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员主持人的转型之路

2023-08-22 08:20刘嘉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15期

刘嘉

【摘要】播音主持艺术研究是有声语言传播活动,口述历史以有声语言为重要基础而获得历史资料。有声语言是二者共有的基础,同时二者具有新闻学基因。在此基础之上,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访谈节目中的采访与口述历史采访相似。对于访谈节目采访策略的研究可以为口述历史采访提供借鉴,而口述历史采访区别于访谈节目,采访则又可以丰富访谈节目的类型。据此,本文探析了播音主持艺术与口述历史采访交叉结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播音主持艺术;口述历史采访;访谈节目采访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3.15.055

當前,口述历史的概念被很多节目所使用,口述历史与播音主持艺术的交融和交流越来越多,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寻隐藏在二者中的关系。

1. 播音主持艺术和口述历史

“播音主持艺术这个学科涉及新闻学、广播电视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播音是一项特殊的言语活动,具有语言传播的性质;播音是一项新闻实践活动,具有新闻性;播音是一项艺术创作活动,具有某些艺术性”。其研究内容包括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和播音创作。总的来说,其研究的核心是通过对于有声语言传播活动的研究,为有声语言的使用驾驭能力提高提供策略。播音是广播电视宣传的最后一环,播音员是电台、电视台的“门面”,也是电台、电视台宣传过程中的一个工序,所以,播音创作遵从新闻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口述历史是一个通过访谈来收集历史资料的过程。所谓口述历史,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1948年,艾伦·内文斯于哥伦比亚大学创立第一座口述历史档案馆,开始进行“有系统地从还活着的美国风云人物口中和文件上,收集他们最近60年来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全部记录”。这被认为是现代口述历史研究形成的标志性事件。而艾伦·内文斯曾是一名新闻工作者。正是由于这种渊源,口述历史在访谈方法、人物对象选择等诸多方面与新闻报道有相似之处。有声语言是播音主持艺术和口述历史的共有基础。口述历史中,采访者用有声语言引导被访者回忆历史信息,被访者用有声语言陈述历史信息、描绘历史画面。失去了有声语言,口述历史这一概念也无法存在。播音主持艺术学科建立以有声语言为基础,脱离不了有声语言而存在。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核心和重点是有声语言。播音主持所研究的采访时依据不同被访对象需要使用不同的交流状态,提问时的措辞也应有所不同。这些都能够为口述历史中的采访提供借鉴。

播音主持艺术和口述历史都有新闻的基因。我们不可据此将口述历史中的采访等同于新闻采访,但也不可忽视口述历史采访中隐藏的新闻采访基因。播音主持的边缘性和交叉性使得它与不同的学科之间充满着或强或弱的联系,播音主持又以新闻性为根本属性;分析被大家所熟知的电视访谈类节目发现,优秀的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大多由新闻记者成长而来。例如,《新闻调查》的柴静、主持《高端访谈》的水均益以及《实话实说》的崔永元。播音主持艺术与口述历史都以有声语言为重要基础,都有新闻学的基因,且结合当前口述历史与广播电视节目交融的实例,可以发现二者交叉结合的可能性。其中从电视节目主持人转而做口述历史的崔永元是这个交叉结合的最鲜明代表。

2. 新闻采访、口述历史采访和访谈节目采访

以上,从总体上我们发现了二者交叉结合的可能性。进一步细化研究我们发现,播音主持艺术中所研究的访谈节目采访与口述历史采访较为相似。下文通过对这二者的对比,探寻播音主持艺术与口述历史相互关照的可行性。通过以上对于二者的新闻基因的探寻发现,访谈节目采访和口述历史采访都起源于新闻采访,但这三者之间又存在着区别。

新闻采访: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的定义,新闻采访是一个通过观察、推理和核实而进行的采集事实的过程。这些事实组织在一个新闻报道中,就可以给读者、听众或观众一个关于某事件的完整的说明。新闻采访是一个通过对话快速挖掘信息点的过程。

访谈节目采访:核心则在于人物访谈,它的关照重点在于嘉宾人物本身,通过主持人对嘉宾的“访谈”,形成主持人的采访和嘉宾的谈话,从而反映出嘉宾人物的某种品质、社会阅历、思想等,或者通过对关键性人物的访谈来解读新闻事件,使节目传递出更多的社会正能量,更体现对个体人物的关照,展现人文关怀的理念。访谈节目的采访是一个烘托和展现的过程。

口述历史采访: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在《大家都来做口述历史》一书中说:“那些能够被提取和保存的记忆是口述历史的核心。简言之,口述历史是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口述历史访谈指的是一位准备完善的访谈者向受访者提出问题,并且以录音或录影记录下彼此的问与答。”口述历史的采访是一个引导和采集的过程。

