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烟火气 最抚凡人旅游心

2023-08-11 13:57汪二款褚昆雅闵杉梁东婕施勋宇
云南画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古镇

汪二款?褚昆雅?闵杉?梁东婕?施勋宇

图/李雨霖 何新文 贾翔

近年来,云南省盘活用好独特多样的自然、人文、历史等优势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产品升级、服务优化,并推出一批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

夏季来临,来云南体验“村”游的凉爽和美食,更要体验下“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  松林古镇  ——

写满数百年历史沧桑的古镇

松林古镇位于曲靖市沾益区花山街道,距沾益城区约14公里,是云南最大的自然村之一。该村仅姓氏就多达100多个,村内古建筑、古城池、遗迹遗址星罗棋布,现存400多间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体的传统民居,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松林因曾经是一片茂密森林而得名,又名“松林驿”,这里曾经是古代官吏兵商、行僧旅士往来之人进入大西南的必经之地,是古代五尺道上传递历代政府文书、兵商集合的驿站,车马商队络绎不绝。古镇内现在还保存有部分松林驿城遗址和护城河遗迹。松林古镇建成于明朝天启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建筑艺术独特,传统风貌保存良好,街道地面铺设的青石板都是历史的印迹。

1936年红军长征,红二军团先头部队率先到达松林,彼时正逢赶集,红军沿街贴革命标语并召开宣传大会。现在古城北门口立有一块红军长征纪念碑,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松林城内还有历史悠久的魁星阁、文昌阁、观音寺、城门楼、冯家大院、丁家大院、禄家大院、月牙井等众多传统古建筑,虽然城楼、城墙只剩下部分遗迹,但布局合理的街道、民居及护城河依然保存完好。松林迄今仍保留着集市贸易传统,热闹的松林集市让这座古镇充满了老街的烟火气,特色美食、手工制品、时鲜农产品,必不会让赶集的人空手而归。

【景点推荐】

魁星阁

松林魁星阁位于古镇中心,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是松林的标志性建筑物。阁楼飞椽翘角,雄伟庄重,别具匠心。

文昌阁

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文昌阁是松林古镇的另一地标,它与相距150余米的魁星阁交相辉映,建筑风格与魁星阁略有不同,但都有恢宏古朴的风貌。

红军长征纪念碑

松林红军长征纪念碑位于松林古驿城北门西侧,纪念碑正面朝北,寓意红军北上抗日,救国救民。纪念碑初立于1976年,石碑背面刻有红军长征经过松林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的碑文。

【特产】

松林辣子鸡

松林辣子鸡与常见的沾益辣子鸡有所不同,其选用本地产的香辣椒是关键,其辣味不似寻常,是辣中有香、辣而不过,而以此炒制的辣子鸡滋味醇厚鲜香,辣而不燥。

松林豆腐

松林豆腐采用传统石磨手工制作,因为使用古镇回龙砥柱坊前面双井之水制作,故而豆腐色泽白净,细腻爽口,吃着有微微的清甜,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  万德古镇  ——

一座消逝的土司王城

位于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西北部的万德镇,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这里曾是土司的故地王城,有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和研究价值。万德镇既有古老的历史遗迹、浓郁的民族风情,又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光荣的革命历史,素有“壮鸡之源”“石雕之乡”的美誉。

万德村是镇政府所在地,距离武定县城109公里,村庄始建于清朝,民居建筑保留完整,村落依山面水,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村中随处可见有数十年或上百年历史的古榕树。万德村土司文化浓郁,武定县是彝族先民罗婺部的故地,后来罗婺部后裔那氏土司又统治万德一带,在万德设慕莲土司衙门,成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直到万德解放。如今万德还存有大量土司遗迹,万德那氏土司府就是其中一处。300多年土司文化的积淀,使万德这个“土司故里”名声大噪,万德土司遗址是土司文化的经典,现存有大照壁、大钟、观音寺、小花厅、白牡丹、月牙池、那德洪之墓等古迹,以及禁赌碑、摩崖石刻等精工细凿的彝漢文古碑,成为国内外土司文化研究的标本。

【景点推荐】

万德那氏土司府

那氏土司是明朝凤氏土司后裔,在万德统治300多年,不仅建立了完备的封建土司领主制度,还兴建了许多富有彝族文化色彩和体现土司领主特色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那氏土司三进院风格。那氏土司城堡,依山而建,布局为大照壁—第一进大门—第二进大堂—第三进殿堂。

大照壁建于清康熙年间,第二进大堂为土司审案的公堂,三进殿堂院内正中房为土司住所,院内还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古榕树。万德那氏土司府大部分建筑如今已损毁,只留有观音寺、小花厅、宗祠等小建筑,以及土司屯兵的大营、土司衙门、铜钟、土司墓群等古迹。其中,小花厅是目前土司城堡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建筑,虽经历多次修建,但整体格局未变,环境优雅,水榭回廊错落别致,隐约可见旧时风采。

