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创新暨实体化党支部建设研究

2023-08-23 13:01包家官申旋旋杨圻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实体化党支部建设学生社团

包家官 申旋旋 杨圻

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党建进社团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推进学生社团党建工作可以深化学生社团的育人内涵,是护航社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應然要求。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创新,探索学生社团党支部实体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之上。高校应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聚焦立德树人根本,聚力基层党建创新,聚势党团协同育人,面向社团发展党员,发挥社团化党员教育管理特殊优势,着力推进“思政社团+社团思政”建设。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实体化;党支部建设;创新研究

一百年多年来,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从无到有、从区域到全国、从局部到全面,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伟大飞跃[1]。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其中被放在第一位的正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党建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方面。

一、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 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党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题中之义

1、党对高校全面领导必然覆盖学生社团。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覆盖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内部治理、对外交流及文化传承创新等方方面面及全部过程。这自然包括学生社团自身建设及其全部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这也为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党建提供了遵循。事实上,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党建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要阵地,社团党建应然成为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不可忽视的末梢环节。实践证明,落实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需要把党的思想政治优势转化为组织制度优势。

2、推进社团党建有助于激发高校基层党建活力。创新是党的建设质量提升的动力性要素[2]。《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指出“结合实际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使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3]。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则明确提出“在按年级或院(系) 设置学生党支部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探索依托重大项目组、课题组和学生公寓、社区、社团组织等建立党组织,探索学生党建工作向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组织拓展,扩大党的覆盖面,做到哪里有学生党员哪里就有学生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毫无疑问,“党建+学生社团建设”这一模式既可扩大高校基层党建覆盖面,更是对党建工作载体与机制的创新。

(二) 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党建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然要求

1、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由于学生加入的自主性,透过高校学生社团及其社团活动,更能真实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更能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发挥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通过学生的主动接受和自我教育,可以发挥不同于课程思政的互补优势,更容易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达到“如盐在水”的效果。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高校学生社团自身承担了思想政治教育力量补充、同辈教育、自我教育等功能[4],在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与广度、内涵与深度、成效与精度等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有效载体的学生社团,在青年大学生的政治锤炼、知识实践、技能拓展和素质养成等方面发挥着生力军作用。

2、加强学生社团党建有助于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诚然,学生在哪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就在哪里。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向同行,学生社团党建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二者有着马克思主义这一共同的指导思想,共同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临着共同的形势。通过学生社团拓展党建工作阵地、扩大党组织覆盖面、进一步激发基层党建活力,有利于构建党建思政协同育人体系。而现实调查发现,高校对于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作用的认识本就存在不足,甚至出现过于强调自我管理忽视政治引领而导致的社团育人功能弱化、淡化等情况。很多时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真正落实到学生社团层面,社团内部意识形态建设出现缺位缺失,这些情况导致党的重要的、最新的政策理论方针不能及时传达至学生社团,通过学生社团主动传递给普通同学更是难上加难。这种情况下,加强学生社团党建,打破传统,夯实基层党建,牢牢把握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进而提高思政工作水平就尤为必要。

(三) 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党建是深化学生社团育人内涵,护航社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存在自由化倾向,需要加强党建引领。与高校社团快速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淡薄的党建阵地意识。高校学生社团在纳新、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只注重共同兴趣爱好的情况,会导致社团出现个性化、自由化等倾向,部分社团成员遵规守纪意识淡薄、思想政治观念冷漠,甚至社团干部自身的政治意识也有待加强。而作为其主管部门的校、院共青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思想引领深度不够、办法不多,组织建设力度欠缺、机制不畅,团干部自身精力分散、韧劲不强等情况。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战斗堡垒作用。党建引领社团发展,应进一步挖掘社团育人功能与育人元素,保障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2、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受多元思想冲击,需要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学生受多元思想冲击,在意识形态认知方面会出现无视、迷茫的状况。而学生社团管理重心本就偏低,选拔竞聘的随意性使社团学生干部的政治敏感性与辨别力往往比较欠缺,一不小心便很容易成为错误思潮传播扩散的助推器。加上学生社团管理主体单一、指导力量单薄,容易导致其出现发展定位不清、组织边界模糊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党组织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可以说,学生社团发展需要党建保驾护航。同时,学生社团发展同样需要“刀刃向内”的改革创新,其特殊性也导致了其全面深化改革的难度比学联、学生会更大,需要更强的组织保障。

