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底部斜刺法采血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体会

2023-08-15 03:09蔡茵茵陈表喜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15期
关键词:血斑中及筛查

蔡茵茵 陈表喜 杨 宁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生儿死亡率逐渐下降,但先天缺陷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1-2]。相关资料显示,部分先天性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或漏诊,一旦发病,对新生儿智力或机体产生损害,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3]。因此,早期对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对提高人口质量存在积极影响[4]。足跟底部采血筛查主要在新生儿出生72h后进行,日常采血过程中,不同的采血方法、技术对采血质量存在一定影响[5]。鉴于此,本文选取76例新生儿,对比分析足跟底部直剌法与斜剌法采血的效果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66例进行足底筛查采血的新生儿,以掷硬币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3例,男49例,女34例,体重2 500~4 761g,平均体重(3 630.50±24.68)g,胎龄38~41周,平均胎龄(39.38±0.41)周,日龄72~109h,平均日龄(90.52±1.05)h,Apgar 评分8~10分,平均评分(9.04±0.13)分。观察组83例,男52例,女31例,体重2 480~4 840g,平均体重(3 633.65±25.01)g,胎龄37~41周,平均胎龄(39.27±0.39)周,日龄73~112h,平均日龄(90.78±1.12)h,Apgar 评分8~10分,平均评分(9.02±0.12)分。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入选标准:(1)新生儿出生时均无窒息;(2)新生儿家属具有正常的沟通和交流能力;(3)出生>72h:(4)患儿家属同意参与。排除标准:(1)巨大儿、早产儿;(2)存在严重疾病者;(3)家属依从性较差者;(4)凝血功能障碍者;(5)失聪、失语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选取足跟底部直刺法采血。按摩其足跟部,选用棉签消毒(75%乙醇),针垂直刺入足跟外/内侧(深度2~3mm),停3~5s,拔出采血针,将第一滴血舍弃,挤压血液够大时,用滤纸接触血滴采集血标本。

1.2.2 观察组:选取足跟底部斜刺法采血。38℃温水浸泡新生儿足底2~3min,选用质地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同时辅以按摩,握住其足跟部,若新生儿出现哭闹现象,可由家属协助固定。针刺点:足跟内外踝连线和足底中线相交点下缘2mm向外侧旁开2mm,选用棉签消毒(75%乙醇),皮肤、采血针呈30°~40°,斜角刺入(深度1.5~2.0mm),此时若血液可自行流出,则将采血针的针头完全刺入新生儿足底,规避挤压等采血步骤,新生儿应该保持足部向下压低状态,并低于心脏水平线,以便血液能够顺利流出,选用采血片吸取穿刺血液,以左手手持新生儿足部,右手把握采血片靠近血滴,此过程保持稳定可将动作慢下来,待到血液可以渗透入血片后,两手动作要稳,不可让血片触及新生儿的皮肤,以致能够采集到血斑大小能够基本一致。

1.3 观察指标 (1)采血相关指标。一次采血成功率:针刺1针,采足3个血斑(直径>8mm),血液自然流出,且均匀渗透。滤纸血斑质量:滤纸双面血液充分渗透(血斑直径>8mm),且均匀,无污染。哭闹行为发生率:记录患儿采血期间哭闹行为发生次数。对比两组采血时间。(2)对比两组家属对采血服务满意度。自制满意度调查表,由家属负责评估,包含服务态度、采血技巧、注意事项、采血后处理、患儿安抚能力5个项目,满分50分,满意:≥40分,一般满意:25~39分,不满意:<25分。(3)对比不同时间段疼痛程度。于施针前1min、施针中及施针后1min、5min,参考新生儿急性疼痛量表(NIAPAS)[6]评估,包含面部表情、声音表现、肢体活动,满分18分,得分越高表现疼痛程度明显。(4)对比两组不同时间段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于施针前1min、施针中及施针后1min、5min选用指套式光电传感器监测SpO2水平,选用手持式脉搏氧饱和度测量仪检测呼吸频率、心率水平。(5)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采血相关指标 观察组一次采血成功率、滤纸血斑质量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哭闹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观察组采血时间为(73.65±5.69)s,短于对照组的(118.56±13.47)s(t=27.981,P<0.001)。

表1 两组采血相关指标对比[n(%)]

2.2 两组家属对采血服务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家属对采血服务满意度为98.80%,高于对照组的85.54%,差异显著(χ2=10.099,P=0.001<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家属对采血服务满意度对比[n(%)]

