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类高校教师创新能力与发展

2023-08-22 05:46韩霞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方法途径高校教师职业教育

韩霞

内容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師创新能力影响力深远,属于高校发展潜在动力,关乎高校学科的建设质量。经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含义非常丰富,自身形成受到环境、智力以及知识等因素的制约。新时期高校教师创新能力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过渡到了寻求全面创新的阶段,传统的理论创新已经无法满足教育需求,需要向实践创新倾斜,从初始阶段的个体创新慢慢提升到团队创新时期,借此保障教育实力。结合现有经验了解到,教师创新能力增强需以完善评价体系为科学内驱力,同时积极优化教师管理制度,强化团队建设设计,合理形成教育的创新合力,通过有效的制度调试,激活教师创新能力,并促使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关键词: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 高校教师 方法途径

2021年,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指导意见被提出,在《意见》中指出要激发教师创新活力,聚焦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教师发展的系列举措,借此保障教学实力。创新是高校发展主题,新时期的教师是高校创新的主体。实践环节中,作为高校教学主导者和科研、社会服务的实施者,教师的使命重大,不仅对学生帮助较多,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服务创新型国家想要打造一流学科,需积极组建教师队伍,培养教师创新能力,夯实社会服务与文化创新的基础,助力高校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教师创新能力解读

“创新是指人们为合理满足发展需要,借助已知的手段和信息,不断打破管理局限,借此寻找到一种新颖的独具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或者是新事物,以上的意识活动统称为创新活动。”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其创新素质结构较为复杂,通常包括知识、技能等,除此之外还需考虑内在的品质。经研究发现,创新素养的本质是突破常规,基于原有思维定式找到新的工作方法,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取得显著的成绩。高校教师是具有创造力的团队,同时也是卓越群体的代表,教师的创新能力可永葆高校教学品质,同时成为科研发展的助推器[1]。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量,通常被定义为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发现新问题的思维,基于教师的基本职能,高校教师创新力普遍渗透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中。

二.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形成的制约因素

1.环境因素

结合现实经验可知,高校教师能力与素养是保障教学品质的关键,两者的提升非常具有群体性依赖,也就是说能力与素养的形成极易受环境的制约,并且受群体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增强需要依赖好的氛围和稳固的组织。高校教师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教师的意识、旨趣等需要在创新环境中被合理刺激,以共同的价值趋向帮助教师个体创新思维养成,树立良好的教风、校风,借此增强教师能力[2]。名师的示范等带动作用可以作为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养的关键环境因素。除此之外,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两种重要的因素,属于学校内部治理的核心,多年以来受教育体制、思想观念影响,学术权力等被压制,行政权力成为主导,这样的管理机制实际上不利于教师形成情感价值依赖,久而久之会影响教学热情。新时期,随着教学治理体系的全面发展,高校民主治理氛围净化,教师创新能力要求提高。基于此,新时代背景下,需积极创新学术氛围,搭建科学的交流平台,积极搭建科研团队,确保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高校氛围,破解环境因素的制约力。

2.知识因素

知识因素对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制约主要体现在日渐积累的理论研究中。研究发现,科学的理论源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两者的价值具有相互促进的边际。而知识的积累是理论获取的关键,没有日积月累的储备,就无法形成学术探索,更加难以保持持久的理论研究力,以上种种是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缺失的关键。实践教学中,高校教师任务繁重,承受着来自教学以及自身能力提升的双重压力,同时还要兼顾科研和社会服务。压力是来自多方同时也是巨大的。现实工作中,想要在繁杂事务中实现突破,产生连锁效应,夯实的知识储备是关键。只有借助丰富的知识,才能实现意识和行为的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助力学生拥有创新思维与空间格局。另外,教师还要与时俱进,确保知识更新和多学科知识融合,掌握本领域前沿动态,借助知识储备和创新意识,实现新旧知识的重组,保障教师自身对学科发展的驾驭能力。需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知识因素是笼统的概念,并非单一指向书本,此外还将包括实践经验与方法[3]。为满足高校科学育人的要求,现实中的高校教师需秉持育人使命,拥有探索与创新精神,确保创新智力劳动成果(在教学与教研中)。而想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的理论功底必须过硬,同时文化素养和思考能力也要达到水准,只有如此,才能保障高校教师不会墨守成规,难以突破教学瓶颈。