【特产】

武定壮鸡

武定壮鸡发源于万德镇甲腊沟村,具有个大体肥、骨酥肉嫩、味鲜可口等特点,早在明代南蛮罗婺彝族土司时期就曾作为朝贡佳品而负有盛名。

鲊肉

鲊肉是万德的特色美食,杀年猪时将猪头煮至七分熟后去骨切片,然后将炒米面、香料、食盐、肉片混在一起拌匀,待冷却后装入瓦坛内密封,半月以后即可食用,色鲜味美,香而不腻。

白酒水

白酒水是万德民间自制的醪糟,每年入冬后,选用糯米煮熟拌入酒曲发酵装坛密封,待到春节时坛中糯米出醪糟后可启封食用,酒味醇厚,解暑、解乏。

——  玉湖村  ——

雪山脚下的千年石头古村

丽江许多村落保留着过去的样子,它们有着属于过去人们的社会、文化和纪念性意义,位于玉龙雪山脚下的千年纳西古村落“玉湖村”便是其中之一。这个群山怀抱、云雾缭绕、古色古香的小村庄,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宁静又淳朴,古色与典雅,且至今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模样。

雪山脚下的玉湖村,是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下辖的一个村委会,玉湖上村、下村连在一起,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用火山岩石和沙金铺筑,且被当地人称为“黄金大道”贯穿全村的道路两旁。这里是唐初纳西族先民迁居丽江坝最早的定居点之一,也是纳西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还是云南三大土司之一的丽江木氏土司最先经营的地方,木氏对这里情有独钟,曾在这里修建玉湖、避暑行宫、玉龙书院、巨坚寺等,建养鹿场,在这里避暑、读书、参禅拜佛,优哉游哉。

20世纪20年代,一个叫约瑟夫·洛克的美籍奥地利人,从泰缅边境来到丽江,便深深爱上了玉湖,在这里一待就是27年,直到新中国成立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玉湖,在玉湖留下了他深深的印记。1962年12月,他去世时还在不停地念叨他的第二故乡——玉湖。

玉湖村西邻玉柱擎天风景区,东有玉湖公园。这里背靠玉璧,怀抱金川,村野与田畴紧紧相连,青山与绿水交相辉映,不仅自然环境优美,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千年历史的纳西传统民俗建筑群,以当地特有的火山岩石块垒砌而成,一幢幢传统民居犹如天然的“石头博物馆”。玉湖村的石头房、石头路、雪山、古树木、石滩坡地浑然一体,实为人与自然融合的神来之笔。

洛克故居位于玉湖村中央、蒙灿(下村)六社李文彪家老屋。这是一座三坊一照壁格局的纳西传统民居,坐北朝南和坐南朝北各为一所厅房,为一层楼,坐西朝东的二层楼房正是当年洛克博士的卧室兼写字间,也是当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中国云南探险队总部旧址,是整院房子的正房,正房的北面是一间矮小的厨房。这座旧居房屋墙体全部用冰川风化石垒砌而成,房间内部由木板铺成,房外地面完全用大小不一的石头铺成。据村中的老人回忆,此屋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木料都用冷杉木,经过了200多年的风雨依然完好无损。洛克的起居室里,陈列着床、桌、椅、火盆、书架、油灯、闹钟等洛克当年的遗物,并完全按当年的位置摆放,而且还陈列着洛克博士所拍摄的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

仙迹崖位于玉湖村北面,从村子向北攀登,穿过云南松、云杉、冷杉林海后有一片片异草缤纷的草甸,在上方险崖欲附,怪石林立,几乎看不到路,再往前走,眼前豁然开朗,空旷中一堵高约600米的巨崖,迎面高踞,凌空罩顶,这凌空的巨崖称为仙迹崖。崖脚石块上,有无数错综零乱的不同兽足印迹,相传是明代土司木生白(木增)当年在这里召集玉龙山上众兽在此嬉戏,挑选坐骑,最后相中白虎,跨虎跃进雪峰时留下的足迹。另一传说是木氏土司木天王木增中年后隐居的地方。这些传说使仙迹崖充满神秘感。

满山遍野的石头也是这个村子的标志,极具纳西族民居特色。村子里的民居大多是石头砌成的。突然看见了幽幽的青苔在石缝间悠然生长,阳光时而轻轻拂过,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村里纳西人盖房子,就用当地的石头,纳西人的性格粗犷。纳西族很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在这样一个村落里,你会有“安得自在是放下”的由衷之感。

【旅游攻略】

从丽江城里出发可坐17路公交车,或者自驾到达玉湖景区游客中心,把車统一停到停车场后。可以在游客中心购买骑马票,有多种路线可以选择。如果不选择骑马,还可以乘坐电瓶车去村里闲逛,当天一张票可以在每个站点随时上下。

【打卡地】

茶马古道、龙女湖、玉柱擎天、洛克故居。

——  清水村  ——

一座活在戏里的古村落

丽江市永胜县作为闻名滇西北的文化重地,崇尚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这个以清水命名的村庄,素来以文人辈出而声名远扬。除了刘慥、黄恩锡、黄耀枢、杨嵘等“清水四进士”,还有汪养度、黄伯颖、单镜、刘思善、刘晟基等学养深厚的文化精英。几百年来,这里曾经出现过进士8名、举人62名、贡生408名。他们身上秉承着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从这些村道里走向五湖四海,用自己在外面世界里的身影,点缀了这个村庄的精神脉流。