3. 访谈节目采访与口述历史采访的相同点

访谈节目采访和口述历史采访都来源于新闻采访,访谈节目采访介于新闻采访和口述历史采访之间。通过对于相似与不同点的对比,发现二者交叉结合的空间。

3.1 采访时都需要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

访谈节目采访和口述历史采访一样,都由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两个部分组成。在采访的过程中都是由采访者向被采访者提出问题,被采访者依据所提问题进行对应的回答。两种采访都依赖被访者的回答,而采访者与被访者之间的关系是影响被访者回答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访谈节目采访还是口述历史采访都强调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崔永元老师说主持人要说人话、做人事,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让被采访者打破心理障碍,处于舒适的交流场。在崔永元看来,口述历史采访与其说是访问,倒不如说是感情和心灵沟通。播音主持艺术研究提出主持人可以通过改变语调和提问时的措辞来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

3.2 采访前都需要对被访对象有深入的了解

口述历史的采访和访谈节目的采访都是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传递和获取信息,然而采访时被采访者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层次和个性特点,使得他们在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时的习惯各不相同。因此为了保障采访的质量,采访者要在采访前对被采访者有深入的了解,依据被采访者的不同使用不同的采访方式和提出不同的问题。这个过程也是拉近与被采访者距离的重要一环。

3.3 倾听极为重要

对于口述历史的采访而言,被采访者所回答内容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采访者的提问,甚者很多口述历史的采访中的提问是通过纸条的形式实现,被采访者看到纸条上的内容,然后做出回答。并且口述历史采访的目的是记录被采访者的口头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因此倾听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访谈节目的采访中,采访者也被定义为倾听者,只是在这种采访中,采访者还有另外一个任务是通过提问和交谈来烘托被采访者的形象。

4. 访谈节目采访与口述历史采访的不同点

崔永元说口述历史的采访既不是演播室采访,也不是做节目的功利性采访,被访者坐到摄像机前的时候,就是准备讲一辈子。做了多年新闻记者和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采访技巧对于崔永元来说,再熟悉不过,但他认为,在口述历史中使用功利化技巧,会弄巧成拙。

尽管口述历史采访和访谈节目采访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是口述历史的采访有一整套规则与标准,只有符合规则与标准的采访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历史。对于二者区别的探析,可以为播音主持和访谈节目采访增加一个新的类别。

4.1 被访者组成不同

对于被访者,访谈节目采访有新闻采访的基因,被访者的组成可以借鉴新闻采访对象的公式。在新闻的“数学公式”中,名人+平常事=新闻,普通人+不寻常事=新闻,但普通人+普通事=0。因此我们发现访谈节目采访的对象多是明星政要,或者是有不平凡举动的普通人。而口述历史不仅仅关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更关注普通人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生活命运。关注某一历史阶段普通人的生活经历是口述历史的重要特征,口述历史不同于其他的历史研究,通过不同人对于同一时期的回忆来试图客观地重构某一特定时期的状况,因此被采访者大多都是普通人。

4.2 采访的时间安排不同

由于访谈目的不同,所需要获取的信息点和信息量也不同。访谈节目采访直接的目的是通过谈话来引出被采访者的亮点,让观众了解被采访者。在采访时只需要关注几个有重要意义且能够凸显形象的节点就可以。一般的访谈节目都有时间限制,在45分钟或者1个小时之内要完成访谈,提问和交谈的针对性强。而口述历史的访谈则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相对于访谈节目的采访,口述历史的采访对于被采访者谈论的内容预测少,具体的需求和限制也少;对于被采访者的回答功利性需求不强,不需要被访谈者用极为精练的语言快速准确地切中信息点,相反更需要被访谈者仔细回忆和描述。

4.3 采访的问题设计不同

口述歷史工作者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案头准备,对受访者的个人情况、家庭状况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访谈者还要对受访者进行预访,根据预访得到的信息——受访者性格特征、简要经历等,有针对性地写出访问提纲征求意见稿,当提纲得到受访者同意后才开始正式访谈。然而访谈节目采访虽然前期也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去了解受访者,但这种了解是为了在采访时与受访者有共同话题,点燃被访者的谈论热情。采访前访谈者会明确采访目的,就采访目的确定问题涉及的不同范围。不同的访谈者习惯不同,有的访谈者习惯在访谈前列出所有想问的问题,在采访时根据情况不同挑选合适的问题,而有的采访者则只确认访谈大致框架。一般的访谈节目中,节目前只与被访谈者交流访谈大致涉及的内容,不会有预访部分。

