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理论对指导幼教实践的价值思考

2023-08-24 14:20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陈知君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3年8期
关键词:皮亚杰理论幼儿园

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 陈知君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毋庸置疑,但事实上,当我们进入实践场域,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似乎总是会不自觉地忽视理论,出现仅凭直觉和经验做事的倾向,这就是我园教师参加培训时会经常出现的现象:如果是专家的理论讲座,老师们的热情并不是很高;但如果是名师教学观摩活动,大家就会兴致勃勃。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各种各样的培训学习让教师们的理论水平整体有了提升,大家张口就能说出很多前沿的学前教育观点。教师们在教学设计或者写文章时,也能够引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要点,但是“会说”不见得“真正理解”或者“会用”,总有一种理论实践“两张皮”的感觉,似乎理论和实践之间有着一段无法跨越的鸿沟。这是实践的损失也是理论的损失,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就会事倍功半,甚至走向误区;不能够指导实践,理论的使命也就无法达成。只有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知识和经验往复循环才能在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之间架起桥梁。

早期教育理论的价值

作为一名幼教实践工作者,我对“理论有什么用”有自己的感受和体悟。

1.理论帮助成人反思日常直觉经验

我们有一些日常生活经验是凭直觉判断的下意识行为,但这些经验有可能并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而需要用理论去理解儿童的行为,并给予他们支持。

例如,你看到一个孩子尝试给自己的杯子里倒牛奶,你知道按照他的倾斜角度,牛奶十有八九会洒到杯子外面,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你可能会下意识地冲上前去提醒,甚至手把手地扶着他倒或者帮他倒。避免孩子犯错是成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一种直觉经验,但反复试错却是孩子学习的必经过程,因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是意义的创造者,通过参与那些有意义的、真实的问题情景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孩子就是在自己的探索和尝试中不断地发展对这个世界、对自我、对他人的认知。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教育经验:我们常常认为小孩子就应该听话,他们年龄小、不懂事,所以需要成人来教导。但事实上,成人就一定对吗?当你静下心来,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感,认真倾听一次孩子的解释和感受,你也许会被孩子的逻辑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所打动——你会发现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和成长。理论的作用就是能够帮助我们放下成人的权威感,去倾听儿童、关注儿童,从他们的天性、需要和发展规律出发,始终以儿童为本。

2.理论助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性

没有理论支撑,便很难向家长解释为什么我们不能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更难让他们信服为什么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能教师那么做了,但是家长却看不见游戏中蕴含的巨大教育价值。因为你没有通过理论学习以及实践的内化体悟,进而形成一个强大的理论体系支撑,就很难把“知道的”变成“相信的”,也就是教师自己的教育信念。这也就是普通教师和专业化程度高的名师之间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名师从事了那么多年的实践,也做到了实践领域的最高水平,却开始对理论学习求知若渴的原因——理论学习能够让他们看清方向,不会人云亦云,不会被那些反科学的想法和做法所裹挟,而是对待教育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3.理论引领教师做真正有益于孩子的事

那些经典的理论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至今仍被人们奉为经典,不仅仅因为它们是大师之作,还因为它们能够经得起时间和众多实践者不断验证的考验。我想借用南京师范大学黄进教授的话来表述经典理论的独特之处:“这些理论是对人类永恒的问题和困境的深刻思考和天才的探索,学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坚定的信念和教育理想。”经典的理论是符合科学规律的,有了这些理论的加持,就好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从而在实践的探索积淀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教育信念,而只有这些才能够真正帮助到幼儿,才能助力教师做真正对他们有益的、有价值的事情,帮助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学习早期教育理论的方法

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还会遇到一个困扰:早期教育的理论很多,不知道该学习哪一个?每种理论如果都要深入学习,又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量,该如何学习?