清水村东靠交椅山,面朝凤凰山,南北梭形延展,自然风光优美。民居在自然环境的映衬下朴实而生动。在清水村,满目都是古老的建筑,村落遵循明清时期形成的“三街十八巷”布局,中原与滇西南少数民族风格融合的特色突出。村落主街巷长达1.8公里,由南到北贯通全村,旧称“皇街”。从南阁楼至北阁楼,主街巷两侧的古民居鳞次栉比。我们依旧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书院、宗庙、祠堂的痕迹。雕梁画栋、青砖碧瓦、飞檐峭壁,曾经以最精细的结构,怀抱着一个连着一个的院落,幽深的天井上面窄窄的天空。这些古老而陈旧的建筑,曾经是儒学、义学、私塾、官驿、官仓、寺庙所在的地方。当你的目光穿过被岁月的尘埃覆盖的层层历史,你便会看到,这个村庄曾经经历了怎样的喧闹与繁华。在过去的漫长时光里,清水村的读书人一代接一代地走进来,祭拜孔子,咏诗作赋,挥墨绘画,打躬作揖,一群文人就这样在这里胸怀抱负,立下修齐治平的宏愿,然后离去,把背影留给远山之外的海阔天空。

清水村地处今永胜县南片交通要冲,南来北往的人众多,而作为精神载体或人身活动场所的寺庙、道观也多,儒释道杂陈。这些寺庙或高踞山腰,或蹲伏山脚,威严村边或村中散布,数量较多。因清水明清时期的庙宇之多且宏大精美,堪与州城媲美,清水文人曾将南片寺庙名称巧串在一起撰写一联:“白云现出瑞光来,纵有金山银海,难买无垢宝积”,以示能否有对。城里人绞尽脑汁答对不出,同县人只好写出下联:“赤帝接引东岳去,路过诸天斗姆,演奏极乐洞天。”上联镶有清水村“瑞光寺”、谷雨村“无垢庵”和“宝积寺”,下联巧串有“东岳庙”和洞经音乐,工整、奥妙,实属妙联。

在清水村,戏台依旧承担着村里寓教于乐的活动,每到节假日,这里都会上演一出出精彩的滇剧。即便是偶然到访的游客也可能遇上这精妙绝伦的演出。锣鼓敲打,京胡一响,大幕徐徐拉开,古装油彩的演员上来,或羞羞答答、扭扭捏捏,或慷慨激昂、英气奋发,或转了一圈下去或就地一个鲤鱼打挺、白鹤亮翅,主角都要首先“亮相”,定格了给观众看,得到赞赏或叫好声,抖抖手腕的水袖自报家门。

村里人和游客站立戏台前,齐刷刷高瞧台口。唱到下午一两点,滇剧暂告一段落,观众有些心悬、遗憾,还是散开了,从村中的东岳庙戏台四散开去,各自拐进深巷。下午,戏接着开演,一直到晚上。

清水大戏,从大年初一一直唱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圆圆满满,唱完了,余音绕梁、回味无穷。那些喜爱的角色,再一次筑牢在心底,台词又会人前人后被哼唱几句,独自演唱一曲。

【旅游攻略】

自驾前往,车可以停在村内停车场,徒步沿村道参观。

【美食】

丝窝糖、炒酸肠、酱蚕豆、阴豆子、拗锅烤月饼。

【打卡地】

瑞光寺大殿、黄家宗祠、驿站、祠堂、戏台、官仓、私塾。

——  勐戛村  ——

别有洞天的极边古镇

地处云岭高原西部中缅边界的勐戛村,远离繁华,隐于边陲一隅,这里不是游客纷至沓来的地方,却是去一次就很难忘记的地方。

这座极边中原文化古镇,有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有山水风光的旖旎,古朴、静谧。“勐戛”是傣语,意为“最珍贵的地方”,德昂族、傣族、汉族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历史和生活风貌。勐戛镇政府所在地就在勐戛自然村,距离德宏州府芒市主城区14公里,交通便利,沿途风景秀美。

勐戛古镇内民居错落,巷道纵横,松柏苍翠,满眼碧色。因其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特质,这里随处可见低山、丘陵、洼地,自然景观钟灵毓秀,景点分布相对集中,可谓一处一景,各有千秋。

除了自然风光,勐戛还有着历史悠久的土司文化、马帮文化,以及令人热血沸腾的抗战历史文化。位于莲台山的“还我河山”石刻,是目前云南省唯一发现的抗战时期镌刻在山岩上的石刻文物。一旁的忠烈祠,是勐戛百姓为缅怀抗日英烈而自发修建的,是云南唯一的民间抗日忠烈祠。

