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的洞见与微笑

2023-08-20 16:45任昕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3年8期
关键词:伏尔泰哲学法国

任昕

伏尔泰是近代以来法国思想文化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一生著述宏富,在文学、哲学、政治学、历史、法律等多方面开启和奠定了近代以来法国文化思想体系。在法国,人们尊称他为“法兰西思想之王”。

波澜起伏的人生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伏尔泰是其笔名。1694年11月21日,他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其父是一名法律公证人,后任审计院司务,母亲是来自普瓦图省的贵族后裔。

伏尔泰年少时曾在耶稣会学校就读,中学毕业后,父亲把他送到法科学校,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名法官。但是年少的伏尔泰已开始显露出思想独立的特质和极具锋芒的个性,他不想从事法律工作,而想成为一名诗人。他经常即兴作诗讽刺时弊,初露文学才华。

1711年至1713年间,伏尔泰一直在法科学校学习法律,毕业后在法国驻荷兰大使馆担任秘书。1715年,他因写诗讽刺当时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流放到苏里。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

在狱中,他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俄狄浦斯王》。在这部剧本中,他首次用“伏尔泰”这个笔名,这是他的法国南部家乡一座城堡的名字。1718年,《俄狄浦斯王》在巴黎上演,引起轰动,伏尔泰也因此被誉为“法兰西最优秀诗人”,这年他24岁。当同龄人还在读书和享受青春时,伏尔泰已经开始了他人生辉煌的轨迹,并终身保持着这种旺盛的创作力。

1726年,伏尔泰与贵族德·罗昂发生争执,再次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一年。出狱后,伏尔泰被驱逐出境,流亡英国期间是伏尔泰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在英国待了三年,这期间,他详细考察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英国社会风尚习俗、文学艺术,接受了英国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牛顿的物理学最新成果和其他科学成果。他对比了英法两国政体,深感法国封建专制政体的弊端,形成了他反对法国封建专制统治、向往开明君主制、崇尚自然法、希望以理性建立公平美好社会的政治学主张和哲学观点。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了他的一部重要的政治学和哲学著作——《哲学通信》。

因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默许,伏尔泰回到法国。他笔耕不辍,先后写出悲剧《布鲁特》《扎伊尔》以及历史著作《查理十二史》等。1734年《哲学通信》发表,因书中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就和立宪政体,抨击法国封建专制主义,引起路易十五不满,书籍被查封,巴黎法院下达逮捕令,伏尔泰逃至一个庄园,在那里隐居了15年。

1746年,伏尔泰被推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这段时间是伏尔泰的多产时期,隐居生活使他的才能得以源源不断流出。他写下许多史诗、戏剧、哲学、歷史、科学著作,如戏剧《凯撒之死》《穆罕默德》《放荡的儿子》《海罗普》,哲理小说《查第格》,哲学和科学著作《形而上学》《牛顿哲学原理》等,这些著作为伏尔泰赢得了巨大声誉。

1750年,伏尔泰应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邀请,赴柏林担任宫廷文学侍从一职。1753年,伏尔泰撰文讽刺一个叫莫佩尔的科学家,由于此人深得国王赏识,伏尔泰与国王关系破裂,离开了普鲁士。这一时期他最主要的作品是《路易十四时代》。

伏尔泰在位于法国和瑞士边境上一个叫凡尔纳的地方置办了一处房产,定居下来。此后,他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启蒙运动中。他撰文并印发小册子,痛斥天主教会在宗教外衣之下的种种恶行和对新教徒的残酷迫害,同时热情洋溢地支持和参与青年一代的启蒙运动,为百科全书派撰写哲学词条,他的《哲学辞典》一书就是他所撰写的哲学条目的汇集。与此同时,他仍然勤奋创作戏剧,并完成了历史著作《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议会史》,创作了他的文学名篇《老实人》《天真汉》等哲理小说。伏尔泰以其持续不断的斗争和大量作品引领着一代风气,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他本人也被人们尊称为“凡尔纳教长”。