首先,如果一种理论是经典的、科学的,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不同的理论?原因是每种理论都有一个解释的框架以及它所能解释问题的范畴,没有一种理论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不同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现象、解决问题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它在不同的角度为理解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也许你会问,这么多视角我们该怎么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我的认识是,用一个问题或思考去牵引,在理论中找寻答案。例如,当我们用“儿童发展”这个根线去串,就能把不同的“理论珍珠”串连在一起。下面我就以“游戏为什么对儿童如此重要”这个问题为例,阐述早期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

现今幼儿园都大力提倡游戏,大家也非常清楚“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师在实践中大都践行着课程游戏化的理念。但是当我们面对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焦虑、对游戏价值的质疑时,又觉得应对无措,如果我们能够运用早期教育理论的思想观点去看待游戏、解释游戏,就拥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1.游戏反映并促进儿童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是在参与和自己经历相关的游戏活动中逐渐从一个水平发展到下一个水平的。”皮亚杰认为:“孩子的游戏并不仅仅反映了他们现存的发展水平,孩子还能通过游戏整合新信息和成长到一个更高的认知理解水平。”即游戏反映儿童的发展,游戏促进儿童的发展。《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的评估方式也指出要“聚焦班级观察”,对儿童游戏行为的观察能够很好地了解到儿童的发展水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还揭示了儿童是通过积极参与对他们来说有意义的活动来理解周围世界的。从皮亚杰的观点来看游戏对儿童来说就是“有意义的活动”。陈鹤琴先生也曾指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这句话把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体现得更加生动。

2.游戏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学习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因此他提出了两点学习的社会本质:“更有见识的他人”和“最近发展区”。“更有见识的他人”是指当遇到特定的任务、经历特定的过程和识别某一概念时比自己更有技能和经历的他人,这个人或许是成人或许是幼儿的同伴。这一点我们在游戏活动中观察得很明显——有时候幼儿的游戏兴趣、游戏创意,包括在游戏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往往是在同伴的启发下完成的,他们之间有着很强的互动性。

维果斯基把“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对他们来说最困难的任务和在他人帮助下儿童能够完成的最困难的任务之间的距离。但同时维果斯基也认为游戏是学前期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他认为:游戏总是在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是超越他在一种受控的任务中的表现,因为他处在一个强烈地激发愿望、想法和情感的状态,能够最好地发挥他的潜能,在这样一种自我设定的挑战和任务中,幼儿的各项能力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游戏中,幼儿的表现往往大大超出他的日常表现。

对于幼儿来说那些能够让他们全情投入的就是“玩”,就是他们的“真游戏”。这也恰恰印证了维果斯基所描述的在游戏中幼儿处在一种“强烈的激发他的愿望、想法和情感的状态”,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3.儿童在游戏中“做中学”

提起杜威的理论,大家就会想到“做中学”,杜威认为儿童必须在真实的任务中进行探索学习。他主张学习应该是在主动的探索中发生的,而不是在别人的权威中被动地接受知识。游戏和生活正是为幼儿的主动探索提供了天然绝佳的机会,如果我们只是给幼儿讲述“平衡”的知识,他们或许很难理解这一概念。但是如果能够给儿童提供各种材料,如积木、树枝、跷跷板、平衡木等,他们就会亲身体会并理解“平衡”这一概念。这也是为什么《指南》中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做中学”正是符合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的理论,这也是为什么幼儿园不能用“小学化”的方式来教学,而让幼儿在生活中、游戏中学习。

附图.三种早期教育理论的关系图

以上三种早期教育理论都从不同的侧面阐释了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让我们看到游戏能够反映儿童的发展,并促进儿童向下一阶段发展;维果斯基的理论让我们看到游戏总在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并且“更有见识的他人”也体现了游戏中多维交流互动的价值;杜威的“做中学”更好地诠释了儿童的学习特点,这些特点在儿童游戏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三种理论让我们对儿童游戏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多元。

早期教育理论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支持,让我们能够明确早期教育的深刻意义和价值,让我们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同时这些理论也像是我们的“武器”,能够捍卫我们的专业性,不至于让我们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当我们能够结合实践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的涵义,也就拥有了万变不离其宗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智慧。

猜你喜欢
皮亚杰理论幼儿园
基于皮亚杰理论的莫高窟文创儿童玩具设计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传承智慧经典,不是只为纪念
——《皮亚杰文集》不可不读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走近皮亚杰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