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打造新时代锦绣江南鱼米乡

2023-08-22 19:40黄爱军
群众 2023年15期
关键词:苏州总书记农村

黄爱军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探索出一条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成功路径。我们深刻认识到,“千万工程”饱含一片关爱农民情怀,贯穿一条统筹城乡主线,描绘一张美丽乡村蓝图。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之际,苏州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重要批示精神,与落实“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重大任务相结合,发挥与浙江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脉相连、理念相通优势,创造性推广“千万工程”经验,聚焦“提升、均衡、特色、持续”四方面不断发力,扎扎实实推进新时代锦绣江南鱼米乡建设。“提升”就是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使苏州“三农”工作的示范引领性更强。“均衡”就是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组团式开展乡村建设,更大范围、更加全面地体现乡村振兴内涵。“特色”就是立足苏州都市农业、农耕文化、城乡融合方面的优势,率先走出一条具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特色的农业强市之路。“持续”就是通过市场化机制持续导入“钱、地、人”生产要素,全面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能。

守牢生态宜居底色,展现“环境美”的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将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并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苏州建有82个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村,出台实施全国首个生态补偿地方性法规,乡村正呈现“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风景。我们将一体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高标准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苏州模式”。做优“水”的文章。牢记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殷殷嘱托,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及太湖禁捕要求,加快推进太湖生态岛建设,用好“一湖一策”“一岛一策”保护机制,推进幸福河湖工作,真正实现“水清、岸绿、景美”。守好“农”的空间。坚持“菜园就是景观绿地、稻田也是生态湿地”理念,坚决守牢耕地红线,按万元/亩的水平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打造“四园一景”,推广太仓东林村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切实筑牢鱼米之乡的基底。扮靓“村”的风貌。用好飞行检查和“红黑榜”等常态机制,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加快农村住房解危整治和翻建改造,发挥驻村“三师”专业力量,加强对重点区域的风貌管控和引导,彰显轻巧淡雅、粉墙黛瓦的水墨江南风貌。

增添片区均衡亮色,塑造“全域美”的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千万工程”第一次现场会上强调,要以点带面、点线结合,成片推进,不断扩大整治成果。苏州镇村经济较为发达、城乡一体化起步较早、区域发展均衡性较好,分布有近四分之一中国百强镇,累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80个、数量居全省第一,特色康居(宜居)乡村占比超99%(除搬迁撤并类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养老设施覆盖率、全科医生拥有量达标率均达100%。对照“千万工程”经验,我们还将在三方面进一步提升。以片区化理念强引领。总结推广澄湖地区等跨县域片区、吴江环长漾等跨镇域片区规划建设经验,推动行政村100%纳入片区化建设体系、100%编制村庄规划。密切城区与涉农区联动,促进重点村与一般村协同,实现空间缝合、资源整合、发展聚合。以一体化布局促共享。依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平台,打造涵盖5镇、总长114公里的跨省域美丽乡村风景线。提高社会保障市级统筹水平,持续开展美丽镇村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协同化机制抓落实。加快推进《苏州市乡村建设条例》立法工作,明确职能部门、基层政府的职责,进一步规范农房、设施等建设。强化“不重视‘三农的书记不是好书记,抓不好农村工作的书记不是称职的书记”导向,探索制定干部抓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价机制。落实市县两级领导挂钩联系乡村振兴制度,一挂三年、全域推进示范镇建设。

彰显江南文化特色,书写“乡风美”的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期间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苏州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5个、中国传统村落28个、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项、全国文明镇村33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14个,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江南文化,把农村建设成乡风和美的家园。拓展遗产保护深度。将古村、老街、古建等建档立册、重点保护,注重有机更新,防止建设性破坏。建强南京农业大学苏州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院等载体,全面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争取将吴江基塘农业、吴中水生蔬菜栽培纳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增强乡村文化厚度。发挥覆盖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落细落实移风易俗“红七条、白九条”措施。深入挖掘“中国江村”时代价值,讲好村史、村规等文化故事,展现各美其美的村庄特质。提升乡村治理效度。以“提升五项治理能力、增强五项服务水平”为重点,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在全省率先全域打造县、镇、村三级矛调中心,推动“枫桥式村(社区)”建设,促进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源头治理。紧抓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契机,通过示范创建、积分制度促进群众广泛参与,打造充滿活力又稳定有序的“宁静的小山村”。

提升民生福祉成色,争当“共富美”的示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万工程”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和文明素质提高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苏州农民家庭殷实、村集体经济优势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去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7.08万元、全国重点城市第五,城乡收入比1.82∶1,村级集体总资产1272亿元,村均经营性收入931万元,其中“亿元村”3个、“千万元村”315个。我们将对标“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先进做法,破解“增加农民收入”难题,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做大产业振兴“底盘”。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承接城镇产业和功能溢出,统筹推进村镇工业区、农业园区转型升级,打造更多的乡野硅谷、文创空间。发挥涉农国企引导作用,办好中欧地理标志合作发展论坛等重要活动,提升“阳澄湖大闸蟹”“洞庭山碧螺春”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产业规模层次,推动共享农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富民产业。打造创新创业“舞台”。统筹推进姑苏乡土人才培养集聚行动、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提升农民创新创业技能。建强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中国农科院华东中心、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等平台,发挥乡村振兴基金撬动作用,用好富民创业担保贷款、新农菁英贷等金融工具,支持农场主、农村经纪人、科技人员等创新创业。释放农村改革“红利”。推进吴江国家级、张家港和常熟省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推广昆山国家级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改革试点经验,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使农民获得改革收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开展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探索合作经济、村企共建、集体主导等运营模式,实现乡村资源价值拓展、村民致富渠道拓宽。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责任编辑:苏胜利

猜你喜欢
苏州总书记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苏州一光
总书记的告诚
苏州十二忆
说个好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