3、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缺乏育人实效,需要浓郁思政氛围。重数量、轻质量是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社团类型多样化、数量规模化往往带来社团活动同质化、内容单一化,导致其活动品位不高、品牌化意识缺乏、创新性不足。社团成员流动性大直接导致其组织的相关活动难以连贯性、长期性、届次化开展。这些在影响社团活动自身质量的同时,也大大影响了社团育人效果。同时,学生在选择社团时盲目追求兴趣爱好,导致思政类社团受欢迎度不高、发展活力不足,从而使其应具有的社团思政教育引导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掘。社团学生骨干甚至指导教师的思政意识淡薄及对社团思政教育功能忽视等,都需要社团党建引领社团思政建设站稳主阵地。

二、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现实问题与实体化建设的着力点

(一) 高校学生社团党支部的隶属关系问题及可行性分析推进学生社团党建,成立基层党组织学生社团党支部首先面临的是隶属关系问题,即“对谁负责,由谁管理”的问题。中共教育党组、共青团中央印发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学校党委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学生工作部门牵头负责,团委、组织、宣传、保卫、人事、教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社团工作机制。”“学校团委要加强对全校学生社团的具体指导”。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分为校院两级,这就涉及学校党委、院系党委(党总支) 及作为社团具体管理部门的校团委在学生社团党支部管理权限的分配与平衡、支部负责人的产生等问题。

由于各社团的发展参差不齐,学生社团党员的不确定性与流动性较大,因而在实体化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上,必须考虑进行区分定位。就目前来看,高校校院两级学生社团隶属关系存在较大差异。校级学生社团除由相关职能部门直接管理之外,大多由校团委负责日常管理,而无论是校团委还是其他职能处室的党组织,基本为校机关党委(党总支) 下设的党支部。这种情况下,难以再成立功能齐全的实体化学生社团党支部,可考虑功能型、兼合式、虚拟化的党支部形式。由院系团委(团总支) 管理的院系学生社团,则可在院系党委(党总支) 的统一领导下,设立与专业、年级党支部并列的功能完整的实体化学生社团党支部。考虑到各社团党员人数的不明确性以及社团成员低年级人数多、正式党员极少的实际情况,“一社团一支部”很难实现,以联合党支部形式成立院系学生社团党支部的可行性更高。

(二) 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的具体设置形式及选择性分析

1、学生社团功能型党支部建设。考虑到学生社团进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等的现实困难,学生社团功能型党支部成为近年来一些高校进行社团党建创新的重要举措。功能型党支部的最大特点是不发展党员、不收缴党费、不接转党员组织关系,以发挥组织功能和提升组织活力为目标。其工作重心放在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上,把思政教育融入社团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高校进行学生社团党建创新的一种必要甚至重要举措,但功能型党支部自身存在着组织结构相对松散、党员归属感不强等突出问题。

2、兼合式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兼合式党支部是一些高校在社团党建创新探索实践中提出的又一概念,这一概念借鉴社区党建的创新经验,根据“一方隶属、多方管理”的原则,让学生党员接受其组织关系所在的院系年级、班级或专业党支部的教育监督管理。同时,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加入社团党支部,并接受其管理监督。与功能型党支部类似,这一类型的党支部将工作重心放在党员教育管理这个组织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上,靶心瞄准学生社团党员管理松散、活动形式单一等突出问题。但“多方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重复管理,甚至会因为管理交叉与界限模糊,出现“多头管”变成“都不管”的管理缝隙。

3、学生社团临时党支部建设。即以临时党支部的形式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按照《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有关规定,由上级党组织批准,依托学生社团成立党员组织关系不转接的临时党支部。按照设置要求,临时党支部一般不发展党员、处分处置党员,不收缴党费,不选举党代表大会代表和进行换届;主要功能是组织党员开展政治学习,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等。由于其临时性的特点,支部一些功能缺乏实际支撑,往往导致党员教育管理、积极分子考察培养等功能难以延续。

