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人民性蕴含分析

2023-08-21 07:12王思凯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5期
关键词:人民性资本论马克思

王思凯

摘 要:马克思资本批判具有深厚的人民性蕴含,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也是马克思个人的思想内核,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成果与人民性脱不开关系。基于此,本文充分关注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体系中的人民性,对其概念进行简要概述,对其思想进行深入解读,从理想信念、价值导向以及实践贯彻三个角度解读马克思资本批判中的人民性蕴含,并针对其在新时代中国化的价值转换加以研究,以期为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人民性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46

0 引言

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其对于资本的批判极为深入,直指资本世界的本质,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的研究从未停止,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学者更关注马克思资本批判的内容与成果,而对其中蕴含的人民性的关注较少。但人民性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思想内核,因此本文以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人民性蕴含为核心研究对象,期望对马克思资本批判中蕴含的人民性进行深入解读,并尝试解析其在我国新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应用途径。

1 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人民性概述

对马克思资本批判的正确认识是了解马克思资本批判中蕴含的人民性的首要前提,人民性是马克思资本批判的核心特征之一,但并不是其唯一的特征,人民性是马克思开展资本批判的重要基石,而我们要认识马克思资本批判中蕴含的人民性,就需要对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进行深入解读,通过现有的理论资料反推其中蕴含的人民性,以更为深入地了解马克思资本批判的思想内核。

首先我们对马克思资本批判的核心总体特征进行概述,马克思资本批判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838—1844 年处于思想初步探索中;第二个阶段:1845—1849 年处于思想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1850—1867 年处于思想成熟阶段。而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马克思完成了有理论走向实践的转变。而本文对马克思资本批判的总体特征的认识,也分为多个层面。

首先是理论层面上,马克思资本批判的理论目标就是要用资本批判理论解释世界的真实面貌,其在理论层面上呈现出系统性、辩证性和指导性的总体特征。所谓系统性,是指马克思资本批判不是单一的理论,而是一个由一系列资本批判理论共同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所谓辩证性,是指马克思在不同阶段所著的理论著作都使用了辩证法。所谓指导性,是指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价值指向决定了为无产阶级提供思想指导,并且其理论成果会反过来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其次是在实践层面上,马克思资本批判强调要用实践改造世界,其所提出的资本批判理论要成为改造世界的根本基石。马克思资本批判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资本世界的真实面貌以及劳动人民的客观需求,并未被剥削者指出一条道路。而在实践层面上,马克思资本批判呈现出论战性、革命性和人民性的根本特征。所谓论战性,是指马克思资本批判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与历史唯心主义思想做斗争,与资本主义经济学家进行论战,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不断完善资本批判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为深度。可以说,马克思资本批判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所谓革命性,是指马克思资本批判旨在改变世界的核心思想,这一批判思想的内容及实质为无产阶级打造了强有力的革命武器。

最后是人民性,人民性是马克思资本批判最核心的特征,同时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所谓人民性,简单来说就是指马克思资本批判的核心价值导向就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要为人民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人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问题视角出发,对如何解决劳动人民面临的困境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深入人民群众,了解劳动人民面临的实际问题,但不至于问题表层,而是对问题与苦难的根源进行挖掘与思考,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人民性恰恰体现在马克思从对苦难表现的揭示向苦难根源的批判的转变过程中。

二是实践视角出发,理论服务于实践,马克思围绕实践需求,对市民社会、异化劳动、私有制等进行一系列批判,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为人民意识的觉醒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其所有理论研究成果,都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的,这也是其人民性的重要体现。

总的来说,马克思资本批判中蕴含着人民性,可以说马克思资本批判是为人民而服务的科学理论,人民性不仅是其主要特征之一,更是该理论出现、完善和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其生命力的重要支持。因此,对马克思资本批判中蕴含的人民性的研究与解析,是极为必要且重要的,尤其是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际,对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回溯,对其人民性的解读,都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完善与发展,为我国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2 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人民性解读

2.1 马克思资本批判人民性的理想信念

马克思资本批判人民性的理想信念蕴含在马克思对“人类的幸福与我们自身完美”的宗教表达之中。在该表达中,我们可以一窥马克思个人的理想信念,以及马克思资本批判的形成甘愿。