勐戛还有唱山歌传统,勐戛人世代都会唱山歌来表达情感和生活,每逢节日,山歌便日夜回荡在田间地头。勐戛的水也格外清澈,用来制作当地特产,滋味别致。

【景点推荐】

三仙洞

三仙洞是悬崖绝壁上的天生石洞,形成于晚期二叠纪,距今270万多年,是云南滇西罕见的大溶洞。景区览道全长1800米,洞内有16个厅堂,120余处景点石笋矗立,移步生景,幻化无穷,令人目不暇接。

白羊山战斗纪念堂

白羊山战斗纪念堂位于勐戛四村莲台山,有一座勐戛人民为缅怀英烈修建的忠烈祠,以及抗日烈士杨思敬书写的“还我河山”石刻遗迹。忠烈祠内设有数百个灵位,供奉着保卫勐戛阵亡抗日将士的英灵。

勐戛魁阁

勐戛魁阁位于勐戛自然村南面,始建于清朝后期,为三重檐四角攒尖顶,土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气势雄壮,庄严华贵。毗邻勐戛自然村的勐稳村田间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魁阁,为典型的汉式楼阁亭台式风格,内供奉文昌君。

【特产】

干晾片

干晾片俗称豌豆粉片,勐戛人叫缸琅片,是以上好的豌豆为食材制作而成,可煮食,也可油炸,油炸的干晾片色泽金黄,香脆可口。

勐戛腌菜

勐戛的腊腌菜颇有来头,据说当年勐戛百姓以本地腌菜烹制菜肴款待朱元璋,朱元璋品尝后龙颜大悦,直夸味道极好,乃腌制食物中的上品,勐戛腌菜由此一举成名。20世纪七八十年代,勐戛腌菜曾由马帮驮售到昆明、大理等地,深受欢迎。

——  秋那桶村  ——

怒江大峡谷北端最后的世外桃源

听滔滔江水,寻远方美景,美不胜收。一边是碧罗雪山,一边是噶哇嘎普雪山。走出大自然鬼斧神工劈出的石门关就可看到江对面怒族同胞就地取材,用石板当瓦、木板当砖砌成的木楞房,在蓝天白云底下,青山绿水的环抱中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淳朴。沿着江边狭窄的茶马古道便可寻觅马锅头的足迹到达秋那桶村。

秋那桶村地处丙中洛镇最北边,秋那桶是云南沿怒江前往西藏的最后一个村庄。村落里错落有致的木屋,屋顶都是用薄薄的石板铺就。小村有几十户人家分布在山坡上,石墙院、石板瓦、核桃树、卫星锅,一幅和谐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那些木质的古旧屋舍,屋顶是从山上就地取材的薄石片,像鱼鳞一样层叠在屋顶,在阳光下闪着光亮,间或有孤单的晾晒棚,安静地耸立在路边,牛、猪、鸡、鸭就这样在草丛里悠闲地踱着步,而狗儿就睡在屋前晒暖的石块上,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的安心和唾手可得。薄雾在清晨萦绕山腰,氤氲升腾,晌午的时候,可以听见枝头的虫鸣。村子非常古老,但设施又很现代,你能感受它有过变化但却又没变。在静谧清晨里,秋那桶似乎在这千年的风霜之中从未变化过,一屋一瓦都有着岁月的痕迹。

每年开春,秋那桶的色彩从低海拔向高海拔上色,层次分明,每一层都带着不同的颜色。山顶的积雪、山肩的秋色、山腰的夏景、山脚的花开层层递进,那漫山的杜鹃花,遍地的格桑梅朵;那一片片麦田,古铜色的木楞房,袅袅的炊烟;那此起彼伏的蝉鸣,翡翠色的怒江水,都是烙印在心底的妩媚,让人感到愉悦。省内外的背包客或自驾者接踵而至,又接踵而走。他们像蜜蜂一样,走了一拨又来一批。

麦子泛青,仿佛大片的地毯从房前屋后铺过。春风里,一片片麦浪此起彼伏,而村庄坐落其中,吐出洁白的炊烟,仿如哈达飘扬。桃花缀满桃枝,嫩绿的枝丫托着朵朵粉红,或伸展于田边地角,或伸展在木楞房窗前,风掠过,吹起点点飞花,偶有蜜蜂闪几下翅膀又潜入花蕊。梨花泛白,與桃红辉映,一幅美景画显现出来。

这季节属于农闲时节。农家的犁耙闲挂柱子,耕牛在山坡上悠然自得。村子里其乐融融,开农家乐的开农家乐,外出打工的外出打工,上山的上山,下水的下水,做着自己计划内的事情,喜欢喝酒的男女,围拢火塘,嘬着小酒,打发闲散的时光。

秋天的秋那桶,四周山野、村庄以及庄稼地,涂上了一层火一般的色彩。火棘果,仿如一堆堆火把,把村庄四周以及河岸点得火红的。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梨树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令人垂涎欲滴。秋那桶到西藏察瓦龙的茶马古道,因深秋落叶和草木的枯萎而显现。从村庄起,经过河谷,再经过碧罗雪山山腰延伸到雪山顶上。公路没有开通以前,每年的秋天,察瓦龙的马帮赶着成百上千的马匹到贡山采购过冬的物资。从藏乡途经怒乡,浩浩荡荡,马铃声声,响彻河谷,形成一道道壮观的风景。