4、学生社团虚拟党支部建设。考虑校院两级学生社团实体化党支部设置的实际困难,针对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甚至学生社区党建薄弱甚至出现真空等现实问题,少数高校进行了“虚拟支部”的探索与尝试。学生社团虚拟党支部在创新党建育人平台、推进“三全育人”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但其“虚拟性”的特点更加无法解决学生社团自身的流动性与不稳定性的问题,作為“虚拟组织”,角色、目标、任务等的不确定性也将成为其自身发展的制约。可见,非实体化学生社团党支部在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隶属关系不清(党员归属感更倾向于原所在支部)、支部功能不健全(如不具备发展党员等功能) 等突出问题,不具备实现常规实体化学生党支部的全部功能的条件,难以真正有效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利于增强基层党建的组织力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 高校学生社团实体化党支部建设的实例与着力点

这里所述的学生社团实体化党支部建设,应通过创新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形式,以学生社团为着力点,建立与传统的年级党支部、专业党支部、班级党支部、专业年级混合党支部相并列的,具有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发展学生党员功能的学生社团党支部。这种功能齐全的传统型党支部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打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的路径,以破解社团人员随意性、流动性大等现实瓶颈。

江苏海洋大学在实体化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结合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成立了应用技术学院学生社团党支部,其建设思路为以下几点。

1、抓牢“五个关键”,把握学生社团党建着力点。一是坚持创新发展是动力。社团党支部建设打破传统、打破常规,其创新落实到思想创新、组织创新、制度机制创新及方法载体创新等各方面。二是坚持强基固本是关键。社团党支部建设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做到组织生活标准化、学习教育常态化、党员管理制度化,并将其作为增强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基础工程。三是坚持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基层党支部的中心任务,社团党支部建设应围绕这个根本任务,进一步发挥党建育人作用,进一步发掘社团育人内涵,进一步发挥学生党员育人的朋辈作用,推进学生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四是坚持党建引领是原则。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风引领、目标引领和示范引领,实现党建引领社团发展,党员引领示范普通同学。五是坚持制度机制是保障。社团党支部建设作为基层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新实践,应着力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机制,拓展载体,并将其作为提升支部活力的重要保障。

2、聚焦“三大创新”,推进学生社团党支部建设实践。

第一,确立“面向社团,兼顾班级”的学生党员发展新思路。在原有按照专业大类划分的学生第一、第二党支部的基础上,整合学生社团党员,成立学生社团党支部,选举由院学工办、团委负责人及社团骨干学生党员组成的支委班子,并由院党委副书记下沉支部指导,切实保障支部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结合学生社团流动性大的特点,支部在党员发展与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上坚持面向社团兼顾班级的原则,强化社团政治引领,注重吸收社团骨干,同时,适当兼顾班级以保障稳定性。同时,为了适应从社团发展优秀学生入党的现实需要,学院各主要社团均成立团支部,以解决社团优秀入党积极分子从班级团支部推优时容易产生的一些瓶颈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支部注重发挥社团特色,搭建党员理论学习、党员互动交流、党员奉献服务、党员实践创新、支部结对共建等五大工作平台。在支部建设上,立足学生支部特点,以立德树人为着力点,通过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开展支部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在提升学院软实力中的凝聚推动作用;彰显样板示范作用,以树立标杆典型为着力点,着力培养一批党员标杆人物与标志成果;突出社团党建特色,以社团特色活动为着力点,打造活动有张力、行为有特色、教育效果显著的优秀党日活动、校园品牌文化活动;以对内增强凝聚力为着力点,发挥党组织的号召、示范和导向作用,树立人人创品牌的意识;以对外提高美誉度为着力点,发挥党建培育学院文化的良好氛围,提高外部影响力。

