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炳鑫,中国新连环画艺术的开拓者

2023-08-17 04:36袁龙海
上海采风月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顾先生版画创作

袁龙海

近日接到顾子易先生的电话,说父亲顾炳鑫今年百年诞辰,看是否可以写一篇文章?我毫不犹豫应承下来。一则顾炳鑫是中国新连环画艺术的开拓者,二则顾炳鑫是鄙人人物画创作的精神导师,33年前有一段难忘回忆。

新连环画的“南顾北刘”

美术圈内人都知道,新连环画有“南顾北刘”之美称,南是顾炳鑫,北是刘继卣。我们不妨先追溯历史,还原一些鲜为人知之事。

资料显示,在1949年前的旧连环画行业良莠不齐,连环画是作坊方式生产,是师傅带徒弟跑马流水作业,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胡编乱造。针对数以万计的读书摊看书读者的习惯,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以新书换旧书的措施,需要一批新连环画来替补。

1949年,顾炳鑫自编自绘《小经理》连环画发表,据不完整统计从1949年到1952年三年间,顾炳鑫已发表连环画《千手观音》《乌鸦告状》《暴风骤雨》《解放海南岛》《不朽的杨根思英雄排》《旧家庭变成新家庭》等三十五本,显出强劲的创作生命力。1950年代初,北京刘继卣创作的《鸡毛信》《东郭先生》,上海顾炳鑫创作的《蓝碧毯》《渡江侦察记》等优秀作品先后问世,受到了读者的普遍喜爱。他俩具有特色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水平,逐渐形成了“刘派”和“顾派”。连环画作为一种普及教育的通俗读物,因为内容适应人们对新事物了解的需求受到重视,中央政府决定成立连环画出版社。

1951年,顾炳鑫、程十发成为连环画研究班的辅导老师。翌年华东美术出版社成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前身)顾炳鑫任创作组组长。

说说顾先生的

两本新连环画成名作

《蓝碧毯》是用钢笔画表现苏联民间故事,在中国属首创钢笔画形式新连环画。之后,罗盘的《草上飞》、华山川的《青年近卫军》等连环画都用钢笔画,此后钢笔画新连环画在全国开始流行。这与顾先生所开辟的新连环画风气有关。

《渡江侦察记》是铅笔素描创作,也是全国第一的新连环画形式,这种创作手法需要深厚的素描功夫,大量的生活速写和资料,至今读来每一幅都可独立成作品,堪称经典。纵观中国连环画画坛,用素描创作一本182页的连环画,恕我孤陋寡闻至今未见第二本。

把《苏联版画集》

当圣物看待

如果说顾先生的新连环画 “无师自通”开风气之先,难免让人产生疑惑,其实他是从漫画、版畫,再转到新连环画创作的。一本鲁迅先生推荐的《苏联版画集》是他自学版画的导师和挚友。值得一提的是,少年时他历经抗战时期的苦难生活,凭借自学美术创作填补生活空虚。

顾炳鑫是上海宝山顾村人,“在他14岁时,恰逢八一三淞沪抗战,随父母逃难到租界的难民营,早上喝一碗稀粥,到晚上睡觉时才能再喝一碗稀粥。为了填饱肚子,他在租界捡过垃圾,捡来菜皮合着米糊充饥。”(顾子易说)。为了糊口,他当学徒做过翻砂五金,空余时临摹旧报纸上的广告画、照片,画路边歇脚的行人。

难民收容所从黄浦迁移到静安,最后落脚在常德路一家茶园晒台上,顾炳鑫帮着父亲一起用竹子和芦席搭建竹棚。后来顾先生把自己的住房称作“芦顶楼”,以示不忘苦难的经历。

顾炳鑫在晒台下楼的一个小窗台上自学画画,“没有笔和纸,父亲就用剩下的竹片,用自制的刀在竹片上刻着学习绘画”。隔壁弄堂经常走进走出一位姓金的女教师,常常看到窗台上有一个少年一直在忙碌着,就从茶楼的邻居处了解到少年顾炳鑫是难民,因家里贫穷读不起书,但少年很聪明绘画很好,金老师便介绍少年顾炳鑫到“四补夜校”免费读书。

