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垄断与制造业资源错配

2023-08-17 03:49卓越郑燕
产业经济评论 2023年4期

卓越 郑燕

关键词:上游垄断;产品市场扭曲;要素市场扭曲;资源错配

一、引言

长期来看,最优配置将最大化社会福利或产出,除最优配置以外的其他配置方式就被称为资源错配,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会抑制生产率的提高,降低全社会的产出水平。Hsieh 和Klenow(2009)以美国经济为参照,将要素配置扭曲程度降低到美国水平,发现中国的宏观全要素生产率可以提高30.5%-50.5%(下文简称“HK 模型”)。除了行业内资源配置扭曲,行业间要素配置扭曲也造成了不小的产出损失,陈永伟和胡伟民(2011)在分解产出变动的基础上,发现各行业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变动的贡献最大,而中间投入品价格扭曲的变动又是最显著的。从资源错配的方向来看,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呈现出资本配置相对不足、劳动配置相对过度的特征(文东伟,2019)。因此,我国资源错配导致的效率损失是不容忽视的。2020 年4 月9 日,《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针对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引导要素有序流动、推动經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明确的部署。不仅如此,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时,重要的要求是为积极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陈钊,2022),确保资源、要素和产品能够在不同主体之间自由流动(范子英,2022)。党的十九大也指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资源错配是由很多因素导致的,众多因素交叉错杂,这也是学者们一直以来研究的重点领域。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下游行业基本实现了自由竞争,市场机制逐步在资源配置中确立主导地位。与之相比,上游中间产品市场仍然存在明显的国有垄断特征,市场机制并未充分发挥作用,这不仅抑制了企业研发创新的动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社会福利(刘瑞明和石磊,2011),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王永进和刘灿雷,2016)。那么,上游垄断究竟会对中国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什么影响?本文将着重关注和回答以下问题:第一,上游垄断是否会影响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第二,上游垄断降低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的机制是什么?第三,上游垄断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是多少?

本文利用1998-2007 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上游垄断对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游垄断显著地加剧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程度。在替换上游垄断和资源错配指标以及考虑遗漏变量和样本选择问题后回归结果依然稳健。随后,本文分别从产品市场扭曲和要素市场扭曲两个角度检验了上游垄断扭曲资源配置的作用渠道,同时验证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的缓解作用。最后,本文尝试将上游垄断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量化,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上游垄断引致的资源错配效率损失占总资源错配效率损失的比重为25.81%-30.20%,且两种机制的贡献相差无几。如果不存在上游垄断现象,则生产率将在总体上平均提升4.49%-9.05%。

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HK 模型基础上,通过替换企业生产函数形式,将中间产品价格扭曲引入资源错配分析框架,考察产品市场扭曲对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负面影响,不仅弥补了现有研究对产品市场扭曲分析的不足,从理论上加深了上下游市场势力不对称下企业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解,而且也丰富了现有关于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刻画了当前下游企业面临的资源可得性与市场扭曲现象,为深入探究市场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二,从产品市场扭曲和要素市场扭曲双重角度出发,系统剖析了中间品市场垄断对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渠道。本文研究表明上游垄断导致最终产品存在双重成本加成问题,企业间要素价格差距不断拉大,加剧了下游企业融资歧视,引导各种生产要素流入生产效率更低的企业,这有助于重新审视产业结构、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系。第三,本文运用Bai 等(2018)的分析框架对上游垄断引起的效率损失程度进行量化,并通过反事实的分析方法将测算的效率损失结果分解为要素市场扭曲效应和产品市场扭曲效应,比较两种渠道的贡献大小,不仅为上游行业“去管制”、打破上游垄断格局提供了客观的经验依据,也为从产品市场扭曲角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指出了新的思考方向。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说