2.3 两组不同时间段疼痛程度对比 施针前1min,两组疼痛程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施针中及施针后1min、5min,观察组面部表情、肢体活动、声音表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时间段疼痛程度对比分)

2.4 两组不同时间段SpO2、呼吸频率、心率水平对比 施针前,两组SpO2、呼吸频率、心率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施针中及施针后1min、5min,观察组SpO2、呼吸频率、心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不同时间段SpO2、呼吸频率、心率水平对比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46%,组间差异显著(χ2=4.427,P=0.035<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新生儿疾病筛查对优生优育、提高人口出生质量存在积极影响,通过对遗传性、先天性等疾病进行筛查,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相关疾病,进而避免重要器官受到损害[7-8]。足跟底部采血筛查为产科常见操作,采血标本要求收集3个直径>8mm的血斑,若血斑直径<8mm则无法进行筛查,需进行再次采血[9-10]。但由于新生儿足底血液不丰富,不能1次采集足够的血量,甚至要进行多次穿刺,反复穿刺率相对较高,不仅对新生儿造成一定损伤和疼痛,对其家属心理上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选取一种有效的穿刺法以降低穿刺率、减轻新生儿疼痛尤为重要。

相关资料显示,新生儿大脑皮层组织、神经髓质发育尚未完善,使新生儿在收到疼痛刺激后出现心率增加、哭闹、痛苦表情等现象,无法进行采血工作[11]。唐鲲鹏[12]研究结果中,对新生儿足底部采血选用直刺法、斜刺法,一次采血成功率分别为85.95%、96.67%,血标本合格率88.15%、99.17%。本文观察组采取足跟定位斜刺法,结果显示,观察组采血时间短于对照组,一次采血成功率、滤纸血斑质量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哭闹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这主要是由于:常规直刺法针刺易到达脂肪层,且脂肪层血管相关较少,血运不丰富,易造成采血失败,且采血者手握新生儿足跟力度较大,局部血供恢复时间相对较长,进而引起组织液、脂肪溢出,降低血片质量。而斜刺法结合组织解剖特点,其采血点为浅静脉汇聚点,血液较为丰富,且斜角刺入接触面积相对较大,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减轻因直刺法反复挤压带来的疼痛现象,进而缩短采血时间,采血成功率和标本质量相对较高。

足跟底部采血可对新生儿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还可引起睡眠紊乱、喂养困难等,且反复针刺可引起新生儿痛觉改变、躯体不适等现象。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家属对采血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施针中及施针后1min、5min,两组SpO2、呼吸频率、心率水平对比,差异显著(P<0.05)。可见与直刺法相比,采用斜刺法可有效减轻对生理指标的影响,家属满意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常规直刺法采血主要是由于血量不足,需要用力挤捏新生儿足部,进而引起皮肤损伤;采集血量不足,无法渗透到筛查所需要的3个圆圈,需要再次进行穿刺;温度较低,对新生儿足部进行加温,虽能有效提高采血率,但要注意烫伤的出现。而斜刺法无须用力挤压,也无皮肤损伤,且出血快,血量丰富,无须加温,进而减少了新生儿哭闹的时间,提升了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程度,降低应激反应,进而减轻对生理指标的影响。本文观察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这主要是由于直刺法进针较快,入皮>2mm,针头达到皮下疏松脂肪,但此血管血流欠丰富,是导致釆血量不足的主要因素,且易损伤骨膜、腱膜,增加新生儿痛苦和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而斜刺法进针较浅(深度为1.5~2.0mm),此血管较为丰富,且针头斜入针刺部位,与血管接触面积相对较大,故一次性采血成功率相对较高,进而减轻新生儿痛苦和损伤,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文结果显示,施针中及施针后1min、5min,观察组面部表情、肢体活动、声音表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可见采用斜刺法可有效减轻新生儿疼痛程度。这主要是由于,斜刺法是一种简单、方便可行的操作方法,无须反复挤压,进而减轻新生儿疼痛程度。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筛查足底采血过程中,足跟底部斜刺法可有效减轻新生儿疼痛程度,降低对生理指标的影响,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血斑中及筛查
滤纸干血斑用于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筛查方法的建立⋆
点赞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
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用于护理管理中及对不良事件影响分析
缬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及对舒张压的影响分析
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干血斑制备及储存影响因素研究*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NRS2002和MNA-SF在COPD合并营养不良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新筛”干血斑在耳聋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智力筛查,靠不靠谱?
犬血斑STR直接扩增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