顾炳鑫在“四补夜校”与一群青年在一起交流学习,听宣传抗日的演讲,学唱抗日歌曲,谈论时事。金老师的丈夫校长顾乃文是地下党,推荐顾炳鑫负责在夜校出壁报,壁报每周出一期,效果引人注目。顾乃文又推荐他做图书管理员,于是顾炳鑫可带书回家学习,同时练就了快速阅读的本事。顾乃文还介绍他参加“木刻班”学习,有幸结识了鲁迅木刻讲习班的学生麦杆,跟他学木刻,还得知鲁迅先生介绍苏联版画在上海展出的消息。有一次他在小书铺看到《苏联版画集》,买回来当圣物一样细细咀嚼,学会了“怎样处理木刻画面上的构图和黑白的对比关系,怎样用线条来表现自我的质感、空间感,怎样运用和掌握刀法等等”。(1957.11.1 《解放日报》)。

1947年,顾炳鑫在漫画家沈凡(地下党)的鼓动下,参加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示威活动。之后经沈凡介绍与另一位画友一起,背着一麻袋绘画用具和版画作品,去皖南找新四军。一路上经过道道封锁线哨卡盘查,两天后盘缠用尽,靠乞讨才回到家。因这件事他在特殊年代被说成“叛徒”,直到遇到当时一起的地下党沈凡才说清楚。

1941年,顾炳鑫投稿发表了第一幅版画《穷缝妇》,画面中的老妇人,就是他母亲路灯下缝衣服的状态。此后他陆续发表了不少版画作品:如《卖大饼看月饼》《妈,……我们的饭呢?》《傀儡戏》漫画等,为避免被抓去坐牢,用了别名:艺辛、甘草、雨中鹫等。

个人命运随时代变迁

当时上海中共地下党组织几经考查,觉得在报刊上经常发表绘画作品的赵宏本和顾炳鑫两位画家思想进步,业务能力强,被选为发展对象。顾子易说,当时组织就在取稿费地点蹲候,与赵宏本交谈后发展为党员。等到顾炳鑫来时,接头的人一看来的人太年轻了,以为顾炳鑫的学徒来取稿费,因此没有交接上。“此事曾经听父亲说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位接头的人遇到顾炳鑫之后说,原来你就是顾炳鑫本人。”

汪观清说,1956年他所在的私人出版社合并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有一百多人,号称108将,是连环画创作的大本营。这时他才认识赵宏本、顾炳鑫,不敢去搭讪,他们名气很大了。汪老说,他最幸运的是因为遇到了领导赵宏本、顾炳鑫、吕蒙、黎鲁,才有那么一段连环画创作的辉煌时期。

赵宏本是连创室主任,主要负责古代题材,顾炳鑫是连创室副主任,负责现代与外国题材新连环画创作,除了行政上,还要根据不同创作员的特点安排下生活。虽然创作连环画时间少了,顾炳鑫却用业余时间画了《红旗谱》《新英雄谱》白描绣像,朱老鞏、杨根思、董存瑞等英雄人物绣像,影响了许多创作员。

《红岩》是在顾炳鑫带领下,与韩和平、罗盘、金奎集体创作,堪称经典,是通过两次到重庆实地调研,访问家属、访问作者,逐个分析人物特点,画了一千多幅速写后的产物。人物绣像,江姐、许云峰、双枪老太婆、华子良等人物由顾炳鑫设计绘制,读人物能够读到英雄的不同性格。他总结《红岩》连环画人物形象的充实生动,“归功于创作团队被英雄事迹的感染和激情”。多年后人们才知道,这与他着手研究借鉴古代版画插图,运用传统线描形式有关。顾先生大量的稿费都用在收集古籍图书上,汪老说:“老顾在特殊年代中古籍被抄走二辆黄鱼车,归还时一车不到。”