(一)文献回顾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行业准入限制的不断放开,中国下游最终产品市场已基本实现自由竞争,但金融、石油、电力、电信和天然气等部分上游行业垄断程度依然居高不下(Qian and Xu,1993),市场机制并未发挥作用,这种“上游垄断,下游竞争”的市场格局(刘瑞明和石磊,2011;陈小亮和陈伟泽,2017)不仅削弱了上游垄断厂商中间品研发创新的激励(王永进和施炳展,2014),而且导致下游企业获得高质量中间产品的成本大幅上升,进一步降低了下游厂商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李胜旗和毛其淋,2017;吕云龙和吕越,2018),阻碍产品质量升级(王永进和施炳展,2014)。除此之外,“非对称竞争”也形成了上游行业垄断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引致社会福利恶化的事实(刘瑞明和石磊,2011),国有企业凭借行政垄断主导上游行业,将会进一步损害市场竞争效率,从而阻碍了企业的自由进入与退出,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杨天宇和张蕾,2009;王永进和刘灿雷,2016)。综合以上研究不难发现,虽然上游垄断作为一种市场垄断现象损害市场竞争机制已成为学者共识,但上游垄断究竟是怎样对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的呢?影响又有多少呢?这依然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自Restuccia 和Rogerson(2008)将企业异质性引入标准的经济增长框架后,关于资源错配的研究大量涌现,大致从两方面展开:一是测算资源错配程度,代表性文章为Hsieh 和 Klenow(2009)在微观层面的研究。从此出发,各学者开始采用生产率离散程度(Balasubramanian and Sivadasan,2009;聂辉华和贾瑞雪,2011;李蕾蕾和盛丹,2018;李青原和章尹赛楠,2021)、边际收益产品的离散程度(龚关和胡关亮,2013)和要素楔子(Aoki,2008;陈永伟和胡伟民,2011;季书涵和朱英明,2016;白俊红和刘宇英,2018)衡量资源错配程度。二是探究资源错配的成因及其对生产率和福利的负面影响(聂辉华和贾瑞雪,2011;罗德明等,2012;杨振和陈甬军,2013;龚关和胡关亮,2013)。Edmond 等(2015)认为成本加成率的离散程度是资源错配的重要来源,企业间税负不公平(陈晓光,2013;蒋为,2016;刘啟仁和黄建忠,2018)、人民币汇率(刘竹青和盛丹,2017)和服务型制造(祝树金等,2021)均通过此路径影响我国资源配置效率。与此同时,还有学者认为所有制歧视(刘瑞明,2011)、政府干预(韩剑和郑秋玲,2014)和行政垄断(靳来群等,2015)等也是资源错配的重要成因。通过整理上述文献,我们可以发现资源错配衡量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鲜有文献从上游垄断角度切入探讨我国资源错配的原因以及量化其影响程度,因此,本文将基于已有研究进一步考察上游垄断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抑制作用。

(二)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说

上游行业的垄断结构作为一种低效率的市场结构,不仅抬高了企业进入上游行业的门槛,高效率企业难以进入上游,而且使得低效率企业利用垄断地位继续留在上游,市场无法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上游垄断赋予上游企业的垄断定价权增加了下游企业所承担的中间品成本,减少了企业创新收益,同时收紧了企业的内源融资来源,下游企业创新决策和创新成果数量也会受到不利影响(程远等,2021)。特别地,为了保护现有市场份额和维持掠夺竞争优势,处于垄断性地位的上游企业更加倾向于持有更多的现金以防备潜在的掠夺风险(孙进军和顾乃康,2012),企业研发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被大大削弱(鞠晓生等,2013;周开国等,2017),进而降低了中间品的质量,这对下游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最终产品竞争力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王永进和施炳展,2014),最终资源将更多地流入到高利润、低生产率的行业,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大大降低。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H1:上游垄断对我国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抑制作用。

(1)产品市场扭曲机制

市场的竞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垄断加价能力,市场竞争程度越低,企业加价能力越强。从式(13)可以看出,每个企业获得的中间产品价格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进而使得企业的收益生产率离散分布。而中间产品价格扭曲归根结底是由上下游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所导致的,即位于产业链上游的企业拥有的垄断势力越强,下游企业购得的中间产品将包含越高的加成率,在最终产品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中间产品市场的垄断加价会完全传导到最终产品市场,经过双重加成定价的最终产品产量更低,最终产品市场效率损失加重(李世杰和李伟,2019)。因此,当中间产品价格扭曲传递到最终产品市场时,将会体现为不同企业的异质加成率,随着上游市场垄断程度的加深,企业间加成率的分布遭受扭曲,这就造成了社会总生产率的损失(Lerner,1934;Holmeset al.,2014;Opp et al.,2014)。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H2a:从产品市场扭曲来看,上游企业凭借垄断地位对中间产品具有优先定价权,进而导致最终产品存在双重成本加成问题,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加成率的离散程度进一步扩大,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2)要素市场扭曲机制

