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RP、UA及PRA的相关性研究

2023-08-15 03:08朱洪坤李小强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15期
关键词:颈动脉原发性硬化

朱洪坤 李小强

1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人民医院 510000; 2 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疾病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多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与遗传、生活方式、环境等综合因素密切相关。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病期间血压不同程度升高,伴随有头晕、失眠、健忘、耳鸣、乏力等基础症状,疾病进展后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1]。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具有进展性的慢性炎症疾病,该症状的出现可直接导致高血压患者病情进展速度加快,同时还可能诱发其他心血管疾病,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危害其预后[2]。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最早受累的是颈动脉,因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行检测是鉴别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否的重要指标依据[3]。目前临床对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多应用血管造影,该方法准确情况较好,但临床应用复杂程度高,不易推广。研究提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伴随有C反应蛋白(CRP)、尿酸(UA)及血浆肾素活性(PRA)异常改变[4]。故本文主要考虑分析上述指标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表达水平,以期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提供数据支持,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7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70例正常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57.63±6.10)岁。对照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58.02±6.15)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参考IMT检测结果,将IMT>0.9mm且<1.2mm的3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内膜增厚组;将IMT≥1.2mm的3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内膜斑块组。内膜增厚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7.94±6.22)岁。内膜斑块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58.21±6.17)岁。内膜增厚组与内膜斑块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参考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将内膜斑块组分为内膜斑块稳定组(n=18)与内膜斑块不稳定组(n=15)。内膜斑块稳定组男10例,女8例;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58.61±6.25)岁。内膜斑块不稳定组男8例,女7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58.54±6.23)岁。内膜斑块稳定组与不稳定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2020版《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5]中相关诊断标准;②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或舒张压≥90mmHg;③既往无严重脑部外伤、感染性疾病史;④意识清晰可积极配合研究开展;⑤生命体征无异常改变;⑥知晓研究目的且自愿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因自我意识或其他原因无法完成各项检测评估者;②多器官功能障碍者;③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者;④合并有其他危急重症需立即治疗者;⑤存在其他急性炎症疾病者;⑥因转院或其他原因导致病历资料统计不全者。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于晨间空腹状态下采集肘静脉血压3ml,将血液样本快速置入含乙二胺四乙酸二钠试管中,后续在3 000r/min条件下进行15min常规离心处理,获取血清样本后进行CRP与UA水平检测。其中CRP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UA水平采用双试剂尿素酶法检测,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相关检测操作均参考试剂盒说明书规范执行。将采集的血液离心处理后获取血浆样本,并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PRA水平,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相关检测操作均参考试剂盒说明书规范执行。CRP正常水平0.068~8.2mg/L;UA正常水平208~428μmol/L。PRA正常水平0.82~2.0nmol/(L·h)。

1.4 观察指标 (1)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CRP、UA、PRA表达水平。(2)比较内膜增厚组与内膜斑块组CRP、UA、PRA表达水平。(3)比较内膜斑块稳定组与内膜斑块不稳定组CRP、UA、PRA表达水平。(4)收集所有亚组中CRP、UA、PRA数据资料及其水平变化情况,分析上述指标与内膜增厚及内膜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CRP、UA、PR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

2.2 内膜增厚组与内膜斑块组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 内膜斑块组CRP、UA、PRA表达水平均高于内膜增厚组(P<0.05)。见表2。

表2 内膜增厚组与内膜斑块组各项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

2.3 内膜斑块稳定组与内膜斑块不稳定组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 内膜斑块不稳定组CRP、UA、PRA表达水平均高于内膜斑块稳定组(P<0.05)。见表3。

表3 内膜斑块稳定组与内膜斑块不稳定组各项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

2.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实验室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CRP、UA及PRA均与内膜增厚呈正相关(P<0.05);CRP、UA及PRA均与内膜斑块稳定性呈负相关(P<0.05)。见表4。

表4 相关性分析结果统计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高血压患者患病期间通常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且伴随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加重,患者其他心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也相应增加[6]。高血压患者通常病程较长,长期病理作用下可导致其血管内剪切应力增强,湍流增多,动脉内皮损伤风险增加,正常内皮功能减弱,而后累及颈动脉—主动脉—冠状动脉,因此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进行检测可准确反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情况[7]。既往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属于一类慢性炎症反应过程,因此多类型炎性物质均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有重要作用,此外UA还与动脉血管内膜损伤有密切联系[3,8],因此对炎性指标及UA进行检测可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评估提供数据参考。

为明确CRP、UA与PRA在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本文中选择了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CRP、UA、PR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其CRP、UA、PRA指标水平均表现出升高趋势。CRP是临床常用判断炎症疾病产生及进展的检测指标,其作为一种炎性介质,可促进炎性因子释放,诱导组织因子与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积极参与了血管炎症反应发生与进展,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预测价值较好[9]。UA是由细胞代谢、食物中核酸与其他嘌呤类化合物分解的产物,高血压患者在长期病理状态下肾小球动脉硬化逐渐加剧,肾小管氧缺乏,乳酸产生量逐渐提升,UA的排泄相应降低,血管壁长期大量堆积UA,导致血管内膜炎症反应发生,血管内膜也由此不断损伤,最终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10]。既往研究认为,PRA在诸多类型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上具有重要价值,其是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全因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11]。PRA升高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内环境状态异常,血压水平持续升高,细胞凋亡逐渐严重,血管内皮出现损伤,炎症反应逐渐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加快。

后续研究中笔者参考IMT将观察组70例患者进行了亚组划分,并统计了两组患者CRP、UA、PR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内膜斑块组CRP、UA、PRA表达水平均高于内膜增厚组(P<0.05)。表明CRP、UA、PRA直接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在增加血管内膜厚度、促使内膜斑块发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参考超声影像学检测结果,将33例内膜斑块组患者分为内膜斑块稳定组与内膜斑块不稳定组,通过开展后续研究发现,内膜斑块不稳定组CRP、UA、PRA表达水平均高于内膜斑块稳定组(P<0.05),表明伴随CRP、UA、PRA表达水平不断升高,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斑块不稳定性逐渐加重,由此肯定了上述指标在鉴别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上的重要意义[12]。研究认为,CRP水平表达与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密切联系,该物质可诱导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加剧血管内皮炎症反应,斑块稳定性随之减弱,最终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加重患者疾病风险[13]。UA水平升高则能对动脉血管正常内环境产生破坏作用,通过加重血管内皮炎症反应,加速脂质积累与血管内膜损伤,破坏动脉血管斑块稳定性。PRA水平升高在诱导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后,血浆肾素分泌量也随之增加,水钠潴留严重,患者血压水平升高,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加快。患者长期处于血压升高环境下,微血管逐渐出现损伤,病变组织缺氧程度逐渐加重,动脉血管内皮正常生理功能减弱,血管弹性降低,硬度降低,斑块物质稳定性也随之减弱,疾病风险增加[14]。本研究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RP、UA、PR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CRP、UA及PRA均与内膜增厚呈正相关(P<0.05),说明伴随研究检测指标水平升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逐渐增加;CRP、UA及PRA均与内膜斑块稳定性呈负相关(P<0.05),说明伴随检测指标水平升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斑块稳定性逐渐减弱,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增加。

综上所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其CRP、UA、PRA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伴随CRP、UA、PRA指标水平不断升高,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加快,病情风险性逐渐提升。临床针对上述指标水平进行细致检测,可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与不良事件的风险预测提供数据参考,保障后续干预治疗方案顺利实施。

猜你喜欢
颈动脉原发性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