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透明性理论的建筑空间形式分析

2023-08-16 16:31盛桂梅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空间组织建筑空间

摘 要:柯林·罗与罗伯特·斯拉茨基在立体主义绘画与现代主义建筑基础上提出的透明性理论,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视野与思考。基于透明性理论对建筑空间形式进行分析,结合透明性理论的概念,分别从图底关系、深浅空间、空间层化以及空间叠加的表现形式对建筑空间进行阐述,并结合建筑空间中的一些透明现象展開研究,希望有助于建筑空间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透明性理论;建筑空间;空间组织

透明性在现代建筑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属性,也被人们广泛关注。透明性理论作为一种设计的思维方式,被用于很多的建筑空间中,对建筑的影响极其深远。它使建筑空间的组织具有多重性,让空间之间叠加、交融、渗透,既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

一、透明性理论

透明性理论是柯林·罗与罗伯特·斯拉茨基在立体主义绘画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分析上进一步提出的建筑理论。透明性概念与格式塔心理学具有紧密联系,透明性理论追求的是一种观者在体验建筑空间时有心理参与的过程,通过经验积累或想象力在思维中重构整体。透明性理论的提出,使人们不仅认识到透明材料所具有的物理属性,也了解到建筑的空间组织关系。立体主义绘画将透明性分为“物理透明”和“现象透明”,在立体主义绘画的透明性基础上又延伸出建筑的透明性。

(一)立体主义绘画的透明性

立体主义绘画中经常使用多点、动点透视,画面物体的层次在平面二维空间中互相重叠、渗透。以立体主义绘画为基础,提出了“物理透明”与“现象透明”。

“物理透明”就是光或空气等物质在透明的物体之间穿过。罗伯特·德劳内《共时的窗子》就是将窗户外面的景物与窗子相重叠,表现几何形状,物体透过光线就好像玻璃般通透,强调物体的“物理透明”属性。

塞尚的《圣维克多山》所体现的是正面视点的平行透视,明确暗示景深被弱化,前景、中景和背景都被挤压收缩,整个空间被收缩成紧凑的画面,画面层次有着多重解读的张力。整个画面布满网格,斜线、垂直线和水平线占据整个空间,用斜线与曲线的组织关系来暗示空间上的纵深关系,用水平线和垂直线来表现平行透视,它们之间互相叠加、穿插,体现了画面的“现象透明”。

(二)建筑空间的透明性

在立体主义绘画的透明性研究基础上,柯林·罗与罗伯特·斯拉茨基对建筑空间的透明性也进行了研究,因此又提出建筑空间上的“物理透明”与“现象透明”。

“物理透明”是人们通过光或空气等物质的穿过,能从一个空间轻易看到另一空间的层次关系。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包豪斯校舍就是典型的“物理透明”例子之一,包豪斯校舍运用玻璃表现“物理透明”,立面采用大片玻璃幕墙,从外面通过玻璃幕墙可以看到内部的水泥地板。内部空间和结构被展示出来,具有宽阔的透明区域,注重运用玻璃,展示了玻璃的“物理透明”属性。

相对于“物理透明”是接收其他空间通过界面传递的信息,“现象透明”更加注重的是对界面和空间组织关系的分析,是使人通过空间界面所具有的信息,根据思维经验加以分析,推测出另一空间界面的状态,这也是一种组织关系的特性。柯布西耶的加歇别墅,通过建筑的开阖有序、形体之间的通透,表现各空间之间的层次结构。加歇别墅也同样运用了许多玻璃,但并未利用玻璃的“物理透明”属性。它是利用玻璃和混凝土界面的渗透,使人通过思维想象了解到深层次空间,但在视觉上并未破坏彼此。

透明性是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透明性理论作为创造新空间关系和秩序的设计思维方式,为建筑空间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现象透明”性建筑空间,设计往往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的以及不规则的一种状态,它注重的是对建筑空间组织的探究,从而更好地把握空间的形成与组织关系,在设计上能更好地将空间进行“叠加”或“渗透”。

二、透明性建筑空间的表现形式

(一)图与底关系的表现

图与底的关系是格式塔心理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在特定的图形当中,主体物与背景互为图底关系,二者相互衬托,形成视觉上有动感的静态图底的关系。主体物既可以作为图,让背景衬托;也可以作为底,来衬托背景。立体主义绘画中运用的就是这种图底关系。

柯林·罗在对透明性理论的研究上,也是运用图底关系的手法来分析建筑空间的。建筑空间是由空间边界带来的围合尺度实现的,当建筑四面围合起来,就可以区分空间的室内、室外,当空间围合程度发生变化,就会形成不同的空间和体量、虚和实,这种虚和实就会构成建筑空间上的图底关系。虚和实不过是在连续空间上肌理的显现。虚实关系经常被用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当中。用图与底的关系来分析园林建筑的空间构成,建筑实体是图,庭院空间是底。庭院空间是一个过渡空间,它连接着整个空间的室内、室外。连续的庭院空间一直在变化,也就模糊了图与底之间的关系。

(二)深空间与浅空间的表现

“现象透明”性的深浅空间是根据空间状态决定的:深空间是表现真实的空间深度状态,更接近传统视角的真实空间;浅空间是一种抽象的、相对比较模糊的空间状态,是一种浅景深的空间,类似立体主义绘画中展现的那样,只有在特定视角下,通过人的思维解读才会出现。

