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与笔两风流:袁枚的随园往事(六)

2023-08-15 17:54郑小悠
古典文学知识 2023年7期
关键词:随园袁枚乾隆

郑小悠

《随园诗稿》中收录的十五题诗中,有两题共七首诗,是赠给同一个人的,即袁枚的堂弟袁树(字豆村,号香亭)。第一题名为《仿曹子建〈送白马王〉体六首,送家弟香亭之寿春》。

鹡鸰鸣高树,阿弟歌上堂。将适远寿春,言辞古建康。五月触徂暑,大火熹炎光。汗影杂泪珠,并入杯中尝。酒客送征夫,未敢升高冈。明月入我家,照汝不在旁。

在旁无兄弟,胡不留征轮?轮蹄鸣辘辘,心中难具陈。无禄及介推,履跷劝苏秦。元瑜甫弱冠,仲宣初从军。未行愁汝家,既行愁汝身。负米慰白发,加餐健青春。

青春二三月,山中营我屋。百尺阑干边,萋然春草绿。辽辽夜未央,洌洌霜已肃。寒月觑衰柳,秋灯忙蟋蟀。不畏累衾裯,所愁寒手足。海水日飞扬,人生日局促。鸿名满八纮,终竟谁骨肉。

骨肉夫如何?念我曩病时。服药头岑岑,有背谁嘘之?中年无丝竹,哀乐来相欺。弱女终非男,天命亦可疑。扬名不续姓,达者亦狂痴。嗷嗷泽中雁,哀鸣求其私。阴阴桑榆花,渐老荫本枝。但愿弟达早,不愿弟归迟。当年阳亢宗,负弟山中嬉。

嬉游事未成,予衷殊了了。阿三娶糟糠,阿五识梨枣。两妹各有适,人少易温饱。弟也爱其名,所期在远道。误读《国风》诗,好色苦不早。予已负少年,君毋愁丑老。虽非萧史仙,玉女陪三岛。亦非牧犊子,七十犹枯槁。

枯槁孟冬时,百僚挥金鞭。刺史谒府僚,书记亦翩翩。青骊鸣广陌,采舟泛崇川。玉雪含春语,随君还空山。伯也《朔风》诗,叔也《河梁》篇。甥也亦能歌,八风金石宣。良时仅转睇,景运如风旋。暂且学黄鹄,矫翼浮云天。

第二题名为《答香亭见怀》,是一首与袁树唱和的七律。

不忍离君忍送君,《阿干歌》到白云闻。

孤花江上秋深雨,断雁天南日暮云。

何氏小山无梦草,桓家蛮郡有参军。

碧芙蓉水红莲月,几日归帆荡夕曛。

两组诗都作于乾隆十九年。这一年五月,二十四岁的袁树离开堂兄袁枚,赴安徽寿春入知州刘介石幕府,两组诗都是袁枚与弟初别时的思念、嘱托之作。《小仓山房诗集》定稿时,将这两组诗改动了十五处,但多系修饰字句,诗意几无变动。

手足情深

既然说到袁树,不能先谈袁枚的家族。袁枚生在一个落魄的书香世家。他的六世祖袁茂英、高祖袁槐眉、曾祖袁象春在明末清初都曾担任中级官员,祖父袁锜则屡试不第,转以游幕为业。袁锜娶妻柴氏,生二子一女。长子袁滨,就是袁枚的父亲。次子袁鸿,即是袁枚的叔父、袁树的父亲。袁滨、袁鸿兄弟子承父业,都以作幕为生,四方云游。袁枚和两姐两妹则跟随祖母、母亲在老家杭州生活。

乾隆元年(1736),袁滨因为年迈多病,不再外出作幕,袁枚一家立刻陷入“家徒四壁,日用艰难”的境地。为谋生起见,二十一岁的袁枚奉父命南下桂林,投奔在广西巡抚金珙幕中做事的叔父袁鸿。到桂林不久,袁枚就以一篇《铜鼓赋》获得金珙的激赏,经其推荐,进京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并一举成名,开始了自己的仕宦生涯。