【旅游攻略】

建议自驾前往,秋那桶村周围风景秀丽,适合拍摄风景大片。在秋那桶游玩,就仿佛身处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天是湛蓝的,草是青绿的,空气是清新的,村民是淳朴的。游客可以在此感受一次慢生活,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村内环境优美,具有突出的怒族民居特色。秋那桶峡谷是整个怒江大峡谷中的精华部分,原始森林茂密,瀑布众多,人在峡谷中穿行,沿途景色十分壮观。在大片浓密的绿海中,一座座高脚木楼轻盈地错落着,木楼屋顶,一层层石板折射着淡灰色的光。清晨云雾缭绕,袅袅炊烟的景致,实为人间仙境。

【美食】

石板粑粑、琵琶肉、土锅鸡。

——  郑营村  ——

看杏花烟雨的江南风光

在云南众多的古村落里,郑营村绝对算得上是个“另类”,这里既不是交通要道,也没有可以让人一夜暴富的矿藏,自然更谈不上什么伟烈丰功。但郑营村却是云南最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村落之一,有着“耕读家风”的沉淀。郑营人来自杏花烟雨的江南,把那里浓厚的文化气息播撒在滇南赤瑞湖畔,小桥流水人家,营造着对遥远故乡的记忆。祠堂、书肆、庭院、街巷,处处透着江南的婉约与细腻,而郑营人的精神世界里,也铭刻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烙印。

郑营村位于石屏县城西边10公里的宝秀镇赤瑞湖边,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朝洪武年间,明军平滇后,就地驻扎,巩固边防,军户纷纷落籍云南各地。在石屏宝秀镇赤瑞湖畔,设立了九冲十二营盘,郑营始祖郑太武,原籍浙江金华,随军入滇后,选择宝秀坝赤瑞湖南岸山麓定居,之后陆续有武姓、陈姓、李姓等27姓迁入聚居,各姓自立宗祠,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郑营村。郑营村的民居建筑较完整地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建筑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1999年郑营村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列为云南省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云南第一村”,2008年被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里洋溢着浓郁祥和的历史文化气息;这里有古代军营式的建寨格局;这里的民居斗拱昂升堆叠纵横,构建起了滇南古民居建筑的博物馆;这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宗祠,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民居、郑氏宗祠和秀山寺;还有武氏民居、司马第、郑营小学历经百年沧桑依旧傲然屹立。与其说郑营是个村落,不如说它曾是一座完整的小城。如今围墙和炮台虽不见踪影,但各家宗祠和原有三街九巷的古老格局被保留了下来。这里的民居建筑,是石屏古城外的又一处“滇南民居建筑博物馆”。

走进郑营村,独具匠心的民居群体和村中整齐规则的建筑布局仿佛走进了一座古代军营,这里的民居大都是以土木结构青瓦铺顶的双层楼房四合院,方位都是坐北朝南,全村有403座四合院,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有28幢。郑营民居占地248亩,分为三街九巷,恰似一座军营稳稳安扎。由东向西的三条大街,分下街、中街和上街,又由南向北呈“井”字形辟九条巷道。民居多为青瓦青砖土木结构建筑。漫步其上,随处可见文人雅士的匾联和题字,保存完好的陈氏宗祠、郑氏宗祠、陈家大宅、司马第等分布其旁。斑驳的土墙,深深的车辙印,褪去了色彩的朱门,腐朽的花窗,给人以沧桑的感觉,需要用一种穿越了时空的眼光来透视,来联想曾经有过的辉煌。

郑营村南山林繁茂,村北阡陌纵横,视野开阔。村旁不远处的赤瑞湖,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1.5公里,沿湖四周阡陌纵横,良田沃土,垂柳依依,风光秀丽,赤瑞湖给郑营村大环境增色添彩不少。

来到郑营村,不得不去参观陈氏宗祠与郑氏宗祠,其规模宏大,建筑装饰的木雕工艺精湛,雕刻、书画均展示了较高文化水平,堪称超精美古建筑的珍宝。

石屏县被誉为“文献名邦”,就不得不提到郑营村。虽说郑营是一个小村庄,但这里的人们对教育格外重视。这里的居民多数是明代军籍屯垦时的后人,风俗与中原大体相袭,耕读家风盛衍,即使是一位贫苦的孀妇,也要供子读书,望子成龙。村中除了陈鹤亭先生是进士外,还有司马第、武魁等牌匾的人家。正如民谣所说的:“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举人满街走,秀才家家有。”正是有了这样耕读氛围的熏陶,使得郑营村人才辈出。正是这样源远流长的文化氛围,保障了郑营的长盛不衰,不论世道如何变迁,书声依旧,家风依旧。