一方面,从企业最优要素投入比例的表达式[式(8)和式(9)]可以看出,市场扭曲会影响企业的要素需求决策,即在同等的资本和劳动要素价格扭曲下,如果保持企业投入的中间产品不变,中间产品价格扭曲越大,企业需要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力就越多。结合上文分析,在上游市场垄断下,不同企业面临的中间产品价格扭曲不同,企业的要素投入决策也就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加剧了要素楔子资源配置扭曲。

另一方面,上游垄断造成企业间要素价格差距不断拉大,引导各种生产要素流入生产效率更低的企业。就融资成本而言,在名义资金成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上游企业凭借垄断势力抬高了中间品价格,意味着其融资成本相對降低(陈小亮和陈伟泽,2017)。而且在获得超额利润后,上游行业的资本密集型特征(Ju and Yu,2015)使其更倾向于发展资本偏向型行业,占用大量的资本要素,从而加剧了下游企业的金融压抑(王永进和刘灿雷,2016)。不仅如此,在工资决定机制上,相较于下游企业,上游垄断企业的工资不仅包含劳动的边际报酬,还包含一部分垄断利润,当上游行业结构趋向于集中时,上游行业的垄断利润推动靠近上游的企业工资上涨,导致不同企业之间的劳动力报酬差距被不断拉大。随着企业间资本、劳动等要素价格差距的扩大,社会资源将不断地进入低效率的垄断企业,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恶化。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H2b:从要素市场扭曲来看,政府干预等因素造就的上游市场垄断诱导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向上游行业,加剧了下游企业要素价格歧视现象,企业间资源错配情况进一步恶化。

(3)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缓解效应

自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各种产品进口关税大幅下降,中间品进口额增速也显著提高。中间品进口关税的削减不仅降低了企业购置生产要素的成本,而且还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Amiti and Kongings,2007;Brandt et al.,2017),这有助于企业快速积累内部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内源性融资约束,而且贸易开放促使劳动力要素资源从低生产率企业向高生产率企业转移,并提高了整体生产率(Pavcnik,2002; Melitz,2003),整体资源错配现象将会有所改善。

一方面,中间品进口关税下降可以直接降低企业进口机器设备及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有利于企业提高盈利水平,缓解其面临的融资约束紧张状况。同时,贸易自由化加剧了进出口企业市场竞争,提高技术水平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Bustos,2011;Iacovone et al.,2013;Bloom et al.,2016),各企业将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身的竞争地位(田巍和余淼杰,2014),这有助于企业提高生产率水平,而更高效率的企业也可以快速积累内部资金,摆脱借贷约束的限制(Midrigan and Xu,2014)。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将有利于降低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王永进和李宁宁,2021)。

另一方面,进口关税降低所带来的促进竞争效应会使得企业降低其成本加成率,可以减少资源配置的扭曲(Brandt et al.,2017)。不仅如此,贸易自由化可降低成本加成率的离散程度,进而提升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Lu and Yu,2015)。因此,开放的贸易环境有助于促进企业间加成率平衡分布,缓解制造业资源错配。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H3:随着贸易自由化不断推进,下降的中间品进口关税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国内下游企业进口原材料,从而加剧国内上游市场竞争程度,改善中间产品质量,减缓上游垄断带来的扭曲性资源配置效应。

三、数据来源与模型建立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包括中国全部国有企业和年销售额在500 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目前数据库涵盖年份为1998-2013 年。自2008 年以后,由于缺少工业增加值和中间投入品等重要指标,本文主要采用1998-2007 年的数据,但是出于数据时效性的考虑,本文也会对关键变量进行补充,利用1998-2013 年的扩展样本进行稳健性检验。