长期以来,马克思一直以全人类的幸福作为奋斗目标,他为这一目标奋斗终生,这也是马克思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是全人类的幸福,而非少数人的幸福,更非少数人通过剥削多数人而获得的幸福,因此马克思高度关注那些不幸福的大多数,期望改变他们的生活,向着全人类的幸福的方向迈出一大步。而这一思想早在马克思青年时期就有所体现,在青年时期,马克思是狂热的教徒,其狂热的崇拜基督,这与后期的批判虛幻的有神论的现实主义者形象完全不符,这是因为在青年时期,马克思就体现出来与其他的教徒完全不同的特质。在青年时期,即借托宗教话语的外在表达,显示了一种趋向“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的强大内驱力量。青年马克思认为,所谓上位之神,也不过是下位之人对完美的追求与幻想罢了,马克思犀利地在基础,我们对自身完美的追求造就了神像,但对神的追求是虚幻的,不可达的。因此马克思关注人类自身,开始追求全人类的幸福,期望可以真正使人过上神的生活。在马克思青年时期,其就已经洞察了有神论的伪善性、虚幻性、欺骗性,因此马克思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对神的信仰,并着力批判、碎裂甚至一度意图去消解它。同时,在对宗教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发现,宗教的根源不在虚幻的天国而在现实的人间,要单纯地批判宗教是不能消灭宗教的,要消灭宗教需要消灭其产生的显示根源,因此马克思开始转向对资本世界的批判,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对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体系的建构。

从马克思个人的理想信念以及马克思资本批判的宗教批判起源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本人的理想信念中就蕴含着人民性,马克思毕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全人类的幸福,是每一位人民的幸福,也正因如此,马克思放弃了有神论,转向批判有神论诞生的根源——资本世界,期望通过改变资本世界,创造一个人间天国,使现实世界中不再有压迫和剥削,使宗教丧失生存土壤,真正实现全人类的幸福。

2.2 马克思资本批判人民性的实践贯彻

与实现全人类的幸福这一伟大理想相比,人民的现实幸福是马克思资本批判的现实落脚点。在全人类的幸福这一宏伟理想的推动下,马克思完成了自己思想的转变,开始批判资本世界,而在批判过程中,马克思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立场,马克思天然地站在了那些被剥削、被压迫得劳苦大众的立场上,从这些不幸福的人的角度出发,去探寻其不幸福的根本原因,在实践中观察自身的伟大理想,为人民的显示幸福不断努力。马克思对资本世界的批判是从对宗教的批判开始的,而马克思之所以批判宗教,认为宗教是必须要被抛弃的,就是因为宗教与人民是无益的,宗教产生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并被异化成为通知现实的人的绝对力量,不断地侵蚀甚至剥夺公民的现实幸福。马克思在对宗教的批判中,对神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度解析,其认为,所谓神,就是善的观念本身,人们将自身对善良观念的期望全部聚焦在神的身上,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异化,最终神成为一切“一切善的主宰”和“一切美好事物之父”,一切事物善的一面、美的一面都成了神的功劳,而那些创造他们的劳动人民却丧失了其所创造价值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由此可见,宗教是异化了的、不断欺骗和剥削人民的事物。而与宗教并行的,就是资本世界,马克思对宗教欺骗性的深入挖掘使其开始逐渐将视角放在资本世界中,马克思深入探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欺骗性和伪善性,深入挖掘其欺骗人们和奴役人民的根本手段。而马克思资本批判,就是为了消除欺骗、伪善、剥削和压迫,将现实世界还给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得以在现实世界中创造出真正的善良和美好之物,使每一位人民都可以享有自己的权力,而无需将其上交给他人或所谓的神。

总的来说,马克思资本批判人民性的实践贯彻就体现在马克思对人们现实的幸福的追求上,马克思在实践过程中,正确认识虚幻世界的麻痹作用,并着重关注现实世界的幸福,其通过对资本的批判,让人们意识到资本和宗教所营造出的虚幻世界的错误性,引导人们回归现实世界,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中的苦难,并马克思资本批判的科学理论中,明确现实苦难的由来,再通过自身努力消除苦难,实现人民群众在现实世界中的幸福。