4.4 与受访者的交流方式不同

访谈节目采访中,访谈者一般不会让被访者漫谈,而口述历史访谈则会让对方尽情述说。访谈节目的采访过程中,被访者会由于回答的内容过多或无信息点而被打断。而口述历史的采访则是在提出问题之后尽量不打断对方,为避免打扰到被访者的思绪,访谈者一般采取倾听的方式。关于提问,访谈节目的采访多是一问一答,为了节目效果访谈者会刻意地追问。而口述历史以被访者讲述为主,访谈者以眼神与对方沟通、很少插话。

通过对比口述历史采访和访谈节目采访我们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采访目的的不同,而由于二者都是基于新闻采访发展而来,所以在采访时一些基础性的要求上又是相同的。口述历史的采访可以吸收借鉴访谈节目采访中与被访者交流的技巧,来为被访者营造一个舒适的话语场。访谈节目采访可以把口述历史采访作为一种新的采访模式引入到节目中,据此二者是可以做到交叉融合的。

5. 口述历史采访与播音主持艺术交叉融合

口述历史采访在访谈的过程中借用访谈节目采访的经验。前文提到口述历史采访强调与受访者建立良好关系,要求访谈者尽可能倾听被访者的谈话,这些有助于提高访谈质量的基本方法和观念大都来自于访谈节目采访。如何做到提高访谈质量,在这个问题上播音主持艺术有专业的研究,并且提出了实际有用的技巧供参考。

首先,采访者和被采访者要建立对话空间,在口述历史采访中有不少被采访者是八九十岁的老年人,他们大多生活在农村不会讲标准的普通话,甚至有的根本不会讲普通话,也完全听不懂,面对这种情况采访者可以借助他人帮助翻译。采访者要主动地融入被采访者的生活,真正地关心被采访者,努力成为被采访者家庭中的一员。

其次,采访者要使用合适的语调,不同的语调可以展现和传达不同的情绪。很多人认为说话只要意思传达清楚了,声音大小怎么使用调整也不会有任何影响。于是同样的语句不同的人说出来之后,接受者的反应会有不同。研究发现,发音时胸部响点偏低相较于胸部响点高情绪要更为深沉,虚声比实声更能让人感受到关爱和温暖,说话时有意识地送出声音会更易于营造交流感。这些技巧归结到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内心基础作为支撑,采访时要真正对被采访者的经历有浓厚的兴趣,在被采访者讲述的过程中感同身受,这样交流的状态自然而然会更加平易近人。

最后,语言的使用,对于不同的采访对象,在不同的场合所使用的语言也应该不同。在田间地头采访农民的时候问对袁隆平新技术的看法,显然是不符合被采访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背景的;采访七八岁的小朋友的时候,频繁使用小朋友不易于理解的长句和成语,这些都会造成被采访者的不适。因此,在口述历史的采访中,在充分了解被采访对象的前提下,针对被采访者的生活背景,知识结构等等,提问时所使用的语言和所提问题也应该有所不同。

在播音主持艺术中融入口述历史采访,在访谈节目中试图用口述历史的方法进行访谈。近几年我们发现口述历史的概念被很多节目所使用,例如,央视2004年开播如今已经停播的《高端访问》栏目将宗旨定为:“讲述世界性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为当今世界留下一部由中国人制作的口述历史。”央视《大家》栏目以“口述历史,分享光荣”为主题词。

本世纪初,我国电视媒体也开始引入“口述历史”访谈方式,形成“电视传播与口述史的跨界之作”——口述历史节目。从2002年开始,崔永元进行中国当代电影史的“口述历史”资料积累。他在《电影传奇》中采用了许多见证人的独白,节目播出时许多被访老人已经故去,影像资料弥足珍贵。近年来,他又进行了《我的抗战》口述历史纪录。八年时间里,崔永元采访了3500人,留下200万分钟的影像、300万张老照片,受访者平均年龄80岁。我们发现,虽然播音主持艺术与口述历史在学科归属上有极大的差别,但是由于口述历史要以语言传播为基础,且口述历史采访又有播音主持艺术同样有的新闻基因,所以使二者存在着交叉融合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然而,这种交叉和融合是建立在学科归属差别之上的,这种交叉融合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一个共同的目的:信息的传递和留存。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第二版)[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3]张提.電视人物访谈节目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2019(02):17-20.

[4]潘婷婷.我是一个纪录片爱好者——崔永元与口述历史[J].纪录人,2011(09):86-93.

[5]蒋蕾.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采访的异同[J].采编谈艺,2011(09):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