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一体化实施的策略与经验

2023-08-25 09:06马宏韬黄丽霞何梦华
中国德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素养学校课程

马宏韬 黄丽霞 何梦华

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作为高新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试点学校的牵头学校,与各试点学校共同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研究,构建学校国际理解一体化实施体系,形成区域、联盟、学校三级合作机制及四大操作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将“国际理解”作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之一。《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中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相关政策的连续出台说明了国家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要求不断更新,同时对教授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不少学校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中,出现了对国际理解教育认识不清、课程内容界定不明、教师综合素养不高、机制保障不力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作为高新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试点学校的牵头学校,与各试点学校共同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研究,构建学校国际理解教育一体化实施体系,形成区域、联盟、学校三级合作机制及四大操作策略:一是借助区域引领,明确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方向;二是廓画课程图谱,界定课程内容,明晰课程边界;三是重视课堂实践,提升师生的国际理解素养;四是形成保障机制,确保国际理解教育的落地实施。

一、区域引领,明确目标方向

高新区将“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新时代青少年”作为区域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以共建、共创、共享为途径,铸国际理解教育课程高地。高新区借助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的专家资源,帮助区域内各学校形成联盟,并结合各校特点,明确各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方向。

高新区组织各校学习《中外人文交流教育试验区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实施指南》《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以及区域制定的标准性文件《成都高新区中小幼国际理解课程教学指导意见》,通过沙龙分享、经验交流、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各联盟学校达成了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共识:第一,国际理解教育是普适教育,非精英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第二,国际理解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拓展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第三,有效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要充分链接学生的真实生活,激发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

二、以校为本,形成课程图谱

在明确国际理解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坚持以素养为导向,厘清学校文化与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结构之间的关系,形成校本化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图谱。举例来说,基于“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学校提炼出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理念,即“培养能走向世界的未来创造者”,并相应地构建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结构。

学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结构分为三个方面:多元文化、全球议题和国际组织。其中,以“多元文化”为例,该课程涵盖了融合课程、专题课程和实践课程。

(一)融合课程,多元育人

国际理解教育融合课程以学科课程为基础,通过融合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与内容,开展在学科主导下的国际理解教育。学校充分挖掘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科學、生命生态等国家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元素,将其与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和学科技能等方面进行融合,在学科教学的进程中寻求国际理解教育的契机,渗透国际理解意识。

(二)专题课程,知行合一

学校利用社团课或特色延时时间段,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国际理解教育专题课程。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选择适合的主题进行大单元教学,主题的难度逐渐上升,内容交叠并反复出现。在学习专题知识的同时,学校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形成尊重差异和包容互鉴的态度。

(三)实践课程,链接生活

国际理解教育实践课程包括线上线下研学、阅读沙龙和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学校目前与三所国外友好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分别是日本大阪教育大学附属天王寺小学、英国圣彼得保罗天主教小学(SS Peter&Paul RC Primary School)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蒙特瑞德利学校(Mount Ridley College)。学校自建校以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与这三所友好学校开展互访研学活动。通过这些研学活动,学生能够学习与其他国家人民交流的技能和行为规范,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意识,培养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

此外,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国际运动会、英文戏剧表演、颂经典比赛、英语手抄报、非遗进校园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和探索多元文化,形成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的意识,提升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三、回归课堂,提升师生素养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课堂是实施的主阵地。同样地,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取决于课堂的贯彻执行情况。而课堂的贯彻执行情况又与教师的国际理解素养密切相关。教师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中至少起到了两个关键性作用。其一,他们是课堂实施的主导者,是将国际理解教育思想传递给学生的主要媒介;其二,他们是区域辐射引领的传播者,承担着将国际理解教育的做法和精神向区域的其他学校辐射推广的重任。为提升教师的国际理解素养,有效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课堂的实施,学校总结出两个有效的经验,即建立坐标系和互鉴中内化。

(一)建立坐标系,自觉置身整体框架

学校通过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周活动,让师生在国际理解教育活动中不仅有机会“从中国之眼看世界”,更有勇气“以世界视角看中国”,自觉地将自身的发展置身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框架背景中,建立学校之于区域、之于全国,乃至世界的坐标系,强化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整体认识。

(二)互鉴中内化,回归育人初心

基础教育的对象特点决定了在小学阶段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应当时刻回归育人初心。国际理解教育的课堂实施不仅仅是文化互鉴的过程,更是师生将国际理解教育思想内化的过程。通过国际理解文化的传播,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只有教师将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知内化成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追求,才能在课堂上坚定不移、行稳致远地落实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育人活动。

四、创新机制,保障课程实施

学校创新国际理解教育的落實机制,通过多维协同、建立联盟、行动推进和评估改进等方式,全面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与落实。

(一)多级参与,多科协同

学校专门成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研究小组,由校长牵头进行顶层设计,分管副校长持续推进,各部门协同实施,形成了多级参与的格局。同时,学校鼓励各学科教师参与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建设,发挥各学科教师的专业优势,通过多学科联动的方式,进行话题统整、内容设计和资源开发,以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效果。此外,多学科联动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创新意识。

(二)和合共进,建立联盟

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的引领及区域统筹,各国际理解教育示范学校快速形成了联盟,并产生了强大的聚合力,为区域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联盟学校定期开展讲座汇报、专题学习、读书分享、课例展示等活动,交流经验,分享研修成果,彼此协调融通,和合共进。

(三)开展研究,行动推进

根据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学校积极整合并拓宽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涵,促进课程更好地实施。一是增加课程实施的场所。除课堂外,学校利用家校社的资源,形成共育场所;二是根据课程内容,学校适度引入国际理解教育资源,搭建学习平台,丰富学习互动体验,改善人际关系,激发创造潜能,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三是学校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研讨、远距课程、混合研学等活动,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形成成果,评估改进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研究小组通过智慧研修平台中的各项数据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课堂效益、活动组织等进行多维度评价,构建了有数据支持的小学教师国际素养发展模型,并将评价结果纳入考核中,鼓励全体教师深入挖掘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渗透点,以评价促进教师国际理解教育素养的提升。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交流互鉴,尊重共赢。学校将在国际理解教育的征程上不断探索,优化迭代,通过一体多元的实施途径为学校国际理解教育提供样本,贡献力量。

【马宏韬,四川省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黄丽霞,四川省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何梦华,四川省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教导处副主任,高级教师】

实习编辑︱乔 羽

猜你喜欢
素养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