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汉画像石中牛的艺术形象探索

2023-08-16 22:06魏振华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9期
关键词:汉代艺术形象南阳

【摘 要】汉代画像石题材丰富、内容多样,是我国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中可以探析汉代社会背景、经济面貌、文化生活等,也能映射出汉代人当时的审美情趣。在全国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动物形象占据很大比重,其中“牛”的形象最具代表性,这与我国农耕民族特点有着必然关系。本文就以南阳汉画像石为例,探索不同题材下牛的艺术形象,希望借由探索画像中的牛的艺术形象,为研究汉代农耕文明带来一定的价值和启示。

【关键词】南阳;汉代;画像;牛;艺术形象

【中图分类号】K87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9—022—03

牛在我国古代担负着农耕和运输重任,是古代社会主要畜力。古代歃血为盟所用到的动物血中,牛血可谓是最高规格,因为诸侯会盟时,“执牛耳者为盟主”。汉代养牛业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农业和经济进步,牛耕得以大范围推广,牛成了古代人们最忠实可靠的合作伙伴。牛也成了历朝历代艺术家作品中的主角之一,汉代画像石中对于牛的刻画尤为丰富,汉家艺术家以现实动物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和创造,寄托美好愿景,赋予了牛多重象征意义。

一、南阳汉画像石中牛形象概述

古时南阳称为宛,是楚汉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西汉时南阳是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光武帝由此发迹,因而南阳也有“帝乡”“南都”的别名,南阳的经济文化在汉朝得到了空前发展[1]。两汉时期,南阳地区厚葬之风盛行,正所谓“生不及养,死乃崇丧”,厚葬在今天社会来看是一大陋习,但汉代居住于南阳的达官显贵往往会雇人在石块上雕刻画像,用以筑造茔宅大墓。墓室汉画像中的图案丰富多样,顶部多为天文星象,墓室内则多为神话故事和主人生前生產、生活场景,其中牛的形象多刻画于墓室门楣、墓门及门柱之处[2]。南阳汉画像石除了从事生产劳动的耕牛外,还涉及田猎之牛、角抵之牛、嬉戏牛等,这些与牛相关的画像主题明确,奇思妙想、造型夸张,但不会给人以离奇、失真之感,有着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从中也能反映出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农业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南阳汉画像石中牛的艺术形象探索

(一)耕牛

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辑录的《风俗通义》中记载“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可见耕牛在当时社会占据的重要地位。牛是六畜之一,牛体质强壮且较易驯养,而对于牛的驯养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两汉时期,牛耕已得到了普遍应用,关于牛耕诸多文献都有描述,如《山海经·海内经》中“后稷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政论》中也曾叙述赵过教百姓种植,三犁一牛,一天就可耕种一顷地;此外,《淮南子·主术训》等著作中对牛的驯养手段也多有描述。

南阳地处中原大地,物华天宝,适宜人类生活居住,也是较早借助牛耕进行劳动生产的地区。在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中耕牛的数量并不多见,其中南阳英庄汉墓中发现了双辕牛车(如图1)和人牵牛(如图2)的石画像,表明当时农业生产条件和农耕文化有较高水平的发展,这为研究南阳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实物资料。另有出土于卧龙区白滩的牵牛织女星宿图(如图3)与英庄出土的牵牛画像中牛的形象相近,画像中的牛躯体高大,四肢发达,肩峰高耸,但看起来性格颇为温顺,是较为典型的耕种黄牛品种[3]。将牛的形象嵌入牵牛织女星画像中,很容易让人想到牛郎身边的老黄牛,一头通达人情的耕牛在巧妙构思下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合情合理,而神话故事与天文星象的结合,也说明了汉代就已对天象有了观测记录,牵牛星的命名也表现出牛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二)田猎牛

古人爱好田猎,田猎甚至是一些地区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必然的联系。在秦朝时期,迁移至南阳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擅长经商、捕鱼、打猎等活动,这为汉代开展田猎活动奠定了基础,也因此汉画像石中包含许多田猎场面(图4)。在人们持棍棒追赶牛的图像之中,野牛的体态和神态被刻画得夸张而生动,匠师极力拉长牛的躯体,使得牛的犄角、耳朵和尾巴都显得瘦且长,四肢也显得呈前趴后张的状态,表现出这头野牛长于奔跑,而牛惊慌的神态更是惟妙惟肖,呈现出野牛被猎人追赶时的仓皇之态[4]。而在整体构图中,人和牛都极具曲线美,加上云气的衬托,给人以飞腾的感觉,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效果。

