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中的红色色彩词看中华民族的“尚红”观

2023-08-16 22:06高淑珍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9期
关键词:诗经观念

【摘 要】《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全面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500年的社会风貌,真实记录了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面貌。色彩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是世界赋予人类的美的视觉感受,也是中国古代诗歌表达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尚红”的民族,但这种观念并非在朝夕间形成,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认知以及情感积淀过程。本文意通过对《诗经》中红色色彩词的分析,从心理文化认知视角来探究中华民族“尚红”观念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诗经》;红色色彩词;“尚红”观念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9—019—03

色彩词不但记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轨迹而且它还沉淀着人们对自然万物特有的领悟体验、审美情趣、伦理观念、哲学思辨等较深的文化内涵。[1]人类对色彩的情感反应,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并积淀下来的:色彩最初是个体心灵的情感感受,后来发展成为人类情感的共通形式,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为固定的色彩符号。《诗经》中的色彩话语对中国古代诗学以及审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诗经》色彩浅淡、自然天成”,[2]“自然天成、不加矫饰、丰美而不浓艳、语言自然生动,风格朴素优美”等特点,使得我们选取《诗经》中的红色色彩词作为研究对象来考查中华民族的“尚红”观具有可信性。

一、《诗经》中的红色色彩词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3]据此将《诗经》中的色彩词大致分为红、白、黄、青、黑这五色。本文以《诗经》中的单音节红色词为主要研究对象,经过统计,《诗经》中出现的单音节红色词有10个,分别是:朱(9)、骍(8)、赤(7)、彤(5)、奭(2)、赪(1)、赫(1)、丹(1)、炜(1)、璊(1)。其中,《小雅·采芑》:“路车有奭”,《小雅·瞻彼洛矣》:“魅翰有奭,以作六师”,“有奭”在不同的篇目里出现,统计频次算两次;而在《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管”在同一首诗中出现两次,统计频次算一次。经过统计,单音节红色词在《诗经》中共出现36次,《诗经》305篇,25篇中直接出现单音节红色词,还不包括间接隐含的红色描写,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桃花的粉嫩娇艳隐喻嫁女的花容之貌;《召南·何彼禮矣》:“何彼禮矣,唐棣之华。”以棠棣的秾丽绚烂隐喻车帷装饰的奢侈;《郑风·有女同车》:“用女同车,颜如舜华”,以花色喻美人容颜姣好,等等。这些诗篇都没有直接运用色彩词语,但都间接对红色色彩进行了描写,可见,《诗经》中的红色色彩占比很大。

彤。《说文·丹部》:“彤,丹饰也”,[9]即用红色颜料涂饰器物。《玉篇》:“赤色”。[10]《邶风·静女》中的“彤管”以及《小雅·彤弓》中的“彤弓”都是此例。

奭。《说文·皕部》:“奭,盛也”,[11]《说文解字注》:“盛也……奭、赤貌”。[12]“奭”在《诗经》中出现2次:《小雅·采芑》:“路车有奭,簟茀鱼服,钩膺鞗革”;《小雅·瞻彼洛矣》:“魅翰有奭,以作六师”,意为用茜草染成的红色。

赪。“鲂鱼赪尾”,赪,?或从贞。《说文·赤部》:“?,赤色也”。[13]《尔雅·释器》:“再染谓之赪”。[14]郭璞注:“赪,浅赤”,即浅红色。“赪”在《诗经》中只出现了1次:《周南·妆坟》:“鲂鱼赪尾”,赪尾:赤色的鱼尾。

赫。《说文·赤部》:“赫,火赤貌”。[15]《邶风·简兮》:“赫如渥赭,公言赐爵”。

丹。《说文·丹部》:“丹,巴越之赤石也”。[16]本意指一种红色矿石,后来衍生为丹砂之赤的颜色词。如《秦风·终南》:“颜如渥丹”。

炜。《说文·火部》:“煒,盛赤也”。[17]我们可以理解为鲜艳明亮的红色。如《邶风·静女》:“彤管有炜”。

璊。《说文·玉部》:“玉?色也”。[18]《广韵》:“璊,玉色赤也”。《王风·大车》:“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由于色彩词具有抽象性,人类对这类抽象词的认识定义必然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情况都是先从客观存在的,具体可感的实物开始认识。《诗经》中的红色词主要由物之本色(如:丹,本意为一种红色矿石)或表色之物(如:朱,本意是指一种红心木)发展而来,用色彩代替它原有的物之属性,如“骍”的本意是指赤色马或牛。《诗经》中的红色词按照修饰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动植物、自然景观的描摹,如“鲂鱼赪尾”“毳衣如璊”“从以骍牡”等等;还有一类是对于人类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描写,如“赫如渥赭”“颜如沃丹”“三百赤芾”“素衣朱襮”等。

二、心理文化认知以及中华民族尚红观念的形成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而来的,受认知心理、认知能力以及社会环境的制约。《诗经》中的色彩话语,或揭示先秦时期人们对美的认同和自觉追求,或体现生存环境的优美适宜,或折射特定时代下的禮仪、典章制度。不仅仅描绘出了事物的客观颜色,还体现了那个时代先民们的审美趣味及其情感,具有心理和文化的双重认知。

