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煤矿四盘区轨道大巷围岩破坏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

2023-08-24 08:16李金峰
山东煤炭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大巷锚索锚杆

李金峰

(中鼎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江西 南昌 330000)

1 工程概况

塔山煤矿石炭二叠系煤层四盘区轨道大巷布置在5#煤层,井口相对标高1591 m,轨道大巷起点底板标高+908.334 m,自四盘区回风大巷H4 点前78 m 处至1070 西翼轨道大巷贯通点沿5#煤层顶板掘进。四盘区轨道大巷为直墙半圆拱断面,掘宽×掘高=4700 mm×4150 mm,净宽×净高=5200 mm×4000 mm。掘巷阶段临时支护采用机载前探支护,永久支护顶、帮采用Ф22 mm 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长度2600 mm,锚固力为190 kN,锚索Ф21.8 mm、长度6200 mm,锚固力为470 kN,预紧力为290 kN。如图1。

图1 四盘区轨道大巷掘进支护详情(mm)

2 四盘区轨道大巷矿压特征

2.1 围岩典型破坏特征

通过多次对四盘区轨道大巷进行实地调查测量,得到巷道表面变形量变化情况。在成巷约60 d后,底板多处出现明显的底鼓破坏,底鼓500~700 mm,两帮出现明显的内移变形,变形量400~550 mm,顶板下沉量相对较小,多为150~250 mm,表面变形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缓慢增大。在成巷约100 d 后,底板底鼓量增大为700~900 mm,两帮内移量增大为500~650 mm,顶板下沉量增大为200~300 mm,巷道底板和两帮表现为蠕变特征,导致断面收缩的主要破坏形式为底鼓大变形和帮部内挤。根据现场测量结果,对变形较严重的断面进行素描,得到巷道表面典型的破坏特征如图2。成巷约一年后,巷道侧帮挤压内移量最大可达到1.3 m,底鼓变形最大值可达到1.2 m,表面大变形已严重影响巷道的正常运输功能。四盘区轨道大巷不仅表现为表面的变形破坏,同样出现多处的锚杆、锚索、表面喷层支护体破坏。根据现场收集的破断锚索样品,锚索及构件的破坏形式主要可分为锚索托盘的卷曲、扭转、破断变形和锚索索体在距孔口1~1.5 m 处破断。

图2 四盘区轨道大巷典型破坏特征(m)

2.2 围岩裂隙发育特征

为掌握四盘区轨道大巷围岩内部破坏情况,在巷道顶板设置一个观测孔,采用钻孔窥视仪得到图3 所示结果。由图可以清晰地看出顶板岩层的完整性和破碎情况。顶板岩层深度0~5 m 范围内存在多处裂隙发育带,厚度多为0.2~0.5 m,岩石破碎较严重,局部存在明显的大裂缝;在深度5~8 m 范围内,岩石破碎带数量和厚度减小,存在一条破碎带,厚度约0.2 m。轨道大巷围岩松动破坏属于典型的大松动圈[1],顶板深度3.3~3.8 m 处厚度达到0.5 m 的破碎带,对巷道围岩稳定造成较大危害。

图3 顶板窥视结果

在四盘区轨道大巷两帮施工钻孔,采用超声波探测法探测围岩内裂隙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深度1 m 范围内超声波的传播时间差异较大,一些区域传播时间达到125 ms,有的区域仅为104 ms,说明局部围岩破碎严重,内部存在较多的裂缝、孔隙,导致超声波传播时间延长[2-3];而在深度大于2.3 m后,4 个钻孔的超声波传播时间均明显增大,说明两帮深度大于2.3 m 处的围岩破碎严重。