深浅空间的相互叠加产生了空间的张力。浅空间表现的是空间与形态间的组织关系,暗示深层含义的空间状态,它是从正面视角、层化空间结构、浅景深空间来表现的。只有从正面看加歇别墅时,它的正立面才可能是浅空间。通向别墅的道路也在指引着人们从正面去观察别墅,感受隐喻浅空间的暗示。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上,建筑师倾向于采用这种含蓄、隐喻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作品。传统造园就采用这种想要表现出来但又隐藏起来的艺术手法,来布置园林中景物的位置顺序。例如,园林中经常在实墙上设置门洞、窗口来营造空间的相互渗透、联系。人们透过门洞或窗口来观察,看到的是一幅静态的风景画面,但在特定的位置可以观察到相互渗透的景象,这些景象都是来自浅空间的暗示。

(三)空间层化的表达

空间层化的表现是指空间秩序与结构之间的表达方式,不是单纯的水平墙体的叠加,更不是简单的竖直墙体的楼层结构之间的简单重叠,是被忽视的空间组织结构的变化,是各空间的重新构建。这种空间层化是在同一视觉下,感觉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界面,通过大脑思维中已有的认知,去感受、理解不同位置的物體或界面的关系。要在中国园林建筑中达到这种层化效果,就需要用空间之间的渗透来体现,园林的层次和渗透是用各空间之间的分割与联系来表达的。

站在加歇别墅二楼空间,从立面上看,大面积玻璃背后可能是一个单一的大空间,并且与立面平行。这层的空间结构是比较复杂的,半圆形餐厅凸出来,强化了平行视角,在书房、主楼梯和公共透空部分的空间也强调了这一点,这也是它们之间的分层关系。室内表现的是比较扁平的,并且它们都是连续分层排列。

(四)空间叠加的表现

由于“现象透明”最早是在立体主义绘画的基础上被引入到建筑中的,所以构图方式也一度被建筑师引入到建筑形式中去。当建筑的主体不是单一形体,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成时,就需要考虑各体量的关系。建筑空间的整体性、和谐度会受到各形体关系的影响。

两个或多个形体以叠加的方式存在,就可能在叠加的空间中产生“现象透明”。建筑空间相互叠加会模糊墙体的内外之分,也会产生室内、室外空间。建筑空间的多重叠加有竖向、虚实、错位、旋转、差异叠加,都体现多个形体的体量关系,而人也会不由自主地观察多个空间的方位以及空间关系。建筑空间中的一些空间组织关系、分割界面形态等元素进行叠加、渗透时,就会使观者在叠加的空间上感知到多个空间的位置,以及空间的层次关系。这些空间关系又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模糊性,能够让观者体验到空间叠加、渗透所形成的“现象透明”空间带来的魅力。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了获得丰富的空间层次,在设计时就很注重各个空间的叠加、渗透和一些层次之间的变化。

三、透明性理论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

在现代建筑中,“现象透明”已成为建筑设计时所必须考虑的要求。比较典型的建筑就是王澍的作品,其作品水岸山居餐厅局部的立面,提炼太湖石的形状用作洞口的形式,在一整面完整的墙体边界上挖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让洞内的围栏、梁柱、楼板等部件显露出来,构成多重空间的界面关系。这种多重的界面关系对它本身来说并不是完整存在的,而是由人的思维存在感知出来的。从内部看,这些平行的界面之间又互相渗透、参照,但在视觉上又不会让人感到彼此破坏(图1)。

“现象透明”其实是一种模糊、暧昧、富有层次性、可以被多重定义和想象的空间状态,正如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追求的深远无尽。在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中,经常使用“现象透明”的表现手法来处理空间关系。举例来说,园林建筑设计时会对各种造园要素进行取舍布置,会设计一些障碍物,形成隔而不隔的层次空间,比如廊桥、山石、层层花木,它们不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一个线索,让人自行想象景象画面。园林之所以让人着迷,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运用了这种“现象透明”。

例如,苏州拙政园的整个布局以水景为核心,花木叠加,亭台依水建造,运用亭台来阻挡空间视线,但又未完全阻挡,从而形成隔而不隔的空间层次。

苏州留园在入口处空间狭长,光线较弱,通过入口进入内部空间,庭院内部的主体空间让人感到豁然开朗,山、水、亭、廊点缀其中,视线通透,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空间错觉对比。这样既丰富了空间之间的层次关系,也突显空间之间的大小、明暗、虚实等关系,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园林中存在的空间的暗示、渗透以及融合关系(图2、3)。

四、结语

透明性理论作为一种分析和组织空间结构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的空间设计和理论探索中。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建筑设计师将透明性理论以不同的形式运用到设计中,能更进一步了解现代建筑的形体,更好地探索出空间组织形态和表现形式,从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建筑空间关系,打开设计思路,运用新的视角去观察现代建筑本身的内涵,表现建筑中的空间秩序关系。透明性理论在当代仍然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罗,斯拉茨基.透明性[M].金秋野,王又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史密斯.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M].肖毅强,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勾思.现当代建筑的透明性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5.

[4]赵鑫甜.基于透明性理论的建筑空间设计研究[J].城市住宅,2020(3):89-91.

[5]稂莠.透明性建筑解读[J].城市建筑空间,2022(6):187-189.

[6]彭小娟.建筑的透明性及其空间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2006.

[7]丁帆.当代建筑透明性的形式逻辑与表现手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8]矫苏平,勾思.现代建筑的透明性及其延展[J].装饰,2015(4):102-104.

作者简介:

盛桂梅,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空间组织建筑空间
SmartKey脑力空间组织的全脑开发体验课开课
集体晨练运动与城市公园空间组织特征显著性研究——以哈尔滨市四个城市公园为例
武汉市东湖景区游憩空间组织及优化研究
某休闲场所室内空问设计改造方案
现代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分析
中国有机农业认证信息中心空间组织特征及影响度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