反右时 “右倾分子”被派到郊区劳动。“老顾和我一起,在颛桥农场接受改造,他比我大八岁,住的地方就是牛棚隔出两个床铺的位置。事后才知,老顾怕我接受不了,主动和我待在一起。有一次挑猪粪,下雨天路滑,老顾滑倒腰摔坏,是我通知队里与出版社联系,和农民用一块木板把老顾身体固定住送回上海。石筱山骨科专家用秘方加气功,背着他治疗,又摔又跳,整骨整好,但从此他不能再和我们一起打乒乓、打排球了。”

即使在乌云翻滚时,顾先生依然得到中央上层领导的关心。他写的回忆提纲有“沈雁冰(茅盾)召见”:沈雁冰代表中宣部,肯定了他在新连环画创作的艺术成绩,提出作为党员领导,要把整个创作队伍的艺术水平、政治觉悟提高。领导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向建党40周年献礼。此后,在顾先生床头,“有一本《论共产党修养》,每天早上打开半导体听新闻、看报纸。晚上休息前也要听新闻。”(顾子易说)

顾先生把精力财力用在古籍资料搜集研究上,一个重要原因是响应当年文化部 “艺术创作走民族化道路”号召。为什么热衷于古代版画?为什么提倡吸收古代版画的风格形式?为什么收藏推崇陈老莲的版画?他摘录《鲁迅全集》中关于古代版画谈话论述有四十处,据理力争。鲁迅语:“木刻的图画原是中国最早先就有的东西,唐末的佛像、纸牌,以至后来的小说绣像,启蒙小图,我们至今还能够看见实物。而且由此明白,它本来是大众的也就是‘俗的。”

“父亲收集的每本古籍都做成一张卡片标注,他把破舊的古书拆开,又用宣纸修补装裱,用皮纸钉钻钉铆合,新做封面,再串线装订。”顾子易回忆这段经历,也是记忆犹新。“当时这个房间一半用作爸爸的书房,用书橱隔开,另一半是我们孩子们的卧室,晚上经常听到爸爸翻书柜发出的声响,一直研究到深夜。”

连坛伯乐和幕后导师

顾先生在古代版画研究中发现,明末清初陈洪绶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感触颇多,撰写了《水浒叶子》、《博古叶子》、吴兴寓五本《西厢记》及《水浒志传》相关的研究论文,对古代社会在生活的描绘及文与画的连续性的处理上,做了深入的研究。他有这样的论述:“……陈洪绶人物线条的勾勒,有时转角方折劲健,有时圆润流畅,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运用,反映出他的线描到中年时期更趋成熟,晚年作品,线条清劲洒脱,达到炉火纯青的自由境界。”(《顾炳鑫文集》180页)

在顾炳鑫的影响下,《铁道游击队》绘画者丁斌曾、韩和平合作,多次下山东收集素材,严谨创作,如果我们对比《新英雄谱》人物绣像,不难发现风格上如出一辙又有不同。

贺友直出手快,画《山乡巨变》第一稿,凭概念被推翻。顾炳鑫打报告,让贺友直下生活体验,第二稿画好后顾炳鑫展示画稿,让出版社的同事一起评议,然后再让他下生活。“贺伯伯曾说湖南乡下真苦,没办法。”第三稿完成,再集体点评,画接地气了,但文风与艺术笔调不搭调。顾炳鑫把自己收藏的陈老莲《水浒叶子》给他参考学习,又以《清明上河图》手卷叙述方式启发他。经过一段时间后,贺友直突然开悟,连环画创作同样讲究起承转合。第四稿改成线描,大家一致看好,顾炳鑫建议用宣纸精装出版,大获成功。贺友直说过:“我比顾炳鑫大一岁,但实际上老顾是我的指导老师……他能画能讲能写,是一个全才,我很佩服。还有一点是老顾的为人和修养。”

根据汪观清画风特点,顾先生提供《红日》脚本。汪老说,事后才知道为了让他到部队体验生活,老顾前后坐公交车到警备区联系过三次,因为他被打成“右倾”,有的部队不能去。一稿完成审了提要求,他修改。二稿审了,再给他提建议,他再修改。“我从一个不懂部队生活的人,变成被认为当过兵的军事题材画家……老顾说:‘孟良崮战役从内容着眼,而找到能确切地表现艺术的形式是关键,不妨从版画中吸收点营养。以此启发我。”

