富的三国知识储备,教师在组织学生撰写循环日记时,便指导并鼓励这位学生以个体之力,围绕自己擅长的“三国”,开启循环日记的专题创作。一开始,这位学生的思维相对受限,其创作的循环日记基本以“情节再现”“人物评价”为主,内容不够丰富。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便尝试拓展学生的认知范畴,例如引导学生思考三国中哪些故事情节与当下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让学生尝试将三国历史置放在全新社会价值体系下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通过人物置换的方式,展开想象类的创作,让学生想象假如让张飞、赵云来替代关羽镇守荆州,历史走向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以个人为单元进行循环日记的专题创作,可以更好地历练学生的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和高阶思辨意识的协同发展。

(二)合作层面:共“循”添花

以合作的方式写作循环日记,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方便学生集中多人的智慧,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博取众家之长。

根据具体主题的不同,合作形式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可以是基于相同话题的扩展循环,如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社会上捕捉相应的热点话题,鼓励小组合作成员以不同的方式展开创作,后续再搭建相应的平台,促进学生循环日记之间的相互阅读、交流与学习;也可以是针对相同的故事框架,以接力的方式按序写下去,如由小组成员共同设定故事的人物、角色关系以及相应的环境和背景,然后每人写一集,形成多篇循环日记,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促进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这一案例中,合作化的循环日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认知空间和交互渠道,这与自能作文倡导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四、强化多元评价,循环日记不可成为负担

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自能作文”理念,将学生放置在完全自主化的学习状态之中容易导致他们无法理性地看待自身习作表达的状态。因此,强化“自能作文”理念下循环日记的多維评价,就成了推动学生表达素养发展的重要推手。

(一)丰富评价主体,构建循环日记的评价体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点拨者和引领者,不能以高高在上的霸权者自居,而需要将更多的评价权利交还给学生,构建多维化、多角度的评价体系。

以“故事续编”这一循环日记的主题为例,评价学生创编能力和最终的日记成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以及人物形象等多个角度进行自主性评价。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状态下发表自身的看法,并努力为其他小组成员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以便于在后期循环日记的创作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表达能力的提升。

而教师的评价则需要具体地关注学生创作的整个过程,以纵向发展的视角对学生在创作循环日记过程中所展现的能力进行评价,将更多的鼓励性元素融入评价体系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后续循环日记创作的动力和热情。

(二)搭建展示平台,享受循环日记的愉悦体验

学生创作循环日记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自我以及同伴的语言层面,还应该搭建相应的展示平台,利用无声的评价,形成更强的推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创设循环日记的展示阵地。教师可以邀请合作小组成员以接力的方式,在全班学生面前朗读小组的循环日记成品,并组织全班学生参与研讨,同时将学生创作的循环日记张贴于班级的墙壁。如果教学条件允许,还可以开辟专门的学习阵地栏目,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全面地阅读循环日记成品,从而在班级中形成写循环日记、读循环日记、评循环日记的热潮。

循环日记对于学生习作能力、表达品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需要借助于多维化的实践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达成相应的表达自觉。这就需要教师关注课堂内外的融合,借助生活、实践、活动等维度的外界力量,营造真切可感的表达氛围,给予学生广阔的空间和习作资源,让学生在自发、主动的状态下实现意识和习惯的全面形成,为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双双.小学生“微作文”的创意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9(2):40-42.

[2] 何捷.“目标导向式评改单”让作文评改高效简单[J].教学与管理,2020(20):35-36.

(责编 韦淑红)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叶圣陶“自能作文”思想的“循环日记”实践研究》(YZ-C/2021/1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叶圣陶核心素养
霜的工作
叶圣陶教育名录
燕子,住下吧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