参考已有研究的做法,在使用数据时,本文对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了如下处理:一是剔除文中关键指标缺失的样本,包括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等变量存在缺失值的样本(Cai et al.,2009)。二是剔除含有异常值、极端值的样本,包括:①职工人数少于8 的企业数据(Brandt et al.,2012);②应付工资小于等于0、应付福利费总额小于0 的样本;③流动资产大于总资产、固定资产大于总资产的样本(Feenstra et al.,2014);④企业识别代码缺失的样本;⑤全年营业收入、销售额、固定资产和工业总产值小于0 的观测值。三是删除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数据,仅保留制造业样本。

地区层面的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Wind 数据库以及各省的统计年鉴。为了减少异常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本文还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的Winsorize 缩尾处理。

3. 控制变量

Control 为一系列控制变量,借鉴大多数文献的做法,本文在行业层面加入的控制变量有:(1)行业中企业的平均年龄(Age):采用样本数据年份减去企业成立年份后行业均值来衡量;(2)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Debt),采用行业中企业负债总和除以资产总和来衡量;(3)行业 平均出口倾向(Export):采用行业出口总额占行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4)行业中外资比重(Foreign):采用外资和港澳台资本总和在实收资本中的比重来衡量。

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等因素也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还引入了以下地区层面的变量:(5)地区产业结构(IND3):以第三产业产值与该省GDP 的比值进行衡量;(6)地区贸易开放度(TRADE):以进出口贸易总额占该省GDP 比值的对数值进行衡量;(7)地区经济发展程度(PERGDP):以人均GDP 对数值进行衡量;(8)地区金融发展水平(FINANCE):以金融业生产总值与该省GDP 的比值进行衡量;(9)地区基础设施状况(INFRA):以公路、铁路、内河航道运营里程之和与该省国土面积之比进行衡量。

本文主要变量的相关信息如表1 所示。

四、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

表2 报告了基准回归模型(17)的估计结果。前三列为以全要素生产率标准差(Mis)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第(1)列没有加入任何控制变量,上游垄断(upmon)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第(2)列只加入行业层面控制变量,上游垄断的系数稍微有所上升,但依然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第(3)列是进一步加入地区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upmon 的回归系数仍然显著为正,经济意义为上游垄断每提高1%,企业间资源错配程度将会增加3.59%,表明上游壟断显著地扩大了企业间的资源错配程度。此外,考虑到地区异质性产生的估计结果差异,本文将总体样本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子样本分别进行检验,回归结果如第(4)~(6)列所示,上游垄断在我国各个地区的资源错配效应均显著存在。最后,为了进一步减少序列相关问题对回归结果的影响,第(7)列在行业和省份两个层面对标准误进行双重聚类调整,上游垄断的回归系数依然显著为正,H1 得证。

(二)稳健性检验

1. 上游垄断的度量

2. 资源错配的度量

此外,表3 第(3)~(4)列还使用90 分位企业的生产率和10 分位企业的生产率之差(Mis9010)以及75 分位企业的生产率和25 分位企业的生产率之差(Mis7525)测算同一省份行业内生产率的离散水平,以此来刻画资源错配的程度。上游垄断的回归系数依然显著为正,符合本文预期。

3. 扩展样本期间

考虑到数据时效性对实证结果的潜在影响,本文通过补充重要变量,将样本期间延长至2013年,以检验上游行业垄断对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本文删除了准确性存在严重偏误的2010 年样本,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口径统一为2000 万元(陈林,2018),并根据刘小玄和李双杰(2008)、张少华和李苏苏(2021)的做法,对2008 年以后缺失的工业增加值和中间投入等关键变量进行补充,但是由于2008 年以后的工资福利、折旧和研发投入等指标缺失较严重,出于数据质量的考虑,本文仅在稳健性检验中使用扩展样本。表3 第(5)列利用1998-2013年的样本进行回归,结果显示,上游行业垄断对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影响依然显著为正。

4. 遗漏变量问题

考虑到资源错配变化较为缓慢,可能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从而导致估计结果存在偏差。参考才国伟和杨豪(2019)的做法,本文将模型(17)中的被解释变量Mis 滞后项进行回归,将其残差(resid)作为新的被解释变量,以剔除被解释变量滞后项对结果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3 第(6)列所示,上游垄断的估计系数依然显著为正,与基准回归结果保持一致。