2.3 马克思资本批判人民性的价值导向

马克思面向现实的资本批判,渗透于资本的虚幻世界,既客观地分析了宗教有神论作为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而存在的依据,又深刻地揭示了资本拜物教的伪善、虚伪和欺骗本质,体现了他现实的资本批判背后深层的人民性本质和“现世”导向。马克思对资本和宗教的批判都是围绕着其人民性的根本价值导向而开展。具体来说,在对宗教进行批判时,马克思并沒有盲目地否认宗教的一切作用,而是客观地、辩证地对宗教信仰的产生、发展、存续和消亡做出了科学的研究与分析,并指出了其必然性所在。而在对资本的批判中,马克思同样指出了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所在,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在某一历史阶段中,资本主义切实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社会从君主制的奴隶社会中解放出来,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社会发展进程大大加快。但同时,马克思也关注到资本社会的弊端,指出了自身主义的消亡的必然性,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的下一个发展阶段。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弊端的观察与研究,正是基于人民性的价值导向而开展的,正是因为马克思站在人民的一边,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幸福为己任,其才能看到人民的苦难,才能由人民的苦难入手,对当前资本社会存在问题与弊端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提出科学地解决措施。

3 马克思资本批判人民性的新时代中国化价值转换

3.1 马克思资本批判人民性的新时代中国化聚力效应

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人民性对于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具有重要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其强大的聚力效应上。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理论领域的重要工作内容,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取得了大量优秀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高度适配我国的基本国情,对于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帮助。而在新时代,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发生改变,这就意味着我们依然需要长期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作,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而要保证理论的正确性,就需要牢牢把握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人民性不动摇,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的核心任务,因此,我国在进行理论改革以及实践贯彻过程中,也要围绕人民性开展工作。而马克思资本批判人民性具有强大的聚力效应,其在理想信念、实践贯彻以及价值导向上的指导作用,都将长期指导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作,使马克思主义在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不偏离初心,始终肩负为人民谋幸福、谋发展的初心。

3.2 马克思资本批判人民性的新时代中国化方向引领

马克思针对现实世界的资本批判具有强大的价值引领作用,正如上文论述的一样,马克思开展资本批判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世界压迫和剥削人民,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幸福的根本阻力,因此,我们需要批判资本主义,掀翻资本主义,通过革命的手段实现共产主义。但资本主义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取代的,以当前世界发展现状来看,资本主义仍将长期存在,无产阶级与资本世界的斗争并不会停止。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有明确的价值引领,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坚持正确思想,不断革命和自我革命。而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人民性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价值引领,人民性是我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思想和根本目标,围绕着全人类的幸福的宏伟理想和人类现实幸福的实践目标,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核心导向。

3.3 马克思资本批判人民性的新时代中国化世界融通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受到美西方主导的封锁和打压,尤其是在新时期,我国的不断发展与强大使得美西方势力不断加大对我国的打压力度,而我国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冲破美西方国家的封锁,在世界上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而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人民性为我国与世界的融通提供理论基石和实践途径。世界人民是一样的,无关种族、国家、信仰,我们都拥有一样的本质,全人类的幸福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目标,通过人民性,我国可以让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正确认识我国,可以从美西方国家的舆论封锁和丑化中脱离出来,将自身真实形象展现在世界各国面前。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我们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一思想与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人民性内核不谋而合,同为人民,我们处于一个共同体之中,我们有着相似的命运,有着共同的目标,因此世界人民要团结在一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共同努力,向着全人类的幸福这一共同目标不断前进。而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人民性对于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作为世界闻名的哲学家,世界上有诸多国家的人民阅读过马克思的著作,理解马克思的思想,而这些人也可以更好、更快地理解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可以沿着这一思想路径更好地认识中国,这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对于世界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帮助。

4 结论

马克思资本批判是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其在理论、实践两个层面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而人民性是马克思资本批判的思想内核,也是其重要的特征,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人民性,彰显着马克思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也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实践理念。基于此,本文对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人民性蕴含进行深入解读,并针对其对我国现时代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最终指出,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人民性,對于我国新时期的国家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具有凝心聚力和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对于我国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也具有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1]吴燕,魏传光.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中的资本逻辑批判及其现实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3):1519.

[2]李淑梅.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生产前提批判——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Ⅰ的探讨[J].求是学刊,2023,50(01):6069.

[3]陈茂林.质疑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批评策略与文学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3,34(02):118127.

[4]张媛,许成安.数字资本主义下数字劳动的主体性发展困境与出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数字劳动批判[J].江汉论坛,2022,(12):1319.

猜你喜欢
人民性资本论马克思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