真正使郑营村得以声名不坠的却是后来的陈氏家族,陈家始祖陈斌来到这个小村时,已是设营30年以后了。这里有一个故事,陈、郑两家为了分割田地山林,商议从笔架山上找一样东西滚下来,谁滚得远,就占靠湖边的田地;谁滚得近,就占山林。郑家用一个米面饼子滚下来,还没有到山脚就散了;而陈家用一个石磨盘,一直滚到了湖边。这样,田地归了陈家,而山林归了郑家。祖先的不经意间,影响了这两大家族近700年的发展。由于陈家有田产,靠此支撑,耕读家风流传,后世文人辈出。郑家走的则是另一条路,子孙们出外谋生,经商者不计其数。到了现今,仍然是陈家文人多,郑家老板多。

如果仅凭走马观花地看看,不足以了解郑营的全貌,这里的每一处古建筑都值得细细观赏,这个两千多人的小村里蕴含着从明初到现代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水利农耕、民风民俗等很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推开那一扇扇积满尘灰、色彩斑驳的木门,都能发掘到历史的某一片段。

——  板桥村  ——

探寻“梅花古渡”的传奇经历

一座木桥江上架,从此得名為“板桥”。在云南,以板桥命名的村庄很多,但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并被第一批纳入中国传统村落的,它却是唯一一个。板桥村距离保山市区5公里,有着“北津烟柳”“梅花古渡”的美誉。

板桥村始建于东汉时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永昌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中原文化由该古道向西传播。西汉时期,蜀身毒道繁盛一时,途经益州永昌郡时有“梅花古渡”一说。传说中,有两个从内地到边疆做生意的商人丘梁玉和董胡子,两人在“梅花古渡”架板为桥,又以质优价廉的货物吸引四乡八邻的人们来此交易,从此板桥形成了集市,不仅辐射周边各地,还扼南方丝绸之路的咽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这里为“板桥孔道”。至民国年间,板桥已成为区域性的商品加工集散中心,“逢甲巳五日一街,入市约四万余人,繁盛为全县之冠”“为迤西一大集市”。

板桥村是一个集古街、古楼、古屋、古巷、古井、古树于一体的传统村落,历来为板桥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青龙街为南方丝绸古道的必经驿路。通过驿站,古道演绎成街道、集市和店铺。千年马蹄踩踏出的青龙街,青石板上至今留存上百个深浅不一的蹄印。青龙街就是一条马帮行走的路,是赶马人前行的注脚。其得名于一场大火,清乾隆之前,板桥街火灾频发,居民自愿捐款于街北修建魁星阁截断火源,并扎制青龙满街戏耍,取其“以龙(水)治火”之意,从此青龙街便成了板桥村的代名词。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即魁星诞辰之日,街民主动凑钱买香蜡纸火,宰羊祭祀魁星,祈求保佑全街安然无恙。

青龙街的建筑极具传统风格,街道沿先前的古道布局,长约800米、宽约7.2米,街心铺设一条青石板路,街廊两旁民居呈现典型的明清建筑风貌,房屋多为前店后宅结构,窄而长,大进深,户与户之间多为同梁合柱,也有借梁生柱和靠墙立柱,上翘双面飞檐,型制极其古朴,与斑驳陆离的街面互相辉映,浑然一体,可谓一条浓缩精华的古道。旧时的钉掌铺、旧马店、货栈、古戏台、马家大院、万家祖祠等是烙印在板桥古镇历史上的代表性符号。

据史书记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遣发江南数十万大军临滇……边乱戡定后,并遣送江南民户前来实边”,南京应天府、桃花渡、柳树弯等地来板桥安家落业者众多。各行“堂”“店”“号”“记”悬挂铺面。有所谓“万家的顶子、马家的银子、赵家的牌子、戈家的饼子、董家的包子、丁家的馆子”和“板桥米线”之说。“芝兰轩”和“桂香楼”的糕点面对面竞争,各具千秋。万家的麒麟面条和林家的皮鞋闻名遐迩。“三和号”“德兴号”“静昌布庄”等店铺在昆明、下关、镇康及缅甸都开有商号。

走进板桥青龙街,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一种令人心静的魔力。踩着深深浅浅的马蹄印,沿着笔直的街道径直走去,两边饱经风霜的老屋静静伫立着,古韵悠长的百年茶馆里有几位老人悠闲地下棋;酒铺里浓郁的酒香味席卷入鼻,随便一个店铺都能听店主牵扯出它的前世今生。时光浸染的青龙街不再浓艳,岁月的风霜覆盖住那一排排陈旧的木板瓦房,飞檐翘角上的沧桑剥下斑驳的墙面。漫步街中,淳朴的民风,古朴中有热情,安静而喧闹,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浓郁的生活气息,满满的市井烟火气息扑面而来。青龙街的古朴与纯粹,是大理古城的洋人街、丽江古城的四方街所不可不比拟的。

来到板桥村,不可不提光尊寺。它位于板桥街北面两公里处,始建于唐天宝二年(743年),是保山市乃至滇西地区目前所知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宗教古建筑群,千余年来闻名遐迩。以其地理位置之优越,建筑规模之宏大,历史承续之悠久,建筑工艺特色之明显,文物古迹保存之完好,与重大历史事件及历代政治、军事、文化名人之联结等方面而言,光尊寺堪称滇西地区古建筑的一大杰作。寺里有一座翠微楼,当时中国远征军历次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板桥村的悠久在于每一个巷口都有一段故事;每一个百年店铺都有一段催人奋进的篇章;每一个斑驳的门里都锁着一段往事。板桥村不大,却能倒出绵长的岁月,如果有时间,坐进茶楼,泡上一壶茶,细细品味这里积淀的历史,一定会有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  江苴村  ——