第二,探索“初心社”学生党员社团化教育管理新模式。为了增强来自不同社团、不同班级学生党员的凝聚力,在支部组织生活标准化、学习教育常态化的基础上,成立学生党员初心社,进行社团化党员自我教育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支部自上而下、初心社自发组织这两条学习主线,实现支部集中教育与党员自我教育优势互补,学在平常、做在日常、抓在经常。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党支部责任清单与党支部书记履职清单的“规定动作”与支部党员固定学习日、党员责任区、党员政治生日等“自选动作”,让“三会一课”实起来。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探索实践中,支部根据社团学生党员特点,进一步明确“五个一”(每月一次自主理论学习、联系一批积极分子、明确一个社团责任区、参加一个课题小组、获得一项荣誉奖励的学生党员) 的具体要求,初步探索学生党员责任清单履职工作创新。打造“党日+团日”“党日+社团”,以党建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的同时,引领入党积极分子与广大团员青年筑梦、逐梦、圆梦。以走进班级、走进社团、走进学生课题小组、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开展红色读书会活动。以“党建+”创新的形式搭建党员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学科竞赛载体平台,组建学生党员负责的项目团队,实现“党性、创新、专业”三者有机结合。通过系列举措实现让基层党建强起来的目标。

第三,推进“思政社团+社团思政”立德树人新实践。

支部在自身建设上坚持聚焦“思政社团+社团思政”主业。

通过“四进四信”专题培训、支部红色读书会进社团、社团思政品牌活动建设工程等,实现党建引领社团发展,把控社团发展政治航向。通过党建带团建,丰富社团内涵,增强育人功能。同时,实施思政社团精英化战略,适应时代发展方向,服务学生发展需要,鼓励、指导成立学生党员初心社、退伍学生军旅班、国旗队等红色社团,发挥其在思想、作风、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突出志愿公益类社团的品牌战略与辐射功能。以立德树人为着力点,将学生兴趣点引向党情国情关注和责任感培养上,培育社团思政品牌活动。着力挖掘各类社团的思政元素,积极推进社团思政建设。通过把握方向、找准定位、挖掘内涵,推进社团思政建设。学术科技类社团、文化体育类社团、志愿公益类社团等可根据各自特点,将社团建设与家国情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创新精神塑造等紧密结合,通过党建引领社团发展,真正让社团思政活起来。

三、高校学生社团党支部实体化建设的启示

(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新时代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的重要现实意义

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创新,探索学生社团党支部实体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之上,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作为方法论和根本出发点。

(二)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突出政治功能,不断提升组织力

学生社团党支部的设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契合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与“结合实际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使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5]的时代要求。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主要阵地,存在吸引力强、随意性强,组织松散管理薄弱、思想政治建设薄弱,党建工作真空等问题,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必须以提升组织力、强基固本为重点,努力做到样板支部建设的“七个有力”。

(三) 聚力基层党建创新,突出党建引领,确保社团发展航向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一样,应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推进学生社团党建,应将党建引领学生社团发展纳入“三全育人”体系,积极探索“大思政”

格局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社团在“大思政”格局中难以替代的实践育人阵地作用,积极推进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实践,开启思想政治教育全面進社团模式。

(四) 聚势党团协同育人,突出思想教育,推进社团思政建设

大学生社团作为青年学生在校交流的主阵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们就像小火苗,只有聚在一起才能变成大火炬。要善用关键节点,挖掘育人元素,站稳主阵地。社团党建的重点在于通过党建带团建,积极推动社团思政建设,实现党团协同育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激励学生们主动参与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1]姜恩来,李勇,覃红霞.从领导权到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三重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21(08):10-16.

[2]方世南,尤西虎.提高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01):30-35.

[3][5]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Z].2018-10-28.

[4]韩煦.高校学生社团育人效能的现状分析及其提升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21(01):108-111.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创新研究”, 项目编号:2021JSJYDJ02090;2021年江苏海洋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DS202111;2022年江苏海洋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党建思政协同育人”,项目编号:ZGJ202207;2019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课题“立德树人视阈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品牌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19SJB642;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委员会专项课题“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研究”,项目编号:19FYHYB004;2020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011641144Y;2021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思政社团+社团思政的第二课堂立德树人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Y202111641648003。

作者简介:包家官(1984-),男,江苏东海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生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申旋旋(1999-),女,江苏江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食品加工与安全;杨圻(2001-),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责任编辑 王昕)

猜你喜欢
实体化党支部建设学生社团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研究与思考
宿迁宿城区推进乡镇安委办(消委办)实体化运作 落实基层监管责任
徐州市推进网格“实体化”布密风险“感应器”
加强高校医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如何加强学院党支部建设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两学一做”专题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研究
SEG沙特公司正式实体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