三.职业教育类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增强的实践路径

1.转变教师观念

职业教育类教师具有科学育人的职责,其创新能力与学生未来发展潜力和学科建设水平息息相关。在此背景下需重视教师观念转变,培养教师创新能力,保障学科发展的内驱动力,提升职业教育类高校的教学品质。作为教师来讲,需看到创新能力对自身的帮助,注重知识创新的过程,同时将单一的知识创新过渡到方法创新的层面,保障学科的发展前景。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属于系统的工程,并不是单一的能力创新,更多情况下指代知识领域的创新,即在原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夯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在专业领域实现突破,取得前人未有的成果。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中,需要强调科研成果的转化,特别是要保障科研成果在实践中的转化程度,借此保障知识的渗透力。现实中,理论创新固然重要,但创新方法的实践更具有指导性,也更能彰显教师创新能力的根本价值。从现实了解到,我国大部分高校均属于应用型或者是教学型,纯粹的理论研究少。创新实践的实现,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改变套路的应用惯习,确保教师可以掌握新方法[4]。否则,多数的教师将会面临淘汰。作为高校来讲,需提供教师进步的机会和改善教育理念的契机,要结合高校教师的组成结构,逐步实施教师培训方法,注重教师创新方法的训练,保障较多的教师培训机会,创新教师管理机制,确保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搭建理想的教师队伍,确保教师的自我产出能力,同时形成团队互助的价值导向,在此前提下营造出良好氛围,助力教师创新能力增强。

2.营造良好科研氛围

教师创新能力增强,需要有良好科研氛围作为保障。目前经了解发现,一些职业教育类学校的科研氛围并不强烈,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前身都是中等院校升格成的,发展历史不长,科研需要的相应设施、条件等还未完善,对科研项目的开展资金扶持力度不强,所以造成科研成果不佳。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在于培养技术型人才,所以教师队伍容易对科研项目积极性不高。基于上述的因素,教师科研能力受限,实践教学中没有实战的锻炼,创新能力难以提升。为此,职业教育类高校需集中力量,确保科研方面的资源分配,制定科研工作鼓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形成良好科研氛围。通过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保障教师的创新能力,夯实职业教育类高校发展基础。

3.深入走进校企合作

对于职业类高校教师来说,需保持自身的实践能力。知识是无边界的,同时也是具有时效性的,尤其是新兴行业和发展快速的行业,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快。基于此,作为高职教育类高校教师需借助不同途径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保持新事物的敏锐性,不断进行行业知识的补充,合理提升知识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要深入走进校企合作模式,多参加企业实践。通过合理的方式,不断获取行业经验,激活创新能力。高职教师需要与企业合作,将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相结合,通过比较与分析,发现自身实践能力的不足,同时提出针对专业知识的改善措施,积极帮助企业改进或创新技术[5]。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实践经验,教师本身还可以通过自主思考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对未来学科发展帮助较大。

4.创新教师评价机制

从现实工作了解到,评价制度的作用显著,对于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具有导向作用,在新的教育改革时期,良好的评价机制,可直接关乎教师的努力方向和科研轨迹。基于此,为发挥评价机制作用,高校的评价制度设计需遵守科学的理念,贯彻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满足高校发展目标要求,同时发挥科研成果评价的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了解发现,多数高校在运维管理中,针对教师创新能力没有设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多数评价都是围绕学术评价、社会服务等进行的。结合最新的高校教学改革建议,要合理优化教师评价机制,注重创新能力评价,坚持师风师德的建设标准,工作实践中突出教育教学业绩,通过合理化的方式改进教师科研评价模式,保障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社会教育改革主流趋势,教师创新能力评价需在制度设计上重新优化,保障可持续性和教育评价高实效性,确保教师的发展水平。