从荣光里走来的静谧之地

它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亦是滇西抗日战场之一。抗日战争结束后,这个村庄在岁月静好中回归了往日的宁静。然而,近年来,这个村庄以影视剧取景地的身份打开它的静谧之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往日荣光。它就是位于腾冲市东北边的江苴村。

公元前122年,蜀郡商人开通了经成都、昭通、曲靖、大理、永昌、越赕,再从缅甸进入印度抵达中亚及地中海沿岸的民间商道。商人们用蜀郡的丝绸、筇竹杖换回当地的金、贝、玉石、琥珀、琉璃制品等物资用品。公元69年,四川至印度的官道正式开通。官道翻越高黎贡山进入江苴后分为南北两线。北线从江苴至滇滩关过野人山达印度阿萨姆邦;南线从江苴到腾越出缅甸进入印度英帕尔达中亚细亚,史称“蜀身毒道”,亦称“西南丝绸之路”。从此,江苴具备了古代军事、邮驿、课税卡点之功能。

据史料记载,从2400多年前汉朝在滇西南“汉辟五尺道”开始,这條穿越澜沧江、怒江和翻越高黎贡山而来的古道,就成了滇西最繁忙的“官道”。该官道走下高黎贡山后,抵达的第一个集镇便是江苴,由于这里特殊的交通地理位置,造就了一个非常热闹的古道驿站。

1942年,日军侵占腾冲,江苴查卡奉命撤离。1942年9月19日,江苴沦陷,日军将江苴街子北端高地筑为坚固防御阵地,建有中心地堡、交通壕和防空洞,并设三道铁丝网,构成坚固堡垒群,并为之取名“三角山阵地群”。1944年6月,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一一六师、一三零师、三十六师发动江苴战役。而后,反攻部队将外围日军压迫至江苴高地后,在盟军飞机和地面敢死队的全力配合下,经多次强攻占领高地,收复江苴。

抗日战争结束后,江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厚重的历史吸引了无数作家、名人慕名前来采风,各类影视剧组纷至沓来,以崭新的视角重现这座传奇古镇往昔的辉煌。随着《大马帮》《我的团长我的团》《玉观音》《边城春秋》等数十部影视剧、纪录片的拍摄播出,江苴古镇已然成为腾冲市继和顺古镇后又一个热门的影视拍摄基地。

在上千年的马帮交易和抗日战火的洗礼中,江苴遗留了江苴驿站、文昌宫(抗日县政府旧址)、思诚壁、明善堂书坊和江苴驿道等古建筑,在斑驳的墙壁上依稀能窥见当年的印记。

江苴的文化始于明,兴于清,光大于民国,主要办学地点为江苴文宫、金家寨、红木大庙等地,由此使江苴成为曲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尤其是江苴文宫,一度成为西南丝绸古道上的斯文之地,腾北士民及南来北往客商景仰之所,亦为汉文化与外来文化在边地融合之典范。

明善堂书坊原为明善堂售卖书籍的地方,有书店三格,书籍为各经、史、子、集、白话小说等古代经典作品和启蒙读本,现为雕版文化墙,突出展示了明善堂刊印书籍在西南丝绸古道上的传播历史。

江苴古驿道全长30公里,现保存较为完整路段为江苴古街内,全长约1公里。路心石为麻石块,路面石全为鹅卵石镶砌,为南方丝绸古道上保存最完整、长度最长、历史最久的鹅卵石古驿道。

在江苴的古镇漫步时,一间间古色古香的楼房擦肩而过,似乎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历史。顺着鹅卵石铺就的街道前行,忽见江苴的“鎮街之石”,青黑色的大石头屹立在街心,历经岁月的磨砺,表面布满了伤痕,与台阶两旁的木质结构老屋相照应。

江苴古镇的街道呈“乜”字形,街道两旁住着许多居民,行至街道中段,可看到面街店铺中有一座雕花式门面的楼房,其门房雕工精细,这是张家雕花楼,也是目前江苴古镇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之首。在古镇上,这样的老宅老屋随处可见,多为“高脚楼”设计,楼底是铺面,用来做生意,人则住在楼上。在闲散的古镇上,商家在店里的正前方设一个大柜台,留几扇向上开启的窗子,便在里面卖货、打瞌睡。下午的时光最是慵懒,老人们拉上几把椅子靠门而坐,开始三三两两聊家常,孩子们在门前追逐打闹,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没有行色匆匆的赶路人,江苴以沉静内敛的姿态迎来送往每一段波澜不惊的岁月。

——  凤翔村  ——

遗落在苍山背后的明珠

徜徉在凤翔古村的老街弄巷,走过青石古道,四处青瓦白墙,绿树繁花,穿梭其间,犹如置身水墨画中,这个白族古村落沉淀千年的历史气韵也扑面而来。

凤翔村位于苍山19峰最后一峰“云弄峰”的背后,距洱源县城西南18公里,距大理下关90公里。凤翔村古时白语叫“舍上盘”,历来为郡县所在地,是凤羽古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大理州内三大白族聚居村镇之一。