有记载汉时常有野牛、老虎等出没出丛林、沼泽之地,勇壮的人会赤手空拳与野兽搏斗。力士拒虎斗牛图(图5)对此进行了生动地刻画。在力士拒虎斗牛图像中,左虎右牛力士居于中,体魄强健的力士一手压着牛的犄角,而头则朝向老虎,另一只手呈现回击老虎的姿态。图像中凶猛的野牛似被力士压制,四肢努力撑起身体,画面动态感十足。

(三)角抵之牛

角抵是古代的一种竞技活动,最初具有作战属性,具有格斗性质的都称为角抵,演变后的角抵更具娱乐色彩。两汉时期的人们崇尚武力,喜爱冒险探奇,并以此作为娱乐活动,《格虎赋》《七发》《西京杂记》等古籍中都有关于汉时斗兽的描述。这些也直接反映在了汉画像石中,在汉画像石出以角抵为主题的内容多有出现。其中南阳五中汉墓中出现的斗牛图是最为典型的角抵之牛(图6),画像石中一人一牛进行抵斗,对人和牛都进行了细致的刻画,面对身形壮硕、双角前抵的野牛,壮汉也不落下风,动作流畅地抑制牛的攻击,在云气缭绕中,呈现出了一幅人牛相斗酣畅淋漓的场面。南阳画像石中的牛难以斗过人,表现出的是汉人强悍矫健的雄姿,在粗犷中透露着娱乐活动热烈的气氛,也能感受到汉时人们散发的力量感和自信心,这也是汉时人们精神面貌的缩影。

(四)象人斗牛图

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都空前繁荣,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国盛行的斗兽、戏兽等表演随着经济文化交流传入了中国,随同朝贺的演出队伍中有一部分戴面具的表演者,被称作“象人”。南阳市出土的象人斗牛图像中(图7),象人身着特色服饰,手持器物,与体格健壮的牛进行搏斗,而在画像石左側一个力士也做出备战姿态。整幅画像石布局合理,对人和牛的形态都进行了生动地刻画;南阳市发掘出土的象人斗牛画像石采用了浮雕加线刻的雕刻技艺,一只奔跑姿态的牛雕刻于图像左侧,神情惊恐般回望右侧持有匕首的象人,而象人手中的匕首仿佛要脱手而出,加之背景装饰的云气,整个画面有着强烈的动态感。

另外在南阳市五中(图8)、朱公桥、佟庄等地也发掘出土了相似的象人斗牛画像石,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举。古籍中将象人斗牛视为一种促进农业生产的活动,古人会在特定节气中用泥土制作牛的形象置于田间,表达对农业生产和土地的敬畏心理和祈求丰收的美好愿望,如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对此就有记载。南阳出土的象人斗牛图数量很多,可见汉时斗兽、戏兽技术颇为流传,而在民间或官绅群体中进行的象人斗人也受外国表演者的影响,进行斗兽、戏兽的艺人,同样戴着面具进行表演(图9),可见中外文化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中创新发展。

三、汉画像石牛的形象与农业生产关系

汉时许多皇亲贵胄生活于南阳,这与南阳特殊的政治条件和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系。而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肥沃也为此地牛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养牛技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耕文明的发展。从挖掘出土于南阳汉画像石中丰富多样牛的形象中,我们看到了温顺、勤劳的黄牛,这是农耕时代财富的象征,也表现出当时农业生产关系中安宁祥和的自然生态。而在汉画像石中斗牛、田猎牛等形象中,我们也能探析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耕文明支撑下,两汉时期古人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南阳汉画像石中牛的形象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汉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结语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国富民强,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南阳汉画像石中牛的形象丰富多样、造型各异,耕牛温顺有韧性、斗牛敢拼有活力等,从汉画像石中牛的形象侧面反映出汉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情况。同时,南阳汉画牛在农业发展、艺术及审美等方面都具有极高价值,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汉画苑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李东珺.南阳汉画像石中阙的建筑艺术特点研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9).

[2]郑亚萌.南阳汉画像石中舞姿形象的梳理与辨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1).

[3]徐玉玲.南阳汉画像石中的动物肖形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4]李建.浅论汉画像石中动物形象造型技巧与艺术成就——以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0(9).

作者简介:魏振华(1997—),男,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东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战国秦汉考古。

猜你喜欢
汉代艺术形象南阳
博物馆陈列展示如何提高其艺术形象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试论广告艺术形象的伦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