有次顾先生在四明山收集素材,巧遇汤晓丹摄制组。连环画完成在前电影在后,《渡江侦察记》也是这样。汪老说:“《渡江侦察记》电影中刘四姐,用竹篙把船一撑再一跳的镜头,是参考的连环画。汤晓丹的儿子后来也跟我学过画。”

顾先生不仅给出版社的创作员出点子,也帮助社外的连环画作者。愚园路27号楼弓形门口,曾经有多少同行、学子“顾门立雪”,为了得到他的指点。顾先生来者不拒。华三川因住得近常来。在连环画《白毛女》中,有白毛女贴鸳鸯画面,顾先生让他加上破镜子照出喜儿的脸。黄世仁在慈善堂强奸喜儿的画面,则改为以俯视的角度,突出“慈善堂”三个字,与人物的背影形成对比。故事到了新社会喜儿和大春婚后的幸福生活,建议将喜儿白头发画成黑头发等等。后来《白毛女》获奖,被国家收藏,要出彩色版,华三川又来找顾先生指导,“父亲拿出自己收藏的画集分析,如何将唐、宋工笔重彩绢画的风格结合到创作中。建议封面控诉大场面,参考王式廓油画《血衣》,改成喜儿仰天掩面的形象表达悲愤至极等。”李天心创作的《敌后武工队》连环画,同样得到过顾先生的指导。

顾先生一生创作长短不一连环画有一百多本,著作《怎样画连环画》初版于1956年,1965年、1972年修订再版。退休前顾先生在上海乃至全国各地院校机构广播电台,直至美国纽约、丹麦等学术机构讲学,影响波及海外。

中国新连环画的创作艺术水平的整体提高,离不开顾先生这位幕后导师。20世纪50年代成就了自己,六七十年代又成就了他人。对此郑辛遥颇有同感,强调:“顾炳鑫是在中国新连环画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开拓者,一位淡泊名利的真正的德艺双馨艺术家。”还说他和顾先生有次在北京参加文代会,会后一起去淘旧书,先生没有一点架子。

人品与艺品的统一

顾炳鑫先生住在愚园路一联排西班牙式洋房二楼,房子属于保护建筑。这次去老房子采访,弄堂口“顾炳鑫故居”铜牌已挂了十多年。

我与顾子易先生谈起1991年夏天的旧事,当时鄙人的首次个人画展在长宁文化馆展出,因为是美院顾先生国画系的学生,我邀请顾教授出席开幕式,先生一口应诺。当时使用小轿车很难,我用出租车先接新四军离休干部大舅蔡纯新,再去接顾教授,二老一路上谈得十分投机。

有一天去取先生给我册页上留的墨宝,当打开册页读到《老者参禅》,我如触电一般脱口而出:“当今上海人物画大家,程十发的风格凝练独特,刘旦宅的潇洒,先生的沉雄精妙,最近出了个中西结合颜梅华。”顾老抬头看了看我说:“还有呢?没了?”我对自己的口无遮拦感到不安。他问我工作忙不忙?我一一回答,但不知先生用意。离开时记得师母轻声说,就这样画拿走了? “人家是小青工。”先生回答。那时候书画市场刚启动,先生对我的厚爱我是有感触的。实际上,在美院教我班人物课程的主要老师是戴明德,俞子才先生给我们上过多次山水课,而先生已退居二线,成绩册盖章是系主任顾炳鑫。毕业后才发现,我是从小读着先生的连环画和《工农兵形象人物》长大的,真正的偶像啊!