乾隆五年,客居广西三十余年的袁鸿病故于桂林,留下寡妻和年仅十岁的儿子袁树、八岁的女儿袁棠,以及另外两名幼子。孤儿寡母无力扶柩回杭,只能流落异乡。念及叔父的照拂提携之恩,乾隆九年,已经做官、经济条件好转的袁枚出资将叔父的灵柩和婶母、堂弟妹接回老家。乾隆十三年,袁枚从南京辞官,回乡探望父母,也见到了离别多年的堂弟袁树。待袁枚返回南京时,婶母托他将不到二十岁的袁树带在身边教育培养,同行的还有寡姐的儿子陆建。在随后的数年中,甥舅三人朝夕相处,结下一生的真挚情谊。

袁树随堂兄在随园读书五年,到乾隆十九年,便想承父旧业,赴安徽寿春作幕。袁枚挂念远赴异乡谋职的堂弟,连作两组诗相勉,倾诉分别后的担忧系念之情。

袁枚同辈手足中尽是才子才女,然而命运却多不如人意。著名的“袁氏三妹”或遇人不淑,或孤寡早逝,都是“福命误聪明”之人。其中三妹袁机,因与袁枚年龄相仿,从小一起读书玩耍,关系最为亲密。袁机未出生时,由父母指腹为婚,许给如皋高氏之子绎祖。成婚之期将近,袁机已出落成才貌双全、知书明理的大姑娘,而高绎祖则品行败坏、性情暴戾。高氏父母深知己子之恶,向袁家请求退婚。袁家父母也建议女儿不要自投苦海,退婚为是。奈何袁机本人深受节烈观念的影响,以绝食相胁,执意不肯退婚,于乾隆九年从兄长袁枚的沭阳知县任所出嫁。袁枚送妹离家时,仿佛预感到三妹婚后生活的不幸,一时倍感凄凉,赋诗曰:

好扶花影上雕轮,珍重高堂最爱身。

一日尊前分手足,十年门内失诗人。

同骑竹马怜卿小,略赠荆钗笑我贫。

惆怅官羁难远送,大雷书寄莫嫌频。

袁机嫁到高家后,被高绎祖苛虐恶待,不能吟诗作赋,不准做针线女红。高绎祖嗜赌成性,拿袁机的嫁奁做赌资,输光了,就对她拳打脚踢,甚至用火炭灼烧。婆婆前来阻止,高绎祖竟把自己母亲牙齿打掉。直到听说要被丈夫卖掉抵债,袁机才逃出高家,躲到尼姑庵里,托人向父兄求救。袁机的父亲赶到如皋,与高家打了一场官司,将女儿救回杭州老家。此后,袁机带着聋哑女儿阿印,随兄长袁枚定居南京随园,因没有丈夫,她几乎按照寡婦的生活规范过日子,穿素色衣服,不化妆,不听音乐,遇到时令节日自己一个人偷偷哭泣。

乾隆二十四年,四十岁的袁机在随园病逝。袁机病时,袁枚正在外间云游,忽然梦见三妹来与自己诀别。他回忆当时的情形说:“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袁机病故后,袁枚写下了椎心泣血的《祭妹文》,其文以“情真”而备受推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一并被古文家誉为“鼎足而立”的悼亡绝唱。

同在随园生活多年的袁树也与袁机感情深厚,作悼诗四章纪念堂姐,诗曰:

解读诗书性最淳,每从谈论见丰神。

若为男子真名士,使配参军信可人。

宝镜竟同残月缺,芦帘空掩落花春。

纵教史书传遗迹,已负从前金粟身。

犹記床中病卧余,珊珊玉骨影清癯。

持家尚替兄筹策,煎药还为弟惜须。(姊病笃时,余亲执汤药,姊笑谓余云:“弟须无多,当留作苦吟捻弄。”盖用李故事。委顿之际,其闲雅尚如此。)