1778年2月10日,84岁高龄的伏尔泰回到了阔别29年的巴黎,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但不久便病倒了。当地天主教神职人员得知他抱病的消息后,别有用心地潜至他的病榻前,试图说服他忏悔,却被赶走。同年5月30日,伏尔泰那颗永远洋溢着热情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临终前,他以伏尔泰式的戏谑叮嘱其身后事,要人们把棺材的一半埋在教堂里,一半埋在教堂外。这样,如果上帝让他上天堂,他便从教堂这边上天堂;如果上帝让他下地狱,他便可以从棺材的另一边悄悄溜走。直到临终,他都不忘对自己诙谐一把,同时也顺便捎上他一生抨击和与之抗争的宗教和神职人员。11年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思想的力量

1878年5月30日,维克多·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中这样说道:“他接受战斗。他的武器是什么?这武器轻如和风,猛如雷电——一支笔。”是的,一支笔所传达的是人的思想和心声,它是思想的利器,是头脑的代言,是心灵的迸发。伏尔泰是法兰西民族思想上的英雄,他所面对的敌人是庞大的封建王权、贵族和神权势力,他的思想和作品就是他的利剑。

伏尔泰还是当时欧洲少数能够超越西方文化自身界限,将目光投向东方,并从东方文化中寻求人类智慧之光的智者。尽管并没有游历过中国,但伏尔泰通过阅读一些翻译书籍和记述,对代表着东方文明的中华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和好感,他看到了一个与西方迥异的文明并从中发现了道德的力量。伏尔泰对孔子给予了高度敬意和评价,在《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一书中,在“论中国”的词条中,伏尔泰这样写道:“我认真读过他的全部著作,并做了摘要;我在这些书里只找到最纯洁的道德。”他认为中国人已经“完善了道德科学”,提倡应按照中国模式建立经济和政治制度。在《风俗论》中,他驳斥了西方人对中国文明礼仪的极大误解。他对比了东西方文明,认为东方文明的品性要好于西方。

当时在西方钻研东方文化的人中,伏尔泰是引领者,他投入了极大的热忱并尽可能以一种不带文明偏见和优越感的视角注视着这种异质文化。伏尔泰还引进和改编了中国的戏剧故事《赵氏孤儿》,写出剧本《中国孤儿》。伏尔泰在法国思想界的地位以及他对孔子的尊崇,在传播中华文明、推动启蒙运动中的贡献,也使得他被人称为“欧洲的孔子”。

仁者的胸怀

雨果在提到伏尔泰的微笑时说:“微笑,就是伏尔泰。”的确,见过伏尔泰画像或雕像的人都会对伏尔泰的微笑印象深刻。

伏尔泰的微笑似乎是嘲讽的,那种嘲讽又是诙谐的,是机敏、睿智、通透和天性中自带的喜剧感。伏尔泰是一位喜欢以嘲讽的方式表达深刻洞见的富有幽默感的思想者,他常常嬉笑怒骂,善于举重若轻,直指本质。而在这一切当中,他的微笑又包含着对世间疾苦的深切体会和悲悯。因此,若仔细看去,便会看到他笑中的泪,他讥诮背后的辛酸。他反对黑暗和不公,同时对众生疾苦心怀悲悯,他的嬉笑怒骂中怀有强烈的正义之情和博爱之心。

伏尔泰晚年定居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凡尔纳庄园,当时正值天主教与新教之争时期。伏尔泰本人曾收留过大批宗教受害者,而卡拉案件则是当时一件影响很大的事件。当地一个颇受人尊敬的新教胡格诺派商人卡拉被法官无辜判罪,法庭恶意粗暴地判处卡拉极刑。伏尔泰闻讯后,收集调查证据,对整个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断。他撰写了揭露这起冤案的小册子并广泛分发,还亲自写了上诉书,最终使这起冤案得到昭雪。

伏尔泰的思想在当时承担起了“培育良知”的责任,贯穿了整个启蒙运动的发展,开启了欧洲近代文化思想之先。

(上善若水摘自2023年5月25日《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伏尔泰哲学法国
法国(三)
法国(一)
菱的哲学
孔子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以伏尔泰为例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法国浪漫之旅(二)
自然的法则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