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之举 无为之妙

2023-08-16 16:30许兰兰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3年32期
关键词:善言论点人生

许兰兰

妙文品评

“有为”“无为”并举,人生旅程如炬

◎梅贤和

“有为”和“无为”是一门学问,需要一生去探寻。《孟子》和《种树郭橐驼传》都告诉我们:“有为”“无为”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有为”“无为”并举,人生旅程如炬。(引用材料切入话题,直接表明论点。)

芸芸众生,奋力前行,不低下倔强的头,力求远离平庸乏味,这是所谓的“有为”人生。“无为”之妙呢?生态学上有一种R-对策生物,它们繁殖能力强,但对子代却不加照顾,任其自生自灭。这样似乎徒增了子代灭亡的风险,殊不知,恰是如此举措使得它们成为人们眼中“打不死的小强”,能在自然界恣意生长。(融生物入语文,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更当如此。

“有为”,是一种昂扬向上、直面困难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怀善于心,践善于行的道德操守;也是一种舍我其谁,身先士卒的责任担当。“有为”者,行于众人前,敢为人之不愿为。(分论点一,独立成段,侧重“有为”,指向具体,与后文材料一致。)

我们昂扬前行,从不惧风雨。①“有为”者,是身残志坚的史铁生。虽疾病缠身,却能以笔作舟,畅行于心灵之海洋,留下自己的精神足迹,发人深省。苦难击不垮的,终将愈发坚韧。②“有为”者,是义务教学的邓小岚。在马兰荒瘠的精神原野上,她用爱与音乐浇灌出绿树成荫,她用温柔丰富了马兰孩子们没有歌声的寂寞童年。18年无偿坚守的善行,源自心底最动人的芬芳。③“有为”者,是为国铸剑的彭士禄。隐姓埋名几十载,勇当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了无声息间,他将重担挑于肩;血脉搏动里,他将满腔热忱献于国家。骨灰入瀚海,英魂悬长空。他们的人生有所为,行事为人无不令人钦佩。争当如此“有为”之青年,不息进取,才是我们应有的模样。(①②③处,先概说,后细说;为己为国,皆为“有为”;正面论证,材料丰富;借助修辞,语言凝练。)

“无为”,是一种淡然适意的选择;是一种明方圆、知进退的领悟;也是一种顺自然天理而行的大智慧。“无为”者,沉寂于喧哗里,自得在浮世中。(分论点二,独立成段,侧重“无为”,思考深入。)

庄子言,不成材之木无用,却正因其无用,反而长存于世。老子言,墙上留空,筑为窗户,才是一所房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也。”(引用庄子和老子的观点,增加了作文的文学底蕴和厚度。)所谓“无为”,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是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也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恣意。“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知可为,知不可为,然后追寻本真之生命,天然之灵魂。“无为”者,独居于瓦尔登湖的林间,寄居于撒哈拉沙漠,长啸于幽然无声的竹林。(排比的运用,为语言添彩。内容上的具体化呈现,让读者有感于作者思维的活跃。)他们永远秉心间真我,处世之一隅。他们,明“无为”之妙,成就“有为”人生!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立足新时代,吾辈青年,当凝精聚神,遨游学海;修养道德,淬炼品格;胸怀大志,听国召唤。吾辈青年当践行“有为”“无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关注作文要求,谨记“新时代青年”这一特殊身份;结合这一身份,由近及远,指出前行方向;结尾点题,重申主旨。)

【湖北通山县第一中学】

技法提纯

这篇习作在写法上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要简,即简短;要明,即明了。“‘有为‘无为并举,人生旅程如炬”这一标题,做到了“简”“明”,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道出了此举于人生的意义。

议论文结构要清晰。分论点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分论点,独立成段,一目了然;提示下文,内容明确。在例文中,分论点一与下段中的①②③相对应,分论点二也起到了暗示下文的作用。这篇作文结构上,还可以采用横向分解的结构方式,诸如:无为之妙,在于凝精聚神;无为之妙,在于克己修行;无为之妙,在于清心寡欲。也可以采用纵向分解的结构方式,如:什么是“有为”“无为”?为什么要做到“有为”“无为”?怎样做到“有为”“无为”?

锁定形式后,便要用内容去充实。第一,材料要鲜活、有说服力,可集中写一个材料,也可概述性地论述。在例文中,作者采用的是先概述后细说的模式,如邓小岚,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材料鲜活、众人知晓。“用爱与音乐浇灌”“18年无偿坚守”,这些文字是“有为”的具体表现。第二,在叙述材料时要始终围绕论点,笔墨集中。同样是叙述邓小岚的事迹,如果叙述她和马兰的渊源,那就是取舍不当了。第三,做到叙议结合。在叙述完材料后,要用简单的几句交代清楚材料和论点的关系。

为了使作文更出彩,语言功不可没。“‘无为者,独居于瓦尔登湖的林间,寄居于撒哈拉沙漠,长啸于幽然无声的竹林。”这一处,充满诗意和想象,是最能俘获读者的心的。这三种生活,或是在异域他乡的,或是文人雅士的,或是归属自然的,均能激荡起心头的涟漪。作文中还有大量的排比和对偶,自然流畅。此外,作文语言的优美,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不是大量引用,不是句句吸睛,是几个新颖的比喻,是几处有气势的排比,是几个发人深省的反问,也是情到深处时的一个动词、形容词,是饱含哲理的一个句子。这些小亮点,都让读者眼前一亮。

课后练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于说话,亦即“善言”,也是为人处事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运用中屡试不爽。

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人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

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比较“善言”“敢言”的益处,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1.抓住概念内涵。作文的核心概念是“善言”“敢言”。根据材料可知,“善言”是指运用表达技巧和艺术让语言表达文通字顺,让听者理解重视,或听取采纳、或心悦诚服。“敢言”是指言者不为私利,不趋炎附势,敢于秉持公心,说公道话。言者有胆有谋,不向声背实,敢于挑战权威;言者深谋远虑,有真才实学,敢于说惊醒世人的话。从鲁迅的话来看,材料提醒同学们在谈及“敢言”时,更多强调的是青年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所言之事要关乎社会和国家。

2.体现思辨权衡。寫作任务中指出,“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审题时一定要注意“更”字的涵义,说明两者都重要,都不可缺失,同学们应比较两者的益处,体现“权衡与思考”,指出哪一种更重要。若倾向于“善言”,则可指出敢言可敬,善言可喜,各有其好。但同时也应指出所谓“善言”,绝不是只说好听话、赞美话,而是善于表达,说到关键点上,从而使论述更全面。若更赞成“敢言”,则可借“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等相关名言,指出唯有“敢言”才能促使我们先破后立,精准剖析并修正他人或社会的弊病,促进进步。

3.联系生活实际。无论是侧重“善言”还是“敢言”,都要联系实际,进行权衡与思考,写作过程中要以青年的身份思考该如何理性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在网络化时代,人人都是发声筒,在如何“言”这个问题上,“善言”“敢言”的话题颇具现实意义。

【蔡丹姬/供稿】

(同学们,请将你的作文投寄给我们。地址:山西省太原市第232号邮政信箱;邮箱:gzblzwzk@163.com,我们将择优刊登,快来投稿吧!)

猜你喜欢
善言论点人生
敢言诚可贵,善言价更高
哲理漫画
“善言”与“善行”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荀子“天论”的哲学分疏
独一无二的你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