例如:学术評价制度设计上,为确保公平性,保障教师的创新实力增强,应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研究成果产出的多元化评价,确保优质的科研成果产生,鼓励教师全方面提升。教育教学效能评价上要想发挥理想的优势,需深度结合岗位需求,实施项目化课程设计,确保教育教学品质。这方面的评价需要是多元的,既包括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需要囊括教师创新能力的功能性。此外,为满足新时期的教师创新能力要求,高校还要建立健全制度,以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保障创新成果的质量、贡献率等,重视评价制度的完善,合理增强教师队伍的创新机能,夯实教育教学基础。利用制度的激励,确保创新能力可以推动教学品质升级,从学校、院、系不同维度落实好教师创新质量工程,借助制度性举措,培养教师队伍协同创新的主动意识。

5.优化教师管理制度

在上述措施基础上,还需优化教师管理制度,保障教师管理能力。通过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增强教师队伍凝聚力,积极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力,为学校的发展助力。高校在发展中,需在以评价促激励的前提下,优化教师管理队伍,为高校教师创新能力持久性增强建立灵活的管理体系,发挥管理体系的作用,提供必要的资源、平台等要素服务。借此契机不断挖掘教师潜能,合理保障教师创新思维转化,提高教师管理质量。首先,推动建立资源的共享机制。教师管理实践环节中,要善于整合资源,提供新学科建设的契机,合理保障资源共享,从资源管理层面上较为合理的打破专业壁垒,确保专业间的交叉,完善教师创新能力管理制度。其次,制定人性化管理策略。高校要在管理上创新思维,适当为教师“松绑”,给足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减少事务性工作的干扰。尽可能减少程序性工作束缚,在管理机制上利用信息技术等方式,合理保障管理效能,满足教师创新发展的客观需求。再次,优化各类管理平台。高校要不断整合资源,优化各类发展平台,形成高效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队伍的科研交流,保障高校充足的科研实力,确保管理的规范性。实践中,将创新管理平台成功打造成教师创新潜能激发和转化的载体。

6.保障教师的创新活力

结合现实工作可知,想要保障教师创新活力,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还要营造公平正义制度环境,通过降低环境因素的感染,提升教师创新活力,为后续教育工作补充动力。实际工作中,什么样的制度体系决定着什么样的管理环境,两者是相互影响的。职业类高校创新能力低并不是简单源于没有集聚足够资源,更多的是这些资源要素(其中囊括了人才、资金、场所等)能否合理进行配置,发挥资源要素的最大价值,能否得到动态调整和系统优化。前文研究中已经给出结论,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受多方面的影响,除了自身知识因素外,还存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传统的高校规章制度非常不灵活,对教师的教学和相关的科研活动有规约性,许多教师的创新性思维因此受到极大程度的抑制,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发挥空间有限。在受限的环境中无法将创新性的思维合理灌输给学生,久而久之形成了制度性阻塞。为改善这一问题,需合理营造制度环境,确保教师自由创新的空间,提升管理制度适用性,通过这样的方式,避免因制度冲突形成的学术抑制现象。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校育人标准升级,在此背景下需注重教师的创新潜能发挥,保障教师自我创新价值的实现。具体工作中,可通过创新评价机制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的科学模式,增强教师的创新实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助力职业类高校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瑞明,杨镰鸣.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价值转变与制度保障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3,No.395(02):54-61.

[2]胡猛,宁莉娜.高校教师立德树人能力提升的创新实践——评《教师如何立德树人》[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1):250-252.

[3]迟瑶瑶.“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No.392(17):104-107.

[4]曾浩,胡金勍,孙婷.江西省行业特色型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4):71-75.

[5]张俊华,李国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师职业素养提升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J].高教学刊,2022,8(19):154-157.

猜你喜欢
方法途径高校教师职业教育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