3 轨道大巷分时分段双壳注浆加固技术方案

根据现场调研测量及分析结果可知,巷道围岩属于大松动圈破坏特征,表面变形量出现蠕变特性,因此设计通过浅部注浆+深部注浆提高围岩的完整性和强度。将松散破碎的浅部煤岩体胶结为一个整体,浆液以渗透充填方式为主,提高浅部围岩的自稳能力和抵御深部岩层荷载的能力;深部围岩采用注浆锚索进行高压劈裂注浆,起到改善围岩受力状态、提升支护结构稳定性的效果。其控制机理如图4(a)所示。注浆压力是围岩注浆加固的重要指标,根据四盘区轨道大巷埋深、围岩破碎情况,结合类似巷道围岩注浆加固的经验[4],设计浅部注浆压力3 MPa,深部5 MPa。注浆锚杆规格为Φ22 mm×L2500 mm,注浆锚索规格为Φ21.8 mm×L6200 mm,锚杆注浆孔深2.55 m,锚索注浆孔深6.25 m,注浆材料采用P.C32.5复合硅酸盐水泥,水灰比为5:2。根据以往注浆经验确定锚杆扩散半径约为1500 mm,锚索注浆半径约为2500 mm。为使浆液扩散区域能够连接为一个整体,设计顶板及两帮注浆锚杆间排距为1000 mm×1000 mm,锚索间排距为1200 mm×1000 mm,底板注浆锚杆和锚索间排距为1800 mm×2000 mm。注浆锚杆锚索的具体布置形式如图4。返修加固段工序流程:1)扩修断面至原尺寸;2)帮顶注浆锚杆、锚索安装施工;3)底板注浆锚杆、锚索安装施工;4)全断面浅孔注浆;5)全断面深孔注浆。

图4 轨道大巷返修支护方案(mm)

4 应用效果

4.1 表面变形特征

四盘区轨道大巷采用分时分段双壳注浆加固技术返修施工后,在多处采用十字形布置表面位移观测点,通过约100 d 的监测得到顶板与底板、两帮的绝对移近量变化规律如图5。巷道围岩变形量在成巷50 d 内增大较快,在成巷50~80 d 内,开始缓慢的增大,成巷约80~100 d 后,表面变形量几乎无明显变化,顶底板相对移近量最终稳定在4~9 cm,两帮相对移近量最终稳定在3~8 cm,相对于返修前成巷100 d 时,顶底板、两帮变形量分别减小了88.5%、91.4%,表面变形量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设计的加固方案能够有效抑制巷道表面的过度变形。

图5 巷道表面变形量变化曲线

4.2 轨道大巷矿压特征

四盘区轨道大巷采用分时分段双壳注浆加固技术返修施工后,采用钻孔窥视法及超声波探测法再次进行探测,整理得到图6 所示结果。图6(a)、(b)分别为返修前后顶板围岩窥视结果,注浆加固前围岩内存在明显的大裂隙,孔壁凹凸不平;而注浆后孔壁可以看到浆液的渗透、填充效果,孔壁光滑,围岩完整,表面顶板岩层整体性增强,稳定性提高。根据帮部超声波探测结果可知,两帮超声波的传播时间平均值约为60 ms,较返修前减小45.5%,深部大于1.5 m 后,超声波传播时间整体呈现减小趋势,表面深度大于1.5 m 后,围岩内裂隙数量显著减少,围岩稳定性、整体性提高。综上可得,通过深部、浅部注浆,有效降低了围岩内裂隙发育程度,松动破坏范围减小,围岩整体性、稳定性得到改善。

图6 围岩裂隙钻孔窥视结果

5 结论

塔山煤矿5#煤四盘区轨道大巷现场调研表明,大巷表面变形特征为底鼓大变形和巷帮严重内挤,顶板和两帮松动破坏范围较大,属于大松动圈破坏特征,提出采用分时分段双壳注浆加固技术进行返修。设计具体的加固工序及措施,应用后通过表面位移、钻孔窥视等手段,表明轨道大巷表面变形量维持在较低水平,注浆锚杆、锚索无破断失效现象,顶板岩层完整性、稳定性显著提升,巷道浅部围岩裂隙发育程度显著降低,松动圈发育范围显著缩小,所设计的返修加固方案能够有效控制围岩的蠕变破坏,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要求。

猜你喜欢
大巷锚索锚杆
喷淋装置在锚杆钢剪切生产中的应用
赵庄煤业13102巷围岩补强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矿井大巷布置方式
锚杆钢筋质量提升生产实践
煤矿深部高地压巷道锚索支护技术对策研究
采空区下近距离煤层巷道支护设计
不同锚索参数对预应力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复合盾构在纵向锚杆区的掘进分析及实践
吴四圪堵煤矿桥下大巷安全评价及加固方案研究
电机车防撞系统在平煤八矿井下大巷运输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