5. 样本选择偏差

本文主要采用大规模的工业企业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相较于中小企业,部分大型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实际不高,企业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受限(高凌云等,2014),这可能会高估上游垄断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抑制作用,所以针对模型中可能存在的样本选择偏误问题,本文利用Heckman 两步法再次检验上游垄断对我国资源错配的影响。在第一阶段利用Probit 模型估计上游垄断大于中位数的概率,得到逆米尔斯比IMR;然后在第二阶段将IMR 作为控制变量加入回归方程,并控制年份、行业和地区固定效应,以得到更准确的上游垄断引起的资源错配效应。表3 第(7)列报告了Heckman模型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IMR 的估计系数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说明模型存在一定程度的样本选择问题,相较于基准回归结果,上游垄断的回归系数稍微有所减小,但依然显著为正。因此在考虑样本选择偏差后,上游垄断引起资源错配效应的结论具有良好的稳健性。

(三)机制检验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上游垄断将会恶化制造业企业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但是其影响机制是什么呢?本文认为上游垄断带来的要素市场扭曲和产品市场扭曲可能是重要的影响渠道。

出于稳健性考虑,本文同时使用相对平均离差(RMD)和变异系数(CV)衡量企业间加成率的离散度。表4 的第(1)列报告了模型(20)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上游度(UP)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相关含义为行业上游度每上升1 个单位,企业的成本加成率就会增加3.92%,这表明上游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拥有优先定价权,可以获得更高的成本加成率,致使最终产品存在双重加成定价问题。不仅如此,表4 的第(2)~(4)列均显示上游垄断显著扩大了不同企业间成本加成率的离散程度,即上游市场垄断为产业链上端的企业攫取下游企业利润提供了便利,下游市场中低加成率的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经营效率更低,因此,上游垄断的利润攫取效应在低加成率企业中更为显著,改变了行业成本加成的分布特征,迫使低加成率企业的成本加成大幅降低,但对高加成率企业的压低幅度较小,这相对扩大了低成本加成企业和高加成率企业的差距,促使行业成本加成离散度扩大,H2a 得证。

2. 要素市场扭曲机制

为了检验上游垄断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表4 第(5)~(6)列采用行业内企业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出价值的方差(varMRPK 和varMRPL)来衡量生产要素配置的扭曲情况(龚关和胡关亮,2013)。回归结果显示,upmon 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表明上游垄断间接地压抑了下游企业获取金融资源的能力,不同企业之间资本要素价格和劳动力工资的差距逐渐扩大,使得生产要素在企业间的配置遭受扭曲。在这种环境中,上游企业往往能够凭借垄断地位低价掌握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而获得寻租利润,同时造成了效率损失。不仅如此,要素市场扭曲下的信息不对称为掌握稀缺要素的低效率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未能获取关键生产要素的高生产率企业难以进入上游企业占据市场份额,最终会迫于压力选择退出市场。长此以往,竞争性的市场选择机制将无法正常运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曹亚军,2019)。

与此同时,本文借鉴Aoki(2008)、陈永伟和胡伟民(2011)构建的模型框架,放宽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采用完全竞争模型,衡量行业间要素价格的扭曲程度。经推导可得,在竞争均衡下,行业s 的资本和劳动错配指数为:

表5 报告了模型(24)的回归结果。在控制年份固定效应的前提下,第(1)列仅加入行业层面控制变量和行业固定效应,第(2)列进一步加入地区固定效应,第(3)列又引入地区层面控制变量。为了进一步减少异方差的影响,第(4)列将标准误聚类在地区层面。可以发现,本文最关心的上游垄断与中间品进口关税的交互项系数(upmon×tarrif_input)均显著为正,这表明在同等上游垄断程度下,中间品进口关税越低,各行业内企业生产所需投入品的平均关税越低,资源错配程度也会越低,即更开放的市场交易状态可以改善上游垄断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抑制作用,这与上文分析一致。

五、上游垄断资源错配损失的测算

经过上述实证分析,我们确定了上游垄断对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的负向作用,那么具体来看,上游垄断造成了多少资源配置效率损失呢?

