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人工智能的利与弊

2023-08-21 09:40张鑫欣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6期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工智能

张鑫欣

摘 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带来的益弊日益凸显。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自由发展、生产关系的转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促使失业人口增加、贫富差距拉大,从而导致社会阶级分化、人的主体地位弱化等问题日益严峻。本文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其中的利弊,并为消解人工智能发展的弊端提供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工智能;唯物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52

1 人工智能发展的益处

进入21世纪,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杰出代表,对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很强的“头雁”效应。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的产物,是各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工智能在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1.1 人工智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人的需要与自然的矛盾引起的。人的需要与劳动要在相互转化中解决这种矛盾。生产力在人的需要与劳动的反复解决和产生中发展、变革。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需要与劳动之间的矛盾是通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矛盾运动实现的,由生产过程中人与物的矛盾得以具体体现的。一方面,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主体力量的发挥对劳动者加以改造,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劳动对象化的结果,使得劳动者和劳动工具得到新的改造和提高,劳动方式出现新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系统运动。在生产过程中,各要素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某一要素的重大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要素,从而引起生产力的整体变革。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某种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日趋突出,这种突出作用就是该时期生产力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在当今21世纪,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对生产力发展影响深刻。在生产力发展过程当中,科技与生产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已成为不可分离的制动引擎。从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出现,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转化的速度,致使任何一个生产力的重要变革,都是科学技术应用的结果。

生产力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其发展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现代科学技术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渗透和作用日益强烈,当它作为生产的内在要素渗透于生产要素的其他要素之中时,必然会导致其他要素随之变化,从而促进生产力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无疑会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进而在实际应用中,提高生产力;科学技术存在于劳动工具中,不仅是对原有工具的改进和改造,更重要的是孕育着新工具的诞生;科学技术作用于劳动对象,不仅能够开发和利用新的自然资源,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和途径,而且还能开发已有资源的新用途,并把一些废弃的材料和原料重新头回到物质中去加以利用。因此,当劳动者的素质、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技术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水平就会发生重大的跃升。

伴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社会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作为科学技术的代表之一,人工智能给社会发展及人类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人工智能是以电脑运算模仿人脑工作的机器,其对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生产管理等方向的影响尤为重要。在大数据、数字化经济时代,由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占主體地位逐渐转化为从事技术性的劳动者为主,由以人为劳动对象逐步转化为以电脑控制的智能型机器体系为主要劳动对象,电子信息系统的自动化逐步取代用人力进行生产管理的模式,这些变化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作用越来越大,影响程度也愈加深远。

1.2 人工智能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和可能性条件。当前,人工智能将产生一种“新的工作范式”,最终,传统的雇佣关系也会被更加丰富的劳动关系所替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用模拟人的脑力来劳动,从而让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工人的劳动时间减少,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完成自己想实现的事情。时间这种积极存在是和人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指出:“劳动时间本身只是作为主体存在着,只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着。”正是劳动使人的生命活动的时间内容和结构发生深刻的变革,使时间的因素具有了动能的意义;劳动赋予时间以生命和活力,使时间成为人的积极的、主体性的存在。时间“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得空间”。换言之,人工智能把人们从体力劳动中的双手解放出来,人从生产活动中分化出交往活动从物质交往活动中分化出精神交往活动等,进而使人的活动空间不断扩大,促进人的发展。相应地,极大地缩短了全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提高了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工业向高质量阶段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正是这种自由时间构成了人的真正的自由王国,自由只有在自由王国中,人们才能无所顾忌地进行自由选择,实现自由发展。人工智能利用技术变革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人的劳动时间,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它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人类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人工智能语音系统、人工智能人脸识别、AR虚拟体验等大大扩展了人们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各式各样的电子媒介将人类社会串联成了集交流与传播的球体,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置换信息资源来成为自己行动的先导,以谋求更好的发展机遇。随着通信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使人们获得了全新的生活体验,增添了新的交流平台。交往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视域变得宽广,对环境的适应力和自主发展力驾轻就熟,从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3 人工智能促进生产关系的转变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的。

(1)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具体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在生产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生产的主体是智能机器人,每台智能系统都是生产系统中的一部分,所有的智能机器人通过技术处理同时实现产品的生产以及自身的控制和检测。随着技术的革新,已经出现了无人工厂。

(2)在分配方面,人工智能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合理调节产品生产的数量,缩短产品生产时间和资本运转周期,改变了传统生产系统缺乏弹性的特点,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生产的效率,提高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

(3)在交换方面,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的应用,极大地缩短了交换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交换的频率加快、范围扩大,促进了世界工厂的分工愈加明确和紧密。

(4)在消费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人们形成新的消费方式,虚拟现实、平台经济迅速成为一种新兴消费模式。施瓦布曾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已经标志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催促着生产关系的转变。

2 人工智能发展的弊端

人工智能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转化及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渐凸显。

2.1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导致失业人口增加

生产关系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体现着不同社会集团的相对地位和相互关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与人工智能在劳动中的主体地位发生了变化,其与资本所有者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将会面临失业问题,而且会使大量无业阶级沦为无用阶级。

首先,劳动主体由人工智能的机器取代了人,人作为劳动者被迫向为操纵机器的高级技术型劳动者转化,劳动市场主体由原来人力为主的劳动者逐步转为技术型劳动者,这对劳动者的要求更高,致使原体力劳动者失业。

其次,由于机器代替了人大工作,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使得产品生产成本降低,这种产品生产成本与雇佣劳动力的价格存在价格差,人工费用大于雇佣价格,致使出现过剩人口。