“曲峡通幽入,灵皋夹水居,古之朱陈村、桃花源,寥落已尽,而犹留此一奥,亦大奇事也。”400年前,徐霞客来到了凤羽古镇,流连8日之久,其在游记里极为详尽地记述了凤羽的山川聚邑、地质地貌及当时的风俗民情。其称凤羽为“桃花源”,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历史上,从滇西北至滇西南进入缅甸邻邦的悠悠古道经过这里,是滇西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凤翔村作为凤羽镇的中心,历史渊源、文化灿烂。在古代,由云龙五井产出的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食盐,经过凤羽四周的古道运往各地。熙来攘往的盐运古道,既带来经济繁荣,同时也加强了凤翔与中原汉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直至今日,这里一直都是滇西有名的四大乡村商品集散地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商品经济和文化的发达,明、清、民国时期,凤羽古镇建起了许多极富特点的民宅,一跃成为继喜洲之后,全国第二大白族建筑群。目前全镇保留有完整的白族民居1000多幢,年代最远的可溯及明朝。

凤翔村无论是村寨布局、选址,还是民居建筑,都与周围自然环境十分协调。房屋大多以石木或者土木结构为主,“粉墙画壁”是民居的另一大特点,墙体的砖柱刷灰勾缝,白墙上以水墨绘就花鸟虫鱼、山峦水景或书法诗词名句,清新而雅致。民居院门“三叠水”式的结构斗拱连承、飞檐串角,颇有气势,堂屋整套格子门有16幅木雕画面,白族匠人的工艺精巧绝伦,多层透雕的“渔”“樵”“耕”“读”等画面,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还全面融汇了白族人的人文思想和精神信仰。

来到凤翔村,有个地方是必须要去“打卡”的,即凤翔村的地标式建筑——凤翔书院。凤翔书院建成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是曾经的文庙,如今书香院落保存完好,院内一棵300多年的古银杏树,进入秋天便满院金黄,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与书院的古朴建筑浑然天成,这里也成了每一个来凤羽的游客必去参观拍照的打卡点。

凤翔书院曾是古“浪穹县”(今洱源县),乃至叶榆(大理)有极大影响力的书院之一。清朝时,依托凤翔书院对教育的交流与推广,在读书还是一种奢侈行为的年代,凤翔村白族群众就成为大理州最早接受、包容与吸收汉文化精华的少数民族群众之一。书院秉承“先德行而后文艺”的办学宗旨,包容开放、治学严谨、教育有方而名扬十里八乡,不仅吸引了邻近的学子,甚至连漾濞、云龙、鹤庆、剑川等县的各族学子也慕名而来,在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同时,还培育出了不少驰名四方的明理饱学之士。因此,凤羽在清代就出过张绰、施化理、赵辉璧、施寿椿4位进士,还有张大观、赵一鹤、施彦品、金一洪等11个举人。近现代以来,也有不乏享誉全国的志士名人出自凤羽镇。其中就有“苍洱英烈”施介、“世纪学人”马曜、“民间文艺大家”杨亮才、“布衣大师”张文勋等人,影响深远。

如今,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大部分都还能写得一手好字。在凤翔村,过年时贴的春联如果是买的印刷品,那可是要被邻居嘲笑的,而贴了书法与内容俱佳的楹联的人家,往往被经过的村民驻足围观、津津乐道,凤翔村“文墨之乡”的称号,绝对不是徒有其名。风羽古镇,每年中秋都要举办书画展,而参加投稿群众里有很大一部分人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凤翔村除了有保存完好的百年古宅、凤翔书院,还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如元代的火葬墓群、三教宫和帝释山寺观群、留佛双塔等。它们与村头巷尾的古民居建筑、古桥流水形成了凤羽古镇的风貌,具有较好的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

大理本地的学者曾描写:“凤羽古镇是活着的历史,它不像很多地方,强硬地把生活抽了出去,只留下建筑,让我们身心无措。它有一种历史的生态文化氛围,充满了浓厚的民俗气息。”凤翔村至今还保留着很多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节庆民俗活动,如本主会、本主巡游、田家乐、黑龙王会、栽秧会、端午扎药神、戴香包等。知足常乐的凤翔村民通过这些节庆活动寻找心灵的慰藉,也在春播夏耘的艰辛农事之余,找到属于自己的欢乐和愉悦。

在岁月的长河里,凤翔村也曾因为偏远而隐没于一隅,成了遗落在苍山背后的明珠,生活在这里的白族人家,静悄悄地恪守着从远古时代沿袭下来的淡泊与沉静。今天,它以文化的姿态走向我们,成为人们游历的风景。

2009年,凤羽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入选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凤羽镇被列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4年,凤羽镇凤翔村委会被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猜你喜欢
古镇
江苏古镇
织金平远古镇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古镇梦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有个古镇叫大圩
光福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