测算结果如表7 所示。从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4754-2002)细分的2 位码制造业来看,上游垄断的效率损失占总效率损失的比重在各行业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这类受政府管制程度较高的行业,上游垄断带来的效率损失占到24%-34%,并且平均而言,25.81%-30.20%的效率损失是由上游垄断额外造成的。除此之外,各行业的生产率潜在提升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以医药制造业为例,近年来,政府对医药行业的管制主要体现为行业准入管制、产品质量管制和价格管制等方面,目前虽未形成能够垄断多种类药品的超大型生产企业,但是企业进入和退出受到资质管制。测算结果发现,如果不存在上游垄断现象,医药制造业生产率将会提升9.15%-19.21%。与之相比,市场对纺织业的监管逐渐占据主导,如果不存在上游垄断现象,纺织业的生产率将会提升2.90%-5.63%。在样本平均意义上,如果不存在上游垄断现象,制造业的生产率将在总体上平均提升4.49%-9.05%。

与此同时,为了量化上游垄断带来的要素市场扭曲与产品市场扭曲对效率损失的贡献率,我们还采用反事实的分析方法将前文的测算结果分解为要素市场扭曲效应和产品市场扭曲效应。首先,我们假设要素市场扭曲效应不存在,测算了只有aM上升时的效率损失的增量,然后进一步测算了aK 和aL上升时效率损失的增量,二者相比则可得出产品市场扭曲效应对上游垄断效率损失的贡献。结果如表7 所示,由产品市场扭曲引致的效率损失平均占到49.56%-50.04%,这表明产品市场扭曲和要素市场扭曲都是上游垄断妨碍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重要渠道,两种效应的贡献相差不大。这一结论在所有制造业企业中基本成立。

六、結论

改革开放40 多年以来,中国的最终产品市场已基本实现自由竞争,然而上游中间品部门的垄断程度依然较高。本文以此为背景,利用1998-2007 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深入研究上游垄断对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上游垄断是加剧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重要因素”。并且在替换上游垄断和资源错配指标以及考虑遗漏变量和样本选择问题后,回归结果依然稳健。机制检验发现,上游垄断主要通过产品市场扭曲和要素市场扭曲两种作用渠道导致资源错配,而且在样本期间,上游垄断带来的资源错配效率损失占总资源错配效率损失的比重为25.81%-30.20%,两种机制的贡献大致相等。如果不存在上游垄断现象,则生产率将在总体上平均提升4.49%-9.05%。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第一,降低上游市场进入门槛,提升上游行业竞争程度。近年来,我国芯片、数控机床、发动机等上游细分行业多面临“卡脖子”技术难题,随之而来的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下游行业融通创新等问题。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上游行业垄断会显著地阻碍制造业企业间资源优化配置,因此,政府部门不仅应根据上游不同行业的垄断状况,逐渐放松上游市场的规制和准入条件,有序开放上游市场,而且应在加强企业研发创新实力的同时,减少对上游行业的行政干预,不断提升中间产品市场的自由竞争程度,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和行业间自由流动。除国内上游垄断以外,国外上游行业对创新资源的垄断也需要注意,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进入上游垄断行业,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国内供应链韧性,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整合行业资源,培养产业链上游“韧性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抵御外部冲击。

第二,重视中间产品市场扭曲,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各级政府应重点关注要素市场改革,同时需要注意到减少中间产品市场扭曲也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在推进要素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需要不断健全要素市场的制度规范,以市场化为导向健全要素价格定价机制,提升要素资源在企业间的配置效率,同时修正中间产品市场扭曲,发挥价格机制在中间产品市场中配置资源的关键作用,改善中间产品生产经营模式,激发原材料厂商的创新活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推进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提高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中国应进一步推进中間品贸易自由化进程,推动关税水平结构性和合理性下降,努力打破各种不合理的贸易壁垒,提高我国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根据本文研究,随着中间产品进口关税逐步减免,上游中间品市场垄断带来的资源错配效应可以得到缓解。具体来看,随着贸易自由化政策的不断推进,国内所需投入要素可以通过进口获取,丰富了国内要素市场供给,有助于推动国内要素和进口要素供给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替代关系,降低国内要素扭曲。因此,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继续坚持推进贸易自由化改革,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打造我国新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完善中间品多元化供给体系,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改善资源错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