在福利分房年代,顾先生的住房都是他自己买的,这事从没人知晓。“在旁人看来‘梆梆响很有钱,其实孩子多有七个,老婆是家庭妇女,全靠他一人养活一家子。”说到这里汪老动了感情,语调也变得低沉,喝一口水:“有一段时间他儿子结婚,他就在阳台位置搭出两平方米作为自己睡觉的地方,我是亲眼所见……我最早工资88元,他是135元。每次加工资都没有他的份,我不断加,一直到150元时他还是135元,他从不提自己的困难,所以就没被社里考虑,我公开说这不合理啊!”遇到每次运动,首先找他的麻烦,因为创作计划、工作方案是他起草。老顾有委屈从不说,照样审稿忙工作。

最让他受不了的是在1978年,心爱的小女儿芽芽24岁突然早逝,他大病一场难以复原。“我没做过坏事,老天为什么要这样惩罚我?”闭着眼睛流泪。为了缓释心中的忧伤,他自己装订《萌芽二十四春》相册,思念女儿时翻阅。

“唯专故精 唯变故神”

先生六十岁后正式转到中国画创作与教学中。他的国画人物,恰如程十发所说“因善于写生,人物画刻画极为深刻,他的画风非常严谨……构图构思赋予诗一般的意境。”让我震撼的要数首次读到的巨幅作品《一切权利归农会》《北伐战役——汀泗桥》,那是1959年应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邀请创作的。据悉,北京之行一月有余,同行者有石鲁、程十发、刘旦宅、杨之光等。

这两幅人物画,有着明显的连环画创作者的优势特征,场面宏大,抓住气氛与布局,从细节上表现人物动态、表情、活动,紧扣观者心弦,可以说,为特定历史时期、历史事件的再现“注入灵魂”。他用艺术实践表达他的理论态度,“把自己当作导演来总体设计一个作品的基调,处理故事情节的轻重缓急”。谁也无法否认,这背后是他在五六十年代打下的思想基础和扎实的造型能力。内容紧随时代脉搏。他的系列作品中,无疑有一种理念一直贯穿着,这个理念或许从他一方闲章得到答案,即“唯专故精,唯变故神”。

1983年顾炳鑫先生六十岁时,程十发先生邀请他在上海中国画院举办个人观摩画展。当时顾先生说,让我再等一等。程十发说,你的画就是你自己的风格,我也学不会,谁也不能否定谁。同年画展又赴新加坡展出,获得广泛赞誉。

1984年,顾先生调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为首任国画系主任,他把连环画纳入中国人物画教学的课程,施大畏、韩硕、张培成等如今的画坛大家,是当时成人干部班学员,都得到过他的指点。

时代变,角色变,他自然而然转向中国画语境探索。由苏联素描造型基础到陈老莲版画《水浒叶子》白描的研究,繼而再关注思考蒋兆和、王式廓、程十发等人艺术之长,寻觅自己的艺术精神。笔者感到语言难尽这位大师一生甘苦,那是一次次的锻造与脱胎换骨。

大师有一段话耐人寻味:“陈老莲郁郁不欢直抒笔下,不料成了当代纯艺术的一大技法。然而异曲并非同工……同是写形传神,其情感天壤之别,令当今崇尚者三思。先哲留下的技法是思想,确切地说是画自己,并非口称创新。如同任伯年开海派,大半是人世性格的自我写照。”

我们不妨罗列,再读一下他的作品:1961年《英雄小八路》、1978年《不求人》《飞升图》、1981年《白居易问诗图》《陶渊明》《屈子》、1982年《李白吟诗图》《金龟换酒》《李清照》、1985年《风尘三侠》、1987年《曹雪芹先生造像》《李逵醉春》、1989年《楚词系列》《对弈图》、1991年《品茶图》、1998年的《红楼十二金钗》《陈洪绶造像》、2001年《白莲华颂》。一个显著特点,艺术作品中流露出的诗意浪漫激情,是凭借独到的笔墨和精妙构思显示出来的。其用笔的节奏与浓淡、设色产生的沉雄与滋润感,构成了他笔墨的生命张力。淡泊又热情,无为而智慧。《白莲华颂》是顾先生生前最后一幅画,是他带着强烈的感情在初稿完成18年后所作的修改稿,表达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心境与超然的人文精神。

猜你喜欢
顾先生版画创作
版画作品选登
男子冒充“美女”诈骗登徒子
顾先生的孤独简史
岂曰无缘?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顾颉刚与中华书局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一墙之隔》创作谈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