(一)心理认知

原始社会,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水平有限,很多不能被解释的自然现象便蒙上了一层面纱。“尚红”观念的形成就多与自然有关,对象主要是火、日和血。原始狩猎时代,先民们不但要承受自然灾害的侵扰,还经常面临野兽的攻击。而火的出现,使先民们的生命得到保障,生活得到改善。《诗经》中的“赤”,即“从大火”。

随着私有意识的苏醒,封建氏族社会的建立,宗法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古人对于血缘的重视程度。因此,血色的鲜艳,一方面会使人产生敬畏、警觉与畏惧等不安心理,另一方面也会产生热烈、兴奋、热闹等视觉冲击,给人以正向的心理刺激。

(二)文化认知

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先民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对红色自然而朴素的敬畏逐渐变成了有意识的文化活动。“追溯到山顶洞人‘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红色对于他们就已不只是生理感受的刺激作用(这是动物也可以有的),而是包含着或提供着某种观念含义(这是动物所不能有的)”。[20]随着封建专制的进一步加强,遵礼施色,依意设色,色彩被嵌入道德桎梏,成为观念的依托者。代表着火,太阳与鲜血的红色便进一步成为尊贵、权力以及地位的代名词,“当色彩一旦成为呈现或征兆时,它对人心理的冲击力,便非等寻常了。换言之,色彩观念已远远超出了视觉的简单反应。”[21]

“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骍。”[22]服“赤”象征着尊贵与权威,是封建王权地位的象征。《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郑玄注:“谓冕服玄上纁下。”孔颖达疏“采色之中,玄最贵者。玄是天色,故为正。”[23]《小雅·车攻》:“赤芾金舄,会同有绎”。《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赤芾”:红色蔽膝,是诸侯穿的服饰。《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朱芾”:“黄朱之蔽膝。周制,天子纯朱,诸侯黄朱”。[24]这首诗中,尊贵的方叔身着天子命服,朱衣黄裳、佩玉鸣鸾、气度非凡。《大雅·韩奕》:“玄衮赤舄,钩膺镂钖”、《豳风·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赤舄”:传云:“赤舄,人君之盛履也……《天官·履人》掌王之服履,为赤舄、黑舄”,注云:“王吉服有九,舄有三等。赤舄为上,冕服之舄。下有白舄、黑舄。”然则赤鳥舄是舄之最上,故云“人君之盛履也”。[25]中国的服饰礼制是极其严格与精密的,赤色是周的正色,只有身份尊贵之人才能穿。

此外,血色之红还象征着生命力与鲜艳美丽。《诗经》中描写男子面色红润,健康强壮。例如:《邶风·简兮》:“赫如渥赭,公言锡爵”。诗中描写了舞师的面容红润而又有光泽。再比如《秦风·终南》:“颜如渥丹,其君也哉”,面色红润象征着健康与强壮,由此散发出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同时也象征着热烈与赤城。如在婚恋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悦怿女美”。彤管,是一种红管,不知它确切为何物,但它却象征着一片赤心和火样的热情,已经成为诗中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信物。女子将彤管赠予男子,是自己对男子心仪的暗示,也是渴望自己的爱情被传达的表现。

三、结语

色彩是世界赋予人类的美的视觉感受,这种视觉感受经过文化的积淀而饱含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诗经》中单音节红色词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华民族崇尚红色这一传统是有历史可循的:跟原始先民们对火、日和血的自然敬畏心理有关,而火、日、血的颜色又都是红色,先民们对红色就产生了自然而朴素的敬畏意识,红色光亮、鲜艳的视觉冲击也衍生出了热烈、赤诚的审美意蕴。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奠基之作,其中镶嵌的色彩词,不仅展现了先秦时代特有的历史文化,对后世的审美风格也起了奠基作用。红色所具有的热烈、赤诚与尊贵,早已注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色彩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社会的更迭,色彩的审美意蕴更加丰满,色彩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现今现代汉语中红色色彩词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我们几乎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根源,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红色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陈启英.汉语色彩词与汉民族精神文化[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2]马凤华.诗骚色彩体系管窥——兼谈色彩观念的起源[J].嘉应大学学报,1999(5).

[3](西晋)杜預,注.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唐)孔穎達,等,正義.沈秋雄,點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许慎,撰.说文解字[M].(宋)徐铉,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1988.

[5][1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14]王念孙,撰.广雅疏证[M].钟宇讯,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7][8][10]顾野王,著.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

[9][11][13][15][16][17][18]许慎,撰.说文解字[M].(宋)徐铉,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1963.

[19]陈成.山海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0]李泽厚.美的历程[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21]姜澄清.中国人的色彩观[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3.

[22][23](汉)郑玄,注.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唐)孔穎达,正义.吕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4]袁梅.诗经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0.

[25](汉)郑玄,注.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上中下)[M].(唐)孔颖达,疏.(清)阮元,校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高淑珍(1997—),女,汉族,甘肃白银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诗经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观念一变天地宽
健康观念治疗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