病识事烦容婢懒,坐嫌力弱倩人扶。

多愁薄命兼难老,如此伤心世恐无。

少守三从太认真,读书误尽一生春。

无家枉说曾招婿,有影终年只傍亲。

荡子已亡方掩涕,慈姑犹在更伤神。

灵前剩有痴顽女,也着麻衣学谢人。

高堂垂白泪双流,弱女伶仃未解忧。

教养竟交孀姊替,晨昏添与阿兄愁。

频搜奁箧收遗稿,略剩珠玑见远谋。

更恸生无佳偶配,死犹孤冢各千秋。

其中“少守三从太认真,读书误尽一生春”一句,尤其成为后人哀叹袁机悲苦命运的定论。

袁机一事,足见袁氏手足间情义之醇厚真挚。是以每逢亲人离别,袁枚总有凄楚悲伤的情感表达,对于袁树的这次初别,也是如此。

不过,在袁树离开随园,远赴寿春作幕之前,袁枚除了奉养父母、婶母,供给妻妾、女儿、奴仆外,还有同辈的一姐、两妹、四位堂弟妹、数名甥男甥女,主要由他出资供养。此时的袁枚业已辞官,虽然名震文坛一字千金,但收入并不稳定,应酬又多,经济压力可想而知。因此,虽然心有离愁,兄弟二人也不得不强忍分别。袁枚先写出“未行愁汝家,既行愁汝身”句子,至收入诗集时,便干脆将“愁汝家”改为“愁汝贫”,点明这一心理矛盾的现实原因。

仙果迟生真桂子

除了这一层意思外,给袁树的诗中还体现出袁枚的另一重心结。诗内:“中年无丝竹,哀乐来相欺。弱女终非男,天命亦可疑。扬名不续姓,达者亦狂痴。嗷嗷泽中雁,哀鸣求其私。阴阴桑榆花,渐老荫本枝”几句,是他感叹自己人已中年,尚未得子,有了老来无依的忧虑。

袁枚生有五女一子,独子袁迟出生于乾隆四十三年,那一年袁枚已经六十三岁了。他自谓性情通脱,对得子一事原本不甚挂念,曾赋诗云:“古人数五福,子不在其中。所以东门吴,无子与有同。”可眼看自己将到不惑之年,仍然膝下无子,也终究不能摆脱“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对可能出现的“扬名不续姓”之事产生了危机感。

袁枚没有同胞兄弟,袁树是其血统上最近的同辈男性,此时虽已娶妻,却形同无妻—袁树早年随父在桂林时,曾与当地财豪之女陈荆订婚。此后两家出现严重财务纠纷,袁树父亲去世后,一家遂陷入贫困。为此,袁树的母亲迁怒儿媳,时加诟骂,而袁树顺从母意,亦与妻子分居,形如陌路。在这件事上,袁枚颇代弟妇不平,称袁树不能“善处家庭”,又为他二十五岁尚未得子即要孤身远游而感忧虑,遂在诗中劝诫:“弟也爱其名,所期在远道。误读《国风》诗,好色苦不早。予已负少年,君毋愁丑老。虽非萧史仙,玉女陪三岛。亦非牧犊子,七十犹枯槁。”要他在求取功名的同时,不要忘记延续袁氏血脉这件大事。

和堂兄一样,袁树得子亦晚,四十几岁才由侧室生下长子袁通,并答应将其兼祧袁枚为子。袁枚大喜过望,寄诗云:“家书未拆我先狂,使者喧传汝弄璋。仙果迟生真桂子,桃花采靧趁河阳。物稀哪便分嘉种,珠好何妨照两房。惭愧吹埙先八日,哑哑一瓦又登床。”当然,更令袁枚高兴的是,在袁通出生三年后,自己的亲子袁迟也出生了。活到八十一岁的袁枚亲见袁通、袁迟兄弟读书、娶妻,继承袁氏家业。

袁树在外游幕五年,到乾隆二十四年返回随园,准备乡试。乾隆二十七年,袁树乡试中举,次年成进士,补河南正阳知县,后仕至知府。袁树工诗善画,中进士后,世人以北宋名臣宋庠、宋祁兄弟比拟袁氏昆仲,戏称袁枚为大宋、袁树为小宋。袁树存有《红豆村人诗稿》十四卷,由袁枚代为刊刻。

猜你喜欢
随园袁枚乾隆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瑰丽多姿
乾隆:来尬诗吗
聚是一团火 散作满天星
——“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10周年学术论坛活动掠影
袁枚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才子袁枚
春风
随园捶虾
随园·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