最后,由于人工智能的应用,破坏了原有生产模式,导致一些技术管理部门被淘汰于时代,造成了劳动者大量失业。Moraes-Neto认为,人们在现代工厂里面观察到的活动大幅度被取代的现象,确实反映了马克思所说的“工作去技能化”论断,但AI和可移动机器人正在凭借智能机器和智能算法创造出比人类更好的“工人”,由此产生的不断上升的技术失业正在人类社会中产生巨大的焦虑。

2.2 人工智能加剧贫富差距,社会不平等状况凸显

人工智能应用的不断普及和推广,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状况频发,社会阶级逐步分化,最终造成贫富两极分化。

首先,人工智能的廣泛应用,机器代替了人工,加大了资本与劳动间的差距,企业中的资本有机构成提升,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使得劳动力回报率低,资本回报率提高,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其次,人工智能将导致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一些人由于无法满足自身存在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而沦为“无用阶级”,一些人因掌握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新型技术劳动者即有用阶级,两者社会地位、薪资水平与人工智能出现之前以出卖劳动力为主的劳动者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也会加剧社会阶级阶层的矛盾,亦如现今一些人产生的仇富心理,影响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如果这种差距超过一定限度,势必会激化社会阶级阶层矛盾,引发社会动荡,破坏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收入分配比例的不均衡化也使社会经济不稳定化,从而影响上层建筑。人工智能主要依靠计算机算法和少数的新兴的科学技术人才以及相关的资本持有者操控,在未来社会,这些人将成为少数的社会精英阶层,掌握着社会上的大部分财富,拥有着社会主导权,掌握和控制社会的政治为自己服务,加剧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2.3 人工智或将使人的主体地位弱化

随着社会智能化的推进,人越来越依赖于智能工具的使用,逐渐沦为它们的附庸。在工业革命时期,劳动的机器代替了人的体力,使人自身得到解放,但是信息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解放的是人脑,导致人日益的缩短思考时间,变得像机器似的麻木。人工智能不仅应用于大量的体力劳动岗位,而且连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音乐写作、诗词创作、司法审判、教育教学等原先只能由人来承担的工作也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这就会将以人为主体劳动的社会逐步转化成以人工智能为主体的劳动社会。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的产生是与劳动生产密切相关的。人的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工具系统的使用和不断发展。但要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客观世界,必须达到对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掌握,这就需要有一种该与动物心理、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意识的参与。人工智能的出现代替了人类劳动的思考,使人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弱化,逐渐机器化、机械化。

3 对于人工智能发展弊端的消解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福利的同时,其弊端日益显露,如何消解人工智能发展出现的弊端成为当今的议题。这就需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从其现实矛盾中寻求切实可行的出路,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路径。

3.1 鼓励发展服务行业和新的工作形式出现,创造就业机会

在生产过程中,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使劳动市场逐渐偏向技术型和金融服务行业。相对来说,服务业需要更多的社会属性、更多创意和更大的灵活性,并且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也会产生一些新兴技术和服务部门,这些都是比较难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人工智能在其本质上仍是一种机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现实化,是人类功能的延伸。人工智能依靠算法、符号编排,理解的是抽象的世界,而人类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通过对现实客观世界的描述,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认知,因此人可以比机器更准确的处理和理解更为复杂的事物,诸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与沟通活动。另外,人工智能替代人工作,人类劳动时间大大缩减,使人相对于过去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也可兼职多份工作,工作时间更具弹性和灵活性,且从目前来看,这种新型灵活的就业形式可以比较好的缓解人工智能替代人工造成的大面积人员失业的问题。

3.2 建立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结合的教育机制与体系

人工智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推进国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使以劳动以人力劳动者为主体转向为以技术性劳动者为主体,同时产业部门通过优化升级,逐渐使技术在劳动要素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长。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政府应加大建立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衔接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在高等教育领域,增设数学、计算机、科学应用创新和社会交往等多种课程,培养高质量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在职业教育领域,应开设与AI技术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鼓励科技创新,加大培养相关技术人才的力度,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积蓄人才力量,避免因教育与实际社会需要脱节带来的失业,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推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3.3 政府加大对人工智能产业与相关技能培训机构的投资力度,做好兜底工作,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强,在各国激烈的竞争中,对于科学技术创新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谁掌握了科技创新技术,谁就掌握了社会发展的主动权。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各国发展科技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水平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政府应该加大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投资,促进科技成果向实际产品的转化,同时也应该增加对技能培训投資的力度,拓展多渠道的公共培训平台,让劳动者能够实时学到新的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技术变革带来的职业转换,缓解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民生是最大的实际,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从浅层上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对个人和社会产生有益影响,但事实上,如果不能对人工智能进行合理引导,可能会激化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使社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政府也应做好社会兜底保障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减缓由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社会阶层两极分化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强领导做好规划明确任务夯实基础,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81031(01).

[2]《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惠成钢.智能技术悲观主义的哲学反思与消解进路[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3).

[4]蒋红群.无产阶级会沦为无用阶级吗?[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7).

[5]李酣,张玲慧.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研究新进展[J].社会科学动态,2021,(10).

[6]张翕.中国社会科学院-欧盟就业总司国际研讨会(2019)综述[J].劳动经济研究,2020,(08).

[7]张晓雪,孙迎光.人工智能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三维审视[J].江苏社会科学,2021,(03).

猜你喜欢
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工智能
唯物辩证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
人工智能与就业
WADA运动员行踪报告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基于唯物辩证法视角
初中数学教材中量变到质变的素材倒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